书城自然地理探究
18681200000002

第2章 张骞探险开辟对外新路

九州探险——地理考察与发现

我国古代曾开辟了陆路新途,也曾拥有过海上的辉煌,在人类地理考察与发现历史上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汉代张骞的“凿空”西域之旅和后继者的进一步探索,打开了连接西域及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从此名扬世界。

西行佛国的法显和玄奘、西游万里的耶律楚材和丘处机,他们的记述使古人的地理视野得到开阔。元代马可·波罗的游记引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而郑和开辟的新航线,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代时将甘肃至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新疆和葱岭以西地区称为“西域”。西汉时期由张骞首次打通通往西域的路线,成为了后来名扬世界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地理环境异常险恶,然而,我们的先民并没有因为不利的地理条件而将之视为畏途,而是通过张骞的“凿空之旅”和后继者进一步探索,成为连接西域及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国际通道。

汉代4个朝代,都对西域的游牧民族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至汉武帝时,国力充沛,极欲讨伐匈奴,一雪数十年来和亲的耻辱。汉武帝为实行东西夹击匈奴的战略,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100余人从陇西出发,向西域进发。在西行途中,被匈奴俘获,被扣留10年。后来匈奴内乱,得机脱身,西至大宛。

当时大月氏已臣服于匈奴,无复仇之意,结盟事不得要领,张骞居岁余而归。在归途中经过羌中,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了一年多,其后张骞乘匈奴内乱回到长安。

公元前119年,匈奴为汉军所打败,汉武帝再命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率使团300人,带备金银、玉帛至乌孙,想说服乌孙与汉结盟,借此牵制匈奴。但因乌孙不知汉朝虚实,又臣服匈奴已久,故不敢与匈奴为敌。

后来乌孙及其他各国使臣随同张骞回国。西域国家也分遣使者陆续来到汉都长安。乌孙使臣目睹汉朝殷实,遂与汉朝结盟。

张骞出使西域所经过的路线,主要是我国和欧洲之间的内陆亚洲地区。

在这条路线上,地理特征是气候异常干燥,降雨量极其稀少。其间有号称“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续出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阿赖山、兴都库什山等山脉,冰峰峡谷,行走艰难。

这条路线的另一富有特色的地貌和景观是沙漠和戈壁。如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海东部的卡拉库姆沙漠、伊朗的卡维尔沙漠等,对于行旅来说,更是一段干渴难行的艰苦旅程。

此外,由盐壳沉积而形成的崎岖起伏、犬牙交错的雅丹地貌,也是一个重要的地理障碍。

唐代诗人杨师道在《陇头水》中所描写的“映雪峰犹暗,乘冰马屡惊”,还有唐代诗人岑参在《过酒泉忆杜陵别业》中所描写的“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正是这些地理景观的生动写照。

而唐代西行取经僧人玄奘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所描写的“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则是亲履其地的感受。

面对这样的地理环境,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勇敢面对艰险,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和胆识。

张骞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后来发生了变化。张骞脱身之后,带领大汉使团经车师时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沿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路上经过了异常艰苦地跋涉。

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

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行,物资准备又不足。

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擅长狩猎的堂邑父射杀禽兽用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他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仅亲自访问了地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奄蔡、安息、条支、身毒等国的许多情况。

返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

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保存下来。这是我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曾经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此后,汉代朝廷派出的使者沿着张骞开辟的路线到过安息、身毒、奄蔡、条支、犁轩。

我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20000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

张骞通使西域,使我国当时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

后来的班超再度西行,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自此,不仅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孔道,而且我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张骞具有地理探险意义的“凿空”之功,名垂青史。

[旁注]

匈奴 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我国古籍中讲述的匈奴是在汉代时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局,《史记》、《汉书》等留下了匈奴情况的一些记载。

陇西 古代在地理方位上指称陇山,即六盘山以西的地方。又称“陇右”。古人以西为右。陇右在很多情况下也指甘肃。公元前280年,秦穆公在今天甘肃省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临洮等地设陇西郡,后为天下36郡之一。陇西郡是甘肃最早的行政建制。

雅丹地貌 指干旱地区古河湖相土状堆积物被风吹蚀、形态多姿的土丘。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罗布泊区域有些雅丹地形的沟深度可达10余米,长度由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在垅脊顶部常有白色盐壳,又称“白龙堆”。

堂邑父 本名甘父,一说姓堂邑,名甘父,也说字胡奴甘父,为堂邑县一贵族家奴仆,所以又称“堂邑父”,匈奴人。战争中被俘虏,其射箭技巧精良,被释放后加入汉军。是汉代时人。曾经随张骞出使西域,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助手和向导。归国被封为奉使君。

班超(公元32年~102年),汉代扶风平陵人,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咸阳东北。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为人有大志,口齿辩给,博览群书,能够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班超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阅读链接]

张骞在第一次出使西域穿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的骑兵队抓获,并被送到匈奴王庭见军臣单于。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但张骞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10年之久。

后来敌人的监视渐渐有所松弛。一天,张骞趁匈奴人不备,果断地离开妻儿,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