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地理探究
18681200000017

第17章 南疆山川地理著作《蛮书》

《蛮书》又名《云南志》、《云南记》、《云南史记》、《南夷志》、《南蛮 志》、《南蛮记》。共10卷。唐代人樊绰撰。是现存最早系统记录西南边疆及东南半岛的综合地理专著。

《蛮书》以区域地理的各要素为篇章框架,分别记述了这一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内容。它体现了当时我国区域地理研究的水平,是优秀的区域地理典范。

苗族吹木叶,历史悠久。古代文献中记载着许多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以吹奏木叶表达爱情的故事。

唐代樊绰在《蛮书》中说:“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卢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书中所述的这一人文地理,表明早在1000多年前,木叶已经在云南民间广为流传了。

在唐代,苗族地区吹木叶十分盛行。一片片不老不嫩的冬青树叶,略卷叶边,贴在嘴唇上,手指轻轻按住,双唇微闭,舌头弹动,让气流均匀吹出,即可随意吹奏。堪称吹响木叶不请媒。

樊绰一生的主要活动与应付南诏的侵扰有关。《蛮书》是他长期调查、了解、研究南诏国情、民情和地情的地理专书。书中包含了他对南诏地情的真切感受。书中对不甚了解的情况,都采取了慎重态度。

862年,南诏王世隆遣将攻安南,经略使王宽不能抵御,朝廷派湖南观察使蔡袭代王宽为经略使,将兵屯守。樊绰随行。为了对付南诏,樊绰受蔡袭命,对南诏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收集资料并参考前人著作,写成《蛮书》一书。

樊绰所著《蛮书》一书,对南诏地区的政治、经济、民族、山川、交通城镇及境外诸国做了较详细记述,为现今仅存唐代著述中有关云南地区之专著,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蛮书》共有10卷,依次记述了南诏地区的交通道路、山川位置、六诏及其他各族的分布、政区设置、城镇分布、各地物产状况、各族风俗、社会组织结构、周边的民族和国名。

总之,《蛮书》以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内容为纲,综合反映了云南以至东南半岛的山川、河流、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农业、手工业、矿产、交通、城镇等经济地理内容和人种、风俗、民族、文化、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的内容。是我国唐代的文献中一部综合区域地理专著。

云南境内的道里对于当时交通往来所关实大,《蛮书》中特别记载六诏交通情况,对于当时边事的经略也相当重要。

云南高原崇山峻岭、交通极为不便。交通问题已形成这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民族人文环境的制约因素。了解本区的交通问题,也就成了掌握本区地理问题的关键。《蛮书》介绍了这里的6条道路。

这一卷叙述的第一条道路是:交趾经安宁至南诏首府阳苴咩城的路程。通过记叙行程所经地点,把汉唐时期以来沿途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都附记其中。这样就加深了人们对这一地区的了解。

第二条道路叙述自成都府至云南蛮王首府阳苴咩城之间达千米,站驿的概况以及沿途所经的渡口。

第三条自邕州至阳苴咩城和第四条从黔州至阳苴咩城的道路,樊绰实事求是地说,“两地途程,臣未谙悉,故仅略记。”

第五条道路从石门、筠连入云南盐津、昭通、曲靖至拓东一线。此道有的记述十分详细,补充了许多关于南诏与唐王朝交往的史实,对沿途有许多逼真的描写。

对于石门关,《蛮书》是这样记载的:

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又下入地数百尺,唯闻水声,人不可到,西崖亦是石壁,傍崖亦有阁路,横阔一步,斜亘三十余里。半壁架空,欹危虚险。

从这个描述可知,石门关险峻无比。

第六条路记录了从黎州经清溪关、泸水到今大理一线。将沿途所经地区少数民族的分布、民族风俗以及史实掌故也附带做了记叙。

除了记载六诏交通情况,《蛮书》还介绍了云南及东南半岛的名山大川,还有文化经济发达的滇池周围和洱海周围地区。

比如介绍了今昆明市区内的金马山、螺山、碧鸡山等。对滇西及中南半岛的高黎贡山、大雪山的走向、分布、高度状况、外形结构都有清晰的地理概念。并以简练的文笔记录了这些山体的外貌和典型的地理特征。

如樊绰《蛮书》卷10记载:“螺山,遍地悉是螺哈,故以名焉。”

螺是一种腹足类动物,特别是指有一个封闭的壳,可以完全缩入其中以得保护的腹足类动物。螺还有其他的歧义词解释,如螺髻、螺黛、螺呗等,这里的“螺哈”也是又一名称。

“碧鸡山,在昆池西岸上,与拓东城相对。从东来者,冈头数十里,已见此山。山势特秀,池水清澹。水中有碧鸡山,石山有洞庭树,年月久远,空有余本。”

这段话中的拓东城为765年南诏王阁罗风子凤伽异所筑。故址在今云南省昆明市,是南诏东境的重镇。洞庭树又称为“公孙树”,即“银杏树”,在今太华寺,已千余年了。

书中又记载:

玷苍山,南自石桥、北抵登川,长一百五十余里直南北,亦不甚正。东向洱河城郭邑居,棋布山底。西则陡绝,下临平川。山顶高数千丈,石枝青苍,不通人路。冬中有时堕雪。

玷苍山应该就是点苍山,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由19座山峰由北而南组成。樊绰对其长度、高度、走向、外貌特征与周围地物关系都有精确的地理特征描述。特别是冬天有时堕雪,反映当时历史气候特征很有价值。

更难能可贵的是,樊绰对流水侵蚀作用已有了认识和记录。比如书中说:“囊葱山,在西洱河东隅,河流俯啮山根,土山无树石。”这比英国地理学家郝登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早出了近1000年。

《蛮书》记载的水有泸水、朱提江、澜沧江、丽水、弥诺江、外江等。对这些河流的源流分合,主流与支流以及流域内的重要湖泊,都有正确的记载。特别记载了是澜沧江和丽水经东南半岛流入南海的记录,在我国唐代以前的文献中是很少提及的。

由于记水必然附及气候,《蛮书》对云南高山峡谷的垂直气候也带有科学而形象的记录。这在世界地理学史上,也是首创的。

如记录泸江江边气候终年炎热:“高黎贡山,在永昌西,下临怒江。左右平川,谓之穹赕、汤浪、加萌所居也。草木不枯,有瘴气。”这是说江边的气候炎热,包括冬天在内,草木也不会枯。

“途经此山,一驿之在山之半,一驿之在山之巅。朝济怒江登山,暮方到山顶。冬中山上积雪苦寒。”这是说冬天山顶与江边气候,形成垂直分带,山上则积雪苦寒。

《蛮书》也记录了云南境内的城镇与聚落的分布和各城镇的建筑历史,以及位于所在区域的作用等。首府城市还详细记录了内部的平面布局。

如介绍阳苴咩城,在平面布局上,把王宫放到了中轴线大道尽头的中央位置。在立体布局上,王宫位于层层进深的高阶之上。

城门是第一重门,由此行300米至第二重门。又行200米至第三重门。每一重门的两侧都有居高临下,夹道相对的门楼。它增加了入宫道上的雄伟景象,又可以做防御工事。

第二重门与第三重门之间,是高级官员居住区,最后才到达阶高丈余的议政大厅。其后小厅是南诏王与高级官员处理日常军政大事的地方。后面是王宫居住区和再远一些是接待使臣的客馆。

可见阳苴咩城的平面布局,接受了我国自周代就建立起来了的建筑指导思想。突出的中轴线,主体建筑放至中轴线上、突出王权尊严等。

此外,在政治中心的大理盆地山水相汇的地方,依险设关城,筑起了龙首城和龙尾城。中心区有大和城、大厘城、邆川城等。为了拓展领土,又筑了拓东城。4个方向上还有云南城、永昌城、宁北城、昆明城、银生城等。

总之,《蛮书》是最早记录云南城市面貌和城镇体系的地理著作。

《蛮书》还系统记载了云南境内的农业区和耕作制度:

从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土俗唯业水田,种麻、豆、黍、稷,不过町疃。水田每年一熟。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小麦即于冈陵种之,十二月下旬已抽节,如三月小麦与大麦同时收刈。

当时滇中高原为水田、旱作两熟制。农业生产已很发达,“蛮治山田,殊为精好,浇田皆用源泉,水旱不损。”能引泉水灌溉。

南诏不养桑蚕而养拓蚕,“蛮地无桑,悉养柘”,“食蚕以柘”,村邑人家所种柘林多者数顷,柘林树干高数丈,初蚕在二月出,三月中出茧,所抽之丝织锦绢极为精致。

滇西横断山脉的谷地土质肥沃。《蛮书》记载,这里的葫芦非常大,“瓠长丈余,冬瓜亦然,皆三尺围”,一个大葫芦可以乘载一人。此外,“又多薏苡,无农桑,收此充粮。”

《蛮书》记载了当时云南及东南半岛的物产,如“白如柳絮、纫为丝、织为方幅、裁之为笼段”的娑罗树,还有茶、荔枝、槟榔、椰子、柑橘、波罗蜜、青木香、获歌诺木、生金、银、琥珀、马、犀、麝香、沙牛、鹿、大鸡、象、大羊等以及它们的出产地,使用情况,地区品种特点等。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说:元明清时期云南各民族形成的一定格局,就是在唐代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蛮书》作为研究唐代南诏地区的综合区域地理专著,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旁注]

木叶 我国古代许多民族流行的一种乐器,是苗家富有古风色彩的天然乐器,吹木叶则是苗族人民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木叶是一种叶面光滑、具有韧性的椭圆形树叶,通过各种吹奏技巧而发出的清脆、明亮的乐音,就像是多才多艺的山歌手在欢乐地歌唱。

南诏 吐蕃人称“姜域”,是8世纪时兴起的位于中原西南部的古国,其国民主要由乌蛮和白蛮组成。极盛时的范围包括今云南省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越南北部、老挝北部、缅甸北部的地区。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

经略使628年始设于周边重要地区,后多以节度使兼任。宋代在西北、西南边境地区亦设置经略使,但不常置。此后,陕西各路和河东路的安抚使,例皆带经略使,其主要职责为抗击西夏和招抚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

交趾 又名“交阯”,我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交趾”一名在南越时代已有之。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后来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

阳苴咩城 遗址位于大理城南的苍山中和峰下。自779年开始至1253年忽必烈灭大理国,共计474年,为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早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期,阳苴咩城就是洱海地区一个较大的城邑,已具有城市雏形。

腹足类 因为它的足特别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称“腹足类”,通常它有一个螺旋形的壳。由前鳃类,后鳃类和肺螺类所组成,多为海生属种,一部分为淡水属种,一部分为陆生属种。

瘴气 我国南方山林荒野特有的病邪之统称,包括疟邪等。瘴气是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主要原因就是无人有效地处理动物死后的尸体,加上热带气温过高,为瘴气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娑罗树 植物名,又名“波罗叉树”、“摩诃娑罗树”、“沙罗树”,为佛教圣树之一这是产于印度及马来半岛雨林之中,为龙脑香科娑罗树属,多年生乔木。因为气味芳香,木材坚固,可以用来制作家具或建材,又可作为药用或香料。

[阅读链接]

普洱茶到底属于什么茶?很多人都会有普洱茶属于什么茶类这个疑问。

其实,普洱茶是云南的历史名茶,从唐代樊绰《蛮书》中记载“散收,无采造法”初始状态的普洱茶,到现代用人工后发酵方法生产的普洱茶,经历了1000多年的历史变迁。

普洱茶经历了唐代“散收,无采造法”,至明代“蒸而成团”,至清代的芽茶、大团茶、小团茶、饼茶、拖茶、茶膏等多种形态的变化,说明普洱茶是一个古老的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