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文学名作导读
18680700000004

第4章 古代文学(4)

第四节 随唐五代文学

概述

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其中诗歌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隋诗是从南北朝向唐诗过渡的重要阶段。全国统一以后开始反对统治诗坛的齐梁诗风,隋文帝曾诏令“公私文翰,并宜实录”。此时,一些原是北朝的诗人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曾经写了一些较好的边塞诗,质量虽然不够高,但却给隋初诗坛带来了一些清新刚健气息。隋炀帝即位以后,则有意识提倡那种荒淫享乐、粉饰太平的宫体诗风,原来那些本来就很薄弱的新风气很快就被吹散了。

入唐以后,我国封建社会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到来了。此时国力空前强盛,封建经济和文化获得充分发展的良好条件,再加上朝廷对意识形态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政策,确立了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唐代文学作家作品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唐代诗歌可以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表现力。他们在诗歌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面的大胆探索,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盛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写隐逸情怀,闲适自然,意境优美;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则多写边塞征戍生活,格调雄壮,意境阔大。此外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之诗,都是盛唐气象的具体体现。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诗人无疑当推李白。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有个性化与浪漫色彩的伟大诗人。李白诗歌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描述。潇洒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到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像变幻莫测,匪夷所思。意象之间跳跃性很大,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其诗大多描绘壮美的意象,如大鹏、沧海、长风、雪山等,但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明月、白露、清溪、竹色等。

另外,李白诗歌还有色调明朗、语言清新等特点。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杜甫的诗歌集中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天宝后期,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陷于叛军,流离失所,但他直面现实,以深挚的歌吟表现战火中的人间灾难、生民血泪,全面展现战火中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因此他的诗有“诗史”之誉,著名的《悲陈陶》“三吏”“三别”等都是杜甫“诗史”诗的代表之作,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和深广的思想内容。《秋兴八首》是杜甫律诗的登峰造极之作。杜甫的诗歌感情深厚强烈,风格沉郁顿挫,是我国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深受后人推崇。李白和杜甫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傲视千古的双子星座。经过安史之乱,社会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危机当中,一部分诗人悯乱伤时,却又无能为力,只好隐入山林;另一部分诗人积极寻求文学革新的道路,终于在盛唐诗歌盛极难继的情况下开拓了一个新天地,迎来了唐诗的第二次繁盛,被称为“中唐之再盛”。其中为文学革新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有两个流派,他们分别是提出“尚实、尚俗、务尽”的元白诗派和主张“尚怪奇、重主观”的韩孟诗派。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李商隐的无题诗意蕴深永,工于比兴,形成“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但有些作品流于晦涩。散文是唐代文苑的又一重大收获。《全唐文》收作者三千多人,作品一万八千四百余篇,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创作盛况。

六朝时期骈文的畸形繁荣成为散文发展的严重障碍。批判六朝的形式主义文风,恢复先秦两汉散文的优秀传统,是时代和文学本身发展向作家提出的要求。初唐时期的陈子昂等人较早提倡尚简古、切实用的散文,但成就不大。直到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以复古为理论支柱,反对内容空虚的骈文,恢复先秦两汉散文的主导地位,领导了一场实质是文学革新的古文运动。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指汉以前的散体文。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他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他的说理散文,如《师说》、《答李翊书》等,说理透彻,气势纵横,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叙事散文《张中丞传后叙》则议论与叙事并重,这是韩愈对“叙”这种文体的一个创造。柳宗元的散文风格独特,他的记人叙事之作多描写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如《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柳宗元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使山水游记和寓言这两个散文品种获得了独立的生命,如《永州八记》,寓情于景,在表现山水之美中渗透了作者的人格之美,成为后世游记散文的典范之作。

而他的寓言散文大都结构短小,极富哲理意味。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他们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现自己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天地。此后一直到晚唐,则是古文运动的余波。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人小说被称为“传奇”,唐传奇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已逐渐趋于成熟。从此,小说正式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并为后世的小说发展提供了创作经验。词是在唐代随燕乐兴起的新诗体,它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唐代民间词。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倚声填词,才渐成风气。在唐代文人词中,张志和、刘长卿、韦应物是较早的作家。张志和的《渔歌子》五首,描绘水乡风光,寄托了自己爱自然慕自由的情趣,与盛唐山水诗人的作品有一致之处。韦应物的《调笑令》是最早描写边塞景象的文人词。白居易、刘禹锡是中唐时期写词较多的作家,如白居易的《长相思》、《忆江南》都是优秀之作。中唐以后,文人写词的渐多。五代十国时期,词的创作成就有了新的发展,后蜀在温庭筠的影响下,出现了花间派词人。花间词把视野完全转向了女性和风花雪月、男女情爱,艺术上则是文采繁华,轻柔艳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南唐词的兴起比西蜀稍晚,在境界和气象上的开拓也是花间词所远远不及的。南唐后主李煜是南唐词的代表作家,其词以“真”为突出特点。他在亡国以后所写的一些词,直抒胸臆,写个人国破家亡的感受,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艺术上也有独特的成就,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骆宾王

骆宾王(640—684),今浙江义乌人。睿宗光宅元年(684),随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不知所终。宾王少负才名,擅长七言歌行,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宾王文集》十卷。清人陈熙晋有《骆临海集笺注》。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提示】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诗人迁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被诬下狱,本诗作于此时。首联借蝉声起兴,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题。颔联以“那堪”和“来对”的流水对,阐发物我之关系,揭露朝政的丑恶和自我的凄伤。颈联运用比喻,以“露重”“风多”喻世道之污浊。“飞难进”喻宦海浮沉难进,“响易沉”喻言论受压。尾联以蝉的高洁,喻己的品性,结句以设问点出冤狱未雪之恨。这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借咏物寓抒情,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思考练习】

1.本诗是如何托物咏怀的?

2.“初唐四杰”指哪四位?试论“初唐四杰”的成就。

3.背诵这首诗。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晚年居于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因得山水之胜,所作田园山水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后人赞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提示】此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处子,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思考练习】

1.对于此诗尾联,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体会本诗善于“以不全求全”的特点和优点。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性格豪迈,其诗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提示】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旧题。长干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此诗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以商妇的自白,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的丈夫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开头六句是回忆与丈夫孩提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为读者塑造了一对少年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形象。“十四为君妇”四句,细腻地刻画初婚的羞涩,重现了新婚的甜蜜醉人。“十五始展眉”四句,写婚后的热恋和恩爱,山盟海誓,如胶似漆。“十六君远行”四句,写遥思丈夫远行经商,并为之担惊受怕,缠绵悱恻,深沉无限。“门前迟行迹”八句,触景生情,忧思不断,颜容憔悴。最后四句,寄语亲人,望其早归,把思念之情更推进一步。全诗形象完整明丽,活泼动人,感情细腻缠绵,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是诗歌艺术上品。

【思考练习】

1.《唐宋诗醇》评价此诗曰:“儿女子情事,直从胸臆中流出。萦回曲折,一往情深。”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联系白居易的《琵琶行》,谈李白此诗对市民文学的影响。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提示】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朓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思考练习】

1.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此诗的开头、结尾有何特点?

3.分析此诗的艺术结构,它与李白诗歌的风格有何关系?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最擅古体、律诗,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风格,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提示】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惟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景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思考练习】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其深刻性在哪里?

2.诗人为什么要把送别“行人”的场景描写放在全诗的开头?

3.以此诗为例,谈杜甫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特色。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提示】这是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大历二年(767)写于夔州。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思考练习】

1.简述这首诗所包含的情感内容。

2.本诗在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岑参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诗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提示】天宝十三年冬,封常清西征播仙,岑参作此诗送行。诗人有声有色地描绘了西北边塞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在夜间行军的许多典型细节,经此衬托出将士们不畏艰险,威武雄壮,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诗的句式破偶为奇,句句押韵,三句一转,形成了明快促迫的节奏,充分表现了这支劲旅出征时的高昂情绪和紧张气氛,取得了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思考练习】

1.简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2.以此诗为例,体会岑参边塞诗“奇丽雄放”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提示】这是一篇以历史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作品。诗歌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对唐明皇的纵情误国和杨贵妃的恃宠致乱做了讽刺和批评,是长恨之因;后一部分作者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由批评转为对他们忠贞爱情的歌颂,是长恨的正文。这首诗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比喻新颖,心理刻画细腻入微,语言流畅优美,幻想手法运用得宜。吴北江说:“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到也。”诗人自己也说:“一篇《长恨》有风情。”

【思考练习】

1.当前评论《长恨歌》主题思想的有哪几种观点?你的看法如何?

2.简述本诗的艺术特色。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提示】这首小令写出了对江南的美好回忆。作者以比喻手法,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色彩明丽,写尽江南春色。全词以平易的语言表现了优美的情韵,唤起人们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

【思考练习】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背诵这首词。

李商隐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提示】这首诗的首联将常语“别易会难”翻新,而以百花凋残的景象来衬托难堪的别情。颔联用春蚕、蜡炬作喻,极写对爱情的执著不渝和相思之苦。颈联从对方落笔,透过一层,更显出思念之深切。尾联写的是在无可奈何之中,托“青鸟”探看以自慰,又觉相见难,而相思不能自已的矛盾苦恼心情。诗篇写得缠绵委婉,悱恻动人;意境优美,语言精警。

【思考练习】

1.全诗抒情有何特点?请结合诗的抒情层次作具体分析。2.“春蚕”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温庭筠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作者诗词并工,而词的成就尤高。其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内容偏重闺情,辞藻华丽。《花间集》列以为首,对后世词风影响巨大。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提示】这首词写一个女子的离愁别恨。作者通过主人公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形容和感受上的细节描写,借助梧桐夜雨所形成的凄凉气氛,描绘出了她孤寂而凄苦的心情。

【思考练习】

1.分析本词上下阙的描写角度和内容。

2.体会花间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3.背诵这首词。

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即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其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宗师。其词直抒胸臆,不加雕饰,遣词准确洗练,生动如画,形象鲜明,风貌天然,为唐五代其他词人所不及。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提示】此词追怀故国。词人即景生情,抚今追昔,把深沉的怀念和无尽的哀愁交织在一起,通过几问几答,运用意味悠长、形象鲜明的滔滔江水作比,使得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更加深刻感人。在抒写胸臆时,一气直下,流走自如;用语自然平易,毫无雕琢痕迹,见出李煜词风的本色。

【思考练习】

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其应如何评价?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为什么说以“一江春水”喻愁生动贴切?请作具体说明。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提示】这首小词,通过写景,抒写离愁。上片写秋夜“独上西楼”的景色;下片写凄凉寂寞的心境。“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把抽象的离愁别恨具体化、形象化。全词写得精练、深刻而又自然,用简短朴素的语言,创造出极美的意境,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也是作者卓越艺术才能的体现。

【思考练习】

1.以本词为例说明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2.背诵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