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警察心理教育:警察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18680000000043

第43章 自我效能与警察工作适应水平(25629)(4)

8.4. 几种动机理论介绍

自我效能水平高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得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目标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勇于负责。而自我效能水平低的人则盲目乐观、中庸保守、不敢创新、逃避责任,甚至自甘落后、无所事事、消极颓废。警察工作是挑战性、危险性、创造性、艰苦性都非常突出的工作,当然具有高自我效能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警察工作。因此,提高警察个体的自我效能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

8.4.1.动机概念及其特征

动机是指能够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动机是内在条件和外界环境或共同作用的结果。

动机对行为的影响具有:始发机能,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够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指向或选择机能,动机不仅能启动行为,还能够指导行为奔向选择的目标;强化机能,动机的强度差异决定着行为的强度差异;持续性,个体行为的持续状况与动机密切相关。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影响与意志品质和其它心理素质相关。

8.4.2.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马斯洛(Abraham Haload Maslow,1908—1970)强调人类的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组成的,而各种需求之间又分为高低层次,因此被称为需要层次论。他的动机理论不是建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也不是以心理疾病患者为对象研究的结果,是以健康人的人格发展为对象,能够比较合理地解释一般人的社会行为。所以,不仅得到心理学界的公认,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需要的层次

他认为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全部发展的一个最简单的原则,他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5个层次,见(表8—5)。

(1)生理的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即饥饿、口渴、呼吸及性欲等。

(2)安全的需要:指恐惧、回避危险、困难、生病或由于生活出现重大变化,面临各种未知因素需要他人帮助和保护等等。

(3)归属和爱的需要:指参与社交,被亲友或某些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需求。

(4)尊重的需要:指自尊和被他人尊重,通过自己的成就获取并维护自尊心,同时自己的权利、名誉被他人认可。

(5)自我实现的需要:指由于拥有某种知识、能力或人格特征,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潜在能力、创造力,实现了某种人生目标,实现了自身价值,在精神上实现了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动机理论的中心思想,指的是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特性或潜能得到充分体现,实现了完美的人性。他在经过对许多历史和当代杰出人物的研究之后认为,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有15条个体特征:善于独立与独处的性格,能够接受并悦纳自然、他人和自己,献身精神,富于幽默感和创造力,能认清现实并保持与现实的良好关系等等。

他还提出通向自我实现的途径: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献身于某一件事而忘怀其它。代表这种体验的关键词是“无我”,而青年人的问题正出在有着太多的自我意识;

自我实现是一个连续进行的过程。在生活中,可能有趋向防御、趋向安全、趋向畏缩的运动。但同时,也有趋向成长的选择。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就是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

要诚实,不要隐瞒,遇到问题要有反躬自问的责任心。每次承担责任就是一次自我实现过程;

自我实现不只是一种局部状态,而是在任何时刻、在任何程度上实现一个人的潜能的过程。要实现一个人的可能性需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等等。

作为自我实现的体验可以是:艺术家的一次成功表演、文学家的一次倾心创作、工匠艺人的精美制作、科学家的重大发现,也可以是对大自然的无限感怀、对艺术表演的深深陶醉、对家庭生活的和谐感受,还可以是壮烈、正义之举之后的精神升华等等。在这里自我实现不是一种身份地位和成功与否的外在标志,而是一种精神体验。

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自我实现作为人的本性的实现是天人合一,高峰体验就是一种同一性的感受,在这样的时候,人有一种反归自然、与自然合一,无限升华的欢乐情绪和精神享受。高峰体验是极度的欢乐,也是宁静、平和的喜悦。自我实现者能更多地感受到高峰体验,而自我实现的动机是可以培养形成的。

8.4.3.归因理论

含义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最早对归因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Heider),他认为人有两种需要,即对周围世界的一致理解和控制环境。满足的手段是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这就是人们进行行为归因的内在原因。归因可以分成:内归因、外归因和稳定性归因、非稳定归因。

认知取向动机的一个中心观点就是:人们时常寻求支配他们日常行为的控制源。相对内归因和外归因,罗特认为,在这方面有两个倾向:一种称为外部控制点(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即环境因素、工作设施、工作难度、机遇、命运、运气和权威人士的作用对行动的影响,自己无法控制;另一种称为内部控制点(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即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事在人为,只有坚持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两种控制观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归因倾向。外部控制观者,会将成功归于命运、机遇,将失败归于工作难度、环境因素等,不愿意对个人行为承担责任;内部控制观者,会将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归于个人的主观因素,能够面对现实承担行为的责任。罗特指出,这两种倾向的人,不能截然分开,只是在一个连续维度上的程度差异。仅仅用内、外控的单向维度进行行为成就原因分析,并进行动机预测,会面临一些问题。

成就归因

韦纳总结了海德、罗特等人的工作,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成就归因理论。

(1)归因的原因因素:韦纳将学习成绩的原因归纳为四个方面:①能力,评估自己是否胜任此项工作;②努力,自己在工作中是否尽了力;③工作难度,相对自己这项工作的难度;④运气,工作成败是否取决于机遇和运气。此后的研究发现,成就归因的内容不仅限于上述内容,还包括他人的帮助、情绪状态、身体状况等等。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在一向重视人际关系、谦虚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后面这些因素可能非常重要。

(2)归因原因的维度:海德、罗特都提出过单维归因的观点,韦纳在此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三维归因结构:即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性。

因素来源:即从个体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划分的归因维度,指行为的结果依赖于个人因素还是环境因素。罗特提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结构,他强调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的控制作用,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属于内控因素,工作难度、机遇、他人帮助是外控因素。

稳定性:即归因的原因因素是否随时间或情境发生变化。韦纳认为,有些因素是波动不稳定的,有些则是相对稳定的。如能力被认为是稳定的,而努力是比较容易变的;外部原因中,任务难度和他人偏见是稳定的,机遇和他人帮助是不稳定的。

可控性:即原因因素是否能够由个人意志控制。韦纳发现,努力、心境、疲劳等原因都存在内部的不稳定特性,但彼此之间又是有区别的。努力受主观意志控制,而个体心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受主观意志控制。内部的稳定因素也有类似情况,如勤奋、懒惰、忍耐等个性特征受个人意志控制,而数学、音乐等特殊才能是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中他人的帮助是可控的,而任务的难度、运气是不可控的。因此,他提出了第三个维度——可控性,见(表8—6)②。

(3)归因的后效:归因的动机作用表现为,归因对人的直接影响是表现在期望变化和情感反应,这些变化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人的行为。

期望变化:韦纳认为,稳定性维度将影响成功的期望。在成功的前提下,稳定性原因(高能力、低能力、难度等)将提高个体再次成功的期望,并会继续努力;不稳定性原因(努力、运气等)会使人成功期望降低,不做努力。在失败的前提下,稳定性原因(能力低、任务难等)会使人相信失败会重复出现,成功期望减弱,不做努力;不稳定原因(一时努力不足、运气不佳等)将增加成功期望,使之相信,再付出努力或碰上好运气就会成功。

情感反应:从归因的三个维度分析,人对于成功与失败的不同归因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

因素来源:把成功归于个体内部(能力、努力)比归于外部环境(任务容易、运气),可以产生更高的自尊和自豪感。把失败归于能力比归于运气不好,更容易挫伤自尊心甚至产生自卑感。

稳定性:把成功归于稳定性因素,有助于增强信心。把失败归于稳定性原因,会使人感到面临更多的困难甚至于产生无望感。

可控性:如果认为由于他人的干扰导致工作的失败,会出现愤怒的情绪反应;如果由于能力等不可控原因导致失败,会感到惭愧;由于缺乏努力等可控因素导致失败,会使人感到内疚等等。

8.4.4.成就目标理论

该理论认为成就目标、期望、归因、动机定向、自我能力知觉、社会比较和成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自主性与自弃性动机模式

迪纳(Diener,1978)和德威克(Dweck,1980)通过对儿童的成就行为研究,探索“认知——情感——行为”之间交互作用的动机模式。研究发现具有同等能力的儿童在挑战性任务和失败情境中存在着不同的反应倾向。一种是自主性倾向(mastery-oriented),面对困难和挫折表现得充满自信,相信经过艰苦的努力,运用知识和技能、策略能够解决问题。另一种是自弃性倾向(helpless),面对困难和挫折往往会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表现反感、厌倦,有退避倾向。这两种行为表现,并不取决于个体之间存在多大的能力差别,主要是动机模式的不同。前者具有适应性动机模式(adaptive patters),后者具有适应不良动机模式(maladaptive patters)。德威克通过下表概括自己的理论框架,并强调指出个体内心的目标导向和内隐智能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见(表8—7)③。

(2)目标导向

该理论指出,自弃性者追求的是操作性目标,他们关心他人和自己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超过自身能力的发展,对外界的评价敏感,认为成功或失败是判断

一个人有没有能力的依据,因此把困难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尽量回避困难,有时宁肯不去做也要避免失败。自主性者追求的是学习或发展性目标,他们关心自己能力的发展甚于对自身能力的评价,相信成就状况是促进自身能力发展的机遇,而挫折和失败有助于帮助自己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并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困难,把困难视为挑战性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体现了较高的自我效能水平。

目标对动机过程的影响

不同的目标导向对个体在动机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见(表8—8)。

(1)认知:在失败的情况下,对于操作目标者,行为的结果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他们认为能力与努力是负相关,一个人越努力意味着缺乏能力,不努力则意味着能力高。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是否有能力,失败和困难会迅速引发自弃无助的归因。反之,失败和困难向学习目标者提供了知识经验不足、策略不当,以及个人是否达到满意境地的信息。他们认为努力与能力是正相关,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改善和提高能力。因此,他们也更关注如何提高能力、发展自己、完善人格。

(2)情感:失败的经历会使操作目标者得到低能力的自我评价和对自尊的威胁,这种挫折体验会导致个体的焦虑,并出现羞愧、沮丧、丧失信心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进而采取更加消极的防御机制和自我保护的态度,贬低任务的价值,表现出厌烦、轻视任务的倾向。失败对于学习目标者意味着将要进一步努力学习、积累经验,积极调整策略、改进方法。这种进取精神会使人产生愉快、自豪等积极的情绪,并增强自信心。

(3)行为:在任务的选择上,因为挑战性任务引起操作目标者否定的经验,因此他们常常回避挑战性任务,选择简单的任务以避免失败。由于高努力和失败很少引起消极情绪,所以学习目标者经常会选择挑战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