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水调歌头
18679200000038

第38章 河源文明

我在旬阳采访期间,马赟正在办理离县手续。

他2006年7月担任旬阳县委书记,2010年初调任安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但还兼着县委书记),即将赴安康上任。

那天,我跟他一块儿去段家河镇调研。车上,他送我一本书。书名是《河源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是马赟,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厚厚一册学术著作,由一个县委书记写出来,这真是不多见。

我翻了一下,马赟研究河源文明,已经有10年时间了。

于是,我把话题又扯到南水北调上来,他说:一江清水供北京,是旬阳人民光荣的、历史的责任,这首先是个感情和认识的问题,然后是个机遇。中央对水源地的生态建设、项目补偿、生存与发展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按照规划,咱们这儿的工业、农业生产都要达到循环经济的要求,这对本地的结构调整、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质量、居住环境、现代化进程等都是个促进。

旬阳在上世纪末,农业破坏生态达到极致,加上人口增长,已经林尽山空。全县500万亩土地,两百多万亩被开垦。植物链条断了,动物链条断了,水土流失严重。现在退耕还林已见成效,但任务还很重。

南水北调工程,迫使我们来思考水源地区怎样发展。河源文明,就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以水为核心来调整观念,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人的素质,改变传统的思维。这对河源人民是一场革命。

水源地的保护和建设,全世界都在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并且各国情况也不一样,我们希望为总结出一条中国水源地治理和发展的模式,提供一些工作参考。

当然,我们也希望发达地区来主动支持河源地区的经济发展,比如天津帮汉中,北京帮安康,武汉帮商洛……建立一种支持机制。

现在,河源地区老百姓的护水意识很强,这真是个好现象。

谈到这儿,汽车已驶进段家河镇。我们下了车,马赟指着汉江北岸、公路两旁起伏山峦上的成片樱桃林,向我介绍说:段家河是旬阳的西大门,是汉江旬阳段的脸蛋,从外地来的人都要经过这儿。但这地方是石碴山,没有土,过去树木很少。搞一村一品工程,给这儿的定位是樱桃。村民在石碴中挖坑,用炸药在岩石上崩出眼儿,从别处把土担过来填进去,栽下树苗子,经过几年维护,现在蔚然成林了。

我们找到前几天上过中央电视台新闻镜头的曹廷全老人,并到他家看了看。曹廷全今年68岁,3个儿子分别在西安、江苏、浙江打工,但他们老两口不要儿子们的钱,自己种了5亩樱桃地,有160棵树。摘果时,西安、十堰、青岛的商贩上门来收购,每斤6元,一棵树产果两百多斤就收入一千两百多元,再加上他还养着猪、鸡,种有核桃树,全年收入将近2万元。平时他们花费很少,在信用社已经存了几万元。

曹廷全居住的薛家湾村,号称千亩樱桃村。去年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经过这儿,看到遍山的果林既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还改善了生态,涵养了水源,美化了风景,高兴得连连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