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水调歌头
18679200000018

第18章 宜居小城

金州水情

2010年5月,很有影响的《南方人物周刊》杂志,在第18期上发布了一个“中国10座宜居小城”的专题,于全国几千座中小城市之中,挑选出10座城市,认为它们最适宜人类居住。这其中,就有安康,说得具体点儿,就是汉滨区古城。这在陕西是唯一的,在汉江流域也是唯一的,令本地人喜出望外,也使外地人对坐落在山谷间的这座小城刮目相看。

安康入选的理由是:“这座城市有一种低调温暖的美丽,随意而不杂乱,安静却不沉默。她不排外,不冷漠,没有钢筋水泥的环抱,却坐拥真正的蓝天。作为一座小城,安康有着一座城市的本分——让生活更美好。”

这个结论,在我意料之中。几年前,我在一篇小文章中,就为安康写了几句广告语:走进安康清肺(空气质量全省第一),食在安康养胃(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住在安康亲水(面临美丽的汉江),活在安康不累(生活节奏慢,压力小)。

当然,我可能带有偏见。本人自称旅行家,曾去过全国80%以上的城市,曾为陕西省的99座县城拍过照片,最后还是觉得安康最好,或许这是家乡观念在作祟。有句流行歌词是“人人说咱家乡好”嘛!

不过,我心中也是有标准的:一座宜居城市,必须有山有水(富氧,有起伏变化,视觉舒服),必须温度合适(避免暴热暴冷,难受),规模不大不小(大了嘈杂,小了冷清),海拔不高不低(高了紫外线强,低了潮湿),对外交通便利(最好是水陆空俱有),生活设施齐备(食物丰富,有好的医院、好的学校)。

这些标准,在安康都能找到。

现在的安康城,的确可称为秦巴山中优胜地。群峰环绕,大江奔流,三桥飞架,四水汇通。尤其是城区的汉江两岸,碧树苍翠,林道整洁,汉江河滨公园、望江楼公园、汉调二黄公园和滨江大道等一批绿地,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如果是夏日的夜晚,叫上一杯紫阳茶,坐在江边细品,头顶明月,脚下清流,远处有闪烁的灯火,时断时续的陕南民歌随风飘来,那种家园的亲切真是享受。此时的汉江,仿佛是“大丽江”(放大了的云南丽江)。

随着沿江两岸建筑的增多,商业的兴起,汉江这条碧水,成了安康城的内河。很多安康人夏夜跑到江边来纳凉,吹着清风,聊着家常,心静了、夜深了、闷热驱散了,然后招呼一声,回家休息,一觉睡到天明。

这种情景,是进行南水北调,绿化汉江两岸,加强生态建设,创建园林城市之后才出现的。近10年间,安康全市累计造林达656.9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77.32万亩。在安康城区,新增绿地34891平方米,改造绿地16573平方米,绿化道路25公里,街道、广场、学校、机关、厂矿和营房驻地栽植香樟、桂花、紫金、玉兰、雪松等珍稀树种三十余种八十余万株,种养花卉300万盆(株)。城市周边绿化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市容市貌得到改善。以道路绿化为骨架,公园、游园、广场均匀分布,道路、街道、公园、广场连贯,一街一景、一路一貌的绿化格局已经形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

安康老城里的高层建筑,现在每平方米售价已接近5000元,比省会西安仅低一千多元。尤其是那些地段好的,临近江边的,卖得挺抢手。为啥这么贵呢?因为城市建在河滩上,平地有限,而10个区县的出外打工的人挣到钱后,不愿回乡下老家,也在市区买房子居住。还有那些在西安等地工作的安康人,有不少想回来养老。

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和渲染的,是安康好的一面,是城区这个眼珠子的部位。

其实,安康的国土面积23529平方公里,基本上都是山区,很少平川,现在还是国家级贫困地区。

俗语说:靠山吃山,近水吃水。但这山水能给人带来幸福,也能带来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