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水调歌头
18679200000010

第10章 古堰沧桑

在城固县水利局,有人告诉我,汉中盆地上最成功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其实是五门堰。它可以与成都平原上的都江堰相提并论,现在已辟为陕南唯一的水利博物馆。

乘车出城固县城,北行15公里,在一个叫许家庙街的东南处,就是五门堰。堰上西侧有一座古庙叫“龙王寺”,两进四院,其中的观音殿、禹稷殿、太白楼等三十多间古建厅堂房屋保存完好,长廊中矗立着几十通石碑,记载着千百年来五门堰发展的风雨沧桑历程。院内挂着“城固县水利博物馆”及“五门堰文物管理所”两块牌子,但空荡荡的庙宇里,只有一个守门人住在前庭。

庙前的院子很大,院前长着一棵粗壮的郁郁葱葱的老树,树身上钉着一块铭牌,细看,是“城固县古树名木保护标志牌”,编号为:1001,树种:皂荚树,树龄:1300年,保护单位:五门堰文管所。

守门人告诉我,过去,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群众自发地来办一次水利庙会,这大院里挤满游人,又是祭祀,又是唱戏,以纪念农耕的始祖后稷和水利的始祖大禹。不过平时人很少,只有水利考察者和古迹爱好者偶尔来一下。

五门堰紧挨着龙王寺,我下到河床低处一看,但见一条数百米长的坚硬石坝,横卧在湑水河上,宛若长龙,气势不凡。坝内被阻聚的河水,转向五门堰口。堰口在高大的石桥根部,五个石门一字排开,河水分流而去。外边便是两条大渠,波涛滚滚东西涌浪,奔向远方。再细看石坝,它的高程和蓄水深度与五个堰门及两条大渠平行,若河水小就全被拦入堰门,倘若涨洪那多余的水自会翻越坝顶流向下游。这样的设计,旱涝无妨,堪称精妙。

眼下,堰内蓄水刚满,有些许余流越坝而出,形成一排薄薄的白亮细瀑闪烁在河中,优美壮观。

五门堰创于西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至今已有2000年历史。唐武则天时“五洞之下,筒车九轮,仿自周世”,提水灌溉已见规模,旱地变成水田逐步增加,以后各个朝代都在整修加固。1931年,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将军视察五门堰,给予重视,第二年拨款8万元支持改建。1934年,近代水利专家、陕西省水利厅厅长李仪祉率团考察五门堰,在陕南首设水利管理局。

庙宇堂堂,长坝列列,河水汤汤,阳光荡荡,五门堰内的大片湿地上,一群白鹭飞舞在绿树长草之上。望着这风景,我想,五门堰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与自然的有机亲近,是汉江水利建设史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