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一生难忘的36件事
18675800000007

第7章 第一次独立自主地做事——鼓励孩子大胆迈出第一步

我们应不断地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主能力。我们应当在他们一出生时就开始这样做,并持续到他们成人为止。

——(美国)克劳迪娅

12岁那年我独自一人去银行存钱

自从懂事以后,我就知道“钱”是一个好东西,能够买到心爱的玩具、香脆的零食、漂亮的衣服。有一次过生日的时候,爸爸送给我一个存钱罐,让我把零花钱攒下来。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他在培养我的理财能力。让我终身难忘的是,爸爸曾经让我一个人到银行里存了一笔钱。

那年我12岁,有一天,爸爸拿出600元钱,然后对我说:“爸爸现在给你600元钱,你把它存到银行里。如果有什么疑问,你可以问银行里的叔叔阿姨,向他们请教。”说实在的,我从来没有一个人拿过这么多钱,不免有些担心。爸爸看到我有点不自信,就鼓励我说:“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够把这件事做好,你就大胆去做吧,我在家等你的好消息!”

就这样,我第一次拿着那么多钱走出家门,朝楼下不远处的银行走去。从家到银行的距离并不远,但是我觉得自己走了好长时间,还担心有人抢走我身上的钱。来到银行以后,我向这里的工作人员询问了存钱的程序。接着,我按要求先取了一个号,然后坐在一边等候。我用手摸着装钱的口袋,不时地向周围观看,只见四周都是大人和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根本没有像我这么小的孩子。那一刻,我又紧张又兴奋。

终于叫到我的号了,我站起来走到银行的服务窗口前,向那位阿姨说自己要存钱。然后,阿姨接过银行卡,给我办理存款业务。在整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彻底的小大人,而且也了解了原来银行里是这样工作的。后来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我都暗自佩服爸爸,感谢他从小对我独立做事能力的培养。

难忘第一次买菜的经历

从小,妈妈就有意识地鼓励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和同龄的孩子相比,我是一个懂事、能干的好孩子,而且因为不怕失败、敢于尝试而得到了大家的夸奖。我知道,自己的每一次进步都有妈妈的汗水,是她开启了我独立自主做事的大门。

在许多第一次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单独出去买东西。4岁那年的一天,妈妈给了我两元钱,让我去楼下的菜市场买两斤西红柿。以前,我曾经跟妈妈买过菜,但是想到自己第一次独自去买东西,还是感觉有点兴奋,还有点新奇。

出了家门,我直接往菜市场走去。走在路上的时候,我感觉许多人都在盯着我看,心里不由一阵紧张。当我怯生生地走到菜摊旁边时,那位卖菜的阿姨也有点奇怪,怎么让这么一个小的孩子出来买菜了。我壮着胆子把妈妈教给我的话说了一遍,然后看着阿姨给我称西红柿。付了钱以后,我拎着西红柿往家走,那股兴奋劲甭提有多强烈了,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大人。

走到楼下,我小跑着冲上楼去,高高兴兴地向妈妈汇报自己的“战功”。接着,我把剩余的三毛钱递给妈妈,却发现自己不小心弄丢了一毛。不过,妈妈并没有责怪我,还鼓励我以后多尝试做各种事情。

孩子在生命的初始阶段都有着非常强烈的与生俱来的勇气,非常渴望模仿别人做事的样子。这既是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内在需求,也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在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在小孩子做的事和大人做的事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清晰的界限,父母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让他们早日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生活的乐趣。

3岁的豆豆看到妈妈正在把早餐摆到桌上来,她拿起了一瓶牛奶,想帮着倒进玻璃杯里。但是妈妈很快抓住了瓶子,然后慈祥地对豆豆说:“不,亲爱的,你还很小,这件事你不能做。我会自己倒牛奶,你可以帮我把餐巾摆上。”豆豆看着妈妈亲自去倒牛奶非常地失望,她不高兴地离开了餐厅。

本来,豆豆是鼓足勇气尝试着做新的事情,但是妈妈拦住了她的大胆行为。妈妈的意思是,豆豆根本做不了这件事;豆豆原来认为自己可以做,但是后来却连一点自信都没有了,甚至怀疑自己一无所用。我们可以发现,妈妈的做法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因为它打消了孩子向上的努力。

反之,妈妈如果鼓励豆豆把牛奶倒进杯子里,即使豆豆真的洒了一些牛奶,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父母应该对成长中的孩子给予信心上的支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给予鼓励,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勇气和能力。

一方面,孩子有渴望独立做事的内在要求,这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另一方面,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生育一个孩子是十月怀胎的事,而培养一个孩子将会用一生的精力。因此,当孩子渴望独立做事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支持,而不是阻挠。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即使孩子没有表现出独立做事的意愿,我们也应该积极给孩子提供独立做事的机会。

尽管有的孩子会畏惧独立自主地做事,担心失败、挫折,但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地迈出第一步,这不仅能让孩子学会正确做事,更能帮助孩子确立独立做事的勇气和自信,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无所畏惧。

有的人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过分重视对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有时候显得有些残酷。其实,现实生活本身就有残酷的一面,大家都在竞争中生活,关键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罢了。反过来说,无微不至的关怀造成孩子能力低下,同时也不是孩子愿意接受的。特别是当孩子进入少年时期,他们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有许多情况就是对父母过分关怀自己的一种反抗。因此,明白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永远是最重要的。

建议一:改变“孩子到了某一年龄才能做某种事情”的偏见

教育专家研究指出:“在孩子的出生阶段,在婴儿的幼年时期,面对着大千世界,他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但是,仍然有勇气进行各种尝试,要学习各种方法,以使自己适应,使自己能够融入这个世界中。”也就是说,孩子面对身边的事物,总是渴望作出各种尝试。

但是,父母朋友们却是另外一种想法:“孩子太小,根本没有做事的能力,不能做这类事情……”于是我们看到,在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指导下,许多父母人为地推迟了孩子们学会本领的时间,耽搁了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最佳时机。而当孩子自己完成某件事的时候,有的父母还对孩子指责、抱怨,这更破坏了孩子可贵的自信心、进取心,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危害。

一个两岁的孩子想帮妈妈收拾桌子,当他刚拿起一个盘子的时候,却遭到了妈妈的阻止:“宝贝儿,不要动它,你会打碎它的。”的确,孩子可能会一不小心打碎了盘子,但是妈妈的做法却在保存盘子的同时,打碎了孩子主动做事的信心,推迟了他的某种能力的发展,甚至无形中阻止了一个小天才的产生。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许多孩子就是在父母无关紧要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下停止前进脚步的。“你怎么把衣服穿反了”、“你怎么把房间搞得这么乱”、“赶快在一边坐着,让妈妈来收拾吧”……

因此,改变“孩子到了某一年龄才能做某种事情”的偏见,是每个为人父母者应该尽快完成的教子观念更新。帮助孩子尝试融入这个新世界,让他学习不懂的东西,而不是给孩子设置过多地障碍,替代他完成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怀疑孩子的能力,向孩子们显示他们是多么的无能,自己是多么的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是许多父母正在犯的错误。

总之,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有助于孩子独立自主地做事,而不是给他们过多保护,更不是代替他们做事。那种想让孩子一夜之间达到尽善尽美的想法是很幼稚的,也是不可能达到的境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独立做事,一点一滴地改善和进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有这种观念:看到孩子取得哪怕是极微小的进步,都要很欣慰。因为,这是孩子在成长,并因此增强了他们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勇气。

建议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和意识

在古代的德国,儿童被当作独立的成人来对待。贵族们往往让自己的孩子离家到另一个城堡的贵族那里学习,使其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骑士。在他们看来,在离家独立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具备一个骑士应有的素质和知识。这种独立意识的培养,无疑会让孩子早日达到成功的发展目标。

而英国人也普遍认为,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在家庭教育中,英国人认为应该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负责,现实原则是第一位的,而亲情则是第二位的。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父母应对孩子长大成人后的行为负责,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那么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是不称职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注意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发展,是天下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为此,首先要让孩子具备生活自理能力,这样一来,不但大人工作起来多了一份安心,还能锻炼孩子的胆魄,在潜移默化的行动中让孩子具备独立的人格。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父母千万别替他们去完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准则。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其实是对孩子积极性的最大打击,会让孩子失去许多实践的机会,也等于在告诉孩子:“我不相信你的能力、勇气。”

有个孩子的爸爸去世了,妈妈就加倍疼爱他,包揽了一切家务和孩子的饮食起居。当孩子5岁的时候,妈妈还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等到6岁的时候,孩子仍然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鞋、系纽扣。当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在外面的世界里玩耍时,他还在为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发愁,显得手忙脚乱。显然,这位妈妈名义上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因为她完全忽略了孩子本身成长发展的需要。孩子不能独立自主地做事,甚至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会在与同龄人的比较中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面对外部陌生的世界,他也根本没有准备好任何应对。

总之,父母要早日让孩子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和意识,发展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利用各种事情给孩子提供大胆尝试的机会。

建议三: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的时候,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特别是一个人做自己没有从事过的事情时,最需要自信心的支持。否则,他就缺乏积极主动做事的热情,进而影响到人体各项感官与功能的发挥。

孩子在尝试做事情的时候,虽然有内在的努力和需求支撑,但是他们仍然需要来自父母的鼓励,让自己独立自主做事的时候更有信心。为什么生活中有的孩子懒惰、散漫,不喜欢运动,根源就在于他们缺乏应有的自信和主动性。因此,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的时候,父母要给孩子大胆展示的机会;如果孩子出现犹豫不决的情况,父母要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会像催化剂一样把孩子的潜能调动起来,把孩子的意志、技巧等各项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而高水平的发挥则有助于孩子出色地完成某件事,反过来帮助他们建立更大的自信,从而实现一种良性循环。

此外,自信心还能帮助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气馁,能鼓起勇气进行下一步的大胆尝试。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在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从而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的成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来自父母的鼓舞,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信,是最宝贵的东西。它能帮助孩子经受各种挫折和风雨,朝着父母期望的目标努力进取。

看着孩子可以独立自主做事了,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面对孩子的第一次,父母朋友们要给予孩子必要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相信他们会茁壮成长。以这种态度去解决和处理孩子成长时期的每一个问题,才能让孩子收获自由、快乐、成功。

建议四: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没有成功时,要多鼓励,少批评

当孩子尝试着做一件事情没有成功的时候,父母要避免用语言、行动证明他们失败了。在这里,把事情和做事的人分开,是很重要的。其实,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不断成熟的过程,要允许他犯错。孩子没把事情做好,只能说明孩子缺乏技巧,更需要得到父母的帮助和指导。这时候,父母应该扮演辅导员的角色,认真地传授给孩子生活经验、做事技巧,而不是抱怨、责备,甚至是谩骂。

生活中,学会适时鼓励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个做家长的都要仔细地研究周围的环境、孩子的情绪变化,进而采取恰当的措施。英国教育专家认为:“要发现鼓励自己孩子的最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透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决定了我们的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此外,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还需要父母不断进行自我鼓励,增强自己对孩子的信心。生活中,有的父母总是对孩子采取批评的态度,其实不是他们不想给孩子激励,而是对孩子失去了耐心和期望。所以当孩子频繁失误时,父母首先要不气馁,这样才能找到问题所在,鼓励孩子持续努力和改进自己做事的方法。

在具体指导孩子进行改进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醒孩子回忆过去曾经成功过的经验,让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同时,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强项上,而不是建立在弱势上,因此还要让孩子多发挥自己的强项,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