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头金不换。
——佚名
父爱让我浪子回头
我从小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当时,妈妈在一家超市做售货员,爸爸在外面跑业务,家里的经济状况不是太好。但是,爸爸妈妈从小就很宠我,小小年纪一身“名牌”。
上初中以后,我看到班上一些同学有手机,能玩游戏、发短信、打电话,就整天闹着要妈妈买。因经济条件不好,妈妈还没手机,哪能给我买呢。但是我闹得不行,爸爸妈妈一商量,认为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就花了近千元为我买回一部手机。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连续几个月,我的话费和短信费每月都在两百元左右。这可让他们急了,如此花费他们实在承受不了,便要我省着点,但是我顶撞他们:“省什么呀?我们班上有些同学每月还三四百元电话费呢。我都够省了!”
后来,我认识了几个校园外面的朋友,大家经常一起到外面吃饭,聊天。这样一来,我的零花钱开始变得不够用,学习成绩却直往下滑。我的朋友越来越多,朋友的成分也越来越复杂,一些行为不端的同学便开始勾引我学坏,泡舞厅、上网吧、逛商场。后来我才知道,很多玩伴都是冲着我的钱来的,每次都让我放血。
钱不够用了,怎么办呢?我额外向爸妈要,开始他们还给,但后来给不起就不给了。我就和那些朋友去偷东西,还向一个“大哥”借钱。那当然是高利贷,后来我还不上钱,被他们抓了起来。爸爸知道了这件事,自然非常生气。为了帮我还债,爸爸拿出了所有积蓄,但还是不够,就又变卖家具。
后来,我终于被他们放回来了,等我回到家,看着家里空落落的样子,心里也不是滋味。我的脾气更坏了,埋怨爸爸不能挣更多的钱养活我。结果,我挨了爸爸一记耳光。妈妈站在一边大声呵斥我:“你知道吗,你爸爸为了让他们把你放回来,后来还给他们下跪了。”
听到这里,我的脑袋嗡地一声,泪水唰地一下流出来了。突然之间,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从那时起,我开始改变自己,发誓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后来,我在学习上下足了功夫,在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了汽车修理专业,现在过着幸福的日子。
我走出了“问题孩子”的阴影
上初中以后,我玩得很凶,根本没有心思学习。和几个要好的哥们儿在一起,我们的话题无非就是谈论游戏、聊天、当黑客,各显神通。“柳叶飞刀说话粗,还想在我面前卖弄,昨晚老子一脚把他踹出了聊天室”,这就是我们不可一世的样子。
在父母、老师和其他同学眼里,我们几个人就是班里的“问题孩子”,将来前途渺茫,不会考上大学。但是,我们并不在意这些。有一次,老师找我们几个人谈话,苦口婆心地让我们好好学习。但是,我们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最后竟然把话题扯到上街遛圈、玩牌上去了,气得老师暴跳如雷。
然而,一次逃学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认识,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和几个哥们儿一起混,经常出去玩。有一次,我们的“老大”提议去南方混口饭吃。年少气盛的我们头脑一热,就各自偷了家里一些钱,坐着火车出发了。到了外面的世界才知道,没有本事什么都做不了。钱很快就花完了,几个人一商量,还是早点回家吧。其他几个人都回去了,但是我很固执,坚决留下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自己找工作,我遭了不少白眼,被别人冷嘲热讽,干了许多杂活,总算能填饱肚子。生活的艰辛让我意识到,爸爸妈妈养活我并不容易,我突然想通了许多问题。那段日子,我总是问自己:“你是谁”、“你有什么价值”、“将来怎么办”。这几年来,我放纵了自己,对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的议论毫不在乎,可是在我内心深处,却渴望赢得他人的尊敬,渴望证明自己并不差。我告诉自己,不能成为别人眼里的“问题孩子”,不能生活在过去的阴影里。
经过一番苦苦思索,我内心许多消极的想法都烟消云散了,我回到家里,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开始一种全新的人生。每当回忆起早年的这些往事,我都庆幸自己绕过了成长中的那道坎儿,否则我的生活可能布满了阴云。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和追求,但是当他们遭遇失败而得不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甚至是遭到他们的忽略、嘲讽时,就很容易自暴自弃,成为人们常说的“问题孩子”。
“问题孩子”的出现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孩子缺少双亲的呵护和爱,从小心里就有阴影;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父爱或母爱;孩子受到社会不良分子的教唆和引诱,走向堕落。
孩子自暴自弃走向堕落以后,往往沉醉于感官上的享受,思想麻痹,染上说谎话、偷东西、懒惰、嘴馋、花钱如流水等坏毛病。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外面花花世界极具诱惑力,很容易刺激他们的好奇心,并因此而勇往直前,即使触犯法律也不怕。只考虑好玩,只考虑过瘾,是“问题孩子”的决策依据,这些十岁到十五岁的孩子一旦彻底放弃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失去了父母的管教,就会肆无忌惮,荒废宝贵的青春年华,以至最后酿成滔天大祸!
父母、老师、同学都曾经试图帮助这些“问题少年”步入正轨,度过成长的危机,但是大多以失败告终。在他们看来,“问题少年”是无可救药的,已经“坏”到了骨子里。然而,抱怨不是办法,对父母来说,重要的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带领孩子走出“问题孩子”的阴影。
建议一,和孩子交朋友
有一位年轻妈妈抱怨说:“我非常爱我的儿子,爱到可以把我的肉割下来给儿子吃,但儿子却一点儿也不争气,不但彻底荒废了学业,还和外面的人来往。问他什么话都不说,好像我是他后妈似的!”
另一位妈妈也有同感:“女儿原来很可爱,除了学习好,还给我们带来好多开心的事。但是自从上了初中后就像变了个人,什么事都不跟我们说,真不知道怎么和她搞好关系!我真担心这样下去,孩子连我们都不认识了。”
许多父母面对长大的孩子既高兴,又困惑。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自然高兴;但是,孩子和自己的交流越来越少,越来越困难,又让许多父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面对孩子不好好学习,一幅玩世不恭的样子,更是一筹莫展。
显然,父母如果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就不能及时发现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困难,等到事情严重的时候才知道,已经晚了。有的父母抱怨:“哪个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孩子!我们很想和孩子交朋友,但孩子总躲着我们,这朋友根本没法交!”不难看出,怎样和孩子交朋友,已经成了许多家长十分头痛的话题。
和孩子交朋友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父母要注意把握好下面几个原则:
(1)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当孩子情绪低落时,父母要想办法了解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但是,在具体询问的过程中,要避免采用审问的方式,不给孩子过多的心理压力。
(2)对孩子的过错要报以宽容的态度。孩子在成长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会引起孩子心理上的紧张。如果父母一味指责,更会加剧孩子的焦虑,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所以,孩子犯错后,父母要宽容对待,用诚恳耐心的态度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学会“吃一堑,长一智”。
(3)平等地对待孩子。和孩子对话的时候,父母不能摆谱,不能居高临下地发表意见,而应放低姿态。此外,还要用一种孩子的热情经常参加孩子的活动,让孩子觉得你和他有较多的共同语言,这样才能让孩子把父母当作朋友。
建议二,不要过于看重分数,成长更重要
目前,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考试分数是孩子升学的敲门砖。于是,孩子和父母都为了提高分数而绞尽脑汁。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父母对孩子的考试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而孩子则承受着强大的精神压力。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孩子就可能遭到父母的白眼,甚至是打骂。时间一长,孩子不但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还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走向“问题孩子”的行列。
考试分数没有达到“要求”,父母就不高兴,甚至拳脚相加,这已经背离了学校教育的初衷,也违反了家庭教育的原则,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严重危害。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问题孩子”的出现,就是父母过于看重分数,而不关心孩子成长的不良后果。
事实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心灵、人格的成长,习惯、习惯的培养更加重要。有的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过大离家出走,有的孩子因为升学压力过大自杀,各种极端行为的发生都与看重分数的教育思想有关。
孩子在学校里面对的是紧张的功课,强大的学习和考试压力,所以,当他们回到家里的时候,父母就不要再给他们过多的压力了,要让孩子休息一下,放松紧张的神经,引导孩子在体育、动手能力等方面多花些时间。这样一来,孩子有了宽松的空间,才能健康、快乐、自由地成长,而不被“分数”扭曲了生活,不被老师和父母逼到学校、家庭之外,成为“问题孩子”。
总之,父母要明确这样一点,不要给孩子灌输“分数高于一切”的理念,更不能在他们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大发雷霆,施加更大的压力。否则,孩子就会走向极端,一旦考试不利就容易自我摧残。并且,父母要善于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在学习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待人处世的能力,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因为分数使亲子关系淡化,甚至遭遇危机。
建议三,对“问题孩子”要给予爱护
有一位父亲从小对孩子娇生惯养,家里并不宽裕,孩子花钱却大手大脚。有一次,父亲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孩子说:“你这样乱花钱可不行,将来上大学还要花大钱,钱从哪儿来啊?”孩子听了,竟然瞪着眼睛说:“你们不会挣吗?不会挣钱就太窝囊了!实在不行你和妈妈还可以去卖血!”
这位父亲怎么也没想到孩子会这样说话,简直伤透了心。他一反常态,对孩子大加斥责。孩子从来没看到过爸爸这个样子,于是双方争吵起来。后来,妈妈耐心劝导孩子,但是仍然挽回不了孩子我行我素的作风。
上面这种不懂事的孩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把他们称为“问题孩子”也并不过分,因为他们根本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甚至将来的生存都成问题。许多父母面对“问题孩子”时大多气急败坏,恼恨自己早期家庭教育的失误。这时候,发脾气、打骂,都不能解决问题,对孩子进行冷战,甚至让他们自生自灭,更不可取。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承担着教育孩子的重任,不管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都应该静下心来想办法解决,给孩子更多的爱护。
事实上,“问题孩子”更需要关心,更需要父母的爱护。一旦他们失去家庭和学校的照顾,走向社会,就很容易自甘堕落,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而走向毁灭。爱孩子,就要给予他们爱护,给他们提供乐于接受的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