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初高中女生99%需要妈妈的关爱
18674800000025

第25章 对留守女儿的特殊关爱

1.留守子女的“严重问题。”

“留守儿童”是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农村孩子进城之后,在户籍、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孩子存在一定的差别,往往使农村孩子进城受到一些局限,更多的家庭只好选择把孩子留在农村。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现有留守儿童2000多万人,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

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也会做利益上的权衡。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局限,他们大多处在选择和孩子在一起还是选择进城打工赚钱的两难境地,往往会把打工赚钱、维持生计作为第一选择。

“留守儿童”面临五大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留守儿童中,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据四川绵阳一个救助站统计,他们在三年中收留救助的600多名流浪儿童,有45%都是没有监护人的。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所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

据调查,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五是安全问题。据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据报道,在2005年湖南洪灾遇难的12名儿童中,11名都是留守儿童,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

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保护和亲情上缺失,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让孩子和父母共同生活。

母亲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女儿的成长,因此留守儿童的妈妈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并做到常回家看看。

2.翘首企盼母爱的留守女儿

留守孩子渴望“爱。”

最近,老师发现丫丫变了,常欺负其他小朋友,抢小朋友的东西。

老师询问丫丫原因时,她总是气呼呼地说:“我就是个坏孩子!我不乖!你快去告诉我爸爸妈妈呀!”

老师尝试着寻找她的闪光点,希望通过表扬、鼓励靠近她,了解她。一天午睡时,丫丫利索地脱好裤子,整齐地放在床边,老师赶紧走过去,给她奖励了一朵小红花。没想到丫丫仍说:“老师,我不要红花,我不乖,你快去告诉我爸爸妈妈!”竟然有孩子希望爸爸妈妈知道自己不乖,这让老师很诧异。

后来,老师去家访,才知道丫丫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妈妈也到外地攻读博士学位,很少回家;奶奶去世了,丫丫就由退休的爷爷带着。

分析:“留守孩子”大多长期缺乏父母的爱,个性变得封闭,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当不能实现时,便采取一些过激行为以期引起家长及老师的重视。

对策:外出工作或学习的父母应尽可能多抽时间回家陪孩子,平时多与孩子通电话,有条件的可通过视频多与孩子聊聊。同时,与孩子的老师保持联系,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及心理状态,及时应对。

负责照顾孩子的成人更应该多陪陪孩子,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交友,使孩子的生活充满乐趣,从而分散孩子对爸爸妈妈的思念。

宝贝疙瘩需要“不。”

凤凤12岁,家里就一个孩子,理所当然地成了一家人的“宝贝疙瘩”,爷爷奶奶更是当他掌上明珠,整天跟在凤凤屁股后面转,唯命是从,因此,凤凤根本就不知道被拒绝是什么滋味。

今年初夏,凤凤妈妈到海南出差,带回一篓“妃子笑”荔枝。妈妈边剥壳边对爸爸说:“这么贵的东西,闺女又爱吃,我们少吃点,放到冰箱,让闺女慢慢吃吧。”“嗯,好吃,可甜啦,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们都别吃了,我明天还要吃呢。”凤凤大声附和道。

分析:凤凤在一个众星捧月的环境中长大,总是享受着特殊待遇。慢慢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自己在家中必须享受特殊待遇,好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在她看来,家人的溺爱和包容都是理所当然。这是一种自私心理的萌芽,孩子会逐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便大哭大闹大发脾气。这种心态一旦形成,就很难改掉,即使长大以后,也不知道体贴关心别人,对集体生活也难以适应,和同伴无法相处,生活中经不起打击和挫折,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会处处觉得受委屈,极易产生悲观心理。

对策:把对孩子的爱悄悄藏起一半,不再把孩子放在特殊的地位,也不当着孩子的面说一些诸如:“这是买给孩子的,我们少吃一些”,“这是好东西,爸爸妈妈不吃,你自己留着吃吧”之类的话;告诉她好吃的东西自己爱吃别人也爱吃……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千万不能让她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

留守女儿对妈妈的爱只能用企盼形容。因为,她们心里也清楚,她们几乎不可能得到。她们要上学,爸爸妈妈要打工,没时间照顾自己,也没钱让自己在城里上学。所以,她们只能用丫丫似的叛逆和凤凤式的占有来要求母爱。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太多,只是希望妈妈每年能多回家看看,看看渴望母爱的留守女儿。

爱是孩子精神需求中最珍贵的部分,它是一种营养,是培育孩子美好心灵、高尚品德的源泉,是孩子健康生长的基石。关爱孩子就如给庄稼施肥,过多过少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