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导女儿与人和谐相处
一位妈妈,女儿刚上初一,没什么朋友,很少主动找人玩。请问该怎么办?
家长应先鼓励孩子大胆交朋友。其次,要多为孩子创造机会,比如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玩,在玩的过程中家长要尽量地回避,让孩子自己唱主角。如果家长的指导和干涉过多,会让孩子处于被动。
一位妈妈说,女儿读初二,平常喜欢打打篮球,搞搞发明小创造。班上的女同学喜欢说歌星谈影星,她觉得很虚缈,难以跟同学融合成团。找不到兴趣相投的朋友,就老想找小学的同学玩。
现在喜欢科学和发明创造的孩子并不多,这种爱好不错,但也让孩子在交际圈中显得孤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参加社区里的科技竞赛,在赛场上找到有共同爱好的朋友;经常查看一些科技类网站或科技论坛,在那上面寻找知音等。
中学女生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初高中女生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不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有交往障碍的孩子都爱以自我为中心,沿袭着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的习惯,希望周围的人都让着自己。这种交往方式最易导致孤立。
要友谊也要有原则
维护友谊,不等于迁就对方。必须坚持原则,给予他人真心的批评和建议,建立起真正互帮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
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学会换位思考
当观点不一致时,应多想想对方,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切记不可粗鲁顶撞,对他人的缺点也要给予宽容、理解。
交往方式要及时调整
对中学生来说,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要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有的同学只跟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对看不惯的同学根本不理会,这种交往方式不是很好,易造成交往障碍。因此,学会调整交往方式,于人于己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在家庭中应创造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交往氛围,以父母为中心和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要让孩子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能理解的,应该让孩子知道。适当地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某些议论,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与成人交往。家庭中有关孩子的一些问题,更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看看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地只是家长说了才算。
家长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让孩子到外面去串门,找小伙伴玩耍,也应该允许自己的孩子邀请异性同学到家里来作客。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朋友们一起交往,得到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到和同伴交往的乐趣。
为了帮助孩子成为受同伴欢迎的人,在交往中得到快乐,家长应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
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父母应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告诉孩子只有懂得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同她交往,强化孩子的礼貌行为,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
让孩子学会容忍与合作。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让,与同伴友好合作,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多数人的意见。例如,几个孩子在一起商量做什么游戏,大家都说去动物园,而自己不想去,此时,就要克制自己的愿望,和同伴们一起高高兴兴地去。这样才能使交往顺利进行。
学习遵守集体规则。孩子们在交往时,会自己制定一些规则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谁破坏了这些规则,谁就会受到集体的排斥。只有自觉遵守集体规则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也才会有更多的朋友和她交往。
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孩子们在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孩子帮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难,要让孩子知道乐于助人的人就会有很多的朋友。
如果家长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她们的交往愿望,教给她们的交往技能,对孩子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
3.用课堂上的理论指导生活中的实践
女儿虽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有一天要离开妈妈,作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去参与社会生活,而初、高中学期是人积累生活经验、发展生活能力和学习适应社会的重要时期。成人必须注意丰富、扩充孩子的社会常识,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社会常识包括家庭、周围环境、日常用品、交通工具、生产工具、节日、民族等有关内容,那么成人怎样来丰富孩子的这些知识呢?
①扩大孩子的视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范围狭窄,而且爸爸妈妈包办代替得太多,不放心让孩子单独行动,而他们又很少挤出时间带孩子出去,这就造成了孩子视野狭窄,知识贫乏。因此,成人要注意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带孩子去参观、去游览,随时进行教育。
②利用多种手段丰富社会常识。现在许多家庭都有录音机、电视机,甚至录像机、电脑等。成人要充分利用这些手段,让孩子来了解有关的社会常识。在看的过程中,成人可给孩子加以讲解。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孩子有选择地观看电视,且时间不宜过长,每天以半小时为宜。另外,还可多给孩子提供较好的图书,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③要尽量给孩子提供一定的机会,放心让孩子自己去行动,去实践。这一点最重要,应特别注意。因为,孩子通过实践努力掌握的知识,是进一步掌握更多知识的基础,成人对他们的成功要及时地进行鼓励,使孩子充满信心,继续去探索,去实践,从而更多更好地获得知识。对于孩子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成人要耐心地给予纠正,千万不要说损伤孩子自尊心的话。
④注意与老师密切配合。学校的教学安排是比较科学的,老师教的知识也比较系统。妈妈要随时注意和老师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校教学内容与要求,进行同步教育,使其协调一致,从而使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加以巩固。
俗话说,未雨绸缪,早早让孩子接触到社会未必不好,而且如果能让女儿将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那说明,家长和学校对女儿的教育还是很成功的。
4.理财,新时代的新课题
现代父母越来越重视精英教育,这也包括理财教育。目前国外对儿童的理财商数越来越重视,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早一步形成理财观念,打下财富基础。不过,十三岁左右是黄金教育时期,父母最好及早做好准备。
理财教育五到十四岁起步
根据学者研究,孩子接受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关键期,以语言能力训练为例,二至四岁堪称为关键期。若是希望培养儿童数理能力,那么四到六岁便是关键期。对于稍具难度的理财能力而言,培养的关键期为五到十四岁。
不过,很多国家对于下一代的理财能力培养,早已逐渐提前。例如,法国,早在儿童三至四岁时,家长们便展开家庭理财课程,教育基本的货币观念。十岁左右,法国家长就开始为小孩设立独立的银行账户,积极培养孩子理财观。美国也是,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三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六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十三岁开始打工赚钱,学习如何运用基金与股票等投资工具理财。
国内儿童理财教育的起步与观念启蒙,相对落后很多,不少父母压根没想到训练儿童理财这件事,只求小孩好好念书,宁愿自己省吃俭用,当“孝子”、“孝女”,供小孩吃喝玩乐,严重忽视理财智商的培养。
不懂理财财富再多也无用
日前,便发生过这样的事例:有位母亲,一辈子省吃俭用留下上亿元遗产,满心希望提供儿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没曾想她刚一过世,年近三十岁的儿子即大肆买房、买跑车、出国旅游,恣意享受,结果不出三年,上亿元的遗产挥霍一空。
英国也曾发生过类似情形。一对在金融界打拼多年的父母,去世后留给未满二十岁的儿子几十亿英镑的财产,结果,这个小孩太早拥有财富,又不懂理财,最后竟然吸毒横死街头。
由这些案例不难得知,不论古今中外皆然,若没有尽早培养儿童的理财能力、理财智商,留给他们再多的财富,也难免会挥霍一空。
只是,更大的难题来了,很多父母自己都不懂如何理财,怎么教导儿童理财呢?其实,若能依照以下五大步骤,就算父母不会理财,一样可以培养出高理财的儿童。
①定期发放零用钱,并严格执行约定时间到才给下一次的零用钱。一开始,父母可以“周”为发放零用钱的时间单位,等到孩子习惯后,时间慢慢拉长为“月”。这种方式除了可让孩子学习在固定时间内分配金钱消费之外,也可训练孩子的用钱能力。
②培养记账习惯。由于孩子年纪小,或不知如何记账,刚开始时,父母可帮助孩子将未来一星期所需的花费记录下来,然后逐日补上额外支出项目,慢慢养成小孩记账的习惯。等到建立几次记录后,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记账。该步骤的好处是,父母们可借此检视孩子的消费倾向,若发现有偏差,可适时纠正。
③培养储蓄观念。储蓄是理财的基本,若儿童能建立良好的储蓄习惯,意味着理财观念已开始萌芽。父母们不妨从买给孩子储钱罐开始做起,鼓励他们存钱。为增加存钱动能,父母可以设定存钱目标,当孩子达到目标时,给予额外奖励。
④开设银行户口。为建立孩子“自己的钱”的观念,父母可以为孩子在银行开立单独账户。此外,当父母到银行办事时,不妨也把孩子一起带去进行机会教育,让孩子了解银行作业流程、ATM功能,等等。若父母已开始利用此账户理财,则可利用银行对账单、投资报表等,向小孩说明,让他们亲身感受“盈利”的效果,激励孩子多储蓄。
⑤建立理财目标。理财的最终目标无非是希望能理性消费,提高消费能力。因此父母可与小孩讨论建立储蓄目标,例如,购买玩具、脚踏车、溜冰鞋等,然后协助孩子从每个月的零用钱当中,规划出一个时间表,透过目标建立孩子的预算观念。
严格说来,这五大步骤并无高深学问,亦不难达成,但是需要耐心与毅力去执行。美国首富洛克菲勒的子女理财教育,亦是从这五大步骤开始,尤其是定期发放零用钱、记账、建立理财目标,更是他最重视的三大步骤。
在此要提醒妈妈们的是,训练理财的内容必须依照女儿心智发展情形而定,切莫心急,以免损坏母女关系,也破坏孩子理财乐趣。
5.善解人意的“知性”少女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小和尚为了一件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让谁。第一个小和尚怒气冲冲地去找师父评理,师父在静心听完他的话之后,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是对的!”于是第一个小和尚得意洋洋跑回去宣扬。第二个小和尚不服气,也来找师父评理,师父在听完他的叙述之后,也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是对的!”待第二个小和尚满心欢喜地离开后,一直跟在师父身边的第三个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了,他不解地向师父问道:“师父您平时不是教我们要诚实,不可说违背良心的谎话吗?可是您刚才却对两为师兄都说他们是对的,这岂不是违背了您平日的教导吗?”师父听完之后,不但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微笑地对他说:“你是对的!”第三个小和尚此时才恍然大悟,立刻拜谢师父的教诲。
其实以每个人的立场来看,他们都是对的,只不过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想法或意见,无法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去考量另外的角度,所以没有办法站在别人的立场去为他人着想,冲突与争执也因此就在所难免了。如果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凡事都以“你是对的”来先为别人考量,那么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与争执就可以避免了。
教会女儿善解人意,要从平凡的小事着手
女儿上初中时,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很讨老师的喜欢。但有一次上课老师检查“同步训练”,她却忘带了,结果与其他几名平时总不写作业的同学一起被罚站,老师为了照顾她的面子,提了个简单的问题,指定让她回答,也好给她个台阶,让她坐下。可她就是不领情,闭口不答,结果站了一节课,也哭了一节课。中午放学回到家还接着哭,觉得自己委屈的不得了,认为是老师让她在同学面前丢脸了。我得知事情的经过后,对女儿说:“作为老师在同学面前就应该一视同仁,你上课不带作业,就该挨罚,你以为自己是好学生,特殊,就不该受罚,如果那样老师还怎么管学生?何况老师为了照顾你的自尊心,提个问题想让你坐下,你却不领情,非要站一节课,完全是自己找的,能怪老师吗?”女儿一听我完全站在老师一边,并没有偏向她说,她更委屈了,中午饭也不吃了。她爸爸见此情景,立刻发火儿了,大声说:“我女儿学习这么好,一次没带作业,就罚站,这老师也太不讲人情了吧!我非到局里告她不可。这一招还挺管用,只见女儿当时就不再哭了,开始求她爸说:”您别去告老师了,其实老师查作业、要求严格都是为了我们好,我没带作业,还故意跟老师怄气,我也有错。“爸爸假装气还没消说:”先吃饭吧,这事以后再说。就这样女儿原谅了老师,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教孩子善解人意,有时需及时中断孩子的不良想法、做法,引导孩子多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父母双方教育方法可异,但目标必须一致,相互配合要默契,关键要唤醒孩子心底的善良,使其设身处地去为别人着想,最终才能谅解别人,提升自己。
女儿的成长是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漫长过程,在这期间要求父母要细心观察,深入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变化,遇到问题多启发诱导,少指责批评,要给孩子留出思考、感悟的时间,家长的做法千万不可急于求成,简单粗暴。
孩子的成长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女儿过春节刚一回到家,就翻出电话本,查老师的电话,边查边跟我说:“妈妈,您猜我最想给谁打电话?”我说:“杨老师。”“不是。”“刘老师。”“也不是。”“那是谁?”“余老师。”“就是高中时教英语的那个‘老余’?”“对。”我一听心里暗自高兴,我在想女儿已知道感激了。是这样,读高一时,女儿被选为班级学习委员兼英语科代表,当时教英语的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英语课堂气愤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女儿特别喜欢英语老师,也特别爱上英语课,英语成绩非常优秀,曾在全国英语奥赛中获二等奖。到了高二就换了余老师教英语,她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每天的作业,都要按时完成,不准有一个不交英语作业,而且她都要全批全改。对英语课代表要求得更严了,几乎每节课都要叫她回答问题或背课文,只要重复,背不熟,就罚抄课文两遍(一般同学一遍),课代表要负责发卷子、对答案、收发作业、给老师提录音机,等等,稍做得不好,就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挨批。女儿第一次挨批是因为上英语课前没把磁带倒好,第二次挨批是英语作业没收齐,第三次是有的同学英语卷子没做完就教了,第四次挨批是课上背课文重复了,罚抄课文两遍,这是女儿最反感的事了,本来每天作业就多,英语老师还逼着她做这种无用功。随着挨批次数的增多,女儿对老师的称呼也在变化。开始称“余老师”,后来叫“老余”,她说同学们还有的在前面加了个“死”字。一天回到家气呼呼地说:“老余又批我了,真受不了她!我明天就去跟她说,英语课代表我不干了,让她另选高人吧!”我一听事情严重了,就坐下来与女儿谈起了余老师。我跟女儿说:你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就要从多角度去观察与评价,不能只盯着她的缺点不放。据我了解,余老师送过的毕业班,英语成绩都居年级前列,因英语拉分的很少,所以学校领导总安排她接毕业班英语,是有道理的,也可算是一中的名师了吧。
女儿说:‘就这样的名师呀?’不是名师,总可算得上一位严师吧?从她的敬业精神来说可谓是一流的老师了,她教你们两个班英语,共140多名学生,每天每人的两三份作业,她都要全批全改,而且一个都不能少,每天三四节课,其余时间还要备课、批改作业、辅导自习,这是多大的工作量啊,她不仅对待学生严格,而且对自己更严格,这说明余老师对工作、对学生是高度负责的,而且她教的两个班英语成绩,几乎每次考试都名列年级第一。对于你个人来讲,目前你没有选择老师的权力,只有尽快适应,适应她的教法,适应她的管理方法,你才能做到学与教同步。我知道你最烦的就是余老师每节课都叫你回答问题、背课文,其实这正是老师对你的一种偏爱,她看你很有天分,有潜力,才给你比别的同学多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机会,如果你为准备每节英语课上回答问题,而比别人多记下两个单词,两年下来你就比其他同学,至少多记住两千多个英语单词,这将成为你日后的一笔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你真的应该感谢余老师才对。我想余老师绝不是你所想象中的节节英语课盯着你,找你的碴儿,至于余老师一些做法我也不太赞成,但是她直言不讳,工作严谨,雷厉风行的作风很让人佩服,也值得你很好学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完美,但我们又都是凡人,不可能完美无缺。“听着我的一番话,女儿不再抱怨了。我问女儿:‘你明天还继续当你的英语课代表吗,女儿说:’听您这么一说,我就再忍受一段时间吧。”女儿的英语课代表一直当到高三毕业。有一句古话:“严师出高徒”。女儿高考英语成绩137分,是当年一中英语高考成绩最高分。但在高考过后估分时,余老师问她:“英语答得怎么样?估了多少分?”女儿说:“感觉还行,但分还没估出来。”我心理很明白,女儿对余老师还是耿耿于怀。这也很自然,她终究还是个孩子要真正理解老师,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更需要一定的时间。
到了大学,女儿由于中学英语基础很好,所以英语学得很顺利,成绩一直优秀,还参加了“英语社团”。在一次与教授的谈话中,教授夸她的英语学得好,基础很扎实。教授说:“我猜你的中学英语老师,一定很出色。”并要女儿谈谈高中英语老师对她的影响。女儿说着说着,就觉着余老师并不是高中时让她恨之入骨的“老余”了,觉得余老师可敬、可爱、可亲,并从心底生发出一种感激之情,也就才有今年寒假回家后与余老师的一席电话长谈。女儿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才真正读懂了余老师,曾给予她的严格要求、细心培养、深切期望。
孩子不仅在上学期间要理解老师,还要理解同学、朋友及其周围的所有人,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地融入集体,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的特别关注,您要做一个有心人,时刻细心观察孩子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再适时与孩子交流,由表及里地了解与掌握孩子的心理活动及她对周围发生事情的反应,耐心引导孩子从多角度读懂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使孩子逐渐学会理解他人、体谅别人,感激曾伴随自己成长的所有人。
孩子学会了善解人意,在与人交往中就会减少摩擦,消除怨恨,彼此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孩子学会感激,就会善待他人,彼此和谐相处,广交朋友,从而为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