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
18674100000038

第38章 至尊之神的权威与神界的等级秩序

人间世界出现了帝王,鬼神世界中就出现了至尊无上的最高神。

自商周时代起,对于最高神天帝的信仰已经有了相当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先秦文献中,这一最高神,称作天、皇天、帝、上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最高的天神称“帝”,专主一方的崇高的天神也称“帝”,而传说中作为人间世界政治领袖的五帝,也得到了“帝”的尊号。可见天神人格化与世间君王神化留下了双向运动的轨迹。秦始皇令臣下议名号,亲自决策“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就是要匆忙跻身其列。《史记·封禅书》说,刘邦曾经询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刘邦又问:“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众人无可解释,于是刘邦说道:“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于是又立黑帝祠。刘邦的心情,似乎更为急迫。

天帝之下,有各方山川之神以及主管百业万物诸神,形成了有序的神系。这种神界系统的形成,是与世间大一统政治的成立相一致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没有统一的君主就决不会出现统一的神”,“神的统一性不过是统一的东方专制君主的反映”。

在中国古代天文观念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秩序。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桓谭《新论》也说,北极即天枢,枢,天轴也,天转周匝而斗极常在,“知为天之中也”。《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紫宫即紫微垣,居北天中央位置。紫微垣各星象征统治的中枢,包括北极(含太子、帝、庶子、后宫、北极五星)、四辅(又称四弼)、左垣(左枢、上宰、少宰、上弼、少弼、上卫、少卫、少丞)、右垣(右枢、少尉、上辅、少辅、上卫、少卫、上丞)、尚书、女史、柱史、御女、天皇大帝、五帝内座、天厨、内厨、文昌、三师和三公、天床、天牢、辅、北斗(《史记·天官书》称:北斗是帝车之象)等等,多以近卫官职命名。按照《晋书·天文志上》的说法,叫做“紫微,大帝之坐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而“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坐也,十二诸侯府也。其外蕃,九卿也”。天市垣则“主权衡,主聚众”。其变化,象征着宗支、诸侯、贵人、将军、宦者、百官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命运。天市东西两藩,都用各地方诸侯命名。

这样,我们看到,所谓紫微、太微、天市三垣,也就是环绕着北极和比较靠近头顶天空的星象,完全被理解为地上政治结构的象征。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指出的:在中国“时圈从天极向周围展开,正和地面上帝王的势力向四方伸展一样”,“天上的北极星相当于帝王,官僚政治农业国家的庞大组织自然是不知不觉地围绕帝王打转的。”

中国古天文学中体现世间政治秩序的例证还有许多。例如东汉明帝时,在南宫云台图画追随光武帝刘秀的二十八位功臣的肖像,称为“云台二十八将”,就是上应黄道恒星二十八宿之数,民间即称之为“云台二十八宿”。又如对老人星的崇拜,也与政治生活中的长老崇拜有关。世间功臣政治与老年政治,竟然也都在古代天文观念中有所反映。《尚书大传》载《卿云歌》:

卿云烂兮,堉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

迁于贤圣,莫不咸听。

《史记·天官书》正义引张衡曰:“众星列布”,“在朝象官”,“其以神著有五列焉,是有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四布于方各七,为二十八舍;日月运行,历示吉凶也。”星象几乎是地上政治结构的完整映象。司马迁说:“自初生民以来,也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实际上天文的布列变化反映了人文的政治秩序,“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先秦、秦汉时期广泛流行的最高神天帝的信仰,自东汉以后,随着道教与佛教影响的逐渐扩大,开始发生了变化。尽管历来受到尊崇的“天帝”依然在封建帝王的祭祀大典中接受礼拜,然而在民间的影响却逐渐淡化。民间越来越广泛地接受道教与佛教的神祇体系,“天帝”偶像的权威性明显衰减。唐宋时代,以道教思想家为总设计师,完成了至尊之神的形象改造工程。传统的“天帝”信仰被纳入道教的神祗体系,重新塑造为称为“玉皇上帝”亦即“玉皇大帝”的最高神。玉皇上帝这一神学形象不仅继承了传统信仰的内容,而且更为贴切地与现实政治生活中帝王的形象相吻合。以玉皇上帝为统治核心的鬼神世界的构成,也与中国封建专制王朝的政治结构相仿佛。

《太平广记》卷一《木公》据《仙传拾遗》说到神话传说中的“玉皇君”:“木公,亦云东王父,亦云东王公”,“百物之先也”,“亦号玉皇君”。“所谓王者,乃尊为贵上之称”。其在神界的权威,使崇拜者形成层次分明的政治社会:

以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童侍立,玉女散香。真僚仙官,巨亿万计,各有所职,皆禀其命,而朝奉翼卫。

《云笈七签》也说到玉皇道君的地位:

万仙受事于玉台,五帝北朝于灵轩矣。

《大洞真经》也说:

上皇玉帝君,制命九天之阶级,征召四海五岳之神王也。

“玉皇”“玉帝”之称,与道教食玉长生的说法有关。唐人心目之中的玉皇已与后代无大的差异,其宫殿、仪仗、权势、作用皆俨然人世皇帝。到了宋代,道教关于玉皇上帝崇拜的构想得到官方承认。宋真宗时,民间信仰的玉皇正式被列为国家奉祀的对象。宋徽宗又把玉皇与传统奉祀的昊天上帝合为一体,上尊号曰昊天玉皇上帝。

在民间信仰中,玉皇又逐渐冲破国家正统祀典与道教教义的束缚,成为至高无上的天神,号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上帝,总管三界十方,是鬼神世界全知全能的帝王。在明人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三清及西方佛老皆居于玉皇大帝之下,玉皇大帝被崇奉为大天尊。这位大天尊总理佛教与道教以及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所有的神鬼,成为神界秩序的最高代表。

《西游记》中,是如此描述那位“驾坐金阙云宫灵霄宝殿”的“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的威风的:

那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两边摆数十员镇天元帅,一员员顶梁靠柱,持铣拥旄,四下列十数个金甲神人,一个个执戟悬鞭,持刀仗剑。……这天下有三十三座天宫,乃遣云宫、毗沙宫、五明宫、太阳宫、化乐宫,……一宫宫脊吞金稳兽;又有七十二重宝殿,乃朝会殿、凌虚殿、宝光殿、天王殿、灵宫殿,……一殿殿柱列玉麒鳞。……朝圣楼前,绛纱衣,星辰灿烂;芙蓉冠,金璧辉煌。玉簪珠履,紫绶金章。金钟撞动,三曹神表进丹墀;天鼓鸣时,万圣朝王参玉帝。……那灵霄宝殿,金钉攒玉户,彩凤舞朱门。复道回廊,处处玲珑剔透;三檐四簇,层层龙凤翱翔。上面有个紫巍巍,明幌幌,圆丢丢,亮灼灼,大金葫芦顶;下面有天妃悬掌扇,玉女捧仙巾。恶狠狠,掌朝的天将;气昂昂,护驾的仙卿。……金阙银銮并紫府,琪花瑶草暨琼葩。朝王玉兔坛边过,参圣金乌着底飞。

按照“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的思路,自然可以理解这种天宫中至尊之神的绝对权威,不过是世间专制帝王绝对权威的写照。

民间信仰中还有主阴间地下世界的神王,起初为东岳神,佛教传入之后,始有地藏王主冥之说。阎罗王则是中国民间最知名的冥司主宰。阎罗为古梵语音译,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阴间神主,后佛教有地狱轮回说,此神遂被借为地狱主。出身于道教的酆都大帝,也是在民间有一定影响的阴世之王。所谓“臣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所谓“领仙官仙女九万人”以及所谓“百鬼之帅也”等说法,都告诉人们,地下世界的等级秩序,与世俗世界也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