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环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改革传统实践教学内容,建设现代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新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
一、实践教学环节及其改革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类型与特点
实践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实践教学就是人们根据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实践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教学的类型主要包括:实验、观摩、教育教学实习、生产工程见习与实习、学年论文、课程设计和课后练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
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在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穿插或需要穿插一些实践性教学活动安排。每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都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应;每个实践教学环节既具有相对独立特性,又在整体安排上紧密结合。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创新性、多样性等特点。
(二)实践教学环节及其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践理论、验证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关键,是对理论教学的加深、提高和综合运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不断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
第一,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实训中心和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为主体,以及学科内容相互融合的新型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体系。要不同程度地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技能操作学习机会。同时要确保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第二,做好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实验室、实习学校、工厂、工程训练中心、实训场所等。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有力的保障。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要注重硬件设施建设,更应该完善软件建设。通过开展周期性的实验教学基地评估,建立起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示范性基地的遴选和建设,带动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规模,按照有利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积极与地方和企业兴办一大批产、学、研联合体性质的校外实习基地。
第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课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型实验的试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及能力,促使本科生尽早介入科研活动。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学分。
第四,增加实践学习中的服务学习。服务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强调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学术课程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在具体服务实践中学生需要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从中学到了团队合作的技能和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流的技能。服务学习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而且在实践中大学生可以真正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早认识到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这些知识、能力、经验将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供很多的帮助。
第五,推进讨论式教学、研究式学习、项目团队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改变课堂讲授学时过多、实践学时过少的状况,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弹性学制,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多种学术观点和思想的交锋,追踪本学科最新发展前沿,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或参与教师科研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有条件的高校还应积极推行双导师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安排。
第六,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开辟网上合作教育的新形式,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校企、校所之间的合作。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二、实践教学质量控制
实践教学是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它包括除了理论教学以外的所有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各类实习教学、各类设计(论文)教学等均属于实践教学范畴。为了进一步改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实验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
实验教学由实验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手段以及考试考核等环节组成。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
1.健全实验教学管理与监控责任制。实践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全校实验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督检查;各院系主管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的主任负责本院系所承担的实验课质量的管理与监督检查;教研室主任负责本教研室主讲课程的实验课质量的管理与监督检查;实验室主任负责本实验室所开设的实验课质量的管理与监督检查。课程主讲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对课程实验教学质量负责。
2.单独设课的实验课,实行第一指导教师负责制。由开课单位确定一名指导教师为该课程第一指导教师,全面负责该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未单独设课的实验课,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凡课程含有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论实验室归哪级管理,必须由课程主讲教师指导实验,并负责实验教学质量。
3.实验教学计划管理。实验教学计划包括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材或讲义、实验教学计划等。实验教学大纲由院系组织教研室、实验室编写。实验教学计划必须按实验教学大纲执行,杜绝随意性。所有实验课必须有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并且由第一实验指导教师、课程主讲教师选定或编写,院系教学主任审核,由实践教学主管部门负责审定并组织实施。
4.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管理。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应努力探索实验教学规律,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及时将本学科科研新技术充实到实验教学中,逐步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大力倡导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实验。实行实验室全面开放,并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提供基本的场所。
5.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应全面了解并及时解决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加强学生评教工作。实践教学主管部门领导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实验教学运行情况,直接与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交流研讨,遇到问题或困难要及时解决。
(二)实习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
实习教学包括教育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含专业考察、社会调查等)、毕业实习等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
1.实习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实践教学主管部门负责全校实习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督检查。教育教学实习的教学质量,由实习基地负责人、开课院系及实习学生所在院系教学主任共同负责;以基地负责人为主、开课院系及实习学生所在院系教学主任负责监督检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由院系教学主任负责质量管理,教研室主任负责本教研室所承担的各类实习的教学质量管理。
2.实习教学计划的管理。完善的教学计划是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的基础。实习教学计划包括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教材(讲义或指导书)及实习实施办法。教育教学实习教学大纲由实习基地及开课院系相关教研室共同编写;实习教材或讲义由教研室编写,院系教学主任审核。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大纲由所在教研室编写,院系教学主任审核;实习教学大纲报学校实践教学主管部门审定、批准后列入计划执行;实习教材或讲义报实践教学主管部门审定并组织实施。
3.实习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学校实践教学主管部门负责全校各类实习质量的检查工作。各级督导组要把实习质量检查纳入日常工作,并会同各院系主管领导定期检查实习基地的教学情况。各院系教学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同时还要定期检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安排及总结情况。
(三)设计类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与监控
设计类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
1.实行质量管理责任制。学校实践教学主管部门负责全校设计类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各院系教学主任负责本教学单位的设计类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与监控,教研室主任负责本教研室承担的设计类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与监控。
2.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由各学校、各专业按照不同的要求负责具体制定方案并付诸实施。
三、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
2.系统化原则。遵循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结合各专业特点,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互相衔接、彼此连续的实践体系,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3.整体优化原则。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教学各环节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和互相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
4.规范化原则。在培养方案中要规范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
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技能规范要求,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军训、劳动、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组成一个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衔接匹配,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明确,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培养素质全面、社会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做好本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应系统、高效,实现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的转变,切实提高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主动适应市场要求,由校外教育、企业第一线的专家和本校专业教师深入分析相关专业就业或职业岗位发展要求,确定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构建以实验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为主要模块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还应设置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课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创新学分,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形成弹性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三)科学构建实践教学模块
第一,整合课程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实验教学模块,形成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第二,开设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增加相应实践环节以强化其发展方向所需专业技能。
第三,规范见习模块。根据专业教学特点,让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见习、专业考察等,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
第四,落实社会实践模块。完成军事训练、社会认知和考察等实践环节,增加社会调查、社会体验的实践时间和内容,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注重科研训练模块。注重科研能力的考察,把学生的课程论文(设计、创作)、学年论文(设计、创作)、参加科研立项、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作为培养和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训练学生开展科研实践。
第六,强化毕业实习模块。集中时间,通过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让学生在毕业前深入实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四)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
1.制定专业技能规范。专业技能规范是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的基本依据。根据人才培养规格中专业服务方向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及学科发展状况,按学科体系提出系统的技能训练要求,并规定必须完成或选择完成的内容。
2.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应对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设施条件、考核办法等作出明确规定。
3.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理论教学和实验内容,分别按照实验项目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要注意各实验内容的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者脱节;要充分反映学科发展和教学的组织、内容及方法的改革,适当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重,逐步形成由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验、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作风的作用。
4.推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形式之一,在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中注明的案例教学课程进行案例教学的同时,鼓励教师继续积极进行案例教学研究与改革,扩大案例教学的规模。
(五)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级各类教师参与到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同时,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队伍结构,努力建成一支能完成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任务,政治坚定、敬业爱岗、业务优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六)改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
要加强学校教学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创造更好的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要加强实习基地、实践基地建设,切实改善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要不断扩大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空间,整合课内外教育环节,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发展综合素质。
(七)改进实践教学工作管理
1.管理体制改革。高校要进一步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分工和责任及相互关系,实行以执行层为主的管理体制。同时,各级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和专业实验室主任要实行相应的聘任制,实行主任负责制。此外,对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指导的学生,应该实行双向管理方式,在实习单位同样给学生配备相应的指导人员,增强学生实习的针对性,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要改善实践教学投入机制,教学单位要增加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也要调动一定的科研经费和社会捐赠经费投入到实践教学中。
2.制度建设完善。要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实践教学人员奖惩制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注重严格执行,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发展管理制度。
3.激励机制。为促进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的革新发展,高校可以通过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鼓励教师钻研实践教学课题并设立实践教学成就专项奖励等。
第四节 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及机制
一、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一)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性
1.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肩负着重任。尽管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过多次大刀阔斧的改革,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成效,教育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极大地制约了高等教育各项社会功能的发挥,也削弱了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高等教育要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另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关键子系统,担负着培养人才、创造和传播知识的重大使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不继续深化改革,消除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诸多不利因素,就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主旋律继续深化教学改革。
2.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我国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使我国迈入了世界教育大国的行列。据统计,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25%,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尽管这确实让人欢欣鼓舞,但我国的大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差距还很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而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唯一路径就是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3.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社会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科技的突飞猛进催生了以知识生产、传播、分配和使用来促进经济繁荣的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震撼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系列变化客观上要求现代高等教育及时做出回应,以满足新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轴心”,如不能在各方面迅速进行改革,就有可能遭受技术革命的颠覆性影响。
4.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不断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工作,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共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要从人才创新战略上审时度势地指导教学改革,从满足社会经济需求和紧跟高新技术发展的思路出发,与时俱进地研究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将教学改革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来抓,及时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是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有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形成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当前高等学校要抓住时机,全力以赴地提高各学科的发展与教改水平,早日跻身世界先进的教育行列。
(二)教学改革工作的长期性
第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要这样,就必须紧密跟随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坚定不移地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高质量人才。而不同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质量和素质各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学校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有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层面,涉及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案实施与过程管理、质量监控与评价等各个方面。因此,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提高、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
第三,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即: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就是要进一步注重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风建设、教学基地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当前,要进一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贯彻“八字方针”,一方面坚持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要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问题。
第四,随着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教改工程的实施,在高等学校形成了生机勃勃的教学改革新局面,并取得了许多成效,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仍然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具体表现是:当前我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仍然落后;教学内容仍然陈旧,教学方法仍然死板;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素质培养,素质教育薄弱;课程的学科化倾向仍很严重;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很少;等等。这些都不能很好地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高(2001)4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有关文件的相继出台,我国新一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进一步证明了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发展放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了适应社会对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国正在讨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工作。这一切都表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工作。
二、建立教学改革工作的长效机制
要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目标,不仅要认识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长期性、重要性,还要建立保证教学改革持续深入进行的长效机制,从而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与时俱进,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新世纪高教改革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若用旧的思维模式肯定无法应对。必须与时俱进,更新传统教学思想观念。必须做到“四个转变”和“四个树立”:一是要转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转移的旧观念,树立知识、能力、情感协调发展的新思想;二是要转变只注重让学生“知”的旧观念,树立让学生“知”“行”并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新思想;三是要转变以“师”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师生协作并进的新思想;四是转变只重视统一要求的旧观念,树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思想。
(二)整体规划,分项管理
学校教学改革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各类教学改革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因此,要深入推进学校的各项教学改革工程并保证教改目标的顺利实现,就要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分项管理。整体的科学规划可以确保学校各类教学改革项目能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思路来进行,同时能加强对各类教学改革项目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保证各类教学改革相互协调并产生综合效果,进而确保学校总体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另外,学校的各类教改项目类型众多、大小不一,加之学科差异大,因而要确保这些项目都能按照预期计划完成各自的目标,就要进行分类、分项管理,做到分步实施、逐项落实、按期完成,并在管理过程中注重过程管理和总结性评价。同时,在教改项目的管理中要以抓重点改革项目为主,带动一般项目的开展。要搞好教学改革的立项工作,建立项目滚动和淘汰制度,进而保证各类项目的改革按计划实现预期目标。
(三)实施教学管理变革
教学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过程、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等的变革、更新或创新。相应地,教学管理工作也必须进行变革,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一是要根据教改需要设置专门的教学改革指导和协调管理机构。要围绕各项教改工作建立对应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定各项教改文件、制度、标准,向上级争取教改指标,根据学校教学需要设立相应的教改项目,落实教改项目的申请、评审、结题等工作,为教改工作提供指导、服务并定期检查教改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教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等。二是要大力宣传教改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教改典型,营造浓厚的教改氛围。教学改革是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重要途径,必须人人重视、个个参与。三是要及时把各项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学改革的直接目标是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现代教学体系及秩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此,要重视对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和教改成果的应用问题,以确保教改成果能及时在教学第一线发挥作用。
(四)建立具有活力的教学管理新机制
具有活力的教学管理新机制应具有激励力和约束力,能充分调动“教”和“学”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和现代管理方法、手段,确保教学和教改各项活动处于受控状态。为此,一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改革和调整教学、科研组织形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二要努力建设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聪明才干的制度环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和管理队伍,以提高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水平;三要采用全新的教学评价新模式,打破以“分”为本的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五)组织教学改革队伍,形成合理的梯队
教学改革主要是对教学的系统改革,组织有力的改革队伍和发挥教师的合力是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既然教改项目是教学改革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就应该以项目为单位组建教学改革队伍。在项目中,负责人的选择是最为关键的,因为项目负责人要确定项目的改革思路,协调项目改革的有关工作,组织项目组其他成员合作共事。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学改革队伍的建设应注意形成老中青梯队结构。
(六)塑造有利于教改实施的新组织文化
首先,学校高层领导必须从一开始就以饱满的热情支持和参与教改活动。实践经验表明,领导的支持和表率作用,是带动师生积极参与教改、形成教改文化的关键。其次,通过让学校全体师生和员工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和潜在威胁、机遇,营造一种对教学改革表现出强烈需求的氛围。当教学改革被普遍认同和实施时,教改文化就可见雏形。同时,要制定出清晰的教改实施战略并及时向师生传达。只有当学校制定了清晰、明确并得到全体师生共同理解的教改实施方略时,教改才能深深植入全体师生的心中。再次,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强化“学术本位”、弱化“官本位”的思想,引导教职工自觉将工作重点放到教学和科研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教改氛围。
(七)制定改革配套措施和政策
教学改革作为一项特殊的教学工作,必然涉及复杂的管理问题。根据管理的一般原则,需要从约束和激励两方面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约束是为了规范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以保证项目改革的顺利进行。应制定科学的教学改革管理办法,对教改项目从立项到结题验收的程序作出完整的规定。要设立教学改革专项经费,满足教学改革基本需要;建立经费管理制度,保证教改经费合理用于教学改革工作。建立健全检查评估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成立教改专家组对教改项目定期检查:一方面检查教改项目的进展情况,督促项目改革按预定计划完成。另一方面形成滚动式的项目管理机制,对于进展不利的项目,取消其立项资格;对于立项基础发生较大变化、无法按预定方案继续开展工作的项目,则要求重新立项;对于进展较好的项目,提升级别追加经费。激励是为了调动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价值:一是承认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的劳动投入,确认其工作量和相应酬金;二是承认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的业绩,如制定相应政策、提高教学改革工作在评聘职称等待遇中的含金量,从而体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三是承认教学改革成果的特殊价值,把教改成果的评价与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一体考虑。
(八)持续推广教学改革成果
教学改革最终要产生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不能看作是教学改革的终结。要大力推广教改成果,这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教学改革成果的有效推广可以增强改革者的信心,调动其积极性,特别是对继续推进教学改革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学校应建立鼓励推广教学改革成果的机制,提供所需的基本条件,确保成果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大面积有效应用并取得预期目标。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其实施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既有组织的,也有个人的。加之各学校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实施教改中还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分析,找出制约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所有关键要素,并制定相应的长期机制,才能确保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