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最佳的课堂教学策略,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李吉林:《情境教学怎样设计情境》,《人民教育》1999年第期。
李吉林:《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3期。
(一)生动活泼,激发主体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应该永远成为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能动性。他们对外界包括教育者的影响,总是要经过大脑的积极思考和身心内部的矛盾斗争,然后才有选择地接受。尽管教育者的影响对教育对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它毕竟是外在的力量,并不会自动地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意识和行动。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主体教育思想,这是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的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以释放他们潜在的能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学生的主体意识集中表现在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上。主动性使学生增强了责任心,使他们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了学习潜能,而且培养了学习责任感。独立性使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钻研基础上,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自行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它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学得基本技能的关键。创造性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摆脱了旧思路,产生了新颖独特的思维产品。创造思维具有发散性、流畅性、灵活性和新颖性的特征。主体意识在心理品质上还显示出自尊、自信、自强和自主;在学习行为上体现出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自我设计和自我管理;在情感需求上表现为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参与精神等等。然而,较长时期以来,一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能摆脱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三个中心”使学生应有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发挥,导致了学生人格塑造和心智发展的畸形化,给国家建设人才的培养造成损失。
如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呢?第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就是要从思想上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教师心目中要有学生的位置,对学生的实际和蕴藏的潜能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为教师对学生的认识直接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也决定着不同的行为模式。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要求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关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健全个性,不应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应给他们提供充足的自由发展空间;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让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第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开展教育活动。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对问题进行思考,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之前先向学生提几个问题,接着创设条件,以唤醒学生与当前新的教育信息有关联的原有知识的记忆,自然而然中开始新知识技能的输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思、多议、多听、多练,从而对他们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心态,促使他们不断向上,奋斗不止。
第三,热爱学生,民主教学。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开展民主教学的基础。具体地说,必须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用热爱、尊重的民主行为去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课堂上要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表扬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参与带进课堂,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还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观点。有些教师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处处讲究标准答案。一位老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泥巴;有个学生说雪化了变成春天。这后一种回答不是充满智慧与诗意吗?但根据标准答案只能得零分。对学生一些非现实非理性的见解、看法和做法,不要认为是异想天开甚至觉得可笑,对于学生敢于提问题的精神教师要精心爱护,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第四,形成让学生评价教学的制度。
让学生评价教学,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又一体现。对一个教师来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需要自己的努力与自我评价,也需要他人特别是学生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全面的。教师的自我评价可充分阐释自己的工作及意图,便于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但自我评价缺少外界的参考系。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容易对成绩或问题作偏高或偏低的估计,客观性较差。他人的评价,特别是学生评价是比较客观的,既能肯定教师的优点,又能如实具体地提出不足,这对提高教师素质来说是十分必要和宝贵的。让学生参与评价,这样做既对教师带来好处,同时又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发展。
(二)精心创造,发挥主导作用
在日常工作中,凡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精心组织的结果。教师通过高超的教学技巧和学生的求知心理发生共鸣,师生配合默契,达到知识技能与思想的沟通,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可见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育者起主导作用,首先是由学校教育的职能和特点决定的,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学校教育正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育人活动的场所。其次是由受教育者的角色心理所决定的,学生普遍具有接受教育的愿望和“向师性”。再次是由时代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在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惟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快速而高质量地掌握人类社会千百年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每个人要“学会生存”,就必须接受教育。
下面具体谈谈应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好学。所以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十分重要。可是每当说到教师的主导作用时,总有一些教师更多想到的是怎样研究教材,如何进行考核,大搞题海战术。他们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这是教育教学上的一大失误。
前面说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教师是无法代替的,所以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自学习动机,可见培养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为此,教育工作者要具体深入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确定学习目标。教师要对所教内容正确定位,在导入新课时最好先提出学习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学习目标。例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常常要用到面积的知识,掌握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对今后的生活学习将起到重要作用;接着指出本节课要求学生领会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面积的单位。在教常用的面积单位时,教师指出要求学生记住的常用面积单位有哪些,能比划它们的大小;再让学生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画一画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等有多大,议议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说一说实际例子。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在目标指导下有序地进行,易于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就数学课来说,教师可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创造求知情境,用数学魅力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用学习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逐渐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从而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可见,教师主导作用必须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实现。
其次,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探索、创新。
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采用多种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思想。是与注入式相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为了把年轻一代培养成具有主动进取精神和勇于开拓创新的合格人才,广大教师应以坚持启发式教学作为改革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从教师一方来说,启发式教学思想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还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包括设疑解惑等。在这些环节上,凡是学生能想出来的就让学生自己想,凡是学生自己能动手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在学生困惑时老师要给予启发、点拨,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教师不能急于抛出答案。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三张同样大小的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把其中的1份、2份、3份涂上红颜色并标上12、24、36。学生观察比较后,可直观地得出12=4=36。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又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再让学生讨论‘相同的数’是0可以吗?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有何关系?这样,学生通过操作、观察,随教师的点拨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探索研究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
钱萍:《做学生的引路人》,《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年第1期。
再次,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古人说,“授人一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说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可是仍有一些教师对这个问题不重视。如让学生搞好课前预习,而怎么个预习法教师并不指导;要求学生背这记那,但从不教给科学的记忆方法。这实际上等于只要求过河而不帮助架桥一样,学生的积极性再高,收获也不会理想。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思维方法和学习技巧。有些学生成绩差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缺少科学的思维方法,遇到问题盲目解决,打不开思路。教师特别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如阅读法、归纳演绎法等等。应依据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进行渗透,使学生逐步领悟、掌握、运用这些思维方法,拓展学习思路。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地利用时间和利用大脑,学会科学的读、写、记等技巧也很重要。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创新精神,既管教又管学,不断提高自己了解学生和通晓驾驭教材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有机统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目的。同时,学生主体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学生只强调自己的主体地位而不尊重老师,不接受老师的指导和教育,那将无法达到学习的目标。
(三)营造氛围,唤起审美情趣
营造氛围,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策略。特别是营造课堂教学的良好心理氛围,对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作用甚大。课堂心理氛围是师生集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环境,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具有审美价值的课堂心理气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情趣结合的道德心理气氛。教学中的“情”与“趣”有机结合是衡量课堂气氛是否活泼的标志。学生如果能真正体验到求知需要满足后的愉悦,感受到师生间认识与情感交流中的融洽与乐趣,产生对创造性智力劳动的渴望和欢快感,那无疑是一种精神享受;最美的精神享受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要讲究健康道德的心理氛围,必须体现出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和伦理关系。课堂中师生共同活动的奋斗目标,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建立在社会主义人与人关系基础上的团结友爱、相互尊重、刻苦勤奋和自爱自律等道德自觉性,都是和谐课堂气氛的灵魂。另一方面是师生情感融洽的人际关系。师生人际关系美才能使师生意向一致,合作协调,交往和谐,配合默契。这样的人际关系最容易唤起人的审美体验,振奋人的精神,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它既能激发教师满腔热情,千方百计教好学生,又能驱使学生对所教课程产生兴趣爱好,消除心理负担,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师要营造氛围唤起审美情趣,必须做出以下努力:1.教学程序的结构美课堂教学的程序美也是美的形式特征之一,因为它反映了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教学程序的结构美,是指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与灵活性完善的组合与高度的统一。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和有序组织下学习,目标一致,谐调共振,不仅能使学生有所得,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前面说到“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个例子,就组织得紧凑严密,井然有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做—思—议”有机结合,既使他们的认识水平深化发展,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情境的启发美
一定的教学情境能造成特定的心理氛围,引起学生某种情感的体验。特别是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能把学生带入“愤”、“悱”状态,引起他们欲罢不能的求知欲望,又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心灵震撼,从而产生审美的心理效应。特级教师于漪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首先她以唤起同学们对周总理的怀念来导入新课:“同学们,最近我国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在法国唱了一首歌,轰动了整个巴黎,获得了崇高的声誉。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歌不仅唱出了我们的心声,而且唱出了世界人民的心声。”“今天,我们要上的课就是这首歌的歌词”,随着她庄重的语调,同学们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仿佛感到歌词中那深沉高亢的旋律,如山谷在回响,大海在呼啸,千山万水都在深深怀念敬爱的周总理,同学们的眼眶里,泪珠在滚动,在闪烁。于漪老师精心设计的以情动人的情境,既使学生感情激荡,从心灵上受到震撼,打心底里要向周总理学习,同时又在学会做人问题上受到深刻教育。
3.教学活动的节奏美
教学活动的节奏美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的紧张度,一是教学的难度;适当的紧张度与难度有机结合,以及它们在教学中有规律的变化,就构成了课堂的节奏。学生在富有情趣、科学而有节奏的氛围中学习,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因为它比单一枯燥、一味追求高速度或高难度的教学要好受得多。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节奏美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的传达媒介。”创造教学美,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生理心理变化的规律,对教学进程与结构作出艺术化的设计,做到疏密相间,张弛结合,有铺垫、有展开、有高潮,还有余味无穷的结尾,等等。只有这样不断努力实践,才能使教学活动节奏美的作用得以体现。
4.教学方法的艺术美
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如果能与一定的艺术性相结合,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教学方式方法的艺术性须与教学内容有机统一,它还须具有多样化的、能吸引人的形式特征。这样才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
各科教学都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是相对来说,文学和音乐、美术课的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语言有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它在叙事抒情、描写景物时能收到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入其境的效果,有利于发展驰骋想像的能力。特别是经过加工凝练、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化艺术语言,不仅能唤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深刻的美感,而且这种美感还可以激励欣赏者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基本的措施是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评论以及指导他们的文学创作活动。音乐的美主要由音响的组合、旋律的展开、节奏的起伏和音色的融合组成,可唤起人的审美情趣。一位教师在教《草原》一课时,就选用了一首描绘内蒙古大草原风光的乐曲,在悦耳的马头琴声、鞭子的轻响声及嗒嗒的马啼声中,仿佛置身于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播放了《哀乐》,创设了一种特定的悲哀氛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美术课的内容中绘画是最基本的。绘画是运用色彩、线条和形体来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立意、构图、线条与色彩是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形体感、线条韵律感、质感和构图感来反映意象美、形态美和境界美,从而唤起人的审美情趣,获得美的享受。可通过美术作品的观赏与创作,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发展相应的绘画能力。
(四)情景交融,追求育人效果
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既离不开感情的投入,也要充分发挥“景”的作用,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有利于提高育人效果。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情景的因素,创设动人情境,情景交融才会增强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以生动的形象、真切的情感、广远的意境,使学生的认识伴随着情感,不但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起到以美辅德的作用,还能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从而使他们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
怎样才能做到情景交融呢?其一,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可以带领学生走向农村,走向工厂,参观名胜古迹、科技馆、新建工程等;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还可以组织学生春游、冬游,参加夏令营和野外考察,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开展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国情,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其二,在环境因素不具备的情况下,教师可用两种方法力争情景交融:一种方法,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特级教师于漪在上《春》那节课的开始,就是通过生动的语言把同学们领进对春天的回忆和向往之中:“春,列为四时之首,它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一提起春,我们就很容易记起‘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类的优美词句。……在《春》这篇散文中,朱先生写春的内容可多啦!他写了春天里的草、花、风、雨、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这时,同学们仿佛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之中,以赏心悦目的体验情感,急于了解朱自清是怎样描写春景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录音、录像手段,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一位老师在讲授《飞夺泸定桥》时,选用《东方红》舞蹈史诗中飞夺天险一段的录音,同时播放了投影片,学生眼看风烟滚滚,火光冲天,铁索桥被烧红了的惊心动魄的画面,耳听机枪的响声、炮弹的轰鸣声,以及团长激动人心的喊声,犹如身临其境,对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肃然起敬。录音录像不仅可以用图像符号呈现教学内容,而且同时伴以解说,音响、音乐有机结合,从而加强了课堂信息传递的效果。实践证明,利用上面的方法,既能使师生情感融合共鸣,又可使学生的理想和人生观得到升华。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情与景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要努力使二者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因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些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难以观察到的情况下,就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使用录音录像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反对不分重点一般,为图热闹而盲目采用录音录像等的做法,同时也反对现实中有“景”而教师怕麻烦而不利用的思想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