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1世纪中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18673500000022

第22章 循循善诱是教师的艺术追求

教育活动总是有一定的目的,追求一定的效果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有思维能力、情感体验和美的追求的学生,其教育过程应当使学生在真、善、美诸方面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遵从循循善诱、不断创新的原则,使教育过程成为集真、善、美于一体的艺术。教学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所体现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教师运用语言等媒介,采取讲述等方式,来实现以科学知识启发学生,以逻辑推理训练学生,以人格、情感、意象感染学生的独特内容,从而将学生提升到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之中。

(一)诲人不倦——教师最宝贵的品格“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并举,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真挚的爱,有助于增进与学生的关系,融洽与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接近教师,愿意主动地听从教师教导。有一英语教师在他的多年教学中,热爱学生,大胆探索,锐意创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外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对于每届初一的学生,他抓住学生对学习英语有新鲜感、好奇心这一特点,首先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明确要学好本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就必须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工具。然后从简单的英语会话入手,先教一些日常用语,使学生间、学生教师间能经常用英语对话。父母听了很高兴,他们也觉得很自豪,学有奔头,学有劲头。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身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正确发挥主导作用的突破口是,首先要求教师积极进取,热爱事业,关心他人,充满爱心。其次要求教师既要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又要更新知识,敢于创新。

目前,在某些学校,统一教学计划和教材,采用同一的步调和方法来培养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学中以学科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轻视学生,甚至摧残学生。教学的内容艰深难懂,强调了学科本身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以物理课程为例,各个学校都充满了大量的力、热、光、电、磁的规律及习题,不论在初中还是高中,甚至在大学,都以它的基础物理的系统性严密性为体系的教材,并且它的基本规律都是以理想化的模型得出的,很少将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大量的人为编造以致脱离实际的所谓“综合问题”和各种各样的训练解题技巧都是将比较有吸引力的题,从中抽取某些已知量,通过拐弯抹角,引出多个物理量关系,组成复杂的方程组和几何关系,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所有这一切,除了引起学生对物理的敬畏外,有多少吸引学生兴趣和对此产生探索愿望的成分呢?在教学方法上,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和灌输多,学生主动求教和生动活泼的讨论少;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肃性多,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来安排教学内容少;教学中,枯燥、机械的训练多,开发人的潜在能力的做法少。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兴趣、爱好、特殊智能失去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少数教师漠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和感情,把学生当做教师和学校的对立物的情况时有发生。临近中考、高考,学生面临着来自学校、社会和家长的沉重压力,在校学习变成了一种对学生精神和意志的惩罚,人格和人性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素质教育从何而谈呢?

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学生是有血、有肉、有生命、活动着的人,由于各人的遗传素质、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智能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热爱、关怀、尊重和信任,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学校教育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变成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紧箍咒。相反,如果教师对他的职业十分钟爱,对他的学生非常尊重、关心和体贴,再加上备受学生欢迎的情趣盎然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越学越爱学,甚至由喜爱这位教师的态度转而喜爱他所讲授的课程。教师带着强烈的感情讲课,并不断地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以至于形成一种轻松愉快、民主自由的教学关系和教学气氛。教师把上好每一节课看做是工作中的最大快乐,把自己的这种爱倾注在他们的自尊心、自爱心和进取心,有意创设各种情境,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通过自悟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对学生既要大胆管理,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抱着商量的态度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从不随便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先从自身查找原因,从改进自己的教学入手加以解决。学生有了进步,总是及时地加以鼓励,并提出更高的但经过努力又可以实现的新目标。学生有了缺点和错误,也是及时地指出来,仔细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和他们一起制定措施,督促他们尽快克服和改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生理上的疲劳,才能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才能调动主体潜在的各种积极因素,学习起来精神才能处于高度兴奋的最佳接受状态,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特点,促使自己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二)明察秋毫——教师敏锐的观察力现代教育必然受到人的身心素质这一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教学过程必须依据对人本身认识的发展,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明察秋毫,观察课堂上学生的不同反映,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方法,创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这就要教师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眼睛是心灵之窗,它具有传递信息、情感、意向等重要作用。与有声语言相配合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调节并和谐课堂气氛。由于课堂上教师所处的是“一对多”的交往氛围,往往容易顾此失彼,使未被注意到的学生感到与己无关而置身于课堂互动之外,因此教师应适当利用“环顾”,把所有学生都纳入交往范围,让每个人都感到你在同他说话,从你的眼神中使学生感受到你的思想情感、学识、品德、性格等等,而学生也会通过教师瞬间变化的眼神窥见其丰富的思想情感,受到感染和启迪。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交往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发现个别学生交头接耳,妨碍了课堂秩序,这时教师只要把目光投向他们,学生就会从无声的语言中明白老师的意思,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地听讲。进而言之,用眼睛说话,也是教师启发、鼓励、暗示、引导学生的最好的方式方法之一。学生可以从教师眼神中体察出教师内心的语言,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明察秋毫,可以反馈教学信息。在课堂上捕捉反馈信息的途径主要是“察颜观色”,学生听课的表情、神态是反映他们的心理状态的寒暑表和思维认识活动的“脑电图”。当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表情专一,这说明教师的教学吸引了学生,教学可按原计划进行。倘若学生认真思考,神情愉快,时而议论,时而发问,处于积极主动摄取知识的活跃状态时,就引导学生向教学内容纵深开拓。倘若学生目光呆滞,眉头紧锁,这就意味着学生不能接受教师输出的信息。此时有必要调整有关的内容,改变教法,变换角度,活跃课堂气氛,以促进课堂互动,使教师积极输出的信息能转换为学生主动输入的信息。可是,有的教师看不见学生的反应,听不见他们怀疑的嘀咕声,甚至自己用身体把黑板的演算和结论挡得严严实实而全无察觉。这虽是小事,可课堂上这类小事真是太多了,合起来就成了大事。有人从来不注意这些小事,稀里糊涂地抓起一支蓝色粉笔就在黑板上写起来,后面的学生能看清吗?有人根本意识不到计、机、积、即这类具有相同读音的字可能给学生造成的混淆,特别是有地方口音的教师,只顾自己兴味盎然地讲,全不见学生在下面皱眉。有的人则一直正襟危坐,死死地挡住一部分学生看黑板的视线,根本不管那些向左向右伸长脖子的可怜的学生。这些问题虽然都很细小,但又都是不可忽视的。课堂教学是非常细致精巧的过程,要想掌握它,激活它,没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机应变、毫发不爽的反应能力又如何能成功呢。

(三)引人入胜——教师的表现力

一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在课堂教育中,语言必须发人深省,引人入胜,善于启迪学生的思想,诱导学生领悟人类的各种思维方式,包括直觉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的奥秘及其规律,使他们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自觉地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逐渐掌握这些不同的思维方法。而且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既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并进而对这些知识进行再加工、再认识,分析、综合、评价、选择,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对其中能够直接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内容作为重点进行讲解。比如,在物理课中讲授牛顿运动定律时,适当介绍牛顿的工作,牛顿发现三个运动定律的思路,以及三个定律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样除讲授基本定律外,将科学家的这些科学思维方法作为重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创新思维。其余的课程如文学课中作品的线索、人物形象的性格分析,哲学课中的逻辑,数理化的解题技巧和思路,体音美课中技艺的“诀窍”等,也都是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极好材料,都必须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突出。

在一些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是从学生的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知识的精髓部分或作品的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激发他们生疑、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深入研究的起点,有“疑”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讲课时切忌平铺直叙,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事例,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善于提出疑问并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沿着问题的指向积极思考,这样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政治课中讲“社会主义本质”时,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共同富裕为什么不是同步、同时富裕?”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认识上的矛盾,又急于找到正确的答案,于是纷纷思考、讨论。这样通过问题引路,让学生积极思考,诱导启发认识,最终找到答案,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认识。

(四)灵感与想像——导致教学机智

在知识经济时代,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资本,而是具有高素质的创造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预言:“掌握灵感规律、开发脑力资源便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灵感是脑的机能,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它是以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在意识高度集中之后产生的一种极为活跃的精神状态,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像能力和大脑神经系统记忆痕迹的巧妙融合时产生的突发性飞跃和敏锐的顿悟。

灵感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思路、线索、启示和设想。灵感的迸发,能使师生的记忆、想像、思维能力因兴奋而高涨,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仿佛泉涌井喷,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灵感在教学中的应用产生了一种新奇的教学法——灵感教学法。它的特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开放的快乐教学为基本模式,从多角度调动学生自身固有的潜能,调动学生创造性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他们体会到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灵感教学法是采用音乐诱导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视觉和听觉上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想像写作并验证其潜能的存在。例如电脑屏幕上显示某一图像,让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丰富的想像,进而激发他们的灵感。若屏幕上是一个圆点,有的学生把它想像成人的眼睛,有的学生把它想像成初升的太阳;若屏幕上显示的是一片绿色,有的学生把它想像成静静的湖水,有的学生把它想像成一望无际的草原,有的学生把它想像成茂密的丛林。

在教学过程中,灵感可以解决课堂上临时突然发生的为教师所始料不及的事件。这些事件通常是因学生深入思考,向教师突然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疑难问题。处理这类事件,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充分认识和挖掘突发事件中包含的积极因素,灵活果断地加以引导和处理,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阻力为动力,使其成为启迪学生智力的好机会。比如有位语文教师上观摩课,讲授《朱德的扁担》一课,当讲到朱德同志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下“朱德记”三个字,战士更加热爱总司令,都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时,学生对革命领袖的崇敬之情被推到了高峰。突然有个学生举手,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老师,那个时候,人们很穷,念不起书,怎么认识‘朱德记’三个字?”这位老师虽然没有丝毫精神准备,不能立即作答,但并未束手无策,而是机敏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是呀!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多么巧妙的语言!“是呀!”既有惊讶,又有肯定赞赏,更有对全班学生思维的激发。经过片刻沉思之后,小手终于像春笋破土,一只接一只地举了起来。“他们读函授学校,”一个学生用现代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解释。“方向想对了,但说得不对。”教师既肯定,又否定。“上夜校,”又一个学生用解放前的事物加以纠正。“是的,当时的中央苏区曾办过农民夜校”。至此,问题似乎可以结束了。但忽然又一只手举起:“没有上夜校的人呢?”老师又顺水推舟:“是呀,中央苏区不能人人都上夜校呀?”经过又一番讨论、补充,终于找到了最满意的答案:“红军叔叔一边打仗一边学文化。”听讲者莫不为这位教师善用教学机智,因势利导,鼓励引导学生,圆满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所折服。

课堂上出现的这类突发性事件,有时也不是引导一下学生就能解决的。学生“将”老师的“军”,在一时语塞、不能回答的情况下,教师应以民主作风、大将风度来对待学生的“将军”,实事求是地承认问题准备不足,暂时不能回答;诚恳地表明下课研究后再作答复的态度。这样做,不但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反而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诚实与可敬。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给学生讲授我国古典名著《木兰辞》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老师,这首诗写得蛮好,不过是假的,吹牛。”“何以见得呢?”于老师心平气和地反问。“‘同行十二载,不知木兰是女郎’,怎么可能呢?别的不说,行军打仗,晚上一回来洗脚,不就露馅了吗?那双‘三寸金莲’的小脚,不就证明花木兰是个女的吗?”学生振振有词地说道。“从这首诗的背景来看,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发生在南北朝,当时我国妇女还没有缠小脚呢,女子都是大脚片,自然分不出男女?。”教师微笑着耐心作着解释。“那么,请老师谈谈,我国妇女是从哪个朝代、什么时间开始被迫裹小脚的?”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竟当场“将”了老师一“军”。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使于老师由衷地感到现在的学生思路开阔,不囿于成见。她在赞扬同学的独立思考精神之后,答应将这一问题保留,待查清有关资料后再予以回答。于老师说到做到,她翻阅了所有记事工具书,拜访了不少老师,但对这一问题的解答都语焉不详。最后,她在一位深入研究我国妇女问题的老学者的指点下,翻查了《陔余丛考》一书,查到:“李后主令宫嫔睿娘以帛绕脚,令纤小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始知我国妇女被迫缠小脚,见于史料记载的是唐末五代。她欣喜地把这一发现告诉学生,使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又深入了一层,而且更加深了学生对教师的敬佩。

以上两例对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机智能力,除了让我们感到敬佩外,它还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迪。那就是,处理教学中的突发性事件,教师一是要有涵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刺耳的意见,应该心平气和地、有理有据地加以解答,切不可动气,更不能含沙射影地加以指责,以致造成双方的对立情绪。二是平时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就是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应有一桶水的储备才行。只有平时抓紧学习,深入钻研各种问题,讲课时,才能随机应变,左右逢源。三是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确实不能作答的问题,就应该坦率地表明自己还没有弄懂的态度。对于明显错误的观点,也应该理直气壮地阐明自己的正确看法,切不可羞羞答答,遮遮掩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