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大寨大队被评为“山西省特等先进生产单位”,是全省山区建设的一面旗帜。
1963年3月,山西省委正式向全省提出“学大寨,一带二”的口号,并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一带三”“一带四”活动。所谓“一带二”,就是要求先进生产队帮助落后生产队搞好工作,同时落后生产队要找出差距,努力向先进学习,在农业战线上进行比、学、赶、帮,实现共同发展。
1963年3月,在山西省农业生产先进集体单位代表会议上,陈永贵作了典型发言,生动地介绍了大寨的经验,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进一步引起了省委的重视。
同年6月间,晋东南地区的二十四名农业劳动模范,在李顺达、郭玉恩、武侯梨等的带领下到大寨参观。
有材料说,李顺达他们都是太行山里人,都是种地的行家里手。当时大寨还不是全国的红旗,劳模们与陈永贵之间还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切磋。他们在大寨住下来,看得仔细,问得详细,甚至到地里刨刨,看活土层有多深,到庄稼地里量量行距、株距。经过实地考察,劳模们对大寨的土地建设及精耕细作心悦诚服,对大寨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评价很高,但感到大寨实有耕地面积与公开介绍的802亩有较大差距。
李顺达参观以后,就对随行的新华社记者范银怀说,大寨耕地比公开报的要多。郭玉恩参观时亲自在大寨田里测量了大寨玉米苗的株距、行距,并让大寨人把上一年的玉米秸秆和玉米穗的芯拿来给他看,他一看长短、粗细,就看出去年庄稼的长势、收成,拿去年的总产量一算,就推断出大寨的耕地面积比公开说的要多。他们当时就说大寨可能有1000亩耕地,比大寨自己公开报的多近200亩。
新华社记者范银怀把李顺达等人对大寨地亩的看法写成一篇《记者来信》,送给山西省委领导参阅,但未引起重视。
1963年8月上旬,晋城五县连降暴雨,平均雨量在150毫米以上,重灾区达330毫米。绝大部分梯田和庄稼被冲毁,倒塌房屋7000余间、窑洞1000余孔,冲毁水库、水渠百余处(条),并发生了压死、冲死人的现象。当地群众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战胜了洪涝灾害。1963年,受灾五县粮食总产量达3.75亿公斤,棉花124万公斤,油料378.5万公斤,蚕茧64.9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1.4%、52.1%、34.4%、15.9%。在这次自然灾害面前,大寨大队灾情较重,抗灾自救的成绩和精神较为突出。
陈永贵到县上开会,被大水隔住了。他回到村里,问大家:“人怎么样?”有人回答说:“人都在哩!”
陈永贵说:“我向大家贺喜。”大家一听有点儿摸不着头脑。房塌了,地毁了,还有什么喜?陈永贵说:“人在就是大喜。这么大的灾,要是在旧社会,死一百人也顶不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说:“只要有人,地可以修,庄稼可以救,房子可以盖。况且,十年努力,大寨虽然富裕了,家家户户丰衣足食,可是,很多房子还是旧的,这和新大寨的名字不相称,冲垮了好,可以另盖新的。遭了灾,是坏事,只要我们挺起腰来,用自己的力量战胜灾害,坏事就可以变成好事!”
怎样救灾?在支部和群众讨论时,有人说,灾情特大,不要国家支援不行。陈永贵和另外一些人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们说:我们大寨是讲风格的。我们的风格就是,既要看到大寨,也要看到别的地方,要看到全公社,全县,全省,全国。这一点困难,要靠自己解决,决不能增加国家负担,影响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陈永贵提出的口号是:不要国家一文钱,把土地和庄窝建设起来,那时候,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跟人家说,我们是靠自己的力量搞起来的!
这时候,上级给他们一批救灾物资和贷款。
要不要这批物资和贷款?陈永贵为此权衡了几天,他在计算大寨的力量。大寨从实现了集体化以来,积累了一部分钱和粮食,搞建设有家底。再者,庄稼的长势是合作化以来最好的一年,虽然被洪水毁了一部分,但留下来的庄稼,只要加紧补救,还可以争取到好收成。从经济上计算,要把大寨重新建设起来,有很多的困难;但也可以自力更生,克服困难,不需要国家帮助。国家有物资应该尽先让给其他灾区。陈永贵把这种想法提交支委会讨论,大家都同意陈永贵的看法。
党支部决定召开社员大会,让大家来讨论这个问题。在陈永贵引导启发下,大多数社员决心要保持先进单位的荣誉,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挥集体经济的巨大威力,去战胜自然灾害。他们一致提出,要保证做到:一不向国家要钱,二不向国家要粮,三不向国家要物资。
他们提出了自力更生、战胜灾害的十大好处:
第一,不要国家负担,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有利。千条万条,建设社会主义是第一条。
第二,去掉依赖思想,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可以使社员的干劲更大,对发展集体经济有利。
第三,可以促进社员勤俭持家,节约渡荒,对个人有利。
第四,自力更生战胜灾害,充分显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就可以有力的地回击阶级敌人,叫他们看看,人定胜天并不是白说的,对阶级斗争有利。
第五,困难情况可以更好地锻炼和考验干部,促使干部团结群众,对干部有利。
第六,对后进赶先进有利。别人都在赶大寨、学大寨,你遭了灾要国家救济,还有什么学头!
第七,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争取丰收,对继续保持大寨的先进荣誉有利。
第八,培养社员战胜困难的勇气,提高对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本领,对发展生产有利。
第九,大寨不要公社扶助,公社就可以去支援别的队,使全公社共同渡过困难,对人民公社有利。
第十,依靠集体,相互帮助,可以增强社员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团结,对团结有利。
在陈永贵和党支部的领导下,大寨群众一起出动,昼夜苦干,一面修地和抢救庄稼,一面修建房屋。
大寨大队党支部带领群众,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原则,抽出了百分之二十的劳动力修房补屋,百分之八十的劳动力从事田间管理、积肥、整地。他们仅仅用了五天时间,就扶起倒伏了的庄稼二百五十多亩。玉米株高,扶不起来,就在根部培上土;谷子扶起来站不住,就用白草把几株谷子捆扎起来。他们还对一部分玉米加锄了一遍。被泥土掩埋掉的庄稼,无法挽救了,他们就在这些田里种上一些秋菜。他们还对所有被洪水冲毁的防洪渠道进行了整修。
同年8月15日,大寨又遭了一次雹灾,他们又给受重灾的玉米追了一次肥。8月底,这里又遭了一次风灾,他们又把倒伏了的庄稼再扶起来。庄稼抢救起来了,大队又组织社员趁秋收前的空隙整修冲毁的土地和房屋。社员们白天下地平地、垒堰,夜晚点着汽灯、马灯修房子。不久,村子里又出现了一派兴旺景象:梯田、沟地都修得平平整整的,又建起了一排排新的房屋和一排排新的窑洞。
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斗,大寨的生产救灾活动终于获得了惊人的成绩。受灾后留下来的550亩秋庄稼,共打粮食40多万斤。他们不仅将洪水冲垮的防洪渠道全部整修好,而且还新修了几条防洪渠道。他们修整出被冲毁淤漫了的土地80多亩,按计划种植的40亩麦田,苗全苗壮。对有危险的房屋和窑洞普遍进行了修补,并新盖起20孔石窑、40间瓦房,使每户社员都有了一处住所。
这一年,大寨大队亩产粮食740斤,每个劳动日可以分配一元四角;留足口粮、种子、饲料,集体还能储备粮食3万斤。大寨大队没有要国家一分钱、一粒粮,还卖出余粮24万斤;新窑洞、新房子修建了一大批。
大寨大队在顽强抗御了自然灾害之后,又正确处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他们当年打的粮食,吃用有余。社员们提出,应当把余粮卖给国家。党支部和管理委员会根据大家的意见,制定出全年的分配方案,除留足种子、饲料,安排好社员的口粮,决定把大部分余粮卖给国家,支援国家建设和其他灾区。
大寨的社员们豪迈地说:“受灾严重,红旗不倒!”
1963年抗洪胜利后,陈永贵应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之邀,到太原人民大会堂给省直机关干部作报告。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李琦主持报告会。
陈永贵进了会场问李琦:“让我讲多长时间?”
李琦说:“你放开讲,不限时间。你想讲多长时间就讲多长时间。”
陈永贵拿着几张纸片上了讲台。那纸片上写的就是他的讲话提纲,是昔阳县委宣传部给他准备的。据说他并没有按那提纲讲,而是用他特有的语言,讲述大寨的真实故事和他的切身感受。他一口气讲了整整半天,台下全场听众没有一个人走神,更没一个人打瞌睡,大家都全神贯注地听,会场上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气氛十分热烈。
讲完之后,陈永贵问李琦:“这样讲行不行?”
李琦激动地连声说:“行,行!你把大寨的历史讲活了!”
陈永贵的报告在太原引起轰动,各单位都要求他再讲。省委宣传部安排他又讲了四次,场场座无虚席。他在台上侃侃而谈,台下掌声笑声不绝。山西省与太原市党政军各界领导大多都听了他的讲话。有关领导干部及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无不佩服陈永贵的演讲才能,并为大寨人创业的事迹所感动。长期深入农村以写农村题材作品见长的著名作家赵树理听了陈永贵的报告后说,陈永贵讲得真是生动极了,这是个人才啊!赵树理特别指出,他没引毛泽东一句话,但整篇讲话充满了毛泽东思想。他文化不高,没有什么理论,但讲话中充满了辩证法。
1963年11月9日,山西省委发出了《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向大寨人民学习的通知》,把大寨精神具体概括为:“藐视困难、敢于革命的英雄气概;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以国为怀、顾全大局的高尚风格。”中共山西省委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向大寨人民学习,要求各条战线在各项工作中,长大寨之志,兴大寨之风,使农村的冬季生产和城市的增产节约运动,更加轰轰烈烈而又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山西省委号召全省农村和城市中的各级党组织学习大寨大队藐视困难、敢于革命的英雄气概,学习他们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和顾全大局的高尚风格。省委要求,要用大寨精神学大寨,“在广大社员、干部和职工中,广泛地组织学习和讨论,并把大寨人民的革命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为及时地把山西省委的通知精神传达到各地,11月10日,《山西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长篇通讯《大寨人民志不屈旗不倒》,并配发《学大寨之志,长大寨之风》的社论。
正在省城参加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的晋城等五县代表,认真听取了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所作的大寨人自力更生,抗灾增产,依靠集体力量建设山区的经验介绍,学习了省委的通知及《山西日报》发表的文章,并以陈永贵的报告为镜子,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表示散会以后,要及时组织学习传达,用大寨精神武装自己,像大寨人那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热爱集体,为国分忧,依靠群众,促进生产。
三、大寨的事迹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
大寨及陈永贵的事迹能够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注意,中共山西省委做了很多工作,起到关键作用;另外,还有一些高级干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的昔阳老乡李一清是较为突出的一位。
李一清是昔阳县城关人,距大寨不到十华里,他听说过大寨是个以穷闻名的小山村。
李一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回太行山区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曾任太行行署专员。上世纪60年代前期,他担任中南局候补书记。
1963年底,李一清到北京参加全国计划会议。会上,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李雪峰对他说:“你们家乡昔阳出了个了不起的大寨大队。”李雪峰向他介绍了大寨在大灾之后不向国家要一分钱的事迹。山西省隶属于华北局,所以李雪峰比较了解大寨的情况。
李一清听说家乡出了这么一个先进典型,非常高兴,决定回家乡去看看大寨。
散会之后,李一清到了太原。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又向他介绍了大寨和陈永贵的许多感人事迹,并派省计委的一位副主任陪李一清去访问大寨。
李一清到大寨见到陈永贵,与陈永贵握手时,发现陈永贵的手上满是硬硬的老茧,他很感动。
陈永贵却说:“我是劳动模范。不劳动还算甚劳模?再说,管一个大队的生产,一天不干活心里就没底。”
李一清听了,连声说好。
在虎头山上的石窝里,李一清又见到了开山采石的大寨老先进贾进才。他握起贾进才的手,见贾进才的手掌上满是铁皮似的老茧,手指都变了形。他问:“这手还能抡锤?”
贾进才说:“还行。苦惯了,也不觉疼!”
陈永贵带领李一清进了狼窝掌。几个月前的那场大水毁了大寨满山梯田的地坝,可狼窝掌这条山沟里那一道道又高又大的地坝却没有一道被冲垮。陈永贵对他讲了“三战狼窝掌”的故事,说,这是下了三年功夫修起的拦沟石坝,是它们治住了这条“狼”,今后还要全面治住“虎”。该干的事多着哩!
参观了大寨,听了介绍,李一清非常激动。大寨这种改造山河的干劲和毅力,在大灾面前不低头的事迹使他动情。从大寨回到太原时,他说:“老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次回到昔阳,见了大寨的乡亲,真的是让我感动得两眼泪汪汪了!”还说:“陈永贵、大寨了不起。大寨不是一个普通的先进村庄,陈永贵不是一般的农村干部。他做事、说话、看问题,有几分政治家的眼光。”
有材料说,李一清先后向李富春、薄一波、李雪峰、张劲夫等多位有关领导讲过大寨和陈永贵。张劲夫听了他的介绍,专程到大寨作了一次考察。李一清到北京后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又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写了书面报告。邓小平、彭真等都看了他的报告,对大寨事迹给予赞扬。
当时,国家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
1964年1月,水利部召开年度水利工作会议,除了介绍、学习大庆经验外,很想找到一个本行业的先进典型在会上发言。山西省水利厅便向水利部长钱正英推荐了昔阳县大寨大队自力更生战胜特大山洪的先进事迹,钱正英同意请陈永贵到全国水利会议上介绍经验。
在水利部的会议上,陈永贵介绍了大寨自力更生战胜特大山洪的事迹。限于文化水平,他不好用讲稿,却一口气讲了三个小时。因为都是亲历亲为的事,他讲得十分生动感人,赢得与会代表的普遍好评。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在这样高规格的会议上,演讲长达几个小时,这不仅是大寨的事迹本身让人感动,而且演讲人的才干也让人刮目相看。
陈永贵的这次讲演在北京产生了不小的反响。
水利部召开会议的同时,北京市正在召开六级干部会。北京市委的有关领导听说了陈永贵演讲的情况,决定邀请陈永贵到北京市的六级干部会上作一次报告;恰好农业部等部委也有此意。于是,1月19日,中共北京市委、农业部、农垦部、粮食部、农机部、石油部等六单位联合举办了一次报告会,请陈永贵作报告。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万里主持会议。陈永贵身穿黑棉衣,头扎白毛巾,说的是太行山里的昔阳方言,所讲内容感动了上万的听众,报告取得了轰动效果。
陈永贵在北京的两场报告,是大寨和陈永贵迅速从山西走向全国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有评论说,陈永贵是实干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善于总结,还有绝好的口才。他文化水平不高,但语言表达能力极强。他讲话主题鲜明,逻辑清楚,语言特别生动。
陈永贵的报告会结束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又多次转播他的报告录音。他讲话中的许多内容在北京及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中互相传播,那些充满乡土气息又饱含时代精神的精彩语言,迅速广为传诵,如“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不先干一步,就不能当好干部”,还有“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着党支部”等,媒体争相引用,一时间,京城上下争说大寨,争说陈永贵。
报告会之后,陈永贵乘火车从北京回昔阳,在火车上被乘客认了出来,乘客们争着挤到他所在的车厢与他握手。列车上不得不采取特别措施:由列车员带着陈永贵从一节车厢走向另一节车厢,直到走遍整列火车的全部车厢。火车上的旅客用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敬意。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记者宋莎荫、范银怀合写的长篇通讯《大寨之路》,并配发赞扬大寨精神的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
文章最后说:
大寨人挺着艰辛,迎着困难,开拓出一条走向胜利的康庄大路。
这条路,是大寨人靠集体的劳动和智慧,征服大自然的路。
这条路,是大寨人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扫除旧思想、旧习惯,使农民革命精神昂扬的路。
这条路,是组织千百万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以艰苦奋斗、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创业的革命精神,夺取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胜利的路。??
大寨之路越走越宽。
在太行山上,在汾河两岸,在更辽阔的远方,人们纷纷议论着:
“学大寨精神!”
“走大寨之路!”
《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中还说:
“一个人穷、地穷的山村——山西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用它自己亲身的经历,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尽管自然条件多么不利,但是只要人们有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雄心大志,充分发扬革命精神,并且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使大地变样,使河山易色,创造出伟大的成绩。今天本报发表的题为《大寨之路》的通讯,就是说的这个大队怎样依靠自己的力量,同穷山恶水作斗争的经过。这是一篇极其感人的通讯,值得人们仔细地读一读。”
“要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还要学习他们敢于藐视困难,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学习他们实干、苦干的优良作风。”
“要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还要学习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优良作风,学习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共产主义风格。”
“要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还要学习他们永远前进并且把伟大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的好作风。”
“我们所以要学习大寨人民这种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革命的道路还很长。只有永远向前、不满足于现有成绩的人,才是真正的革命者,才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而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必须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严格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就需要经常地、认真地进行科学试验。”
“大寨的贫困落后的过去,是我国农村过去的缩影。大寨的现在,土地变样,生产变样,技术变样,人的思想变样,又是当前我国农村的现实写照。在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地方,不论是山区还是平原,都有自己的‘大寨’。每一个地方,既要很好地学习大寨的经验,也要很好地总结推广自己的‘大寨’的经验。在无数个‘大寨’的光辉事迹鼓舞下,我国农村人民必将鼓起更大的革命干劲,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推动农业生产的新高潮,促进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直观地想,这篇通讯和社论应该与陈永贵的北京演讲有很大关系。
1963年底至1964年春,晋城等县普遍掀起“学大寨,赶大寨”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并在全区树立了十五面学大寨红旗,其中有晋城城关公社、秦庄大队、巴公大队、陵川黑山底大队等。
前文提到大寨耕地面积问题,到了1964年,新华社山西分社为了粮食产量报道更准确,曾派记者到大寨核实耕地面积。
陈永贵主持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说到耕地面积时,他还是那套说:土改时是802亩,后来我们多年修地,增加了100多亩,我们栽上了果树,占地100多亩,一增一减正好扯平,耕地还是802亩。
新闻记者们就按照陈永贵的说法核对了大寨大队的耕地面积。
就在陈永贵的北京演讲和《人民日报》的长篇通讯与配发社论使大寨和陈永贵在全国范围内声名鹊起之际,大寨和陈永贵与更大的荣誉不期而遇。
1964年3月28日、29日,巡视途中的毛泽东召集河北、山西省委负责人,到停在邯郸的专列上汇报工作。
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汇报了他在昔阳蹲点的情况,谈到了大寨和陈永贵,并将大寨和陈永贵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陈永贵要求每个党员的劳动要好于一般群众,支部委员要好于一般党员,支部书记要好于一般委员。他认为只有这样,党支部才有资格领导生产。初级社刚成立时,村里有些人(那时说成是地主富农分子)说怪话,‘看这些穷小子们还办社哩,兔子尾巴长不了,用不了几年,非让他们吃塌下不可。’陈永贵得知后在党员大会上说,‘我们每个同志都要横下一条心,绝不沾公家一点便宜,让他们看看,共产党员根本不是他们说的那种人。’十年来,大寨全村的工分账和财务账,从来是一清二楚,接受群众监督,定期向社员公布的。群众称他们的支部书记是贴心书记,会计是保险会计。大寨的评工记分,照陈永贵的说法是‘有制度,不繁琐;有差别,不悬殊’。”
对大寨的评工记分办法,毛泽东很有兴趣。他说,这个办法好。评工记分就是不要搞繁琐哲学,有差别,又不悬殊,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毛泽东还讲到,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供给制,几十万人过平均生活,不讲物质刺激,靠革命精神激励也干得很好。
陶鲁笳汇报说,大寨党支部有个口号“参加生产,领导生产”。毛泽东听了大加赞赏,说:“很好嘛!就像打仗一样,纸上谈兵不行;你不参加打仗,怎么指挥战争呢?”
陶鲁笳接着汇报说:“陈永贵这个人,群众说他很有才干,他领导群众搞集体生产,年年有新套套。他常说,你没有新套套,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它不会给你增产一斤粮食。他的新套套,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在和群众一起劳动的实践中琢磨出来的,所以很有效。正如他说,集体生产有了新套套,才能变思想,变技术,变土地,才能稳产高产。从建立初级农业社以来,大寨年年改变着生产条件,年年增产,年年增加上交国家的征购粮。可是‘大跃进’那几年,许多农村浮夸虚报,说他们的粮食平均亩产已过了‘长江’,超过了800斤甚至1000斤时,大寨却如实上报粮食单产400来斤。”
陶鲁笳还向毛泽东汇报了大寨人在1963年抗击特大山洪的突出事迹。他说:“1963年8月初大寨遭受特大洪灾时,陈永贵正在县里参加人代会,他知道后立即绕山路回到村里,群众一见他就说,‘永贵,你看这么大的灾,咱们怎么往下活呀!’有些人甚至哭了起来,陈永贵先问大家,人冲走了没有?牲口冲走了没有?大家说没有。然后他挺起腰杆说,‘没有冲走一个人,也没有冲走一头牲口,这就是大喜事,应该开庆祝会,还哭什么。毛主席说过,人是第一可宝贵的,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老天爷是个纸老虎,欺软怕硬,你硬了,它就软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靠两只手我们就可以改天换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就是这样,他把全村动员起来,不分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夜以继日,战天斗地,果真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被洪水冲倒在泥浆里的秋禾,一棵棵被扶起来,培土施肥,千方百计地救活了。结果除少量完全被冲垮了的梯田绝收外,粮食亩产获得了七百多斤的高产纪录。接着他们研究了洪水为害的规律,修订第二个十年造地规划,建设抗御旱涝能力更强的稳产高产的新梯田、沟坝田、河滩田。被洪水冲毁了的旧大寨,也按照统一规划,用集体的公共积累重建家园。他们以白天治坡、夜间治窝的惊人毅力,建起了焕然改观的新大寨,仅仅半年多时间,半数社员就欢欣鼓舞地搬进了新居。这真是一个奇迹!”
“他们选择一处又长又高的山坡,用石灰写上了‘愚公移山,改天换地’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体现了大寨人的雄心壮志。1963年11月,省委向全省农村、城市各级党组织发出了‘向大寨人民学习’的通知后,到大寨去参观的人越来越多,都惊叹大寨人个个是改天换地的劳动英雄。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的社论,高度赞扬了昔阳县大寨大队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听到这里,饶有兴趣地问陶鲁笳:“陈永贵是哪几个字?他识不识字?”
陶鲁笳当即在纸上写了“陈永贵”三个字给毛泽东看,并说,他42岁扫盲,今年50岁,现在能读报,还懂得什么叫“逻辑”。不久前,陈永贵在太原作报告,作家赵树理听了很佩服,认为陈永贵的讲话没有引经据典,但观点完全合乎毛泽东思想和辩证法。
毛泽东听到这里,感慨地说:“穷山沟里出好文章,唐朝时你们山西有个大文学家柳宗元,他在我们湖南零陵县做过官,那里也是个穷山区,他在那里写过许多好文章。”
毛泽东接着又说:“陈永贵识字不多,做的事情可不少呀!”说完这些之后,毛泽东又问陶鲁笳:“你们有他的材料没有?《人民日报》那篇文章(指新华社通讯《大寨之路》及《人民日报》社论)我没有看。”
陶鲁笳让他的秘书把那天的《人民日报》找来,并把预先准备汇报的有关陈永贵和大寨的材料一并交给了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