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六年,在对异性诸侯王与同姓诸侯王分封之后,汉高帝对帮助自己打天下的萧何等二十多名功勋卓著的大臣又进行了封赏,将他们封为列侯。但是,因为跟随汉高帝进行南征北讨的功臣实在是太多了。有些还没有得到封赏的大臣,就有些着急了。于是在朝中经常会发生争功的现象,让汉高帝也十分着急。
一日,高帝在洛阳南宫的天桥上下望,看见许多将领三五成群地坐在沙地上议论。见此情景,汉高帝心中也猜到了几分。他向身旁的张良问道:“他们在那里都说什么?”
“陛下还不知道吗?这是在那里图谋造反呢?”张良有意把问题说得严重些,以提醒皇帝的注意。
“天下刚刚安定,为什么又要造反?”汉高帝有些困惑不解地反问。
“陛下以平民的身份起兵反秦,靠这些人取得天下。如今陛下贵为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陛下所亲近喜爱的萧何、曹参这些老朋友,而所诛杀的都是平生所怨恨的仇人。如今军吏按功行赏,担心天下的土地不足以分封给所有的功臣。这些人都害怕陛下不能封赏所有的功臣,又担心怀疑到往日的过失而诛杀自己,所以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块儿商量谋反呢。”
汉高帝根本没有像张良说的那样想要借故杀害功臣,但张良却说得那样地合情入理,使得汉高帝不无忧虑地说:“这该怎么办才好?”
“陛下平生所怨恨而又被群臣所共知的,以谁最被陛下所切齿?”张良问道。
“雍齿与我有旧怨,他曾多次困辱我,我早就想杀他,因为他功多,所以不忍心。”
“今日如果首先封赏雍齿给群臣们看,群臣见雍齿都受到封赏,便会人人都相信自己肯定能受到封赏了。”
于是,汉高帝按照张良所出的主意,设酒宴招待群臣,封雍齿为什方侯,并急速催促丞相、御史论功行赏。群臣在宴会结束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受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必担忧了。”
汉高帝的封赏功臣,当然是从功劳最高的大臣们始封,封他们为彻侯。高帝认为萧何的功劳最高,封他为鑝侯(鑝是县名,在今河南永城县西北),所得到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很不服气地说道:“我们这些人都身披坚甲,手执利刃,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不下几十回,攻城略地,功劳大小不等。如今萧何不曾有半点汗马功劳,只是操持文墨,发些议论,没有参加战斗,封赏反而高居我们这些人之上,这是为什么?”
“诸位都知道狩猎吧?”高帝问。
“知道。”群臣答。
“知道猎狗吗?”又问。
“知道。”又答。
汉高帝说:“狩猎的时候,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而放开系狗绳索并指示野兽、兔子踪迹的是人。如今诸位只是能捕捉到野兽的兔子,攻如猎狗。至于萧何,放开系狗绳索,指示野兽目标,攻如猎人。况且诸位只是以自身跟随我,多的也不过两三人;如今萧何全宗族的数十人都跟随我转战南北,这个功劳是不可忘记的。”
听汉高帝这么一讲,群臣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其他的几位功高大臣,张良身为高帝的谋士,也没有领兵作战的功劳,高帝使令他选择齐地3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辞谢说:“当初,臣起兵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与圣上相遇于留(今江苏沛县东南),这是上天把我授予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有幸偶尔料中,臣愿受封于留就足可以了,三万户实不敢当。”
汉高帝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汉高帝封陈平为户牖侯(户牖为乡名,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陈平辞谢说:“这不是我的功劳。”
“我采用先生的计谋,克敌制胜,这不是功劳又是什么?”高帝反问说。
“没有魏无知的推荐,我怎能进见圣上。”陈平答。
“您可以说是不忘本了。”
汉高帝称赞陈平,又赏赐了魏无知。
分封列侯完毕,待到排定功臣位次时,群臣再次推荐曹参说:“平阳侯曹参身受70处创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位列第一。”
汉高帝在封赏列侯时,已委曲了其他功臣,赐给萧何的食邑最多,待到排定位次时不想再为难其他功臣,但心里还是想把萧何位列第一。这时,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
“群臣的议论都错了。曹参虽然有野战攻战夺地的功劳,这只不过一时之事。圣上与楚军相持5年,经常损失军队,多次只身逃亡。然而,萧何经常从关中调遣士卒补充兵员,不待圣上的诏令,关中多次开赴前线的士卒恰好赶上前线部队严重缺员时刻。汉军与楚军在荥阳相持数年,军中缺乏口粮,萧何从关中运送粮食,军粮在供应上从不缺乏。陛下虽然多次失去山东的土地,萧何总是保全住关中以待陛下,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劳。如今虽没有上百名曹参这样的人,这对于汉室来说有什么亏损?汉室不待他们而得以保全,怎可以想要以一旦之功而凌驾于万世功劳之上?应当是萧何第一,曹参居于次位。”
汉高帝说:“讲得好。”于是以萧何位列第一,恩赐他可以佩带宝剑、穿着鞋上殿,朝见皇帝时可不必按规定的礼仪小步快走。高帝又接着说:“我听说推荐贤才的人应受到上赏。萧何的功劳虽高,待得到鄂君而愈益显明。”于是,根据鄂君原来所受封的关内侯食邑加封为安平侯(安平在今河北安平县)。这一天,萧何的父子兄弟十余人都得到了封赏和食邑。又加封萧何2000户,这是汉高帝报答他去成阳服差役时,比别人多赠给他200钱充当旅费。
封赏功臣是汉高帝建国后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的一件大事,事关汉政权能否得到巩固,处理得不好是会惹出麻烦的。张良对汉高帝的提醒,并非是危言耸听。封雍齿为什方侯,为的就是怕因此而引出动乱来。事实上,不仅在列侯的位次排定上有争论;其他诸多功臣的论功行赏,也是颇为难办,群臣争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才逐一确定下来。
汉高帝令叔孙通制定朝仪一事,也与他手下的这些功臣有关。高帝平定天下后,废除秦朝的苛法和烦琐的礼仪规则,力求简便易行。在汉高帝论功封赏期间,群臣饮酒争功,酒醉后有的狂呼乱喊,有的甚至拔剑击柱,高帝拿这些出身低微、战功颇多的武夫也没有办法,很是以此为忧。这一切,有一个人看在眼里,此人便是秦博士叔孙通。
叔孙通以诸生的身份在秦二世面前称陈胜、吴广起义不过是“鼠窃狗盗”,不足为虑,使昏庸的秦二世大为高兴,拜他为博士。事后,叔陈通为避难连夜逃出咸阳,曾投奔项梁、怀帝、项羽;汉王率五路诸侯攻入彭城时,他归降汉王。
汉王厌恶儒生服装,叔孙通改穿楚人式样的短衣,汉王便高兴了。跟随叔孙通投降汉王的,有儒生子弟百余人,然而叔孙通一个也不向汉王推荐,只是推荐那些强盗出身的壮士。弟子们都私下骂道:“侍奉先生好几年了,幸而得以随从投降汉王,如今却不向汉王推荐我们,专门推荐那些强盗,是何道理?”
叔孙通得知后,对他的弟子们说:“汉王正冒着矢石争夺天下,因此先推荐那些能斩将夺旗的壮士。诸生暂且等待一下,我不会忘记你们的。”
叔孙通降汉后,被汉王拜为博士,号稷嗣君。此刻,他见群臣因论功封赏而饮酒争功,酒醉后失态失礼,而高帝对此又愈发厌恶,便向高帝说:“那些儒生,很难靠他们去夺取天下,但却可以用他们来治理国家,可与守成。臣愿征召鲁地的诸生,与臣的子弟一道制定朝会的礼仪。”
“不会是很烦难吧?”高帝问。
“五帝的乐制不相同,三王的礼制也相互有很大的区别。礼制,本是根据时事和人情的变化而有所删节和增饰。所以,夏、商、周三代礼制的继承和删节、增饰,这是可以得知的,这说明古今的礼制并不相重复。臣愿采纳古礼并同秦朝的礼仪相结合,来制定新的朝仪。”叔孙通回答说。
“那就试着制定吧,一定要令人容易了解,要考虑到我能做得到的去制定。”汉高帝指示说。
于是,叔孙通出使鲁地,征召30余名诸生。鲁地有两名诸生不肯西行,说道:“您所侍奉的君主先后多达10人,都是靠阿谀奉承来得到宠幸和显贵。如今天下刚刚安定,死去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安葬,伤残的人尚未能起身行走,又想要制礼作乐。礼乐的产生,要积累上百年的德政,然后才能兴起。我不喜欢做您所要做的事。您所要做的事不合于古道,我们不去。您去吧,不要玷污我们!”
叔孙通听了这两个儒生的议论和表白,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不懂得时事的变化。”
叔孙通带领从鲁地征召的30名儒生取道西行,到达都城栎阳。然后会同皇帝左右有学术修养的近臣和随从他的子弟,共有一百余人,来到野外拉起绳索代表宫室处所,树立茅草表示君臣尊卑的位次,演习朝会的礼仪。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汇报说:“皇上可以去观看排练了。”汉高帝前往野外观看儒生表演朝仪,观看完毕后说道:“我能做到这些。”于是,下令群臣演习朝会礼仪,准备参加十月岁首的盛大朝会。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落成,诸侯、群臣都参加十月朝会(汉承秦制,以十月为岁首)。按照叔孙通制定的朝仪,天亮之前,由掌管传达的谒者主持典礼,引导参加朝会的诸侯、大臣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侍卫官员,配备武器,树立旗帜。然后传令:“趋(快步走)。”与会的诸侯、大臣们按次序快步登上殿堂,殿下有郎中在台阶两旁侍立,省阶上共站有几百名郎中。功臣、列侯、众将军、军官按次序排列在殿上的西面,面向东方;文官丞相以下的官员按次序排列在殿上的东面,面向西方。
诸侯、群臣都已登上殿堂,由掌管交际礼仪的大行令设置九个傧相,从上向下传令,这时皇帝乘坐辇车出房,众官员举旗传呼警戒,由傧相引导诸侯王以下至俸禄六百石级的官吏按次序朝拜皇帝。在官员们依次逐一朝拜皇帝期间,自诸侯王以下的百官,无不因这一等级森严的拜见仪式震恐肃敬。朝见皇帝的典礼完毕,盛大的宴会正式开始。为体现皇帝的尊严,凡是陪坐在殿上的官员都俯伏着,低垂着头,不准抬头东西张望,更不准交头接耳、谈笑风生或大声喧哗,按官位高低的次序起立向皇帝敬酒祝福。斟酒九次,谒者便宣告“罢酒”,宴会至此结束。
在整个朝会和宴会过程中,没有敢于大声喧哗而违反礼仪的。于是,汉高帝高兴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了。”于是任命叔孙通为太常,掌管宗庙礼仪,位列朝廷的“九卿”之一,赏赐给他黄金500斤。
叔孙通趁皇帝高兴的时候进言说:“诸位弟子、儒生跟随臣已是很久了,与臣一同制定朝仪,希望陛下能授予他们官职。”
汉高帝任命他们一律为郎官。叔孙通出宫后,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500斤黄金都分赐给儒生。当年曾抱怨过叔孙通的众儒生们,这时都高兴地说:“叔孙先生真是圣人啊,懂得当代的时事和重要事务。”
汉高帝九年,汉高帝调任叔孙通为太子太傅,对皇太子刘盈进行辅佐。高帝驾崩之后,刘盈即皇帝位,是为孝惠皇帝。汉惠帝曾经对叔孙通先生说:“先帝的陵园和寝庙,其他官员都不熟悉。”因此又将叔孙通调任太常职务,让他制定宗庙的礼仪制度。西汉初年所制定的各项礼仪制度,都是由叔孙通任太常一职时所讨论、撰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