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成吉思汗传
18670500000036

第36章 拿破仑巧借革命风 一代天骄铁血柔情

那么我们再来研究成吉思汗和拿破仑到底哪一个厉害些是不是就显得毫无意义?不,这里面有种耐人寻味的“提示”。

拿破仑之所以失败,成吉思汗之所以成功,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主观上,拿破仑令人遗憾之处在于他打了几次败仗。用某些军事史家的话来说,他的拼实力做法使他丧失了主动权,丧失了大量军队。当然这是-个很重要的方面。

有人说他是借了大革命的“东风”才燃起来的,东风一过,他的火也就要熄了。他的野心太大,树敌太多,最后导致所有国家与他为敌,他再厉害能对付得了多少人?他试图使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但都放人识破。成吉思汗在这方面比他运气好,也更善于运用敌人之间的弱点,他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机会,他打了50多年战争,拿破仑只不过才20多年。如果拿破仑不那么操之过急出击,也许他的运气会更好一些。

成吉思汗带着一种强烈的野蛮色彩,他为了改写历史不在乎死人流血,他的战争机器一开动起来就把战场变成屠场。而拿破仑毕竟没有这种野蛮气息,他是大革命中陶冶出来的人物。

在人类历史上的众多征服者中,能够给后人留下永久回忆的人并不多,然而成吉思汗与拿破仑在其中算是十分特别的人物,他们都野心勃勃,却又能给人留下英雄的悬念,他们制造了混乱与战争,人们却把那个时代看成是历史奇观。后人对他们褒贬不一,但对其所创造成吉思汗作为一位空前的草原霸主,以政治家独有的视野与魄力,在军事征战与巩固王位的斗争中,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非凡才干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自己的审慎筹划和果敢行动,再加上深沉的理性思考,在一系列的东征西讨和选定王位继承人的事件中,作出了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的决策,从而创造了一位草原霸主的辉煌命运,改写了草原的历史,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让蒙古这个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最不平凡的人的身上,流淌着最平凡的亲情的血液。是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淳朴的情感和自然的归宿。成吉思汗是伟大的,以至于人们在分析他为何能创建蒙古帝国时,总是只想到他的英勇善战,顽强不屈、足智多谋,却忽视了成吉思汗作为一个天生的牧民,骨子里具有团结友爱、知恩图报等质朴品行。其实,在许多情况下,自然的品行比刻意的智慧更有持久性和功效性。正是因为有着一颗友爱的心,成吉思汗在与同样能力非凡的对手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成为一位永垂不朽的人物。

成吉思汗众多后妃中受宠爱的,除大皇后孛儿帖外,只有二皇后忽兰、三皇后也遂、四皇后也速千四人。二皇后忽兰年轻美貌,性情温和,懂得关心照顾人,因此在成吉思汗后半生最受宠爱。成吉思汗西征时,只带忽兰一人陪伴,让她在征途中照顾。忽兰生有一个儿子阔列坚,成吉思汗对阔列坚视如嫡子,非常疼爱,以至于舍不得让他去战场征战。三皇后也遂美貌而有智慧,成吉思汗西征前夕,也遂向成吉思汗奏请早立继位人,她说:“一旦您如柱石般的身躯突然倾倒,您的似雀群般的百姓交给准呢?这事该让诸子、诸弟、百姓、后妃们知道。”成吉思汗采纳了她的建议,选定窝阔台为继位人。1226年成吉思汗率大军出征西夏,只携带也遂一人陪伴。途中成吉思汗坠下马来,受伤很重,也遂就代替他召集诸垒子、诸将开会,商议军国大事。也遂的干练得到了成吉思汗的欣赏,她是成吉思汗的侧妃中唯一一位能够参与政事者。

成吉思汗疼爱自己的儿孙们。他的三子窝阔台在战争中受伤落马,被博尔忽救了出来。成吉思汗对儿子的感情深厚,因此封博尔忽九次犯罪不罚。二子察合台的嫡长子莫图根,深受成吉思汗的喜爱,常常跟随在成吉思汗身边。1221年秋,成吉思汗在攻打花剌子模的范延城时,莫图根被敌箭射死。爱孙被射死,成吉思汗十分悲痛,竟然命令军队奋力攻城,在取得胜利时下令把该城完全毁掉,居民全部杀绝。

成吉思汗在征战之余,还常常与孩子们享受天伦之乐。1225年春,成吉思汗两征归来,回到了阔别的蒙古大草原。这时拖雷的两个孩子忽必烈和旭烈兀已经长到10岁多了,弟兄两个时常来找爷爷玩耍。有一次,忽必烈射杀了一只山羊,旭烈兀射杀了一只兔子。蒙古人的1日俗,小孩子第一次打到猎物的时候,要在大拇指上涂擦油脂,成吉思汗亲臼替兄弟两个涂擦大拇指、忽必烈轻轻地抓住成吉思汗的手,旭烈兀却紧紧地抓住他的手,成吉思汗说:“这个坏蛋要将我的拇指掐断了!”旁边的随从见祖孙三人怡然自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在四个嫡子中,成吉思汗最爱幼子拖雷。每次出征,成吉思汗总把拖雷留在身边,并称呼拖雷为“那可儿”(蒙古语“伙伴”的意思)。在选择继位人时,成吉思汗犹豫不定,难以在拖雷和窝阏台之间作出选择。拖雷聪明勇敢,善于治军,指挥军队作战,在自己身边最久,而且拖雷是成吉思汗的幼子,自占幼子最得父母的疼爱;而窝阔台宽宏大量、老成持重、多谋善断,能团结诸兄弟和各方面人,最具治国之才。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成吉思汗最终选择了窝阔台。这是理智胜于情感的选择。

对于自己的亲人弥足情深,对于自己的部落民众,成吉思汗同样示以深情。成吉思汗爱自己的蒙古同胞,他说:“出生在斡难河、怯绿连河地区的蒙古男儿,每一个都天生勇敢,未经教导就明白事理;出生在那里的蒙古女孩,每一个都清秀美丽,未经装饰就美貌无比。”斡难河、怯绿连河地区是尼伦蒙古诸部落的生活居住的地方,是成吉思汗的同胞尼伦蒙古人的家乡,成吉思汗的溢美之词表达了他对故乡人民的热爱。

驰骋疆场的英雄也有着深情的一面,成吉思汗是一位温柔的、多情的草原牧民。

成吉思汗自幼在草原上骑马、射猎,在草原上的河畔钓鱼。当三姓蔑儿乞人袭击成吉思汗时,成吉思汗带着全家骑马逃入林密谷深的不儿罕山深处,用树枝搭起账房,居住了许多天,等敌人退走后才从不儿罕山下来;当泰赤乌部人追捕成吉思汗时,成吉思汗骑马逃人高山的森林里,在那里躲避几天九夜。成吉思汗家常住在靠近山边的河畔、湖滨的草原上,以便放牧,射猎,桑沽儿小河附近的合剌只鲁肯山下的阔阔海子边的草原,豁儿出恢孤山附近的乞沐儿合小河边的草原,不儿罕山南麓怯绿连河源的不儿吉草原等,都曾处出现过成青思汗一家的身影。成吉思汗常在山下、河边的树林里与亲友宴饮。成吉思汗热爱大草原,是大草原抚育了他,使他健壮地成长起来。

成吉思汗热爱大自然,他在美好的大自然中生长、战斗,建立丰功伟业。大自然养育了他,最后他又回归到永恒的大自然中。晚年时,有一天,成吉思汗出去打猎,来到不儿罕山的一处风景秀丽名字叫起辇谷的山谷。在那个地方,长着一棵孤独的大树。他在树下下了马。他十分喜爱这棵大树的翠绿清新,在这棵大树下他散步、独坐,消磨了一个时辰,产生了一种内心的喜悦。这时,他将随从在他四周的诸将、近侍们召进来说:“这个地方做我的葬地倒挺合适,在这里做上个记号吧!我的最后归宿应当在这里!我和我的子孙的葬地就在这里!”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后,诸王、诸将按照他的遗命,将他归葬于起辇谷的那处野地上。他下葬后不久,野地上长起了无数树木和青草。后来,那里森林茂密,已无法通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从大自然中来,最后又归返于永恒的大自然中。

在杀机四伏、血腥遍野的征战过程中,成吉思汗总是时时流露着细腻的感情,表达着他对人间真情的渴求。父亲的早逝,生活的艰辛,颠沛流离的奔波,使成吉思汗过早地明白了弱肉强食的涵义,养成对待敌人残酷无情的性格。但是,日常生活中的成吉思汗孝敬寡母、疼爱妻儿、下札臣子、善待子兵,表现出了他铁血男儿侠骨柔情的一面。

不可否认,成吉思汗是残忍的,他是黩武好杀的。人们应当注意的是,宁可说这是由于环境的使然,即众所周知的突厥——蒙古人的勇猛好斗、粗犷野性造就了成吉思汗的性格,而不是由于一种天生的残暴性,使成吉思汗走上了杀戮之路。

在成吉思汗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无论是统一蒙古,还是对外扩张,所过之处无不血流成河,土地荒芜,蒙古铁蹄踏出了帝国尸骨垒成的疆土!依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一个人早年的经历对他的性格具有潜在的决定性作用。成吉思汗幼年遭受丧父、被族人抛弃的苦难过程,性格必然受到影响。当他只十几岁的时候,他会因为争夺一条鱼就把同父异母的弟弟射死,这不是误伤,而是蓄意的杀害。倘若不是艰难的生活所迫,他会做出这种事情吗?成吉思汗在亡命的过程中,对敌人的仇恨积淀起了复仇的情绪,一旦这种情绪迸发,就会变成血腥大屠杀!对塔塔儿人的种族灭绝,在西夏的屠城、金国的屠城、中亚的屠城,一幕幕血的悲剧上演,复仇心理彻底暴露了他性格中阴暗的一面。

即使是已经屈服了的敌人,成吉思汗稍有不快,也不把他们放过。成吉思汗统率蒙古大军进攻两夏的时候,西夏的一些城市慑于蒙古的威胁,宣布投降。但是在言语上有时西夏人却表现得十分不顺从。这些言语的讥讽引起了成吉思汗的不满,在复仇心理的支配下,成吉思汗下令对某些城市进行屠杀,虽然其中一部分屠城命令因受劝谏而中止,许多甘于放下武器、放弃抵抗的手无寸铁之人,仍然被杀死。

成吉思汗的确发动了令人发指的战争,他会把整个落败部落领袖的妻子女儿占为己有。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成吉思汗的生活是相当节制的,对于男女之间的生活问题,他也从不放荡。成吉思汗是一名武将,如果像其他帝王那样多淫纵欲过度,那么他的戎马生涯必定会早早结束。在成吉思汗让自己宠爱的大皇后孛儿帖、二皇后忽兰、三皇后也遂和四皇后也速干分别主持一、二、三、四斡耳朵,并且这些斡耳朵相距甚远。至于其他后妃,一部分人曾受成吉思汗短期宠幸,大部分人仅是人后宫备选,她们只是在名分上是成吉思汗的妻子,实际上与成吉思汗并无多少情爱关系。

成吉思汗生活十分俭朴,保持着草原人的朴素性格。成吉思汗有个妹妹要出嫁,有人问他送给妹妹什么财产作为嫁妆,便没想到成吉思汗十分不悦,他说:“把财产挂在嘴边上,那和商人有什么两样?古人说做到同心同德实在难,我希望的是同心而不是财产。”

他对奢侈腐化的中原皇帝看不惯,长春真人丘处机拜谒成吉思汗后,对这一点体会很深。他的弟子李志常在为成吉思汗立的碑上说,成吉思汗去奢从俭,与将士百姓衣食共享,把百姓当赤子,视臣下若兄弟——这座碑是以成吉思汗本人的口吻写的,也可以算是成吉思汗的自白。成吉思汗还多次告诫臣下勤俭节约,在他的带领下,蒙古人在很长时间内保持这一传统,只是元朝后期时才逐渐腐化堕落。当时作为庞大帝国的统治者,成吉思汗的财产是无法计算的,而他是以朴素之心来对待,也是他在位期间能够平衡各方利害的叉一个良方。

蒙古人的特点是善饮、善斗。饮酒更是以豪放著称,大碗大碗喝酒,大块大块吃肉,是蒙古人的象征。在这样的一个民族情结非常凝重的氛围里,成吉思汗却留下了许多训诫,他说:“喝酒适量可以提高宴会的气氛,可以鼓舞战斗的激情,但是喝多了就会乱性,思维变得迟钝,身体不受控制,因此,即使是美酒也不可以多喝。”对于蒙古人嗜酒成性的生活习惯,成吉思汗多次教导部下说,饮洒过度会有损健康,败坏事业。他还制定规矩,要求部下如果不能禁止饮酒的话,一个月里喝三次为宜,三次以上是违法,两三次为好,喝一次最好。成吉思汗本人十分喜欢饮酒,他在饮酒问题上如此善于节制,这对于他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一些历史学家依据历史记载,把成吉思汗说成是一个嗜血好杀、野蛮残暴的魔王,把他的出现说成是人类的灾难。他们指责成吉思汗在中亚的屠城,敢于抵抗的城市男子全部被斩,女子全部沦落为奴隶,指责他的行为破坏了文明,甚至阻碍了人类的进化。但是,当我们看到蒙古族的民族特点以及成吉思汗的个人成长经历的时候,对这一切就不难理解了。

全面、精确地描述一个人的性格是极其困难的,因为人们往往根据好恶而以偏概全,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多维”的。在一面镜子中看,只能看到一面。对于成吉思汗这种千古英雄人物,更不是能用一面镜子就能够看得清的,他需要我们进行不同角度的全面评价。

成吉思汗是纯粹的蒙古人、草原人,他的性格中充满了绿色血液,流淌着理性、智慧的因子。他没有故步自封、自以为是,而是用军事手段扫荡了一切敌人,冲破种种阻碍的藩篱。他是一个统治者,一个天生的统治型人物,一个天生的世界征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