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修养观
18669400000025

第25章 注意把握道德素质教育的新特点

文化学视野内的德育功能是包罗万象的,在当代教育出现了“在历史上第一次为尚未存在的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曙光时,对德育而言,努力培养在道德上超前发展的人成了关键,因为社会的发展也必定要凭借这种超越。为了在多元文化格局中实现德育的实效性,就要顺应时代发展、社会变革的节奏,充分把握德育的几个新特点:

一、自主性

德育应当充分发挥文化主体的预见能力和选择能力。人的价值观念,是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价值涵盖着经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科学、文化乃至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得失、善恶、美丑、利弊的共同涵义与本质,价值观念是由人对这些基本价值的判断、信念、理想等构成的,是人们追求的精神目标。随着时代节奏的加速,变化频率、幅度、力度的增强,社会结构性变化周期的缩短,使得人类生存环境显得越来越多变、多元、多彩、多险,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随之扩大。未来属于把握自己命运、保持不懈追求的人,德育走在时代前沿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道德文化变革的意识和能力,让青少年一代在自主选择中获得独立发展。

二、践履性

德育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成了未来人素质构成的一个重要走向。当前,科学教育方兴未艾,科学世界给青少年学生展示了一个新奇动人、魅力无限的广阔天地。让他们感受科学文明成果、科学思维价值,形成浓郁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体验到科学成就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形成强烈的科学道德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于追求人生真理的理性态度、关怀生命价值的实现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等,其关键是人生道德态度的培养。道德态度是指对具有道德意义的客观事实、现象(当然也包括主体自身的思想意图、行为举止等)是否符合主体需要与利益的一种反应,是一种评价性、倾向性的反应,其本质并不单纯是“知善”,而更在于“欲善”、“行善”志趣的培养。青少年一代应该在这种社会主体文化的大视野内陶冶情操,磨砺意志,投身实践,融入社会,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熔铸真善美的人格。

大学修养观注意把握道德素质教育的新特点

三、和谐性

德育在于引导人生,它包含个人完善与成功交往。未来社会要求人自身的素质和谐、平衡地发展,人的道德能力也不例外,要全面培养道德认知力、道德判断力、道德意志力、道德抵制力、道德实践力,使之获得一致性发展。再推而广之,要有关注天下的襟怀,从关心自我、关心亲人、关心大众、关心社会乃至关心整个生存世界。未来世界是个和谐合作的社会,知识经济的特征是高效、简捷、开放、共享、合作,既富有挑战性,又充满和谐性。面向未来的德育将更在意“真正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对话”,应该真正成为传统与未来的桥梁,让几代人得到真正的沟通并以携手并进的姿态开创未来。

四、潜在性

德育从传统走向未来从来都不是乏味枯燥的,它更多地体现为和颜悦色的渗透与陶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教即是鲜明的佐证。只是现代学校德育中的某些形式主义做法,如生硬、刻板的说教等,给人以形象上的误导。当我们用面向未来的眼光审视时,德育的本质无处不在地渗透在学习、工作、闲暇等一切时空中。随着人们劳动、工作时间正不断呈现出一种递减的趋势,合理使用闲暇时间便成了备受全球关注的前沿话题。不同的人闲暇状况千姿百态,其活动方式、生存境界却有高下之分。以不计任何功利色彩的自在性去体悟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极其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由地探索适合自我发展的高雅、科学的闲暇生活方式,充分关注与改善生命本体的存在状态,这是当代文化氛围下自我陶冶的一种趋势。当代德育要把握这种自在状态,在不经意间开拓,在超功利中提炼,在文化熏陶中不知不觉地感悟。人生的境界提升了,便使人获得了“永久的真精神”,并会将之推广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精神充实的人,才能面向未来,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