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自然遗产之谜
18666900000016

第16章 武当山玄岳纵观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明代皇帝曾封为“大岳”、“玄岳”,位于中国湖北省丹江市西南部,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周围有72峰拱立,24涧环流,灵岩奇洞幽藏其间,白云绿树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武当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含有常绿阔叶层片的落叶阔叶林,植被垂直带谱明显,基带具亚热带景色,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又因临近丹江水库,山上雾气重,湿度大。

武当山古建筑群包含有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物,建筑体系形成于明代初年。在整个营建过程中指派风水家勘测选址,汇集全国能工巧匠精心施工,工部大臣亲临督工,因而使整个建筑群富具特色。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先后建有五龙祠、太乙庙、延昌庙和威武公新庙。宋代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扩建五龙祠,改祠为观。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建紫云殿、老君庵、仙关台等。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借重道教,建五龙观,升观为宫。元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建福地门、天乙真庆宫、玉虚岩庙、雷神洞岩庙、尹仙岩庙等100余栋建筑。明初,朱棣即帝位,年号永乐,采取一系列巩固皇权措施,利用武当山道教,鼓吹“皇权神授”,为报神恩,大修武当。自永乐十年至二十二年(公元1412~1424年),多次下达旨令,策划营建武当山道教官观,派遣工部大臣率军民工匠20万余人,开赴武当山大兴土木,经12年的营建,建成9宫9观、36底、72座岩庙、100多座石桥等共33组道教建筑群。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皇帝下令拨流犯人550户、3123人送往武当山垦荒,每年交纳斋粮、茶、盐及棉花,供养宫观。

令均州驻军专一巡视山场,派役夫洒扫宫观和烧造砖瓦,维修宫观,令湖广布政司定时巡视监督。设宫铸印,守护宫观,封武当山为“太岳太和山”。武当山至此成为皇家庙观。200多年间,明代新皇帝登基都要效法祖制,令钦差前往武当山朝奉,拨款维修宫观,委派内臣负责保护管理。明代中叶,明世宗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拨银重修武当,令工部右侍郎会同湖广布政司官员99人,统领60多个府、州、县军民工匠开赴武当。经一年半努力,共维修、扩建庙房955栋,4万米宫墙,石桥28座等,立牌坊封“治世玄岳”,使武当山在明代仍保持以八宫二观为主体的庞大道教建筑群,拥有土地2666多公顷,计有道官、道众、军队、工匠等1万余人。

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太和宫、南岩宫、紫云宫、遇真宫4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2处遗址,以及元和观、复真观和大量庵堂、神祠、岩庙等,共有古建筑200余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占地100余万平方米。中国政府为了保护这一珍贵遗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于1961年成立武当山文物保护所,负责管理和维修保护。

1961年、1982年、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先后颁布武当山金殿、紫云宫和“治世玄岳”牌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定武当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建立了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