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玄秘部落之谜
18666800000005

第5章 原始部落大探索

尚武好斗的霍屯督人

在非洲的南部地带,生活着霍屯督人。霍屯督人属游牧民族,居住的环境多是干燥而凉爽的地方,季节性比较明显,夏季炎热,冬季也能见到霜花。因而水在霍屯督人当中显得十分重要。他们的地区尽管雨水不多,但仍可见到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为他们放牧提供了天然草场。他们饲养一种角非常大的牛,多毛的肥尾羊和狗。牛在霍屯督人的社会生活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除牛奶是他们的主食之外,牛也是他们重要的运输工具。霍屯督人的狩猎工具非常简单、原始,狩猎方法颇多,但都十分落后。

霍屯督人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家庭,并由若干个家庭组成一个父系氏族,每个父系氏族组成一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和酋长。有的部落以自己的祖先命名,有的根据地理环境和物体命名。每一个部落在地域上并没有明确的划分,主要以原有水源、原有草地,来维持他们的生活。水源就是他们的财产。有几个父系氏族,相对强大,较有影响的氏族是孕育酋长的氏族,酋长由该氏族产生。酋长得到众多人的认可和尊重,并与其余的氏族首领组成部落会议,酋长按父系由长子继承,如没有儿子则由酋长的兄弟或兄弟的儿子继承。无论如何,这一权力绝不传给妇女。继承人是任何人无权争夺的,就是酋长也无权剥夺其继承权。当然酋长有权自愿将自己的职位让给继承人,酋长与普通老百姓之间来往没有任何清规戒律。

霍屯督人尚武好斗,他们对战争并不惧怕,也不陌生,部落之间的战斗经常出现,抢劫牛群,诱骗妇女,侵犯领土等事件,往往都是战斗的序曲。类似事件发生后,受害者一方往往派出一名使者向对方提要求和赔偿价格,如果对方接受这些要求,便可以息事宁人,如果对方不接受条件,恶战即将开始,全部落的男人在酋长的率领下前去劫寨。出发之前,那些没杀死过敌人的战士要喝牲畜的血,并利用占卜术求得吉兆。他们的战术往往是突袭并利用公牛助战,一般都偷偷地藏在水源附近,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早有防备。这时复仇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进行箭攻,然后步步逼近,最后双方进行交手战。他们的武器则是长矛和圆木棒,有时手上还有一种防身的牛皮衣,这是用双层生牛皮制成的。在最激烈的时候,他们有时赶出公牛与敌人战斗。

霍屯督人除部分改信基督教外,其余的人保持万物有灵信仰,崇拜自然力和祖先,相信巫术。巫师是被看成最有魔力的人,他们法力很大,并非常人所能类比,他们有特殊的魔力,不仅可以在人间行使魔法,而且还可以到阴间与鬼神往来。他们一直以人与神鬼的媒介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求得他的魔力,帮助自己解决棘手的实际问题。同非洲的很多民族一样,霍屯督人对月亮的崇拜显得十分突出。每当新月和满月之时,他们特别激动,称月亮为“统帅”,整夜为之欢歌曼舞。他们认为,月亮会给人们带来好运,会给人们带来很多他们需要的东西。有时,他们对月亮高声呼喊“我们欢迎您!”“给我们的牛多多的饲料,多多的牛奶,让我们的生活比蜜还甜”。他们相信他们所爱的月亮会使他们如愿以偿。

霍屯督人男女之间的婚姻是自由的。但表面上还要经过家长的同意,传统婚俗按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说亲,说亲是双方家长的事,男方家长首先请媒人到女方父母家去提亲,无论同意与否,女方父母最初的态度总是找理由推却,一般说这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序幕了,经过反复的磋商,女方父母才表示同意,但还必须经过女儿的同意。

第二步求婚,这次小伙子要亲自出场向姑娘求婚。他们的求婚方式既诚恳又奇异,男青年晚上到姑娘家,并睡在她的身边表示诚意,而姑娘则会起身离去,到别的地方去睡。小伙子不着急,一个人睡在那里到天明,有时这种行动要反复多次,这就需要小伙子有耐心,这是姑娘对他的考验,如果姑娘几天以后回到原来的地方睡觉,就证明婚姻大有希望,姑娘已经同意了。男青年等到第二天便高高兴兴地向女方的母亲送礼,与姑娘交换长袍并送给姑娘最喜欢的香粉,给未来岳母的礼品,是用贝壳或鸵鸟蛋壳镶嵌的腰带。

第三步婚礼,在女方处举行,同时要举行宴会加以庆祝,食物一般由新郎的父母提供。结婚的当天,新婚女子要向双方的母亲赠送一头母牛,以表她对母亲哺育的感激之情。婚礼宴会一般都在晚上举行,气氛十分热烈,即使是婚宴,也不会破坏原有的老规矩,男女分开吃,但不同的是新郎则加入到妇女一边,这只是象征性的,因为他有单独的食具和专门的一份食物。喜庆之日,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新房就在女方父母住宅的附近,这是新娘父母送给女儿的一份嫁妆。新婚夫妇就住在那里。

第四步服役,婚后的一段时间内,新郎要住在新娘家,为女方家做事,时间大约一年,只有当第一个孩子出世为止,他才可以结束这种寄居妻家的生活,将家搬回自己的部落中去。霍屯督人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妻子不能生育或只生女儿时,丈夫有权要为其留后,将妻子的姐妹,特别是未婚的和守寡的姐妹都视为自己的妻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是,他却非常尊敬他的岳母,而且还要回避。而富有的人可以娶二、三个妻子,但后来的妻子则住在另外一幢房子里,正妻有一定的地位,其儿子有优先继承权,其他妻子的地位都没有正室高。丧偶的人都被认为是不洁之人,如果再婚必须举行一定的仪式,婚礼后,他们双双回到房间内进行一种类似纹身的仪式。当然,这种仪式要由再婚寡妇进行。老者首先划破她们的皮肤,然后将绵羊血和从老者手臂上划下的污垢擦入她们流血的伤口内。然后吃上一顿饭,当然,这顿饭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用,只有和她们有同等经历的人才能参加他们的羊肉宴。再婚者的隔离期从纹身开始,痊愈结束。最后,他们由老妇人用水为他们洗澡,换上新衣服,进行仪式性的引导,恢复正常的生活。

伪装成树的米凯亚人

米凯亚人是马达加斯加原始居民的后裔,他们居住在这个岛屿的西南部,大约有100人。他们是游牧部落,从不与其他部落接触,遇到其他人,他们就躲起来。当地人称他们为“伪装成树的人”。米凯亚人不论男女老少,每隔两三天就要换一个地方,他们居住的地方气温高达摄氏50度,但由于干旱他们每天只喝一杯水。他们捕猎刺猬,但主要食品是一种叫“巴包”的植物块根。寻找“巴包”的方法是米凯亚人一个从不外传的秘密,以免其他部落的人找到“巴包”。

以械斗为乐的雅利人

雅利人居住在印度尼西亚的伊里安查亚,他们从事农业而不愿在森林里采摘果实。他们种植甘薯、山药、小米和芭蕉,捕捉蜥蜴、老鼠、青蛙和袋鼠,他们还养猪。

雅利人住的茅草房的房顶一直拖到地上。看上去他们过着和平的生活,但实际上他们非常好战,经常与邻居达尼斯人械斗。

械斗是他们的民族体育运动,参加械斗的人身上和脸上涂着泥土,不让别人辨认出来。械斗前举行隆重的仪式,出征的战士戴上用天堂鸟羽毛制成的帽子,还当众展示人的骨头。

吃白蚁的俾格米人

在以刚果盆地为中心的赤道非洲森林地带生活着一群俾格米人。俾格米人分为四大群体:赛加人、特瓦人、羞色拉人和姆布带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几内亚、喀麦隆、加蓬、刚果、安哥拉、扎伊尔等国家。俾格米人主要靠狩猎为生,每次集体出征狩猎时,都要在距早已搭好的草棚300米远的地方燃起一堆“猎火”,陆续到来的人们聚集在火堆周围。然后,人们用烧过的树枝敲打猎网和树杆,同时向森林中的诸神祈祷,保佑他们出师顺利,满载而归。捕获猎物之后,人们便兴高采烈地将其运回草棚前。他们中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首先将较大的猎物的头砍下来,奖给清早点燃猎火的人。其次他们把中型的猎物一般将前股及肋骨分成双份,后股及腰分为两份,将其四份加以熏制。对于小的猎物则简单得多,不必分割,只要完整地进行加工就可以了。他们这样精心制作肉类,是为了与附近农耕民族交换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至于剩下的其他部分,如内脏、蹄子则当天吃掉,这些东西都要平均分给每一个参加捕猎者,而没有加入捕猎的家庭也人手一份。

俾格米人有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舞蹈,叫做“大象舞”。在俾格米人的一生中,捕猎大象被看成是一种既十分危险又非常神圣的壮举。正因如此,多次捕获到大象的人则被视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图麻”,倍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这是俾格米人在狩猎中的最高荣誉。在捕获大象前,猎手们要跳“大象舞”,由一个人扮成大象,象牙用举起的双臂代替,他的动作十分逼真,惟妙惟肖,而其他人则做着各种狩猎的动作,展示即将在猎场上出现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以增强人们的信心,保证狩猎获得成功。

俾格米人有一种特殊的习惯,那就是他们最喜欢吃白蚁。白蚁出洞,则预示大雨降临。每当天气闷热,下雨之前,白蚁自动离开巢穴,向平地转移。俾格米人抓住这个绝妙的时机,一边捉一边吃,津津有味。而平时,在无雨的情况下,他们就采取烟熏的办法将白蚁撵出洞来。

俾格米人发育成长较之一般人要快,在他们八、九岁时,性机能就已发育成熟,便开始过性生活,进行自由和不受限制的性交,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结婚时为止。婚后夫妻之间是不准背叛的,家庭制度的神圣使得他们之间少有犯罪和敌对现象发生。

俾格米人的信仰与众不同,他们把森林视为至高无上的神,称自己为“森林的儿子”。他们是不允许砍伐正生长着的树木,要取暖作燃料使用的,必须是干枯死亡的树枝。

臀越肥越美的布须曼人

布须曼人是南部非洲大沙漠最古老的居民,居住在南非的好望角。多少世纪以来,他们始终保留着祖先留下来的传统,过着游牧生活方式。他们把几个名字相同,语言相通的群体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部落,也可叫做“联盟”。他们的家族同属一个祖先,每一个这样的“联盟”都有固定的被划分出来的土地,如村地,洼地,一般情况下,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地内生活,很少有越境行为。每一个部落都有一个临时的首领,首领的权力仅限于对饮食来源、水、火等一系列日常生活的管理,选择居住地与迁徙以及内部纠纷的调解与仲裁。

沙漠中的生活,使很多人难以想像,一年中没有多少天的雨季,使人觉得那里是生命的禁区。然而,布须曼人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了几十个世纪。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像骆驼一样,甚至比骆驼还耐干旱,可以几十天,甚至几个月不喝水。不了解布须曼人实际生活的人,是不会知道他们是怎样以物代水的,为了寻找第二水源,就需要对植物含水量大小具有很强的识别能力,哪种植物的根部含水量大,哪种植物的茎可以吸出水来,他们均一目了然。在荒漠之中,有一种藤蔓植物,有一个很大的与这小植物不相称的块根,这些块根有的像大萝卜,大的则有南瓜那样大。但想得到它不太容易,不仅要仔细寻找,而且还要挖地三尺。布须曼人得到此“宝贝”后,用刀将根块削成碎末,挤出汁液饮用。这种块根的含水量十分可观,大一点的块根,完全可以保证一个人一天的饮水量。

布须曼人与其他非洲人有明显的区别,他们的身材矮小,成年人身高1.2米左右,皮肤呈黄色或黄褐色。并自幼就出现皱纹,头发黑而稀疏,卷成胡椒子状。面部扁平,颧骨突出,鼻子较宽、较扁,前额突出,眼睛较窄,没有耳垂。他们与众不同的是,脊椎骨的下部通常形成弯曲形并且向外突出,因而显得臀部特别大,尤其是布须曼妇女,臀部和大腿特别粗,形成一种特殊的肥臀,布须曼人以臀肥为美,以至青年男子在择偶时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看姑娘臀部到底有多大,是否够刺激。

生活在沙漠地带的这些布须曼人,对少年男女的成年仪式都很重视。少女的成年仪式,在初潮后举行,大约需要一个多月左右的时间,同时要禁食一些食物。在此期间,由一个妇女专门负责她每天的生活。这一个月的时间,就是少女向成年过渡的桥梁,在此期间,她要学习有关成年妇女应懂得和掌握的知识,特别是妇女生理方面的知识。当“禁闭”结束后,她就离开了少年时代开始了成年妇女的生活,她已不是孩子,可以考虑结婚问题了。

男孩子稍大一点,就随着大人们开始狩猎了,但仍是孩子,只有当为他举行成人礼之后,他才算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可像成年男子那样做一些事情,在这之前却不能,男孩子成人仪式也需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巫师首先在他们的额头上面刺上代表自己部落的特殊标记,随后,他们便离开自己的亲人到灌木丛中,去过一种隔绝式的独立生活,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艰苦锻炼以培养他们的勇敢、智慧和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锻炼使他们更加清楚作为一个布须曼男子所要具备的条件和社会责任。同时,他们还要学习本部落的“历史”——口头传说,布须曼人的历史就是这样一代代口头流传而形成的。一个月以后,少年就成了成年男子,他们一个个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中,开始新的成年人的生活,至此,他们可以参加成年男子的一切活动。丛林之中的这段生活,给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今后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他们都会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这种教育虽然仅有一个月时间,但它的影响将是永恒的。

布须曼人能歌善舞,狩猎之前,丰收之后以及各种仪式,庆典都有歌舞助兴。“爱情之舞”是少女成年仪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全部由女人参加表演,她们边唱边跳来到第一次来潮的少女家外,用这种方式向她表示祝贺,祝愿她们健康成长,其中的“羚羊之舞”具有双重含意,在狩猎前跳该舞,是为了祝愿狩猎成功,而当他们之中有人生病特别是妇女生病时,男人们就围着坐在火旁的妇女跳这种“羚羊之舞”。布须曼人认为,用男人的阳刚之躯赶走病魔是最好的医疗方法。布须曼人当中还有一种带宗教和迷信色彩的“招魂舞”,跳这种舞必须围着篝火进行,因为他们认为这个舞蹈之中,火就是神灵的代表。该舞开始时,一个妇女坐在火堆一边,而一些人则边唱边跳并用手拍打着节拍,而后,一些人相继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随着人员的不断增加,唱和打拍子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跳得也越来越狂。这时突然一个男子站起来,双脚在拼命地跺地,全身在急速地震颤,就这样不停地跳着、跺着,直至跌倒在地。于是惊人的场面出现了,倒在地上的男人用双手抓住双脚,在女人和火焰的周围转圈滚动。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喊叫声也随着人员的增加而越来越大,当然这样滚来滚去仅限于男人,而妇女则围着火焰边唱边跳。

这时舞蹈的队伍在发生着变化,分为内圈和外圈,女人围成一圈在内,男人围成一圈在外。圈内的女人们肥大突起的臀部不时碰撞着外圈的男人,这时歌舞进入高潮,几个男人跳得汗如雨下,围着一个唱歌的女人,拼命地上下挥着胳膊,似乎已进入一种不可自控的如醉如痴的疯狂状态之中,直至倒地,不省人事为止,而只有这样,布须曼人才认为阴魂才真正地回到了人体之中,这才是自己与神灵相结合的象征,又是死而复生的标志。

嘴里放盘子的穆尔西女人

20世纪70年代,一位英国人类学家首次发现了穆尔西族,当时那里的人还不知道埃塞俄比亚是何地。时至今日,穆尔西人依然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埃塞俄比亚政府也不大管他们,让他们自治,并将他们生活的区域划为国家公园,把他们保护起来,鼓励外国游客去参观旅游。穆尔西人居住在埃塞俄比亚南部的奥莫山谷,他们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原始部落之一,穆尔西人没有领导者,只有遇到要与外族决战时才开全族大会,讨论到大家意见完全一致时就算做了决定。他们做决定前通过看牛肠子来占卜吉凶。他们从中到底能看出什么名堂,外人不知。穆尔西人信仰万物有灵,喜欢通过预言判断事情。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几乎都不懂埃塞俄比亚的官方语言。

在埃塞俄比亚有不少奇特的现象,穆尔西部落妇女的大盘子嘴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穆尔西妇女用土盘子来装饰自己。这种习俗与亚马逊地区的卡亚波印第安人相似,她们把一个烤干的土盘子(或者是木盘子)挂在嘴唇上。在青少年时期就把盘子塞进嘴里,嘴唇随之裂开,长大以后,就可以换上更大的盘子。嘴唇戴盘子不仅是为了美丽,而且是财富的象征,谁的盘子越大,她的嫁妆也就越多。嘴里的盘子越大,姑娘的身价也越高。穆尔西人不怎么吃牛肉,因为牛是镇家之宝,饿得要死时才用它换粮食,或者孩子嫁娶时用牛当彩礼。如果姑娘的盘子属于最大的那一种,那么她父母可以收到50头牛的彩礼,一下就成了富翁。

她们是如何把那个巨大的盘子放到自己嘴里的呢?原来这些穆尔西女子从10岁左右就开始练习往嘴里放盘子。盘子型号不同,都是泥土烧制或用木块做的。平时放在嘴里,吃喝时才摘下来。开始往嘴里放盘子前要动一个小手术,用小刀将下嘴唇和牙龈之间切开一个口子,使下嘴唇与齿根分离。然后,先放一个小盘子把口子撑开,使其不再长回去。日后逐渐将小盘子换成大盘子。嘴唇自然越撑越大,最大的嘴唇能翻到头上把脸包住。这个痛苦的过程伴随着女孩成长为妇人。

穆尔西人以大嘴为美、为荣的这个传统已无法考证,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但人类学家研究说,这个传统有3种解释:一是古时人们为防止外族入侵者或奴隶主看上本族的姑娘,故意把她们打扮得吓人以保其纯洁;二是防止魔鬼从口里进入身体;三是女子美丽的标志。心理学家则解释说,人类有一种自残的本能,越原始的民族表现得越明显。自残的潜意识是要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与众不同,保护自己不被历史淹没。

嘴唇穿木棍的佐埃人

佐埃人属于生活在亚马逊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佐埃人居住在巴西北部,在亚马逊河流域和苏里南之间的200万公顷土地上,居住着134个佐埃人部落,他们分布在4个村庄里。他们居住的地域辽阔,因此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捕捉猴子,采摘水果,种植木薯和甘薯。佐埃人在生活中遵守他们自己制订的规约,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佐埃人形成了朴素的信仰,他们崇拜月亮,相信祖先住在月亮上,自称“月亮之子”,常在有月光的夜晚载歌载舞,举行仪式,辟邪驱祸,祈祷平安。

佐埃人的生活简单原始,人很随和。他们总是赤身裸体,在下嘴唇上插一根小棍子。这根棍子穿透下嘴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更换,越换越大,最大的长16厘米,直径约2厘米。厚厚的嘴唇虽然有点合不上,但并不影响说话和干活。

据巴西印第安基金会的专家说,佐埃人一生中差不多要换3次木棍,而更换的原因是身高增加。除了美观的因素外,人们插木棍还有其他的原因吗?答案无人知晓,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

弱小的佐埃人虽然要依靠其他部落生存,但是并没有被同化,始终保持着本部落的特性,这也是印第安人发展史上的奇迹。上世纪70年代,一个地图测量和矿产资源探寻小组到了佐埃人居住的地区。由于曾受到邻近部落和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犯,佐埃人害怕“白人”,有强烈的排外情绪。当巴西印第安基金会的专家试图接近他们时,他们用石头器具和弓箭进行抵抗。专家们改变策略,不急于进入其居住地,而是把食品、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放在空地上,让他们自己取。胆大者试了一下,发现白人并未伤害他,慢慢地,佐埃人才接纳白人进入他们的地区。

1989年,巴西首次向世界宣布佐埃人部落的存在,确认其居住地为印第安人保护区之一。巴西印第安基金会已拨出资金,专门保护佐埃人。有些聪明的佐埃人能担当部落与现代社会沟通的桥梁。

怪异的“爬房子”部落

成都甘孜州道孚县有一个距县城约80公里,深达40多公里的深山大峡谷,那里有一个至今仍保存着类似于走婚习俗的深山部落。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第二个仍保留着母系社会的走婚习俗的地区。

这个位于深山中的部落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甚至没有可以直接通达的道路,照明用的都是最为原始的松脂。那里的人们除了使用奇特的语言外,还有一种奇特的风俗:爬房子。

所谓的“爬房子”即是在夜晚来临时分,男青年摸黑抵达自己心仪的女方家,徒手攀着如刀般笔直的碉楼墙壁,从窗户爬进女孩子所在的房间,在早晨天亮前,从窗户钻出离开。即使双方后来结婚了,男女双方也不住在一起,仍旧采用这种“爬房子”的做法。

在这个大峡谷中,一个男子可以在结婚前“爬”无数姑娘的“房子”。这里有许多人一生中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母亲是家里的绝对权威。

检验童贞的阿卡部族人

阿卡部族人生活的小镇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显得热闹非凡,小镇的建筑保持着中世纪的建筑风格。这里的男人们漫不经心地系着他们用树皮织成的G形带,妇女们随心所欲地把草编成的草裙随便地吊在一根系在大腿部的绳子上,并用一条带子紧束自己的腰。男人也梳起了发式,从前额开始梳得紧紧的,在脑后用一个编织的环状物拴好,挽成一个长长的发譬,看上去很是特别。在小巷子里,一位妇女坐在当街处,正给小男孩吃奶,阳光洒在这位母亲的脸上,显出一副慵懒的神态,孩子一边吃奶,一边戏耍着母亲的乳房。

小城熙熙攘攘,歌声袅袅,舞带飘飘,人们沉浸在热闹,欢快的气氛之中,某家人正举行婚礼,然而这个婚礼显得非常奇特,婚礼仪式是由牧师主持,婚礼中使用的婚杯或婚碗是由硬木制成的,可以盛两苏格兰品脱。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参加婚礼的人也到齐了,牧师将一只婚碗递给新娘新郎。他们先后用它往里面小便。随后,牧师从地上抓起一小撮土撒到碗里,有时还不断地往碗里加酒,再用一只羊角制的汤勺在碗里搅动,然后把碗递给新娘新郎。只见新郎接着碗后,便用汤勺不停地搅拌,然后又递给新娘,新娘也如法炮制,牧师则在一旁高声说着什么,大概是祈祷,抑或是赞美之辞,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呢?原来刚才牧师递给的那只碗,是让新郎新娘将碗里的混合物搅拌分离开,但没有人能将这种混合物分离开,因而就预示着新婚夫妇也将生死永不分离。接下来的便是新娘进到一间里屋,新郎则焦急地呆在外面,似乎显得有些焦躁不安,心神不定,门口聚集的来宾也显得有些严肃庄重,气氛一下子变得沉寂多了,过了约10分钟后,只见新娘重新穿上一套更加漂亮的服装,满面春风地走了出来,一脸的自豪与得意。随后有两位妇女向众人宣告了一个消息,瞬时,沉寂的气氛顿时又沸腾起来了,四周又渲染起欢乐和喜悦的气氛,甚至在几小时内,所听所见的都是跳舞狂欢,奏乐吹笛,情绪高昂,狂热无比。这就是阿卡部族人的一种奇特的婚俗。

阿卡部族人是十分重视妇女的贞操的,保持童贞被认为是神圣、纯洁的行为,相反,失去童贞要受到谴责。这里女孩从小就开始接受保护童贞的教育,不仅如此,母亲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女儿的童贞不失。按照传统习惯,母亲会迫使女儿在耻骨区紧紧罩上一块护贞布,这块布要到结婚之时才能解除。刚才新娘进屋,就是让新娘的婆家和娘家各推荐的两名已婚妇女作为监护人对新娘验贞,检查结果要向双方家长和来宾报告,一旦失贞,那是十分丢脸的事,也会让来宾扫兴,新娘连同双方家庭会被人轻视,失贞的新娘甚至有被处死的危险。

事实上,这些除了阿卡部族人以外的吉卜赛人的结婚仪式还有其它一些习惯。意大利和德国吉卜赛人把金雀树枝看成是十分吉祥的东西,在结婚中是必不可少的。进入洞房之前,新婚夫妇必须手拉手跳过金雀树枝,才能万事如意,还要用金雀树枝扎成笤帚放在新房内,用以扫除厄运和驱邪,还有吉卜赛人结婚时还必须有一匹死马出席,人们认为这和印度古老的吠陀仪式有关。

吉卜赛人死后,还要举行隆重的葬礼。死者的尸体要用盐水洗净,然后换上他生前最喜欢穿的较新的衣服,戴上金银首饰将死者的双臂交叉放在胸前,棺材里放许多陪葬的东西,认为死者离开人间后将升入天堂,而从阳间到天堂需要长途跋涉地旅行,备上生活用品以供路上使用。入殓时,死者亲属有人手持一支蜡烛或一盏碟形油灯,将圣水洒在死者身上,然后入棺。出殡时,由几名身强体壮的男子抬着棺木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边,棺上覆盖着黑布。并由队伍前边的男人把上衣的钮扣全部扯掉。到达墓地后,亲属扯下覆盖布,往棺木上洒些圣水然后放入墓穴中,送葬者纷纷往墓穴中投扔各种硬币,祈求上苍保佑,也可供死者旅途不时之需,男人们则点燃蜡烛为死者带来光明,还在棺材的前边或后边凿一个或两个洞,是为死者能够听到亲友们的哀悼和为了让死者便于呼吸。下棺后,主持葬礼的人还要往棺上洒点甜酒,剩下的大家轮流喝上几口消灾祛病。

更为奇特的是,吉卜赛人还要在死者的心脏上插上一根长针,据说人的死亡只是第一次死亡,心脏仍然活着,用针插入心脏后才是真正的死亡,这样才能使死者顺利地进入天堂。

太阳舞之谜

南美的印加人认为,太阳是他们的祖先,除了供奉太阳神外,每年夏季还要举行盛大的“太阳舞会”。舞场用杆子圈成圆形,中间竖立一根挂满羽毛兽皮的所谓“太阳柱”,柱下放着用野牛头盖骨砌成的祭坛,人们围着它狂热地扭着身躯,自始至终目不转睛地瞧着“太阳神”,还有些狂热地信徒则把自己吊在“太阳柱”上,以示虔诚。

离婚女子身上抹牛粪之谜

乌干达的卡拉莫贾族人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奇异法规:倘若夫妻不和,需要离婚时,必须履行以下“手续”,妻子趴在地上,丈夫手执盛满清水的葫芦瓢,往她身上泼水“净身”;接着女方家长退还聘金,男方还其公牛一头。最后,女方父亲当众将牛杀死,并掏出大肠里的牛粪糊在女儿身上,谓之“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从此,男女便可脱离夫妻关系,各自另行婚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