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悬案之谜
18666300000028

第28章 传国玉玺下落之谜

玺本来是印的统称,从秦代开始专指皇帝的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唯其所好。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独断》)以我国古代帝王的宝印中,又独以秦所制的“传国玺”为天下共传的“至宝”。它的缘起涉及到一个悲壮的故事,而几千年来关于它的传说更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传国玉玺”是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称帝之后,命宰相李斯磨“和氏璧”制成的。正如嬴政称自己为“始皇帝”一样,他想让这块玉玺也能代代相传,因此称之为“传国玺”。

“和氏璧”的来历是这样的。传说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一只凤凰栖落在一块青石上。“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卞和认定这块石头是个宝贝,便将它献给楚厉王。不幸的是厉王的玉工说它只是一块石头,楚厉王一怒之下以欺君之罪断了卞和的左脚。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去献宝,却以同样的罪名失去了右脚。等到楚文王即位时,卞和抱着玉在荆山下痛哭。文王派人去问他,他说:“我并不为失去双脚而伤心,我伤心的是明明是宝玉却被说成是石头,明明是忠诚的臣民却被说成是骗子,文王便命人将石头剖开,果然得到了宝玉,由良工雕琢成璧,因此称为“和氏璧”。

和氏璧的第一次失踪是在百年后。楚威王将此壁赏赐给了有功的相国昭阳。昭阳某日请客时,出璧让各宾客观赏,席散时却不翼而飞。虽多方搜查也毫无下落。五十多年后,和氏璧又出现在赵国太监缨贤的手中,赵惠文王便据为己有。此时,秦国势力已十分强大,当时在位的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璧在赵国,便说要用十五城来交换璧。赵王只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不辱使命,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狡猾的秦王,“完璧归赵”,直到六十一年后秦灭赵,和氏璧自然也归秦所有,才制成了传国玉玺。

传国玺在秦时也有一次失而复得的经历。其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成为千古疑团。据说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玺掷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因此失落。而八年之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

楚汉相争时,刘邦先人咸阳,秦王子婴“上始皇空”,刘邦称帝后,号曰“汉传国宝”,代代相传。西汉未年,王莽夺权,当时的皇帝仅两岁,传国玺由王莽的姑母汉孝太后代管。王莽让其弟舜入宫索釜。太后大怒之下,将玉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碎一角,后来用黄金镶补了一块。光武中兴后,传国宝又归了刘秀。

传国玺的再次失而复得是在东汉末年。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至,返回后发现此玺已不知去向。不久,董卓之乱,各路诸侯纷纷起兵,长沙太守孙坚攻人洛阳,在城南甄官井中捞出的官女尸体的颈下,发现一朱红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上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从此,传国玉玺成为各诸侯争夺的对象,从孙坚到袁术,再到曹操。三国归晋后,传国玺也自然传给了晋。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更迭频繁,传国玉玺也不断地在血腥残杀的伴随下易主。最终传玺归东晋,再经刘宋、齐、梁、陈、隋,最后落人唐高祖李渊手中,改称此玺为“宝”,并世代相传。五代时传国玉玺却莫明其妙的失踪了。宋太祖赵匡胤仅从后周那儿继承了两方宝印,而没有传国玉玺。但传国玺的命运却并没有到此结束。此后的封建朝代不断地出现传国玺,真假莫辨。宋绍圣年间,咸阳获一方“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璃纽盘”的玉印,经当朝十三名学士官员的考证,认为是真秦制传国玺。明孝宗皇帝也曾获过所谓的传国玺,孝宗皇帝认为是假的而没有用它,清初时,故宫藏有御望三十九方,其中一方被人称为传国玺。而公元1746年,经乾隆皇帝钦定,证实是一块赝品。直到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磷等人仍在追索这块金镶玉玺。

这块传了几千年的宝玉到底何在?这一千古悬案何日才能解决?这是许多人所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