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骗局之谜
18666200000025

第25章 “W技术”是“超前突破”

骗局追溯

“W工程——无隙过盈装配技术”(以下简称“W技术”)是其发明人周芝山1986年在汽车修配厂做缸技工时开始推出的一种零件表面处理工艺技术,当时周氏称之为“活塞——气缸零对零配合修理工艺”(即无隙配合)。1990年,周到海南省创办“海南发动机特种技术研究所”时改称为W工程技术。周氏等人把该技术吹嘘为“超前性的高科技”,说它具有“十大效益”,同时还给W技术加上了理论的桂冠,说什么“突破(摩擦、热胀冷缩、公差配合)三大定律”、“过盈动配合”、“变滑动摩擦为元素起作用的滚动摩擦”等荒谬的包装,公然自诩为“超时代的机理”、“违反科学的科学”。由此,也蒙骗了许多生产和科研单位。

据统计,自1986年到1992年,W技术居然被六十几家汽车修理单位接受而未受到公开质疑,翌年初又通过了国家部门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直到1992年夏,周氏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媒体大肆宣传W技术,使内燃机设计及研究方面的专家也得知了W技术的情况,才引起了反响。1993年3月,国家某部门委托中汽公司聘请的一个专家组主持进行了验证试验,认定采用W技术没有明显效益,此后一些专业刊物又撰文对其伪科学包装和欺骗性宣传进行了公开批评,W技术终于不得不在1994年偃旗息鼓了。

真相揭密

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根据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陆际清教授介绍,“W技术”鼓吹的零或负值配缸间隙会给不少发动机带来拉缸、缩短大修期等恶果。这是因为活塞对缸筒的间隙过大了固然不好,过小了二者不能被油膜隔开又会发生表面拉毛或撕脱。实际上,1986年周氏在申请鉴定时,汽车制造厂处理的汽油机就出现过拉缸,柴油机厂处理的柴油机则严重拉缸到无法正常工作。1992年9月,一家公共汽车公司全质办公开报道了应用“W技术”后不仅没有省油和延长寿命,反而费油、热缸难起动、拉缸和要提前大修。1993年10月,许多汽车公司也公开报道了类似情况。

周氏自称“W技术”是“打破了三大定律(摩擦、热胀冷缩、公差配合)的发明成果”。其实摩擦是一种物理现象,既不是定律,也不能打破;公差配合是针对零件尺寸偏差等级和配合松紧等级所制定的国家标准,更不能打破;热胀冷缩乃是大多数物质,包括活塞铝合金材料和活塞环铸铁材料的固有特性,又岂能打破呢?所谓“打破三大定律”是十足的无知妄说。

陆教授进一步指出:周氏自诩“W技术”是“违反科学的科学”,其违反科学是真,而既然违反了科学,便不是科学,只能是无知妄言,无益有害,更不用说他的那些骗局了。“W技术”存在的问题是比较显而易见,不难识破的。但它居然能在1992年初通过鉴定,还称为“超前性的高科技”,就更加可悲可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