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经典思维50法
18665600000029

第29章 移植思维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移植思维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大多数的发现都可应用于所在领域以外的范畴里,而应用于新领域时,往往有促成进一步的发现。重大的科学成果有来自移植。”

1968年,吉列剃须刀创下销售1110亿枚的历史纪录,全世界有10亿人使用吉列产品,销售吉列产品的商店达1000万家以上。

“掌握全世界男人的胡子”的吉列保安剃刀公司的创始人金·吉列曾是一家小公司的推销员。一天早上,吉列刮胡子时,由于刀磨得不好,刮得费劲,脸被划了几道口子,懊丧之余,吉列盯着剃刀,产生了创造新型剃须刀的念头。于是他对周围的男性进行调查,发现他们都希望有一种新型的剃须刀,他们的基本要求包括安全、保险、使用方便、刀片随时可换等。这样,吉列就开始了他开发剃须刀的行动。

这种新型剃须刀该是什么样的呢?吉列苦思冥想。

由于没能冲破传统习惯的束缚,新发明的基本构造总是脱不掉老式长把剃须刀的局限,怎么办呢?吉列绞尽脑汁,还是一时不得要领。

一天,他望着一片刚收割完的田地,看到一位农民正轻松自如地挥动着耙子修整田地,一个崭新的思路出现地吉列的脑海里,他心想,对!新剃须刀的基本构造,就应该同这把子一样,简单、方便、运用自如。

——吉列的这个思路,就是移植思维的路数。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移植思维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大多数的发现都可应用于所在领域以外的领域,而应用于新领域时,往往有促成进一步的发现。重大的科学成果有来自移植。”

奥地利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薛定谔把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概念移植到生物学,用“负熵”、“密码传递”、“非周期性晶体”、“量子跃进”式的突变等现代物理学的新概念解释有机体的物质结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及生命的维持和延续等问题,从而为认识生命的本质及其特征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从此揭开了量子力学诞生的序幕。但爱因斯坦提出的仅仅是假说,在当时,这一假说能否成立还需要用实验来证实。

1913年,科学家玻尔在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假说的基础上,运用高起点接力创新思维,把核式结构模型与量子理论结合起来,解释了诸如氢原子光谱问题等许多已知的实验现象,发表了三篇有名的论文,在物理学界产生了强烈震动。由于对原子结构和辐射研究的贡献,他于1912年获得了物理学奖。他的获奖,应归功于这种高起点接力创新思维。

1925年,德国著名现代物理学家海森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矩阵力学理论。

1927年,海森堡又第一次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这一原理指出:在同一时间以相同的精度测定粒子的位置与动量是不可能的,只能精确地确定两者之一。海森堡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与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的“波动力学”成为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海森堡从而成为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并因此于1932年荣获物理学奖。

移植思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海军在大西洋用潜水艇袭击美国运输军用物资的货船,不到一年时间,德国就歼灭了美国三分之二的货轮。

当时美国虽然有三十来个大船厂,即使是日夜不停地造船,一年之内也只能生产100艘大货轮,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被击沉的货轮数量。

正当造船公司一筹莫展之际,有的专家发现福特汽车公司造车的速度非常快,经了解,那是因为福特汽车公司实行零部件生产专业化。

造船厂恰好相反,所用的零部件和装配都在一个船厂完成。

见贤思齐,于是,船厂移植了福特公司的生产方法,很快,造船速度就大大提高:从1942年开始,先是四个月造一艘,随后是一个星期,最后是三天。

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中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虽为创新奇才,但他也曾遇到过知识不足的困扰。

早在1884年,爱迪生在研究白炽灯时就发现,在实验中,作为灯丝的碳纤维的灰粒总是跑向灯泡中的导电金属板,他注意到这一现象,但却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这一现象称之为“爱迪生效应”,其发现时间要比电子管的发现早20多年。在爱迪生之后,这项未竟的事业由科学家汤姆逊用电子理论揭开了这一奥秘,并清晰地解释了灯丝上发射的电子束。

瑞士的乔尔吉·朵麦斯特拉尔是狩猎爱好者。

一次,他去猎兔,钻进灌木丛中。可是兔子溜走了,他十分扫兴地从灌木丛中出来时,发现裤子上粘满了苍耳子,而且粘得很牢。他想:能不能利用苍耳子粘裤子的原型,发明一种能开能粘的带子?这就得搞清苍耳子为什么能粘在裤子上。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原来苍耳子的小剌尖上都有个倒钩,苍耳子就是凭这些倒钩粘在裤子上的。弄清了这个机理,他发明出“贝尔克洛钩拉粘附带”,这就是一贴就能粘附住、一拉又能脱开的尼龙布带。乔尔吉申请了专利,组建了公司,成了年收入几千万元的实业家。如今,这种尼龙粘附带已经广泛地使用于服装、轻工、军工等诸多领域。

格德约是加拿大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

有一天,他在办公室里不小心碰翻一个瓶子,瓶子里装的液体泼在一份正待复印的重要文件上。格德约十分着急,心想,这一下闯祸了,文件上被污染的文字不可能再看清了!他拿起文件来仔细察看,结果既出乎意料,又令人高兴——文件上被液体污染的部分,其字迹竞依然清晰。

当他拿去复印时,又一个意外情况出现在他眼前:复印出来的文件,被液体污染过而字迹依然清晰的那个部分,竟又变成了一块块漆黑一团的黑斑,这使他由喜转忧。

怎么消除文件上的黑斑呢?正当格德约绞尽脑汁却又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针对“液体”和“黑斑”的例过来的念头:自从有了复印机,人们不是常在为怎样防止文件被盗印的事发愁吗?是不是可以以这种“液体”为基础,颠倒一下,化不利作用为有利作用,研制出一种特殊的能防止盗印文件的特殊的液体来呢?

念头一出,格德约就立志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最后推向市场的不是一种液体,而是一种深红色的防影印纸。这种纸能吸收复印机里的灯光,使复印出来的文件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清,因而用这种纸书写的文件是不能复印的。但是用这种纸写字或打印,却不受任何影响。

1983年格德约在蒙特利尔市开办了一家名叫“加拿大无拷贝国际公司”的企业,专门生产这种防影印纸,尽管这种纸的价格昂贵,但销路却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