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
18662100000031

第31章 “我真的没有病……”

一个早晨,一个奇怪的男孩,一篇莫名其妙的文字,让校长和家长旋转的发晕。这是怎样一个有惊无险的故事……

心理症状:孩子是不是得了精神病

一个夏天的早上,校园里一片宁静。突然,校长办公室门外一声“报告”打破宁静。校长惊异的拉开门,一个高中男孩恭敬而严肃地站在面前。男孩庄严而激动地说:“校长,请给我开一封介绍信,如果可以的话,我愿将生命的三分之一去换取俄罗斯博物馆的一个中国印迹……”

校长很有点晕:这是怎么回事?校长让自己镇定了一下,说:“你有什么事?想说什么?用笔写下来,可以吗?”

男孩虔诚地颤抖着接过校长递过来的笔,坐在桌旁。大约几分钟后,双手递给校长一篇《我的理想》——

如果可以的话,我愿将生命的三分之一去换取俄罗斯博物馆的一个中国印迹,如果可以的话,另三分之一拿去慰藉苦痛者的心,剩下的三分之一,我来思索,是否可以回来做一些我还没有做的,是否将365天平分……现在,是否有航班一直等着我,我只须您一封信,信封由您设计,信封内只装一颗炽热的中国心……

在高中,我的所作所为代表着学校,在他乡,我必将代表中国。现在,我什么都不缺,缺的只是您的一封信……

现在我决定了,将我生命的另三分之一放在那苦难的地方,我会把我所有的书籍给那些没有书的孩子……

其余的三分之一,我在这里……

你问我为什么要这样,从我生下来那天,就注定会这样,因为我决定要实现我曾立下的誓言。

我已经决定,围着坐标原点旋转……

校长不看则已,一看真的晕得“旋转”了:这个学生怎么了?他究竟要干什么?校长的大脑“旋转”之后,第一反应是当即请来了家长。男孩被婉言留在校长办公室。校长一直悬着心陪着男孩,生怕男孩一出门不知会“旋转”到哪里。

男孩的父母闻讯,更是“旋转”的发晕,马上联想到前些日子的一件事。他们只知道孩子是个内向老实的人,一向踏实念书,成绩也不错。前不久的一天晚上,孩子突然和爷爷奶奶说,自己要到大西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当时弄得全家人一头雾水,就担心孩子出点什么事。真是怕啥有啥,现在孩子真出事了。校长和家长初步沟通,担心跑到了一块:孩子是不是得了精神病?

于是,男孩被带回家,家里不敢离人。男孩越是说自己没病,家里越是不放心。第二天,家里带男孩去看医生。医生说男孩没有什么。三天过去了,男孩强烈要求上学,说自己没病,就是一颗爱国心。家长还是弄不懂孩子的心思。最后,经人介绍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心理把脉:是理想不是妄想

在心理咨询会话中,男孩没有任何精神障碍的症状,没有任何精神错乱的表现,思维清晰,语言准确,情绪正常,举止得当,眼神里流露的是真诚、智慧和善良。而且,男孩主动来访说明男孩有很好的自知力。心理咨询会话首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诊断。现在可以肯定男孩没有精神病。其实,医生的诊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怎样解释男孩在前面故事中的言行。

男孩伸出手掌郑重地按在自己的胸口:“是他们误会了,我真的没有病,我就是一颗爱国心。”随后,男孩解释说,随着自己长大,爱国的心越来越强烈。前几天,语文课上学的一篇课文写到文物流失国外,激发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周末晚上又看了一个爱国题材的电视,久久不眠。第二天早上依然激情澎湃,很早来到学校,没有见到老师,就直接去找校长了。以前说去西北,也是看了电视,感到西北人民太苦了,就想去帮助他们,睡前就情不自禁地和爷爷奶奶说起。可他们不懂我的心……

看我听懂了他的心思,男孩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现在明显看出,男孩想去西北,去俄罗斯,是出于爱国心,是理想,不是妄想,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

那么,男孩写给校长的信又怎样解释?为了进一步的诊断,我们约定了第二次会话的时间,请男孩带来几篇以前的作文或日记,并带来所学的那篇课文。

第二次会话,男孩带来他们的语文课本。那篇课文是余秋雨写的《道士塔》,里面谈到敦煌文物流失国外的屈辱,其中有两节特别激动人心。男孩说,最打动自己的就是这两节。致于俄罗斯博物馆有中国文物,是老师讲课谈到的。男孩说,当时在课堂上就很动情,很投入,周末又看了爱国题材的电视剧,就激情燃烧了。这,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男孩言行的来龙去脉。

男孩那似乎令人费解的信又该怎样解释呢?看了男孩的作文和日记,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文学天赋的男孩。他写的东西都有一种散文的味道,语言风格与写信的语言风格一致。这样散文化的语言风格,加上写信时情绪冲动,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信就让人难于理解了。男孩解释说,自己想去换回流失国外的文物,又想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又想到自己现在学业未成,所以有了生命的三个“三分之一”的说法。致于结尾的“围着坐标原点旋转”,是说自己的决心坚定不移。其实,不用解释,只要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细心体察,男孩信中的意思也是可以理解的。

心理处方:摆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男孩知道我读懂了他的心思,晶莹的泪花中露出了笑容。最后男孩说,经过几天的思考,懂得了有爱国理想,还要脚踏实地。应该学会摆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为了实现理想,现在,最重要的是在校园里踏踏实实地完成好自己的学习任务。

不久传来好消息,男孩已经在校园里安心学习了,一切正常。大家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来了。

我们常常说孩子不懂父母的心,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我们不懂孩子的心。因而,孩子的心灵陷于迷茫的时候,我们束手无策,甚至是帮了倒忙,让孩子心灵陷于更深的迷茫。只要少一些自以为是,只要少一些武断专行,只要多一些细心体察,只要多一些交流沟通,我们都能向孩子的心灵世界走近一步。

一个有惊无险的故事结束了。青少年应该怎样善待自己的理想?成人应该怎样读懂青少年的心灵?故事留给我们深深地思考。

【马老师微语录】只要少一些自以为是,只要少一些武断专行,只要多一些细心体察,只要多一些交流沟通,我们都能向孩子的心灵世界走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