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糖尿病防治教育手册
18661100000037

第37章 糖尿病监测随访与三级预防(2)

第二节 糖尿病三级预防

糖尿病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第三大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全世界糖尿病人数已逾越一亿,我国已有近5000万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已成为主要的、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在我国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人群的90%以上,其血管并发症使人们丧失劳动能力,预期寿命缩短8-12年。

糖尿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已造成社会、单位和家庭巨大的医疗经济负担。2型糖尿病已接受治疗人群、未接受治疗人群和未发现糖尿病的人群呈“海底金字塔”样分布,而已接受治疗的人群只占很少一部分,位于塔尖。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各国政府卫生部门都十分重视,我国卫生部1995年制定了《九·五国家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成立了“卫生部糖尿病防治咨询专家委员会”,开展了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2003年、2007年分别出台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第42届世界糖尿病大会呼吁,各成员国应建立糖尿病“三级预防网络”,三级预防主要是针对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全面管理的重要措施。

一、糖尿病一级预防

(一)一级(初级)预防的目的和目标

1.目的。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降低糖尿病发生率。

2.目标。纠正可控制的糖尿病危险因素,降低糖尿病患病率;提高糖尿病的检出率,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糖尿病。糖调节受损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5.6mmol/L,餐后2h血糖<7.8mmol/L,HbAlc<6.0%。

(二)糖耐量减低的蹄查

糖耐量减低的筛查方法是简单的,推荐应用口服75g糖耐量试验(OGTT),但大规模的人群普查OGTT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选择那些具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筛查。若进行OGTT有困难的情况下,可只测定空腹血糖,仅测空腹血糖有漏诊的可能,毛细血管血糖(血糖仪测定)只能作为筛查糖尿病的预检手段。

(三)主要措施

1.在一般人群中。加强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如糖尿病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改变人群中与2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因素(如肥胖、体力活动减少等),提倡健康的生活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有糖耐量减低(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应及早地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

2.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对高危人群如糖调节受损、肥胖的患者,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开展药物干预治疗。

糖尿病重点人群为:①年龄≥45岁;②体重这正常体重的115%或体质指数(BMI)≥25kg/m2者;③有糖尿病家族史者;④既往有IGT或IFG者;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者;⑥有高血压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⑦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有曾分娩巨大婴儿(出生时体重这4kg)史者,有不能解释的滞产史者;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⑨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⑩使用一些特殊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3.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重点人群的预防措施,包括:

(1)糖尿病教育:特别是针对糖尿病危险因素控制的教育,如肥胖、活动减少、不适当的营养及生活方式等。

(2)加强筛查,尽早检出糖尿病:①利用分期分批进行的特殊人群体检,如干部体检、单位集中体检;②利用其他的体检方式,如司机体检、婚前体检、出国前体检;③通过各级医院门诊检查;④加强对非内分泌专科医生的培训,提高社区全科医生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尽可能早地发现糖尿病;⑤对于一些因大血管病变、高血脂、肥胖及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疾病住院患者,进行常规血糖筛查。

(3)生活方式的干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研究显示,中等强度的干预既有效,又能为广大人群所接受并常年坚持。

糖耐量减低阶段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引起的餐后轻度高血糖状态,绝大多数患者超重或肥胖,因此,治疗的目的是减轻胰岛素抵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原则上首先考虑生活方式干预,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来减轻体重,达到并维持理想的体重,困难的是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4)药物干预:药物干预对糖尿病的预防作用要比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略逊一筹。什么人群需要进行药物干预、什么时候开始进行药物干预、应用何种药物干预、干预要进行多久抑或终生、费用与疗效分析(卫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合适糖耐量减低干预的药物应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为主,在有效降低餐后血糖的同时,不发生低血糖,不增加体重,长期使用安全、耐受性好、副作用少。目前,已经应用的药物有二甲双狐、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

药物的使用应在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基础上,经过4~6个月的饮食和运动治疗后,若血糖仍未达到正常时,可以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药物干预治疗。药物选择的原则是:①年轻、肥胖患者可使用二甲双胍;②老年患者可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③胰岛素抵抗严重者可选择噻唑烷二酮类;④药物剂量宜从小剂量开始,治疗时间的长短要综合考虑;⑤多数糖耐量减低患者已出现代谢紊乱综合征,常常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因此,在监测血糖的同时,也要定期监测上述指标,在降低血糖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代谢紊乱的治疗。

二、糖尿病二级预防

(一)二级预防的目的和目标

1.目的。早期发现和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包括对尚未诊断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保持对糖尿病的良好控制,减少有害因素,如戒烟限酒、纠正脂代谢紊乱及高血压等,以减少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2.目标。关键是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包括:①尽早地发现糖尿病,尽可能地控制和纠正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以及吸烟等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②对2型糖尿病病人,定期进行糖尿病并发症以及相关疾病或代谢紊乱的筛查,如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以及高血压、血脂紊乱或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加强相关的治疗措施,以达到全面治疗的目标。

(二)糖尿病并发症筛查

对于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应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检查,尽早进行并发症筛查,以便及早发现和处理。

1.常规筛查。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必须进行以下检查。①眼:视力、散瞳检查眼底;②心脏:标准12导联心电图、卧位和立位血压;③肾脏;尿常规、镜检、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血肌酐和尿素氮;④神经:四肢腱反射、立卧位血压、音叉振动觉或尼龙丝触觉;⑤足: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情况和缺血表现、皮肤色泽、有否破溃、溃疡、感染、胼胝等;⑥血液生化检查:血月旨(胆固醇、甘油三酯、LDL-胆固醇和HDL-胆固醇)、尿酸、电解质;⑦询问有关症状。

2.必要时作进一步检查。包括:①对于可疑或有增殖前期、增殖期的视网膜病变者,应进一步作眼底荧光造影;②有下肢缺血者,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流测定、肱动脉与足背动脉血压比值测定;③疑有心脏病变者,心脏超声二4小时动态心电图、核素心肌灌注和血压监测;④疑有肾脏病变者,肌酐清除率测定,肾脏核素显像及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⑤怀疑有神经病变者,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痛觉阈值测定等;⑥对于青少年发病者和怀疑有1型糖尿病可能的患者(LADA),检查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和谷氨酸脱酸酶抗体等;⑦所有糖尿病病人均应测定空腹及餐后血浆胰岛素和C-肽等,尤其有胰岛素抵抗表现患者。

3.随访。完成并发症筛查后,决定患者随访时间及下一步处理,对于无并发症的患者,原则上;0)2型糖尿病患者应每年全面筛查一次;②1型糖尿病患者如首次筛查正常,3~5年后应每年筛查一次;③尽可能地建立糖尿病的电子资料库,以便随访观察和开展临床研究。

(三)主要措施

1.健康教育。对所有糖尿病患者,加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知识教育,让患者掌握有关知识,如并发症的种类、危害性、严重性及其危险因素等和预防措施。积极开展和推广自我血糖监测技术,教会患者如何监测血糖以及监测的频度,对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应学会自己调整胰岛素用量的方法。

2.代谢控制。应强调:①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饮食控制和运动是糖尿病、脂代谢紊乱、肥胖的基础治疗。②对于每例糖尿病患者,都应确立血糖的控制目标。③1型糖尿病患者,应立即开始胰岛素治疗,在加强血糖监测的基础上,控制好全天的血糖。同时,注意保护残存的胰岛细胞功能。④必须要求全面达标,即除了血糖控制满意外,还要求血脂、血压正常或接近正常,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血压的控制和血脂紊乱的纠正以及戒烟等至关重要。⑤有条件的医院,应加强糖尿病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协作,开展多学科协作的糖尿病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具有更多科学依据的高质量和便捷的综合服务,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三、糖尿病三级预防

(一)糖尿病三级预防的目的和目标

1.目的。遏止糖尿病并发症的恶化,以减少糖尿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2.目标。严格地控制血糖,积极预防急性并发症及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认真控制肥胖、高血压、脂肪代谢紊乱、吸烟、大量饮酒等不利因素。通过有效的治疗,慢性并发症的发展在早期有可能被终止或逆转。

(二)并发症预防的基本原则

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在发病机制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的基本原则是:①尽可能使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②严格控制血压;③纠正血脂紊乱;④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⑤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定期随访;⑥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患者要学习和应用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的医疗、护理和保健知识,医生要充分调动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处理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及其有关问题。

(三)主要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1.预防失明。定期进行眼底并发症的筛查;在控制好血糖的基础上,对于有激光治疗指征的视网膜病变,应及时给予治疗;视网膜剥离和糖尿病性青光眼,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而避免患者失明;糖尿病合并的白内障,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而重见光明。

2.预防肾功能衰竭。有效地控制好血糖和血压是关键。首选的降压药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适当限制蛋白的摄入量,尤其是植物蛋白的摄入,可明显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

3.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如痛性神经病变,在血糖控制满意并稳定一个时期后,病情可以得到缓解或好转;严重的糖尿病足病变可能导致患者截肢,良好的糖尿病控制和患者对足部的自我护理,可使截肢率明显下降。

四、糖尿病“三级预防”网络建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一)糖尿病三级预防网络的建立

1.一级预防。主要是在社区完成,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需要全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加强社会的组织和动员。

2.二级预防。是在综合性医院糖尿病专科或地方性糖尿病医疗中心指导下,使糖尿病患者得到更好的管理、教育、护理保健与治疗。

3.三级预防。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需要社区医疗单位的督促与协助随访,需要综合防治与专科医疗相结合,确保患者得到合理的、经济的、有效的治疗。

(二)糖尿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糖尿病的认知。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差,防病意识差,已确诊病人对治疗的认识差,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不高,专业人员对糖尿病的防治意识不足。

2.人员问题。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即使是现有的专业人员,也因地区、单位、自身专业水平不同而不均衡。

3.卫生经费不足。用于糖尿病诊疗的经费本来就很少,投入到糖尿病预防的经费更少。

(三)具体措施建议

(1)大力宣传、转变观念,加强社会医学、预防医学意识。条件较好的医疗单位,应建立糖尿病教育培训基地,加强糖尿病教育。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的干预、或糖尿病专业学会/协会承担、或成立专门的糖尿病防治机构。

(3)加强专业工作,包括专业队伍的建设。在参与糖尿病管理的人员中,糖尿病患者、普通内科医生、内分泌科或糖尿病专科医生和糖尿病教育护士,不但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和组织者,还是与糖尿病相关资源的整合者。参加糖尿病管理的人员和组织,应尽量利用现有的条件,组织相关人员和动员社会资源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共同的关护。

(4)开展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筛查,门诊、住院病人35岁以上者,应常规进行血糖筛查,尤其是餐后血糖,所有孕妇应将血糖纳入妊娠保健常规,早期发现糖尿病或IGT者。开展地域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为地方政府决策、合理配制医疗资源及临床诊治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5)进行糖尿病登记、建立健康档案,长期随访。

(6)糖尿病患者应积极参加医疗保险、大病统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