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糖尿病防治教育手册
18661100000033

第33章 糖尿病的特跦情况(4)

第四节 糖尿病与皮肤病变

皮肤是抵御各种有害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糖尿病病人如果不注意控制病情,血糖长期升高,代谢功能紊乱,可导致皮肤的免疫功能降低,削弱了皮肤对微生物入侵的抵抗能力,发生种种感染性皮肤病。代谢功能紊乱可引起皮肤的末梢神经及微小血管病变,出现血管性或神经性的皮肤病。常见的皮肤病变有以下几种。

(一)皮肤真菌感染

本症为糖尿病病人最常见的皮肤并发症,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更易发生,且很难治愈,容易复发。最常见的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如念珠菌性甲沟炎、外阴阴道炎、龟头炎等。其他真菌感染如手足癣、股癣及甲癣等也较常见。治疗真菌感染的内服药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其应用方法和剂量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外搽药物中刺激性比较小的有达克宁霜、孚琪霜等,都属于康唑类药物,是非处方用药,药店中有售,可每日外用1~2次。

(二)皮肤化脓性感染

1.病因。糖尿病病人由于皮肤组织内含糖量高,宜于细菌繁殖,再加上糖尿病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减弱,故皮肤化脓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本病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皮肤疖痈、毛囊炎、汗腺炎、蜂窝织炎等。

(1)毛囊炎:常发生在胡须部,头部,四肢,阴部等处。初起在毛孔处出现小红疹,逐渐发展成小脓疱,大多分批出现,有痒痛感。脓疱破裂或拔出毛后,可排除少量脓血,脓疱经数日后可消失,但易复发,因而常绵延数月之久。发生在胡须部者,数目多,称为须搭。

(2)疖;糖尿病患者常有布病发生。初起为黄豆大小的微红色硬结,以后可达鸽蛋大小,表面红肿,有疼痛,灼热感。数日后,硬结中央出现脓点,硬结化脓软化,从脓点处排出脓液,逐渐消肿愈合。疖常发生在臀部,背部,头部,面部等处,发生在面部的疖红肿较重。疖通常仅有单个或数个,若数目多且反复出现,经久不愈,则称为疖病。

(3)痈;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也容易患痈。如果疖的红肿范围明显扩大,达到掌心那么大,表面出现多个脓栓,疼痛剧烈,常伴有体温升高,全身不适等,称为痈。

3.治疗。毛囊炎、疖、痈的治疗,首先应尽快控制血糖,并应用抗菌消炎药物。早期硬疖可用热水袋敷,每日早、晚15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促使疖消退,但面部疖不宜使用。未化脓软化的疖不可挤捏,否则易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而危及生命。鼻和上唇之间的皮肤血管丰富,直接与颅内血窦相通,称为危险三角区,这里发生疖,如果挤捏,可使细菌沿血管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如脑脓肿等。

(三)皮肤瘙痒症

糖尿病人易患皮肤瘙痒症,主要是由于高糖对皮肤的刺激、并发神经病变、合并皮肤真菌感染等原因所致。糖尿病皮肤反应性瘙痒分为泛发性和局限性瘙痒。泛发性皮肤瘙痒可见于高龄患者,发病部位不定。局限性瘙痒主要见于外阴及肛周部位,特别是女性病人外阴瘙痒更为常见,治疗首先应控制糖尿病,然后在医生指导下,内服抗组胺药物等对症处理。

(四)糖尿病皮病

本病发生与皮肤血管微循环障碍及末梢神经病变导致皮肤营养不良有关,是糖尿病中较常见的、特有的皮损,好发生于下肢胫前部位皮肤(胫前色素沉着),前臂、股前等摩擦部位亦可发生。损害发展缓慢,早期为小的扁平暗红色丘疹,直径为5mm~12mm,疏散或群集分布,可出现红斑、水疱或紫癜,以后红斑逐渐萎缩,形成褐色色素沉着斑,数目不等,可产生鳞屑,见于双侧。本病除了注意保护易感部位免于反复创伤外,没有其他治疗方法。

(五)糖尿病水疱病

自发性大疱,是糖尿病一种罕见的但有明显特征的皮肤表现。糖尿病病人的四肢末端,可出现突发的类似烫伤的大水疱,内液清亮,有时也可为血疱,周围无红晕,多无自觉症状,2~5周内可自行疫愈,愈后不留疤痕。另一种大疱,愈合后留有疤痕和轻度萎缩,发生于有长期糖尿病以及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和(或)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糖尿病水疱病多见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中。无特殊治疗,可自行痊愈,也可用针吸引流,不可挑破,若继发细菌感染可引起严重后果。应严格控制血糖,糖尿病病情得不到控制,大疱病也难以治愈。

(六)糖尿病皮肤发红

皮肤发红是指糖尿病患者面部有玫瑰红色,在肤色较白患者表现更为明显。糖尿病皮肤发红较为多见,原因不明。某些学者认为,控制糖尿病可减轻皮肤改变,另外,避光、避免局部刺激、避免饮酒和饮用兴奋性饮料如咖啡、茶水等,也是有益的。

(七)黑棘皮病

本病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以皮肤色素沉着,表皮增厚伴有绒毛状增生,呈“天鹅绒样”特征的皮肤损害。好发于颈、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部位。通常无色素增多,临床上损害呈现的褐色,是由于角化过度所致,而与黑色素无关。一般认为,黑棘皮病发生与高胰岛素血症有关,提示本症患者可能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治疗:控制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