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糖尿病防治教育手册
18661100000018

第18章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1)

第一节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概述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危害极大。其发生发展与遗传易感性、糖尿病发病年龄、病程长短、代谢紊乱程度及病情控制的好坏有关。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性在于其各种慢性并发症,它们是导致病人死亡及残废的主要原因。下面简要介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1.高血糖。血糖控制差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量研究已证实,良好的血糖控制能使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70%以上。定期监测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水平,有助于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2.高血脂。血中脂质升高,易于在动脉管壁上沉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糖尿病病人血脂常高于正常人,故动脉硬化的危险性大大增加。糖尿病病人应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如果血脂增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饮食调整及药物治疗将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3.高血压。血压升高导致动脉管壁损伤。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可使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肾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糖尿病病人应每半年测血压一次,如果已患高血压,应经常监测血压,并通过治疗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4.吸烟。吸烟不仅与肺癌发生有关,吸烟还可以使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人冠心病的发生率高2~4倍,如果患者再吸烟,则患冠心病等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所以糖尿病病人应戒烟。

5.缺乏糖尿病有关知识。糖尿病的很多并发症在早期是有危险信号的,这些早期表现一些病人自己能够注意到,另一些通过医生检查也能被发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防止这些并发症进一步恶化。糖尿病病人如果缺乏这些知识,未能早期发现和治疗,直到出现比较明显的临床表现才就诊,就已经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糖尿病病人一定要了解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各种表现,并定期到医院做有关的检査。

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分类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分为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

(一)微血管并发症

是由于代谢性、遗传性因素及较差的血糖控制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致。微血管并发症在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均较为常见。它们对糖尿病是特异的,不会发生在缺乏长期高血糖症的病人中。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特征性改变。其损害累及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通常是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可累及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较常见的有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后者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胃肠功能紊乱、尿潴留、性功能障碍、排汗异常等。除视网膜病变外,糖尿病还可以引起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导致病人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二)大血管并发症

是与遗传、肥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吸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相关的并发症,并不特异性的与慢性高血糖症相关联。与正常人群比较,在糖尿病人群中趋于发生在更为年轻的阶段,并趋于发生得更为广泛。与非糖尿病人群比较,糖尿病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糖尿病足为15倍;糖尿病相关死亡中,60%~80%死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临床上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肢体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常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严重者可导致肢体坏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