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老爸陪你玩故事书
18657200000013

第13章 丁宝成长书架+私房书单100种(1)

我结合陪孩子读书的经历,将6岁前的亲子阅读分为5个阶段:一是前阅读期,听力形成至6个月;二是阅读入门期,大约6个月至1岁;三是非选择阅读期,大约1岁至3岁;四是选择阅读期,大约3岁至4岁半;五是自主阅读前期,4岁半至就学。

大多数童书(特别是图画书)往往能适应不止一个年龄阶段。只不过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同一本书可以有不同的读法。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丁丁是男孩子,那么,这里列出的书目是不是更适合男孩子呢?其实,大多数童书既适合男孩子,也适合女孩子。这里列出的,基本上都是这种没有太多性别特征的童书。

为孩子选书时,有时候可以进行“性别反选”,也就是给女孩看所谓男孩的书,或是给男孩看所谓女孩的书。

一千个孩子有一千种读法

不同年龄的孩子,会对不同的书产生兴趣,也会对同一本书产生不同的反应。在不同的阶段,要为孩子选对不同的书,才会得到良好的结果。因此,现在很多的童书也是这样制作的。比如说很多绘本上会很体贴地标注出来“适合X岁孩子阅读”。有的书上,还会建议这本书在孩子的某个年龄应由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到了什么年龄段,可由孩子自己阅读。还有很多出版社出版了“桥梁书”或“小幼衔接书”,意思都差不多,都是针对由幼儿园到小学、由不认字到认字这个年龄阶段阅读特点的读物。

这个部分中,我的意思也是根据自己为儿子读书的经历,就学龄前的亲子阅读,划分出不同的阶段。不过在正式介绍我的分期想法之前,我想说明几点体会:

第一,对亲子阅读的分期应该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特点。遵循特点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第二,不可囿于分期的限制。有些书,看似不适合低龄的孩子,但未必不能吸引孩子;有些书,你以为他只适合低龄孩子,但其实大孩子甚至成年人可能也会喜欢的。比如绘本《宝贝,下雪了》,适合给一两岁的孩子读,可能让孩子对雪天有一种认识。但如果是大人看,会从粗壮而富于安全感的人物造型和北欧的山村雪景中获得温暖而美好的体验。

第三,一本优秀的童书往往不是专属于某个年龄阶段的,因此,要注意在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发挥一本书的不同作用。

第四,心态上,要学会等待。孩子不喜欢一本书,往往只是一时的。只要是好书,相信总有一天会吸引孩子的注意。

第五,对孩子来说,分期是相对的。落实到不同的孩子身上,有些阶段可能提前,也可能推后。这些都没有关系。只是家长要有充分的耐心和信心,不要觉得孩子在某个阶段没有体现出这个阶段的特点就着急。

第六,不同阶段的特点并不是互不相容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不是那么“忘本”的,前边阶段的特征,其实也会常常在后边的阶段中体现出来。

前阅读期:听力形成至6个月

婴儿形成听力大约是在妈妈肚子中六七个月的时候,这个时候胎儿会对外界的声音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有的时候还会挺强烈呢。丁丁在丁妈的肚子中有了听力之后,有一次我和丁妈去剧院看京剧,记得其中有一出好像是《击鼓骂曹》之类的火爆戏,重重的鼓点响起来后,丁妈说肚子里的小家伙直踹她的肚子。后来丁丁5岁多之后在我的影响下对摇滚乐挺感兴趣,不知道是不是与此有关。

这个阶段,为这个泡在羊水中、听到外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并且没有更多复杂感受的小家伙读书,当然也可以,但我看这跟为他(她)哼唱一首没有歌词的儿歌效果很可能是一样的。对这个阶段的胎儿而言,最重要的是声音,而不是声音的内容。而且,最主要的是母亲的声音。这个和他(她)最近的声音,在胎儿听来,很可能会让他(她)觉得,这似乎是自己身体中发出的,那么奇妙而又温柔。这种声音会根植在胎儿最初的记忆之中,成为日后离开母体后最值得信赖、最可依靠的声音。

丁妈在怀着丁丁的时候,最享受的事情就是每天和肚子里的小家伙聊天,看见什么聊什么:路边的树是什么样的叶子啦,吃什么啦,有没有要吐的感觉啦,反思自己不该和学生生气啦,偶尔埋怨我这个孩子的臭爸爸不好了等等。

中午午睡的时候,还会给肚子中的小东西唱歌,会唱的不太多,主要就是一句“娘的宝贝,快睡觉……”。晚上,临睡前,我会为丁妈播放柔和的音乐唱片,声音放得舒舒服服的,不高不低。丁妈会在缓缓的音乐声中,伴着肚子中的小家伙渐渐睡去。

孩子出生后,直到6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对声音和语言有了一定的理解,我觉得这是胎儿阶段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一方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依然只是让他熟悉声音就好;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对声音和语言的熟悉,也是为后边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的。因此,这个阶段家长的语言,要充满爱,要简单,但同时也要规范。让孩子习惯于去听表达内容准确、表达态度认真的语言。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跟丁丁说话的时候,就不大会出现像老人们喜欢说的“戴帽帽”“吃饺饺”这样的小儿语。

这个阶段非常关键。如果这个阶段家长没有通过充满爱的拥抱、呵护以及语言让孩子和自己建立一种牢固的联系,没有让孩子习惯家长的声音和容貌,那么在孩子大一点之后,想开展亲子阅读也是有困难的。这个阶段可以开始为孩子读书了,那种颜色鲜艳、图形鲜明、文字很少的书适合这个年龄的孩子。

作为爸爸,我在丁丁的那个阶段其实不是非常有耐心。当孩子因为饥饿、不适而哭闹的时候,我也时常有过急躁甚至对孩子大声呵斥。好在,我是打心里爱孩子的,也是懂得反思的。如今,我翻阅当时的日记,几次看到我在文字中对自己粗暴言行的反思。那些日记让我去修正自己,而不是纵容自己的坏脾气。当然,更多的时候,我非常喜欢抱着当时还那么小一团的丁丁。他吃完奶后,我就抱着他,竖起,拍着他的后背,直到听到“呃”的一声奶嗝。

每当这样的时候,也是我为丁丁读书的萌芽阶段。我当时喜欢呜哩哇啦地对他发出各种声音。有的时候,他不睡了,我会抱着他背古诗,都是高考前和大学期末考试前突击的那些古诗名句。有时小家伙兴奋起来,我把会背的唯一一首长诗《木兰辞》背完了,他还没有睡着呢。

不过如今我会建议有几个月大的小宝宝的年轻父母,逗孩子玩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念传统民间童谣,而少用一般儿童文学家编的儿歌。这个想法最先是受到我岳母的启发。在丁丁几个月大的时候,岳母照看丁丁时用有节奏的声音念过:“狼来了,虎来了,马猴背着个鼓来了;狼抱柴,虎烧火,大马猴来了捏饽饽……”我当时感觉这样的童谣真是太有趣了。可惜,岳母会的童谣也并不多。后来,我从网上发现由儿童文学名家金波历经20年编著的“中国传统童谣”书系,洋洋十卷,忙不迭地订购一套,给已经5岁的丁丁读,丁丁非常喜欢。

除了背诗,在丁丁几个月大的时候,我还喜欢和他聊天,尽管他只能听,不能回应。5个多月的一个晚上,给他洗完澡,我给他换上纸尿裤,抱着他准备哄他睡觉。丁丁有点兴奋,我就抱着他很郑重地和他说话:“丁丁呀,你是个大孩子了,你要懂事了。以后,你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智慧。在这个世界上,将有你的一片天地,你要珍惜,去拼搏,挥洒你人生的精彩……”我就这样和丁丁絮叨了好一会儿呢,丁丁竟然安安静静地看着我,听着我说话,好像真的能够听懂一样,胖嘟嘟的脸蛋儿上那种严肃的表情,反而更让人忍俊不禁。

我也很喜欢对着小家伙唱歌,而且常常是随口编出来的。比如丁丁5个月的时候,正是初冬,一天晚上,抱着丁丁哄他睡觉,嘴里哼哼唧唧,哼出一些旋律,同时哼出几句歌词,于是就抱着丁丁一遍一遍地唱,是怕忘记了。终于等到丁丁在我的歌声中安安静静地睡着了,我赶紧将这首小小的儿歌记下来。以后,当丁丁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他老爸写的这些文字,想必也会想象到这一晚的情景吧。这首催眠歌词是这样的:“冬天来了/树叶落了/燕子飞了/花儿睡了/躺在妈妈的怀中多么温暖/窗外的小星星呀他们冷吗?”虽然是我这个爸爸哼出的歌,但是感觉如果歌中唱“爸爸”还是有点怪,就唱成了“妈妈”。

我想,正因为我内心怀有那份耐心和爱,所以在丁丁出生几个月的那些日子里我温暖的怀抱和爱的言语一直都围绕在他周围,丁丁才会在后来给我机会,那么自然地听我为他读书。

阅读入门期:6个月至1岁

当孩子能够翻滚、爬行,并且坐起来之后,他的活动范围在逐渐扩大,同时也有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这个世界了。这个时候,孩子身边所有的东西都会是他的玩具,也是他了解世界的途径。同时,也到了引领孩子进入读书之门的时候了。在这个阶段,一开始并不一定真的要在孩子耳边为他读书,把书作为一种玩具,让孩子去玩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玩的过程中,对书逐渐熟悉,逐渐会建立起兴趣。然后,再过渡到真正去接触书的内容。这两个过程当然是可以交织在一起的,这就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了。总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对书有好感,并且爱上书。

而这个时候,培养孩子对书的兴趣,可能需要从对书的“破坏”开始,这就是撕纸。等过了撕纸的年龄,孩子会发现:这些曾经惨遭蹂躏的东西,还很有吸引力呢。丁丁大约6个月的时候,喜欢上了撕纸这项游戏。他撕纸的时候非常用力,微微皱着眉,很认真,也投入,眼睛盯着手中的纸,咬牙切齿地(当然,只是个动作,当时他才两颗牙)用力撕开。一下子撕不开的时候,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用力撕的斗志。而且,丁丁不满足于将一张大纸撕开就算了,而是不断地分解下去,最后撕成指甲大小的纸片,然后,照例是放到嘴里。他喜欢那些花哨的纸张,比如超市寄来的大幅广告册,就挺喜欢的,不是很薄很软,对他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又很好看,可以吸引他的眼光。

同时,丁丁还很喜欢撕书,而且已经破坏过一些书籍,比如说《半小时妈妈》中的漫画,就被丁丁撕了一角。那个时候,只要我在他旁边看书,我手中的书就成为丁丁注意的目标,盯一会儿,他就会伸出小胖手。我的若干本书的内页有揉皱的痕迹,都是这个阶段的丁丁的功劳。我对书是非常爱惜的,喜欢的书几乎都包了书皮,不少书经常翻阅,但十几年过去了也不显旧。但对丁丁“摧残”我的书,我是开绿灯的。因为我喜欢让丁丁从小就摸书,这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玩具。在他的幼小的脑海中,对这种四四方方,大小不一,花花绿绿的东西会有一种印象,会有一种好感。总有一天,他会真正走进这个世界,感受书的魅力。

再大一点之后,丁丁不再撕书了,也有了自己的书,主要是各种认识颜色、物品的卡片或那种不容易撕烂的识物童书,也有一些儿歌童谣的书籍。这种童书中,有不少是卡通玩具照片为画面内容的。日本绘本出版家松居直不赞同给孩子看这种书,认为这种书不能让孩子对真实的东西形成正确的认识。我赞同这种观点。因此,丁丁的识物童书的画面主要是以真实物体为内容的。特别是一本世界名车的图画册,丁丁很喜欢,后来他把这本书都看烂了。

在这个阶段中,有些地方我是需要反思的,最重要的是,这个阶段的后半段我没有充分重视优秀图画故事书的作用,没有为丁丁准备充足的绘本。后来,当我给丁丁几乎一天读一本故事书之后,我才发现图画书是那么好的东西。所以,我在这本书中向愿意为孩子读书的爸爸妈妈建议:当你的孩子到了这个年龄阶段,就陪他(她)看图画书吧,那些美丽的画面和好听的故事,真的会让孩子爱上书的。

不过,在那个阶段,丁丁在图画书上也不是空白。比如我给丁丁选过一套“小熊奥菲”系列,丁丁喜欢,丁妈也很喜欢。这套书的画面真是太精美了,丛林中的每一朵花儿都描画得细腻而鲜艳,小熊奥菲毛茸茸的身体让人忍不住想摸一摸。看过这套书之后,我们会把丁丁就当作我们的小熊奥菲。在他不想睡觉的时候,丁妈会用奥菲的故事让丁丁自己想:该睡的时候不睡,你会错过真正美好的春天啊。当丁丁用“暴力”的方式对待玩具的时候,丁妈也会用这套书中《小熊奥菲,温柔点》的书名来启发丁丁。

总之,在读书这件事情上,这个时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入门”,就好像是带孩子进入一个大大的图书馆,只要带进去了就好。先坐下来,熟悉这里的环境,感受这里的光线和味道。而是否要让孩子从书架上取下书来自己看,我觉得倒不必特别着急。毕竟,这个年龄的孩子“工作”还是很忙碌的呢——要学会从爬到走,要从接受无意义的声音到认识单个的字再到一点一点学会说话,要在一颗一颗牙长全的同时去咬各种东西,包括自己的拳头……

非选择阅读期:1岁至3岁

在1岁到3岁这个阶段,陪伴孩子读书就可以是一件正儿八经纳入日常生活的事情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无论是听还是说,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是一个契机,也是需要家长特别去帮助他们巩固和提升的能力。怎么去巩固和提升呢?当然就要不厌其烦地和孩子多说,同时让孩子也多说。

“多说”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交流机会都要抓住,耐心细致地给孩子解释一切看到的、他感兴趣的东西。重要的是,不要用那种听起来可爱实则傻傻的所谓“儿童口吻”跟孩子说话,比如“吃果果”之类的。这样的语言可以出现在童谣中,那是有特殊语言环境的。但是日常生活中如果充斥这样的语言,孩子在日常语言交流水平上会弱化的。另外,要认真对待孩子的任何问题,不能敷衍。我带着丁丁在公园中见过这样一幕:一个爸爸带着女儿看到一幅以毛主席头像和毛主席诗词手迹为内容的剪纸作品,工艺非常好。小女孩问爸爸:“这个老爷爷是谁呀?”那个爸爸看了一眼,很不耐烦地所答非所问道:“就是玩儿的。”我几乎晕过去!这个爸爸太奇葩了,竟然甩出这样一句不负责任的回答。孩子可贵的好奇心很可能就这样被弄没了。

另一方面,当然就是读书,多陪着孩子读各种书。光是从语言发展这个意义上来说,读书也有着日常生活的语言所不具备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可以帮助孩子很好地理解语言,并且进行表达。丁丁两岁多的时候,我们送他去了一个比较有名的早教机构。去之前,有一个能力测试,测试的鉴定结果中有两条我印象很深:精细动作有待提高,语言发展较好。我一看,和我这个爸爸挺像。

后来上幼儿园,刚去了一天,丁奶接他回来后就反映:老师们都说丁丁的语言表达真是不错,又完整又有条理。到此时,我几乎不间断地每天为他读书已经有两年时间了。

为什么说这个阶段是非选择阅读期呢?就是说你给他读什么他就听什么。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正式给丁丁读的东西是作家张洁的《拾麦穗》。这哪是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孩听的东西呢?可是丁丁却真的就趴在我的身边听进去了。尽管我知道他不可能理解多少,但是有这份安静的倾听就足够了。

后来听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了。到丁丁两岁时,我们曾经在清冷的假日一同凝眉感受三毛悲惨的童年(一下午看完100多页厚厚的一本呀!);也一起在几米《向左走、向右走》的故事中找回温暖;在肖复兴一整本《音乐漂流瓶》的故事中度过十几个美好的睡前时光,倾听无声的音符飘荡四周;又曾连续数天被丁丁要求读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的“葛格和底迪”,以至于我读到要吐,而丁丁每次听却都要咯咯大笑;我们在《七色花》中体会如何珍惜;又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认识欲望的可怕;我们一起大声朗读“小海蟹,用力爬,来到海边看晚霞”;也一起感受为什么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总之,那个阶段我想带着丁丁读什么就读什么,很随意,也不分成人书还是儿童书,而且大多数都是文字书。现在我觉得我在那个阶段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不少书对当时的丁丁来说其实根本理解不了。特别是在那个阶段没有给丁丁提供充分的图画书,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不过,积极的启示还是有的:

那就是不要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要把孩子的阅读趣味固定在某一个方面。对于孩子来说,一切都处在可能之中。

选择阅读期:3岁至4岁半

顾名思义,在“选择阅读期”这个阶段,孩子渐渐有了自己的选择,他会喜欢某一本书,而不喜欢另外一本书;喜欢一类书,而不喜欢另外一类书。上一部分文字中我提到了,在上一阶段中,我给丁丁读什么,他就听什么,非常乖。这其实纵容了我拔苗助长的心理,逐渐形成一种认识,就是:纯文字的书才有读给孩子的价值。而让孩子在4岁前就听完了“哈利波特”前两部的“成绩”,也强化了我的这种认识,更坚定了我给丁丁读长篇文字作品的决心。

基于以上情形,我想你能理解,当有一天丁丁忽然不喜欢那些文字量很大的童书,听故事的时候出现了走神的情况,我会觉得这是一种倒退,因此怎能不着急呢?引发我彻底反思的是丁丁明确表示不喜欢听《时代广场的蟋蟀》,当时,在一种受挫心理的指引下,我对丁丁说过“你小时候还喜欢这样的书呢”这种话。现在想来当然是不应该的。好在,当我意识到这本书已经无法提起丁丁兴趣的时候,我就及时暂停了,换成了丁丁非常喜欢的《猫和老鼠》。

通过这件事情,我发现当时我其实存在一种偏见,认为《猫和老鼠》这样的漫画书没有什么内涵,没有什么深度,美国人的那种特有的娱乐化倾向过重。

因此,我偏好那种更具“文艺性”的童书。进而,我更偏向给丁丁读纯文字的童书,比如《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样的经典之作。但是当丁丁表示不喜欢《时代广场的蟋蟀》之后,我终于反思:

第一,是不是我的口味有点“叶公好龙”了?大学在中文系读了几年书,但中外各大名著,我自己不是也没怎么好好读过吗?古典文学课的学期作业,还是出于当年看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兴趣而写的“白蛇传”原型呢。那么,我干嘛强迫丁丁非要听他不喜欢的故事呢?

第二,我对《猫和老鼠》这样的漫画是不是确实也存在不应有的偏见?

我不是一直恨铁不成钢地认为中国的漫画缺乏动作性和想象力吗?从这个角度说,《猫和老鼠》中夸张而有趣的动作,想象力丰富却又不脱离现实的情节,不是挺不错的嘛?

第三,从讲故事时候的状态看,在给丁丁读《猫和老鼠》的时候,好动的丁丁确实能够安静地坐下来,跟着我的讲述翻页,非常投入。这样的兴趣,难道不应该保护吗?

于是,打那之后我决定,只要丁丁喜欢,我会配合他,陪着他一起读《猫和老鼠》。

当我真的耐下心,陪着丁丁一起看《猫和老鼠》的时候,我终于理解了学会选择其实是一种进步,一种成长的表现,说明孩子对要读什么书有了自己的判断。这种选择可能只是出于有趣,但这与只是被动接受相比较,其实是一种质的变化。

自主阅读前期:4岁半至就学

我所说的“自主阅读”,并不是要简单地等同自己拿起书来看。相反,我的看法是,为孩子读书,可以是一件一直做下去的事情。我甚至都想过,到了丁丁成年了,我们依然会经常在一起,我给他读几页,他给我读几页,那将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

我这里所说的“自主阅读”,是自觉地、有意识地参与阅读的过程,通过发问或谈论,更积极地去理解书中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家长读什么就听什么。

同时,这个时候家长很可能无法准确了解孩子可能会喜欢什么样的书,也无法预料一本书中哪个部分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印象。我曾经为丁丁租借回来一本叫作《看!不同角度看名画》的绘本,我其实是拿来给丁丁扩展一下眼界的。

没想到,拿回来的当天,丁丁就对这本绘本非常感兴趣。后来将这本绘本归还回去后,有一次聊起来什么话题的时候,又说到了这本绘本。丁丁说:“爸爸,把《看!各种角度看名画》再给我借回来吧。”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把这本绘本邮购回来了,只是还没有给他。我本来是觉得这是一本很不错的艺术普及绘本才买下来的,但是邮购的时候并没有就想过丁丁会主动想要得到它。看来,这时才是将这本绘本送给他的最佳时机。

自主阅读,除了体现在对一本书的主动选择,还体现在对书中内容的解读。比如这本《看!各种角度看名画》中,有一幅由皮特·蒙德里安(1872—1944)创作的《Broadway Boogie Woogie》。这应该算是一幅半抽象的作品吧,但对于5岁半的丁丁来说,似乎不存在理解障碍。他当然无法解释画面的内容,但是却能够盯着画看上好一阵子。后来,我给丁丁下载了一些Boogie Woogie风格的音乐,特别是还有一段此类风格的动画视频。丁丁听这些音乐的时候,和着音乐在床上跳舞跳到满头大汗,非常兴奋。同时,那段视频一连要求看了五遍,说是感觉“太好看了”!折腾完后,我把这本绘本正式送给丁丁,并和他探讨起关于这幅叫作《Broadway Boogie Woogie》的画来。我说:“这幅画和这段音乐有什么关系呢?”丁丁指着画面上的小色块有节奏地指指点点。看来,丁丁已经找到了这幅画和这种音乐风格之间某种微妙的联系。

这就是我想说的自主阅读。自主阅读不是要孩子自己坐在那里磕磕绊绊地把一本书读下来,而是要引导孩子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和意识对阅读的内容做出反应。读过了一本书,不等于读进去了,也不等于读懂了,更不等于读出了快乐。只有当孩子对阅读的内容做出积极的回应时,阅读才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