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潘朵拉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18648600000027

第27章 皇天不负苦心人(2)

在《奇迹与象征》中,你提到“洪水下存活的人,传承了万物开始的秘密”。我们的书针对那些残存的人可能移居的地方做了一番调查。他们很可能搬至高纬度、有淡水湖的地方。的的喀喀湖和坦那湖(Tana Lake位于埃塞俄比亚,《奇迹与象征》大部分便以此为舞台)的天候恰巧适合,而且这个地区环境安定,有很好的条件让这些人再度开展农业。

同信附上《天塌下来的时候》的概要。如果您有兴趣,当将寄上原稿。

兰德·佛列姆亚斯(Rand FlemAth)敬具

我开始翻阅概要。读了开头的几个段落后,我发现已找到我一直在寻觅的那块失落的拼图。它和我研究的古代全球地图完全相合。那些地图,不但正确地描绘出冰河床下的南极大陆(见本书第一部)。从其概要中,我可以看出各地的古代神话中出现的大洪水和全球性大灾害,对环境的影响的确存在过。而且,佛烈姆亚斯还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北西伯利亚和北极圈内,会发现大量似乎为“瞬间冷冻”的哺乳类动物;为什么现在北纬90度以上,草木不生的永久冻土层中,会发现高达90英尺的果树化石等谜题。他对于公元前15000年以后,北半球最后的冰河期的突然化冰,以及和化冰同时产生的全球性火山活动成因等提出了解答。他回答了悬在我心中的一个大问题:“好端端的大陆,怎么会消失?”其实,他的说法建筑在哈普古德的“地壳移动”理论基础之上。对于哈普古德这个激进的地质学假设,我早有所闻,而佛列姆亚斯将它摘要如下:

南极大陆,可谓最不为人所知的一块土地了。我们大部分人都假设这块海上的大岛,已经被冰雪封闭好几百万年。但是最新发现证明,南极中有一部分的土地,至少在几千年前还没有为冰覆盖。而就地质学而言,那是非常近的事了。我们可以用“地壳移动”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南极大陆的冰床,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成为今天的形状。

佛烈姆亚斯所指的“地壳移动”解释,其实就是指哈普古德所提出的假设:南极大陆块一直到公元前11000年以前,其实并不位于南极,而是在距离它现在位置至少要北2000英里(气候比较温和)的地方,但是在经过一次地壳大变动以后,才移动到现在的位置。

佛列姆亚斯还继续写道:

地壳移动,使大块土地漂移至死亡圈(阿拉斯加、西伯利亚一带),这观象至为明显。凡是动物大量绝灭的土地(尤其南北美和西伯利亚),显然都是因为纬度激烈变化的结果……

地壳变动所带来的结果当然是激烈异常的。地壳随地球内部的激烈变化,而发生激烈的地震、洪水。大地呻吟,位置改变,天空好像要塌下来的样子。海洋深处,地震频繁,造成的海啸冲击海岸,淹没土地,有的地块被挤冲到比较温暖的气候带,有的则被打进南北极圈内,永远被冰块所覆盖。冰原溶化,使得海平面节节上升。所有的生物必须要适应环境,要不然就移居他处,否则便被淘汰……

在阅读中,我联想到哈普古德对地壳的一些描述:硬而薄,一旦剥离,“就好像剥橘子一样,皮与肉分离后,橘子依然完整,只是表皮打散了而已”。

看到这里,我还对内容相当熟悉。但是两名研究者继续提出了两个我没有想到的关键问题。

惊人的引力

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引力(如本书第五部中所述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变化一样)在地壳移动的机制下,对冰河期的兴起与衰退造成的影响:

博物学家兼地质学家路易·阿加西斯(Louis Agassiz),1837年首先提出了冰河期的概念。当时的学术界对他的看法很不以为然。不过,当越来越多对他有利的证据出现后,连原来抱持着怀疑态度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地球曾经历过一段冗长而恐怖的冬季。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使万物停滞生长的冰河期,无人能够理解。一直到1976年,世人才找到直接的证据,证明冰河期确实在地球上存在过。现在大家都用地球公转轨道的各种天文学特征,以及地球轴的倾斜度,来说明冰河期的形成。的确,天文学的要素,对冰河期的发生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不过,那可能只是关系之一,同样重要的,恐怕是冰河的地形,而地壳移动说将是解开这个谜题的重要关键。

爱因斯坦对南北极地壳上厚重而分配不平均的冰块,是否可能造成地壳移动,曾经做过研究。他写道:“地球的自转在重量不平均的两个冰帽影响下,产生了一种离心力,而离心力的力量又传达到了坚硬的地壳上,强度不断地增加,聚集到一定的力量后,便会制造出一种地壳与地球本身之间的反动,而造成两极的地块往赤道方向移动。”

当爱因斯坦1953年写下上述这段文字的时候,世人还不十分理解天文对冰河成因的影响。当地球的公转轨道偏离正圆1%,太阳引力的影响就会增加,对地球和上面的冰块产生更大的张力,冰床的重量对地表施与重压,加上地球的倾斜(对轨道形状的另外一个影响因素),迫使地表改变位置,地壳变动……

引力与冰河时代的开始与衰退有什么关系?

关系至为明显。

地壳变动之际,原来在南北极的地块(和现在的南极大陆一样完全被覆于冰块之下)突然移向气候比较温暖的低纬度地带,冰块快速溶化。同样,原来在温暖的低纬度地带的土地,突然之间被移至南北极地带,气候异变下,很快便消失于冰原之下了。

换句话说,在我们认为的所谓上一个冰河期,北欧和北美的大部分土地,并不是因为某种神秘的因素,使得天气逐渐转寒,而被覆于厚重的冰块下,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地块,比今天要更接近北极圈,所以才冰雪遍地。同样,如第四部中所述,威斯康星和乌姆冰河期于公元前15000年开始溶化,并非地球天气异变,而是因为冰原移动到温暖的低纬度地带……也就是说,冰河期现在仍处于进行阶段——在北极和南极圈内。

失落的大陆

佛烈姆亚斯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在逻辑上息息相关:如果地壳移动是一个周期性的现象,而七一个地壳变动,将一块原在温暖地带的巨大陆地,移动至南极圈的话,那么我们只要在南北极,从冰块表层往下挖开个2英里,应该可以在那厚重的冰块下,找到许多失落文明的遗物才对。

突然间,我顿悟到,一块曾经有好几十万人居住,并孕育出繁盛社会的大陆地块,怎么会如此突然之间消失于无形?正如佛列姆亚斯在结论中所说的:“我们必须从南极洲下手,去寻求有关文明起源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可能至今仍藏在冻原最下方冰块的深处。”

我再一次从档案中找到研究助理的辞职信,并开始检查他提出有关高度文明存在的先决条件:大山脉、大河流水系,加上“至少占地二三千英里的广大陆地”。而且,他还提到,一个文化的稳定成长,必须仰赖至少10000年的温和气候。

南极大陆绝对不是大海中捞针的那根针:它幅员广大,比墨西哥湾还要大,相当于7个马达加斯加岛,与美国的土地面积几乎相等。而且,根据地震波的测定,我们已知冰原下的南极大陆上有高山。而好几幅古代地图都似乎证实,非常理解经纬度的太古地图制作者,描绘出消失于冰原之前的山脉、大河,从山脉中流出来的河流,如何润泽了广大的山谷和平野,而注入于大海之中。这些河流的存在,我们已经从南极的罗斯海底,采集到足够的地层资料,并加以证明。

最后,我还想要声明的是,地壳移动说,和安定的气候持续10000年以上的必要条件并不矛盾。在地壳突然变动之前,也就是在上一个北半球冰河末期时,南极大陆的气候应该安定地持续维持了10000年以上才是,而且如果当时南极大陆的纬度,如这个理论所推测的,在比现在位置还要北2000英里的话,那么南极大陆的最北部,应该在南纬30度附近,居住在上面的人应该终年沐浴于地中海或亚热带的气候中才是。

但地壳真的曾经移动过吗?失落文明的废墟,真的在南极大陆的冰块之下永眠,等待我们去挖掘吗?

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发现上面的问题都不止可能,而且是十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