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古城失落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18648400000042

第42章 佩特拉:中东玫瑰红(1)

瑞士探险家闯入禁区

1812年某一天,一个操着一口流利阿拉伯语、化名西克·坎布拉罕·阿布道拉的瑞士探险家穿行在荆棘的岩道间。他头裹穆斯林头巾,身穿穆斯林长袍,满脸的络腮胡须又浓又密,完全一副阿拉伯商人的装扮——他正在接近一个他梦幻中的神秘之地。

6年前,他的同道——一个名叫尤尔里奇·西特仁的德国学者,在穿越奥斯曼领地时,从一个贝督因人那儿获悉了有一个被称为“佩特拉废墟”的地方,便伪装成阿拉伯人,悄悄踏进这片岩石古道,在基督教徒身份被揭穿后,惨遭杀害。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地处土耳其中心地带的穆斯林国家,14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强大起来,东罗马帝国被赶出小亚细亚。接着,土耳其人越过达达尼尔海峡,击败东罗马、巴尔干联军和西欧封建主联军。1453年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从那时起,奥斯曼土耳其开始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到1481年,占领了全部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和黑海北岸。到16世纪中期,土耳其人占领了外高加索、两河流域、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岛西部沿海地区。在非洲,占领了从埃及到阿尔及利亚大片土地。在欧洲,攻下贝尔格莱德,控制了匈牙利,并兵临维也纳城下,震动了西方。17世纪时,奥斯曼土耳其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军事封建帝国。由于几个世纪来奥斯曼帝国与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各国战火不断,因此,奥斯曼土耳其人以及他们遍布中东和北非的臣民们对欧洲人都颇怀疑心,独身途经穆斯林地带的基督教徒会被当地人驱逐出境,甚至杀害。

阿布道拉似乎已经忘记了西特仁的悲惨遭遇。他的脚步很坚定,面带疲惫和庄重,眼睛里闪烁着别人难以觉察的自信。他以恭谦的姿态与路人打成一片,以他的渊学、对伊斯兰教义的精通,赢得了穆斯林的尊敬。

阿布道拉的真名叫约翰·路德维格·贝克哈特,1784年生于瑞士,在德国和英国接受教育并且学习阿拉伯语。1809年,他受命于英非联合会,负责调查尼日尔河和尼罗河是否源于同一条河流的问题。这是当时的一个地质学难题,有些地质学家认为北非的这两条大河起源于同一个源头,或者是在巨大的北非沙漠内部某地汇合的;而另一些人却坚持认为这两条河流完全没有任何关系。英非联合会要求贝克哈特用第一手考察材料,以解答这两条河的谜底。

贝克哈特接受了任务后,着手策划自己的旅行。他首先计划去叙利亚,用几年时间完善自己的阿拉伯语;然后前往埃及的开罗,加入穿越撒哈拉沙漠去尼日尔地区的商队。贝克哈特还特地蓄了阿拉伯式的胡须,改装化名,动身去了叙利亚。

在叙利亚生活多年的贝克哈特开始慢慢敬仰穆斯林文化,尤其对阿拉伯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走遍阿拉伯的所有国家,真切地了解穆斯林神秘世界。

贝克哈特在叙利亚完成语言学习后,便向开罗南行,突然发现自己正处在神秘古城佩特拉附近。

真是鬼使神差,贝克哈特非常顺利地到了被穆斯林看作“禁区”的佩特拉城。他发现,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叫西克的山峡,深约200英尺。这条天然通道蜿蜒深入,直达山腰的岩石要塞,这就是加保·哈朗(《圣经》中称为荷尔)的要塞。

别看西克山峡漆黑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可是一翻过这个山峡,则别有天地。你会看到世上最精彩的建筑:高130英尺,宽100英尺,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这座建筑名叫卡兹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在阳光的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神奇异常。过了卡兹尼,西克峡霍然开阔,伸向约1英里宽的大峡谷。这峡谷中有一座隐没于此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壁上两处断口,形成这狭窄山谷中进出谷区的天然通道。四周山壁上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简陋,还不及方形小室大,仅能算是洞穴;另一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上,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对贝克哈特来说,佩特拉不过是旅途中遇见的众多奇观之一。他马不停蹄,前往开罗;然后穿过尼罗河岸去埃塞俄比亚,横跨红海奔向阿拉伯,最后再返回开罗。在他给英非联合会的信中,他解释说他正在等待一个机会,以便加入进入西部沙漠的商队,一旦时机成熟,他将继续执行原有使命——探索尼日尔河。不幸的是他于1817年因病在开罗去世,解答北非两河的工作就此搁浅了。好在他在漫游叙利亚、阿拉伯和尼罗河峡谷期间做了大量的笔记,极具参考价值。1819年至1831年间,英非联合会出版了他的厚达五卷的笔记。在其中名为《叙利亚圣地旅行记》的一卷书中,他对佩特拉古城的描述引发了欧洲人的兴趣。从此各国冒险家,不畏艰辛,纷纷闯入阿拉伯这片神秘禁地。

石头上凿成的城市

1830年,一位名叫利昂·德·拿波德的法国旅人出版了一本有关佩特拉古城的游记,书中用大量的插图展示了神奇的佩特拉石雕墓地及神庙。1835年,一位年轻而博学的美国游客在巴黎偶然读到此书,产生了一睹佩特拉风采的强烈冲动。他就是约翰·李约德·斯蒂芬斯。

斯蒂芬斯1805年出生于美国新英格兰一个殷实的家庭,大学时读法律专业,但他更有兴趣的是世界文化。29时他放弃了律师工作,跳上一艘船前往欧洲旅行,继而辗转来到中东,他要揭开隐藏在山谷中的古城佩特拉的神秘面纱。后来他还在南美丛林中发现了马雅人的科潘城。

斯蒂芬斯首先去埃及,考察了拿克斯尔和其他一些法老时代的古迹;然后像贝克哈特一样,伪扮成商人,带着一个身着阿拉伯服装的意大利仆人,前往佩特拉。为了给探险工作提供必要的方便,他还不得不贿赂当地贝督因酋长。

佩特拉城的建筑物全都是依傍山势雕凿而成的,这一奇景是大自然的“雕刻师”和能工巧匠共同创造的成果。卡兹尼石宫是从陡壁上雕凿出来的宫殿,具有罗马式的建筑艺术风格。斯蒂芬斯看到石宫分上下两层,底层有6根直径2米的石柱支撑着前殿,显得很雄伟,上层有6根半圆形的石柱依山壁凿出。在石柱的中间,矗立着圣母和带翅膀的武士的雕像。石宫的顶部,也有一些造型奇特、左右对称、线条粗犷、画面清晰的雕像,斯蒂芬斯赞美它是“一座神庙,精致清晰,宛如一颗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宝石”。

在南面的半山腰,有一座欧翁石宫。这座石宫的建筑顺序是先削平半山腰,再开凿石窟,最后才修建宫殿的。几百平方米的大厅殿,居然没有一根柱子,真是巧 夺天工。

欧翁宫的两侧是石窟群,向东西延伸。石窟内有住宅、寺院、浴室和墓窟。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方尖碑,山腰再往上一些是另一块被夷平的地,约有61米长,18米宽。高地被理解成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高祭台上是放祭品的地方,供奉着纳巴泰人两个神杜莎里斯和阿尔乌扎。这里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来排放血的。有迹象表明,纳巴泰人曾用人来进行祭祀。石头城几经沧桑,不仅保留了石宫、石窟群,还保存了露大剧场。看台呈扇形,有数10层石阶梯。每10层的阶梯中筑有一个通道。整个剧场可容纳几千名观众呢!

斯蒂芬斯独自坐在岩石雕凿而成的巨大圆形剧场里,举目眺望着峡谷,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惊叹遗迹保存得如此完好。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整个剧场保存完好,假如墓中住户们有幸显灵重生,他们或许会在老位子上就坐。”

为了及时向外界真实报道佩特拉古城的奇迹,斯蒂芬斯返回纽约后迅速整理出考察笔记,于1837年出版了《阿拉伯人佩特拉区游记》一书。该书得到美国诗歌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一时洛阳纸贵。后来电影制片人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路卡斯合作,实地拍摄了影片《印第安纳·琼斯和最后的十字军》,以另一种更立体的艺术方式使佩特拉名垂青史。

贝克哈特向世人惊爆佩特拉古城遗址,斯蒂芬斯揭开了佩特拉的神秘面纱,中东考古热潮方兴未艾,吸引了考古学家亨利·谢里曼(他后来发现了特洛伊城)和奥斯丁·亨利·莱亚德(他后来在尼尼微地区开凿出尼尼微古城)前往佩特拉。但由于外来人员逐渐增多,引起了贝督因人的强烈反对,考古工作在该地受到阻碍,佩特拉城一度异常安静。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向中东蔓延,英国士兵T·E·劳伦斯领导下的阿拉伯游击队曾把佩特拉的岩墙洞穴作为藏身之所。

到了20世纪,佩特拉“禁区”重又被打开,德国、英国、瑞士、美国以及约旦等国的考古学家们在佩特拉考察,逐渐扩大了挖掘范围。

早期的研究者都把注意力聚集在那些墓地上,结果人们常把佩特拉当成是一个大墓地,一个亡灵之城。而后来的考古学家则对佩特拉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感兴趣。他们发掘了三个大市场,研究由纳巴泰人发展起来的蓄水设施。该设施包括一个岩石中开凿出来的大蓄水池(或称水库)和一条水渠;水池用来收集泉水和雨水,并通过水渠把水送给城中心的一个较小的水池,纳巴泰人还从喷泉处直接安装了许多陶管,把水引向城市各地。

现代考古学家还在遗址上发掘出纳巴泰人的陶器制品,表明当时佩特拉不仅商贸发达,而且手工艺制作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们的泥器细薄精致,装饰着树枝树叶之类的自然图案,用于出口。地处约旦阿曼的美国东方问题研究中心(ACOR)的一位考古学家,于1990年在佩特拉发掘出了始于公元6世纪的拜占庭教堂的部分墙壁和整个地板。地板由两块各72平方英尺大的镶嵌图案装饰而成;图案中描绘了长颈鹿、大象之类的动物,四季的象征,以及渔夫、吹笛者和赶骆驼的人,如今这些图案已经得到清理和修复。一套约40卷的羊皮纸卷是在教堂中发现,科学家们估计它们有1400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晚期的罗马时代。考古学家推断,在全盛时期,佩特拉城居民多达3万,城市规模远比早期欧洲人估计的大得多。

传说是摩西“击石出水”的地方佩特拉,在希腊语中是“岩石”的意思。据一些神话传说,这里还是摩西“击石出水”的地方。

摩西是希伯来先知,犹太人民族立国之父,他依靠上帝的力量带领犹太人逃离埃及,在上帝应许之地迦南恢复本民族简朴、自由的生活,并重新建立对上帝的信仰,直到建立犹太人的国家。在西奈山,他领会了上帝对人世间的律法,把律法传给了雅各的子孙,一直流传至今。随着年事渐高,便指定约书亚,而不是他过于苍老、衰弱的哥哥亚伦,做自己的继承人。然后,摩西登上了位于死海东岸的比斯迦山的顶峰,从那里俯瞰约旦河谷。然后,孤独地死去,没有人知道他葬在何处。

“击石出水”的事件发生在古代希伯莱人从埃及出逃后处于一片荒野的40年里。《圣经》上说,以色列人在阿卡巴湾停留了一段时间以后,转而向北,迁到旷野中一个叫做加低斯的地方,在那里长期居住。刚到加低斯的时候,百姓们找不到水源,就聚集起来攻击摩西、亚伦,对他们大声争闹说:“你们为什么逼我们出埃及,领我们到这地方来?这里不好撒种,也没有无花果树、葡萄树和石榴树,又没有水喝。我们和我们的牲畜要渴死在这荒漠中了。”摩西和亚伦就带着牧羊杖,来到一尊磐石前,当着以色列会众的面,举杖击打磐石两下,一股清凉的泉水汩汩流了出来。这样以色人在加低斯就有水喝了。因为摩西擅自使用上帝赐予的神杖,为这些背叛的会众击打磐石出水,犯了不敬的罪,上帝就对摩西、亚伦说:“因为你们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为圣,所以你们必不得领着众人进我所赐给他们的土地上去。”耶和华就给那泉水取名为米利巴,就是“争闹”的意思。以色列人在加低斯逗留期间,摩西的姐姐女先知米利暗去世了,他们就把她葬在那里。

摩西在此击石出水的传说或许只是一个美丽的想像,然而佩特拉的确有着沉重和不寻常的历史,它是中东古代城市中的一个异数。

佩特拉城位于埃多姆(古代地名,与古以色列相邻,在今约旦西南部,死海与亚喀巴湾之间。古名已失传)的中心,却是纳巴泰人所建的城市。五个多世纪以来,除了贝督因人知道它存在于大漠与高山之间,几乎无人造访过此地。

纳巴泰人和贝督因人一样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6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这里,很快在这里建立了佩特拉城。他们选择在这里建城,主要是看中这里的特殊地形。一是它惟一的人口是狭窄的山峡,敌方无法调集大军攻城,难攻易守二是环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牧草肥沃,利于游牧,三是水源充足,一股终年不断的喷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