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奇妙生物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18648300000021

第21章 动物世界情感之谜(7)

在自然条件下,同一窝、同一母亲的幼鼠可能有各自的父亲。因此,在正常的一窝幼鼠中可能有真正的兄弟姐妹和同母异父兄弟姐妹。幼鼠在尸起生长一年之后,真正的姐妹之间的关系要比同母异父的姐妹的关系更亲密。它们很少争斗,互相容许进入自己的地盘,互相帮助驱走侵犯领地的“外来户”,当“她”在别的地盘被撵的时候,亲姐妹们会赶来救援。可是同母异父姐妹却很少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

暂时还难以解释,这种动物怎么能够分辨出亲戚的远近程度。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在母体内发育的不同条件造成的。例如,不同的雄鼠使同一雌鼠受孕后,胚胎在子宫内的状况是不同的。它们也甚至可能是依赖比较独特的外形标准来互相识别的(如外表特征、气味、发声和动作等)。1岁龄的于姐妹之间的关系行为几平和同母异父姐妹之间一样。也就是说,这种黄鼠表现出像是有本领把亲戚分成两个等级,又把每个等级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按成长起来的地方(同窝或不同窝)分出来的;第二部分是按外表形态(例如按气味)分出来的。它们就是这样决定如何对待亲姐妹,如何对待非亲姐妹(干亲或同母异父亲)的。

蜂群里有专门的“看门蜂”。看门母蜂让在这里出生的蜜蜂(一般是自己的姐妹)入内,而把其他蜜蜂拒之门外。如果有些蜜蜂和“女主人”沾亲的话,那么人内的可能性要随亲戚的关系的远近程度而决定。看来,守门母蜂非常熟悉与自己一起生长的蜜蜂的外部形态(也可能是它们的气味,因为对人来说,这些蜜蜂无论怎样都是“一副面孔”),根据某种标准它们识别来客是不是“自家人”。

对日本鹌鹑的试验也证实了这一点。有五只隔离喂养起来的鹌鹑(其中几只带有不同程度的血缘关系,也有不带血缘关系的)。从中挑出一只,让它选择配偶。结果是(虽然不十分稳定),“他”或“她”。优先选择的是堂(表)姐妹或堂(表)兄弟,即不选亲姐妹兄弟,也不选非亲属。

许多研究者发现,单独生长的北美蟾蜍蝌蚪,在后来的生活中总是和自己没见过面的亲兄弟姐妹嬉戏,而不跟其他蝌蚪在一起。科学家将一只蛤蟆同一次产的卵孵出的蝌蚪染成蓝色,另一只蛤蟆产的蝌蚪染成红色,一起放人实验室水池中。起初它们混在—起,不多久,它们又自动分开,红色蝌蚪相聚在一起,蓝色蝌蚪相聚在另一处,泾渭分明,毫不含糊。科学家又作了一次作为对照的实验,将蛤蟆同一次产下的卵孵出的蝌蚪一半染成红色,另一半染成蓝色,将它们放在一个水池中。它们这次并不按颜色分成两群,而是紧紧聚成一团。可能它们是根据附着在卵或蝌蚪头部的某些胶状化学物质来识别亲属的。

不是由亲生母亲哺养起来的猕猴崽与没有血缘关系的同龄猴崽之间会有交往。但是,后来让它们在没有见过面的同父兄弟和已相识的非亲属猕猴之间选择朋友,它们首先选择的是前者。

老鼠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把未见过面的同父兄弟姐妹和非亲非故者区别开来。

在美国西南地区一些岩洞里,栖息着7000万只无尾蝙蝠。它们住地非常拥挤,长期以来,生物学家们推测,母蝙蝠喂奶时,只是盲目地喂首先飞到自己身边的小蝙蝠。为弄清这个问题,美国生物学家麦克拉肯和他的助手作了实验,他们从洞里密密麻麻的、正在艰奶的800万对蝙蝠中抓走167对,随后对每对蝙蝠的血液进行基因测定。结果发现,约有81%的母蝙蝠在喂奶前,先要发出呼唤的叫声,再根据小蝙蝠的回答来判断是否是自己子女,还要用鼻子进一步嗅嗅,在确认是自己的子女后才喂奶。

长尾叶猴是一种温和的群居动物,群内成员会合作得很好。通常由1~3只成年雄猴为头领,带领25~30只猴子。如果一只年轻雄猴登上首领宝座,它会杀死老猴王留下的所有未断奶的幼猴。因为哺乳动物在授乳期通常不繁殖,杀死幼猴可促使母猴及早进入繁殖期,从而早日生育新首领的子女。所以,对于整个种群来说,这种杀婴行为可能是一种生殖进步。这种观点叫“生殖优势”假说。

如果有一只雌猴此时已怀孕,它为了保护腹中的胎儿,会随机应变地制造一幕生物学上的骗局:它假装已经发情,并与新上台的猴王进行交配,致使这位新首领以为将要降生的小猴真是它亲生的孩子。雌猴从而成功地救下这条小生命。

动物对亲属的偏向性具有什么生物学意义呢?某些研究者认为,动物的这种帮助自己亲戚的行为有助于传播自己特有的生物基因。实际上,在兄弟姐妹之中有一半遗传基因是共同的;在同母异父(或同父异母)兄弟姐妹之中为四分之一;在堂(表)兄弟姐妹之中则仅有八分之一。由此看来,动物传播自己特有的基因不仅取决于它们的生殖本能,而且也取决于它们的“亲缘本能”。

神秘的夜航者

蝙蝠是会飞的哺乳动物,身上长着毛,但不是羽毛。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雌蝙蝠喂养小蝙蝠。其双翼是由薄膜连接的长着几个极细指头的手。它们长着大而尖的耳朵,并具有在黑暗中确定方向的回声定位的惊人能力。

可以通过它们的面部和嘴巴、毛的长短、耳朵和体积的大小及生活习惯来区别早晨蝙蝠、黄昏蝙蝠和夜晚蝙蝠以及是否是大耳蝠。其毛有浅咖啡色、黄色、白色、灰色、黑色、红色或花色。

蝙蝠以昆虫、花粉、水果、鱼和肉为食,有时甚至靠吸其他动物的血生存。蝙蝠经常躲藏在山洞里、树洞里、植物里和建筑物里。它们是如何适应飞行生活的,至今仍是个谜,因为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蝙蛹化石(距今5000万年)与现在的蝙蝠相似。

科学家们对它们的胚胎发育研究后提出,蝙蝠属翼手目,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三纪食虫的栖树动物,这种动物为了捕捉到食物,从树的一个枝头跳到另一个枝头。蝙蝠一开始适应飞行很可能是降落伞式的,类似于印度尼西亚会滑翔的松鼠。随着人们弄清了蝙蝠最亲近的家族正是蜘蛛鼠(一种跳跃的食虫栖树动物),这一推测得到了证实。

如果有某种动物最能代表地球上的哺乳动物,这种动物就是蝙蝠。它们是所有景观,从原始森林到城市建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常蝙蝠属小型动物,它们令人难以捉摸。

尽管我们对它们知之甚少,但它们却是离人类很近的动物。多种蝙蝠生活在乡村和城市的屋檐下,躲藏在墙缝里。

它们对于人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们以昆虫为食,是蛀虫、屎壳郎、苍蝇和蚊子的天敌。仅一只蝙蝠一夜就能吃掉250只昆虫。

还要感谢它们的是,它们散播大量野生植物的种子,使这些植物受精、多产,从而保证了地球上森林层的更新。

蝙蝠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含氯的杀虫剂的污染、住户房屋的烟熏、对老树的乱砍滥伐和不合时宜的来访者闯入山洞。

除了人类对蝙蝠造成威胁外,还有它自身娇嫩的脂弱性。尽管在温暖地区,它们的寿命可达30岁,但在6——7岁成熟之前,雌蝙蝠是不会产崽的,它们通常每年产一仔。

尽管蝙蝠是益兽和具有脆弱性,但人们仍对它们抱有强烈的恐惧和反感。栖息在南美热带地区的吸血蝙蝠靠吸哺乳动物和鸟的血生存,尽管它们只是世界上千种蝙蝠中的少数几种。

栖息在古巴的27种蝙蝠不袭击人类。但它们具有其他危险,如有些蝙蝠是狂犬病毒的携带者。它们在遭到人类的伤害时,也会咬人。

据说,墨西哥山谷里有一种吸血蝙蝠。为弄清这些“吸血鬼”的真面目;美国动物学家曼捏克斯和莫尔率领一个科学考察小组,由当地的印第安人做向导,来到邻近墨西哥的一个小山谷。科学家们穿过岩石缝隙到达了络沙滨诺斯山洞。这座岩洞有20米高,几经曲折,他们走进漆黑洞中,后来来到一个大厅般的岩洞,抬头看去,只见洞壁岩上,有一群小东西在东跳西跃。在灯光下仔细观察,这些小动物能跑善爬,而且还能后肢直立行走呢,它们就是带翅膀的吸血鬼——吸血蝙蝠。

动物学家们查明,在地球上吸血蝙蝠仅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现在只幸存3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叶口蝙蝠。

吸血蝙蝠生活在潮湿的热带森林,也适应较冷山区。跟其他蝙蝠一样,它们的嗅觉和听觉很灵敏,吸血蝙蝠也装备着“回声探测器”。它的攻击战术是,先小心谨慎地飞到袭击对象前,在上空盘旋侦察,再寻找机会下手。别看吸血蝙蝠个子小,却老谋深算。它按照不同攻击对象选择不同的部位吸血。倘若遇到马、牛,它就咬牛马的背部和身体的两边儿;如果遇到鸟类,它就咬鸟的腿,如果遇到猪,它就咬猪的肚子。有人亲眼看到过这样的情景:一只吸血蝙蝠突然飞向地面,用翼钩攀住一只公鸡的腿,后脚着地,鸡走它也走,边走边吸公鸡的血。它袭击人时就更狡猾了,夜深人静时,像幽灵二样,它偷偷潜入有人居住的屋子,飞落在床单上,用冀肘撑着身子,悄无声息地向人爬去。为探听虚实,吸血蝙蝠先对准人的鼻子、面颊轻轻地咬一口,然后慌忙缩回来,如果要攻击的人睡熟了,它再跑过去,用尖锐的门牙,割开一个口子后,以每秒钟5次的速度吸起血来,随后用舌头舔干净流出来的血。

动物学家发现,在吸血蝙蝠的舌头下,有两条小沟,一直通到喉头,它的唾液里含有一种奇特的化学物质,能防止血液凝固。更令久惊奇的是,这种吸血蝙蝠的体重只有100克,而它一次就能吸血50克,相当于体重的一半,如果饿极了时,它能吸咖克的血,相当于体重的一倍,照样能起飞。

在一个夜晚,吸血蝙蝠能吸几种动物的血,或者往返几次吸同一动物的血。科学家们估计,吸血蝙蝠的平均寿命是12年,它一生所吸的血多达100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的生理系统非常特殊,除了吸血外,它再不能吃别的东西了了。

蝙蝠是哺乳动物,为什么它会进化成如此特殊的食性呢?为什么它的“老家”偏偏在美洲呢?

科学家们对这个不解之谜,现在还说法不一。

许多动物学家解释说,吸血蝙蝠的祖先本来长着锋利的牙齿,是吃植物果实的,能咬穿果实坚韧的果皮。但另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解释站不住脚,他们指出,如果血比果实更合蝙蝠的胃口,那为什么专吃果实的欧洲果蝠还都保持原样子,没有一种进化成以血为生的食性呢?

另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吸血蝙蝠是从以虱为食的蝙蝠演化而来的。它们吃的虱子专以吸血为生,所以这些蝙蝠很容易进化成嗜血的食性。这种观点也有明显的缺陷,因为他们冈答不出这些疑问:在漆黑的夜晚吸血蝙蝠的祖先是怎样寻找虱子的?吸血的虱子遍布亚洲和欧洲,这些地方为什么没有吸血蝙蝠的踪迹呢?

第三种理论是加拿大生物学家布洛克·劳登提出的。他觉得,吸血蝙蝠的祖先生活在中新世纪中期,那时。南美洲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数量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多,种类也丰富多彩。这些哺乳动物经常为生存而激烈搏斗,它们流血的伤口就会吸吸引许多昆虫,而吸血蝙蝠的祖先就是以专门捕捉这些吸血昆虫为生的、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蝙蝠的食性就逐步进化成以食血为生了。此外,那时候的南美洲大陆,也是许多大型鸟类的乐园,这也是吸血蝙蝠的血液来源,同此,南美洲就成了它们的“老家”。随着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布洛克·劳登认为,南美洲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数量大为减少,那些食血为生的吸血蝙蝠也难逃厄运,种类和数量也说之减少了。但这也只是一种推测。

神秘的蝙蝠之谜,仍然没有彻底揭开谜底。

昆虫“破案”的秘密

法医用昆虫“侦破”案例的典型实例不胜枚举。据报道,1984年11月25日这一天,警方在美国加州一个僻静处,发现一女大学生被害。当时,难以判明确切的被害时间。然而,尸体上出现的昆虫使案情出现了转机。法医昆虫学家根据尸体上发现的丽蝇卵,确定被害人是在气温20℃以上的温暖夫气被害的,因为丽蝇只有在气温高于20℃时才产卵。核查气劓部门的报告,发现这名女学生失踪的第一天气温正好高于20℃。由此并汇集于其他线索分析判断,该女生失踪当天即被害。随之案情真相大白,凶犯难逃法网。这起案例当时不仅引起了昆虫学界的关注,也震动了司法当局。从此,法医昆虫被美国司法部确立为判断人体死亡时间的有效工具之一。

近期,发生在美国的另一起枪杀疑难案件,也由昆虫“告破”。有人在南卡罗来纳州的乡间平房中发现一具女尸,解剖证明,被害人死于头部枪伤,同时发尸体上有大量的蝇类幼虫,即蝇蛆。调查人员在取样中收集到142只蝇蛆和10只蝇蛹。经鉴定,是丽蝇和裸芒综蝇。丽蝇又叫绿头苍蝇,生活在尸体及粪便中。研究人员根据这两种蝇的发育生物学和当地气象情况分析确定,被害人死亡时间是10月24日或25日。依据这个至关重要的判定进行排查,很快找到了嫌疑犯。最后凶犯招供,他在10月24日下午用来福枪杀死了被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