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脑血管病人食疗自疗与生活宜忌(常见病防治专家指导方案)
18624700000008

第8章 心脑血管病的防治(1)

心理卫生与心脑血管病

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和癌症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心理因素对这些病都有重要作用。

二三十年前,美国有两位心脏病医生,他们在长期接触病人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病人有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行动常常是匆匆忙忙的,觉得时间老是不够用,对人常怀有敌意,竞争性特别强,易激动暴怒,愤世嫉俗等。他们把这种行为模式叫做“A型”行为模式,将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称为“B型”行为模式,“B型”行为模式的特点是遇事不着急,心平气和,不爱竞争。他们发现,A型行为模式是病人得心脏疾患的重要原因。之后,许多研究观察到,A型行为模式的人比非A型者得冠心病的要多些。而且,研究还发现,A型行为特征越典型,他们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程度也越重。但近年来国内外都有研究发现,并非所有A型行为特征都与冠心病有关,其中敌意、易激惹、暴怒及竞争性过强的行为或性格特点与冠心病的关系更为密切。

除了行为模式或性格的影响外,社会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我国的一些研究观察到,冠心病患者患病前遭遇的不愉快、紧张事件,比年龄和文化程度和他们相似的一般人要多些,感受到的痛苦也较大。同时,还发现在遇到不愉快事件时,冠心病患者能得到的社会支持,如家人、朋友的感情支持或实际帮助,也比情况相似的一般人要少些。精神紧张刺激和社交支持不够对冠心病的发生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和疾病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和冠心病相似,但似乎更突出些。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具有急躁、易怒、敏感多疑,爱生闷气性格的人明显多些。常因小事而生气,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平衡,造成心血管系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现在已确定,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是诱发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因此。

改善自己不良的性格特点,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是防止高血压病的重要途径。

调查发现,脑中风患者中,病前由于紧张性刺激事件而有情绪变化的比例较大,占67.5%。另有学者对脑梗死发病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观察到,强精神质(不是指精神病倾向,主要是指倔强、孤独、不关心他人、不近人情等的性格特点)和内向(安静,不喜欢交际,除少数较亲密的朋友外,对一般人话不多,较冷淡)的性格特点与病人发病有关。高血压病的发病与紧张性生活事件以及遭遇这些事件时亲友等人支持较少也有关。

改变“A型”性格行为

美国心脏病专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经过30多年的研究业已表明,A型行为类型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所谓“A型行为”是相对于“B型行为”而言的,其主要表现为:争强好胜,追求成就,总想超过别人;做事匆忙,缺乏耐心,常有时间紧迫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爱发脾气,常有敌意倾向等。

弗里德曼和罗森曼认为,A型行为是人们为顺应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起来的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但是,这种行为类型对人们的健康又有着不容忽视的损害作用。

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与之关系密切。这种行为类型的人,较容易形成心理应激反应,出现紧张状态,以致血液中儿茶酚胺的含量经常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从而使人的血压容易升高,血中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含量高于正常水平。

我国近几年在18个省市开展过一次全国性协作调查工作,对714名冠心病患者和425名正常人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在冠心病患者人群中,属于A型者所占比例高于正常人群的两倍多。在冠心病、脑中风和高血压这三种疾病的人群中调查表明,A型行为类型者在其中所占的比例都较正常人群为高。

实践证明,对A型行为的调整能降低血脂,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如何调整呢?每天记录自己匆忙事例,找出原因,并制订出克服的办法。不打断他人的谈话,学会倾听。对任何事情都不要操之过急,学会耐心等待。强迫自己不去超越前面的行人或车辆。放弃同时思考和处理几件事的习惯。学会向所有认识的人微笑,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说感激的话。

培养仁爱之心,宽宏大量处世,友善待人。如能认真做到上述这些,那么,A型行为类型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矫正,你的心脏血管也就会处于较为健康的状态。

忧则疾生

战国时期极负盛名的文学家韩非曾说过“忧则疾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不良情绪与人体健康之间的紧密关联性。裴松在《三国志》的注释中记载了贾逵的一段史实,贾逵因与他人争吵后得了肿瘤,裴松称谓“发愤生瘿”。其实,早在2000余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记载,意思是说,紧张、激动、发怒、委屈、忧伤等恶劣情绪可危及健康。

国外有更生动的记述:公元前一世纪时,罗马帝国的诺尔瓦王被一位元老院议员气得大发雷霆,在盛怒中竟然暴毙。

教皇诺埃森四世与西西里岛的敌人开战,全军覆没,悲恸过度而突然去世。可见恶劣情绪尚有致人死于非命的危险。

不良情绪可以引起一系列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诸如使心跳过速或过缓、血压剧升、心肌损害、血管病变等心脑血管障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呼吸加快、气喘胸闷等呼吸道症状;神经性皮炎、白发、脱发、斑秃、多汗等皮肤病变;月经不调、乳汁分泌减少、糖尿病等内分泌病患。

恶劣情绪使人发病,并不像病菌、病毒那样直接,而是通过大脑皮质、神经和内分泌等功能的减退而悄然致病的。国外一些学者收集了近50年的资料,发现忧郁、焦虑、失望和难以解脱的悲伤常是癌症发生的“前奏”,情绪的变化时间大多数发生在癌症前的1至2年。一位英国医师对250例癌症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发现在癌症发病之前受过精神打击者竟高达2/3。一项研究发现,在生命早期患忧郁症者,以后发生的心肌梗死死亡率显著增加。其他众多调查资料均表明,忧郁、焦虑、烦躁、暴怒等不良情绪均可促使心脑血管病发病和加剧病情发展。

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不良情绪。有些方法有助于迅速消除其有害影响,如闭目静坐,进行匀速的深呼吸;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外出旅游,避开不愉快环境;看幽默小品、听相声、看滑稽剧,让自己愉快起来;广交朋友,特别是性格开朗的朋友;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不必过分苛求自己;全身心投入一种自己喜爱的工作或活动中去,改变易生敌意的心理习惯,培养仁爱之心、宽厚待人;选择一些喜爱的运动等。

一位哲人忠告人们:人生的旅程是短暂的,不能为一时的痛苦而影响终生的幸福。这也许是情绪与养生这一古老话题的简要概括,如果说你已经有了心脑血管病的征兆,你就更要重视“忧则疾生”的道理,时时注意让自己有一个好心情。

晚年生活三要素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对养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精辟的认识。

首先,他认为必须对生活充满情趣。罗素的外祖母在丈夫死亡后便立即投身于妇女的教育事业。她参与创立了一所大学,并积极为妇女争取行医的权利。一次她遇到一位悲哀的老人,问他悲哀的原因,老人说刚与两个孙子分别。她说:“天哪!我有72个孙子孙女,如果每次与哪个分别都伤心一场,岂不早早伤心死了?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80岁以后,她患了严重失眠,但她并不忧虑,也不依赖药物,而从积极地调节生活着手,终于健康地、愉快地度过了一生。罗素非常钦敬外祖母的这种乐观的心态,并认为这对老人的养生健身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罗素主张老年人要确立两个“避免”。两个“避免”是指避免过多的回忆和避免插手年轻人的事情。人到晚年,容易怀念逝去的好日子,或为故世的亲友哀伤,这很不利于身心健康。孩子一旦成人,即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仍像他们幼时那样插手他们的每一件事,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他们不仅不会听从你的唠叨,还会感到厌烦,于是便有可能产生许多不愉快的事情。老年人对年轻一代的关怀应是原则性的、默默的,不应显出过多的感情色彩。罗素认为,合适地与年青人相处也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绝不可予以轻视的。

第三,豁达地看待生死。人越到晚年,越易想到死,也越怕死,这种心态是健康的严重腐蚀剂。老年人总是过分重视自己身体的不适,过多地求助于药物,经常是多药并用,或用药过量或用药时间过久,造成“过治”状态十分普遍。据一些医者调查,不少老人克服“怕死”心态的最佳方法是将自身投入社会活动中,投入公益事业中,在与人广泛的接触中,怕死疑病的念头会淡化的。

心肌梗死后的ABC

由于医学的进步,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已从30%左右下降至10%以下,心肌梗死劫后余生的患者越来越多,如何预防再次梗死是令人关注的问题。

对于心肌梗死后的患者,目前医学家认为应坚持采用ABC方案进行二级预防。

A:Aspirine是指患者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一般可每日口服0.1~0.15克,若无副作用,可无限期服用。业已证实,阿司匹林有显著对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可防止冠状动脉再次形成血栓。根据临床大量系列研究,口服阿司匹林两年以上,死亡率与再梗死发生率比不服用者分别降低15%和31%。

B:Beta是指应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大量资料表明,β阻滞剂对预防再次心肌梗死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也有很好效果,尤其对高危患者更是如此。但β阻滞剂对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因此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按医嘱服用,如无明显不良反应,也主张长期服用。较常用的有倍他乐克等。

C:Cholesterol是指降低胆固醇。众所周知,血中胆固醇过高是导致冠心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医学研究发现,不仅血清胆固醇增高>6.2毫摩尔/升(即>240毫克/分升)需要积极治疗,即使胆固醇处于正常水平的心肌梗死患者,也应适当降低胆固醇,这对减少再次梗死和冠心病的其他突发事件同样有利。要降低胆固醇首先应控制饮食,体重过重者应减肥,少吃蛋黄、肥肉、动物内脏、鱼子、蟹黄、鱿鱼、河鳗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在此基础上,若血清胆固醇仍然超过5.2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可适当用些调脂药物,如普伐他丁、辛伐他丁等,最好能将胆固醇降至4.14~4.66毫摩尔/升(160~180毫克/分升),并持之以恒,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再次梗死的危险性。

怎样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1989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抗风湿的老药,自1960年被发现具有抗血小板凝聚功能以来,焕发了第二春。现在大规模双盲前瞻实验证实,它是少数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及再发率的药物之一。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及我国有关医疗权威机构推荐为预防心脑血管病的首选药物。

1.适应证适宜预防脑血栓形成(中风)和再次中风;预防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再次心肌梗死;预防糖尿病、高黏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外周血管病等。

2.禁忌证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等凝血机制异常者;活动性溃疡病、糜烂性胃炎患者;孕妇及哺乳期;痛风;严重肾、肝、心功能不全以及严重过敏性哮喘者;各种原因造成的眼底、皮下、内脏明显出血时暂不使用。

3.剂量国内专家曾推荐小剂量,每天50~100毫克,但目前已多主张剂量可适当加大,采取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剂量325毫克/天较好,老年人酌减。

4.服药时间根据该药的特殊药代动力学特点,口服用药最好选在早晨6~7时给药。主要因为此时血液黏滞度高、血流慢,是中风的高发时段,用药后药物在体内消除速度慢,因而半衰期长。同时能起到防止心脑血管意外的作用。下午6~10时给药不合适,原因是此时体内代谢高、血流流速快、药物的半衰期相对较短。

5.剂型与服法大多选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药片饭后吞服。这种药片外面有一层“肠溶”保护膜,能确保其不溶于胃,而溶于肠。小肠内为弱碱性环境(pH约为7.6),脱去保护膜的阿司匹林为酸性药物(pH约为3~4),在弱碱性小肠内易溶解吸收,并使两者中和,避免药物对肠道的刺激。不能把肠溶片嚼碎后服用,因为这样做药物易在胃内溶解吸收,本来胃内环境即为酸性,加上酸性的阿司匹林,可助长胃酸对胃壁的损伤。

6.配伍单独服用最好,可与潘生丁联用,能增加抗凝作用。不与碱性药(如小苏打)同服,它可碱化尿液,促进阿司匹林排泄,降低效价。不与可使尿液酸化的药物如利尿酸、吡嗪酰胺等同服,这样可增加阿司匹林的血药浓度与毒性。不与抗代谢药物如氨甲蝶呤同用,以免增加药浓度和毒性。不宜与降压药地尔硫草(恬尔心)同服,以免引起出血。

凡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应定期检查血黏度,尿、肾功能和血尿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