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医妃养成记
18562500000119

第119章 婆媳大战

现在一说“大地主”,往往带有贬义,似乎他们都喜欢掠夺和剥削,都像影视作品里的黄世仁、刘文彩、南霸天一样残忍刻薄,其实不然。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国民无论贫富贵贱,对土地都有强烈的感情,绝大多数朝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把农耕视为民本,都把耕地视为是风险最小以及营利最持久的投资品。

所有人都知道,岳飞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岳飞还是个大地主!

岳飞嫡孙岳珂编写的《鄂国金佗稡编》续编卷十三《户部复田宅符》里,提到岳家共有水田约八百亩、旱地一千二百亩,两者相加,共有两千亩土地!都租给佃户后,岳家年收租达万斗!

其实,南宋的一亩相当于现在的一点二亩,岳飞家在今天实际拥有两千三百多亩土地!每年收租的粮食高达十五万公斤!

肖瑶很好奇,自己家买的两百亩麦田,今年能收来多少租子!

肖文和赵秀丽站在地头,看着火热的劳作场面、翻滚的金色麦浪,扎好的捆捆麦垛,心里、眼里都是热的。

夫妻两个互相看了一眼,心有灵犀地同时想到:“都是阿瑶这丫头挣得呢!”

肖文暗叹了一声,抬手揉揉肖瑶的头。

赵秀丽更是紧紧地抓住肖瑶的小手,手心里都是汗,心中暗道:“以后等阿瑶出嫁了,这些地都给她当嫁妆陪送出去!让她在婆家也能挺直腰杆!”

胡金良租的地也被肖文家买走了,此时正在地里收麦子,见肖文和赵秀丽、肖瑶三人来了,忙直起身招呼。

“肖文,来了!阿瑶,不嫌晒啊?”

肖文走进麦田,应道:“嗳嗳,你快喝口水,看着一身的汗!”

不远处正弯腰割麦子的金良娘见肖文一家来了,忙放下手里的镰刀,用力地在破衣服上擦擦满是麦锈的两手,小心翼翼地避过脚下的麦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来,一脸皱纹都笑开了,“金良这孩子不会说话,你们千万别见怪。”

说完,虎着脸转向胡金良,教训道:“以后可不能没大没小地叫人家名字,你当还是以前呢?!该叫人家员外老爷!还有夫人、小姐!”

众人都一呆。

金良娘被毒辣日头晒得通红黝黑的脸上,对着肖文、赵秀丽和肖瑶三人,露出了讨好、卑微甚至有些胆怯的笑……

胡金良和胡金良媳妇也笑得讪讪的。

燥热的风吹过来,竟让人遍体生寒!

肖瑶好像突然挨了一闷棍!

我们是地主、他们是农民,这是已经站到了对立面吗?

肖文突然红了脸,有些结结巴巴,“婶子,你、你不要这么说……”

赵秀丽也回过神来,说道:“婶子,咱们都是自己人,您要是这么外气的话,我们以后咋找金良两口子!”

前一段金良和金良媳妇两个人在肖文家工地上,一个负责给匠师们做饭,一个负责去山子镇上买菜,可是挣了不少工钱!

金良娘一听赵秀丽说以后不找金良两口子,这不是断了自己家的财路吗?

忙又陪笑道:“不说了,不说了,我们也知道你们两口子实诚,是好人!”

佝偻着腰,不安地搓着青筋虬髯、指甲开裂的黑手,老太太竟笑得有些诚惶诚恐了……

肖瑶杏眼眯起,小脸上都是笑,柔声说:“奶奶,我们家呢,是地主没错儿。怎么称呼,就随大家的愿吧!不过,我们不会只顾自家发财!更不会苛刻大家!这话也请您告诉村里其他人,让大家都放心!”

“嗳嗳!嗳嗳!那感情好!那感情好!”金良娘连连点头,撩起破烂的衣襟,擦擦脸上的汗水,或许泪水?

胡金良和胡金良媳妇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胡金良大手挠挠头,笑着说:“我就知道他们家都是老实人,就算发财了,也不会变脸看不起穷人!”

肖文忙道:“都是一路过来的穷哥们,说那些做啥!”

赵秀丽接过来,“以前我家穷成那样,你们都不嫌弃我们,能帮就帮。现在我们家有了几亩地,哪能就嫌弃你们!大家乡里乡亲的,都帮扶着过日子!”

胡金良媳妇笑,“秀丽嫂子,以后都是你们帮扶我们,我们可帮扶不了你们啥了!”

肖瑶上前一步,说:“金良婶子,怎么会呢?我们家越是家大业大,需要的人越多!这不,粮食都下来了,收租记账正需要人呢,赶明儿个让金良叔来我家上工吧!”

收租?记账?

收租的人穿着干净的衣服,当着众人的面,过好了大秤,在众人期盼、热切的眼神中,扬着嗓门大声吆喝着:“张三家上好小麦一斗!李四家中等小麦一斗……”

各家交来的租子是上好的、是中等的、还是下等的;这秤是高还是低,能差好几斤!总之一句话,这掌秤的人,权利好大的咧!

记账的人坐在房廊下,书桌前,衣着体面,拿着毛笔,喝口上好的茶水,大声重复报一遍:“张三家上好小麦一斗!李四家中等小麦一斗……”然后在草纸本子上唰唰唰地记下各家的麦子多少!

那笔走龙蛇、那潇洒恣意,白纸黑字,官府老爷都得承认的咧!

一个掌秤、一个记账,还都得是识文断字、德高望重、公正无私的人才能当呢!

那个时候,全村人的眼睛都集中在这两人身上!那是多高的荣耀啊!

一想到自己被肖瑶如此委以重任,胡金良激动地脸都红了,突然又一脸沮丧,“我、我不识字!”

金良娘一愣,看着胡金良,难过地说:“家里穷,上不起学!”

肖文上前一步,拍拍胡金良,“你掌秤,我记账!”

“嗳!嗳!”

胡金良一叠声地答应着,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立即笑开了花!

那大秤,咱可认识!

见肖文三口走了,楞了半天的胡金良媳妇突然扔下镰刀就跑!

“这女人,你不割麦干啥去?”

“回家给你找件好衣裳去!”

到了麦收的时候,整个农村就没有闲人了,大人、小孩全部上阵,只要能动的都得去地里,就连最懒的人也要下地。

麦季的时候如果还不去下地干活儿,那就会被全村的人瞧不起,会在背后鄙夷地说:“某某某真不是过日子的人!”

这人的家里如果有要说亲的儿子或女儿,亲事都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呢!

有了麦子才有口粮,收麦子在勤劳的农民眼中,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当然了,也是一年中最苦、最累的时候。

这个时候,勤俭节约的女人们就会变得大方起来,平时拿来换钱的鸡蛋就不再卖掉,会被留下来,早晨煮上几个,给出力的男人们、馋嘴的孩子们,补补!

家庭条件好一些的,会提前一两个月准备几十个鸡蛋,早早的用盐腌起来。

麦季如果跟不上炒菜,煮个咸蛋,轻轻地剥了青皮,一口咬下去,嘿,看着金灿灿的黄油流出来,立即口舌生津!尝一口,又咸又香!

更喜人的是那蛋黄,哇,红红的,就像傍晚落山的太阳!吃起来,沙沙的,越嚼越香,好长时间舍不得咽!

其他小孩子看见了,就会羡慕地直流口水!

吃咸蛋的孩子就会吃得更香、嚼得更慢,一脸得意甚至有些趾高气扬了!

大人们却顾不得孩子们之间的暗战,割麦的、捆麦的、运麦的、碾麦的、扬麦的,一整天都舍不得歇一会儿!

俗话说:“六月天,孩子脸,说变就变!”

等了大半年,怎么也要从老天爷手中把这口粮夺回来,要不怎么叫“抢收”呢?!

况且抢收之后就是“抢种”,在六月大雨到来之前,秋季庄稼的种子进了地,老百姓才能放心呢!

所谓“三夏大忙”、“抢收抢种”,每个农民都把这个季节当成战争呢!

家家户户往往都是天还没亮就出了门,忙到月亮出了老高才回家。中午饭都是一大早从家里带来,在地里凑合吃的。

此时,日头差不多到了正中,起得早的农民已经开始吃午饭了。

肖文见时候不早了,忙问肖瑶:“阿瑶饿了吧?咱们也回吧。”

“走吧。”肖瑶点点头,问道:“爹,我看今年的麦子收成很好,我们家能收不少粮食吧?”

“嗯,”肖文点点头,“今年风调雨顺的,也算是个平安年,亩产得有五百斤,咱们买了二百亩麦田,就是十万斤,咱们收一半租,就是五万斤!”

赵秀丽喜上眉梢,“再也不担心挨饿了!”

肖文鼻子一酸,悄悄握住了赵秀丽的手,声音低沉,“都是我没本事,你们都受委屈了!”

赵秀丽忙嗔道:“谁说那个呀!”

肖瑶笑:“娘说得对,我们是说别人再也不用担心挨饿了,只要我们家有,咱们村就不会有人再挨饿!”

自己有了钱、有了地,不是藏到家里吃独食,而是要回馈给他们的!只有大家都富了,才不会再发生入室抢劫这样的事情!

肖靖气喘吁吁地离多远就喊:“爹娘,快回家吧,家里来客人了!”

跑了一大圈终于找到这三人,唉,地多了也有不好处!

“谁呀?”赵秀丽奇怪地问道。

这天儿哪有串亲访友的?再说了,虽说地多,都有佃户们呢,自己家也不会上手去割麦子,赵集的弟弟们也不必过来帮忙。

肖瑶却了然,是小胖子轩辕煜来了!

头疼啊!

“是赵夫子他们。”

虽然模模糊糊感觉到轩辕煜的地位可能更高些,但是在肖靖眼中,那小胖孩不过也只是个孩子,还是夫子更重要些!

再说,让自己的亲亲父母对一个小孩子奉若上宾,肖靖心里有些不爽呢!

所以就报了夫子的名号!

赵秀丽忙问:“赵夫子怎么现在来了?可是有什么要紧的事吗?”

“无事,他给我们放了麦假,自己也想歇歇,”肖靖说,“所有就下乡消遣来了。”

赵秀丽笑着说:“城里人就是过得舒服,我们老农民都快忙死了,他们倒是有功夫过来消遣!阿靖,好好念书,到时候也做个城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