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艺大观
18529200000036

第36章 附录(5)

碧竖福建方言,制茶人的别称。清代周亮工《闽小记》:“闽茶曲:桥门石录未消磨,碧竖谁教尽荷戈。”自注:“延(平,今南平)邵(武)呼制茶人为碧竖,富沙陷后,碧竖尽在绿林中矣。”

茶头①佛家称禅宗始祖灵前献茶或煮茶待客之役僧。《敕修清规·新首座特为后堂大众茶》:“呈纳状讫,受特为人,令本寮茶头递付供头,贴僧堂前下间。”②旧时一些地区对茶馆、赌场中彻茶抹桌工役之称谓。

茶农种茶的农民或农户。民国《崇安县新志》:杭战军兴,“艰于转运,故三年来茶业堆积于本山及福州者,不下数万箱,而茶商、茶农遂以交困”。

(四)茶的物业

茶饼饼茶。三国魏张揖《广雅》:“荆巴间采茶作讲,成以米膏出之。”五代毛文锡《茶谱》:“彭州有薄村棚口、灌口,其园名有仙岸、石花等,其茶饼小,而布嫩芽如六出茶者尤妙。”宋代冯时行《山居》诗:“酒缸开半熟,茶饼索新煎。”古有送茶饼定亲的礼俗。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嫁娶》:男方至女方相亲,双方中意后,即以金钗插于冠髻。“既已插钒,即伐柯人通好,议定礼,往女家报定。若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缎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

茶果①茶和水果。《晋书·桓温列传》:“温性俭,每燕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唐代白居易《曲生访宿》:“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②泛指点心。《六部成语·茶果费》注:“衙门茶果,例有官项,即所谓点心费也。”③茶和果仁。《西湖老人繁胜录》载:“茶果仁儿;榛子仁、栝子仁、松于仁、橄榄仁、杨梅仁、胡桃仁、西瓜仁。”

茶供①以茶作为敬神祭祖或定期祭祀的供品。《南齐书·武帝本纪》,永明十一年七月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宋《蛮瓯志》:觉林寺僧“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明代徐献忠《吴兴掌故集·风土》:“每朔望,女妇设茶果堂中,茶多至三十碗者,云供土地神。”②贡茶。北宋张舜民《画墁录》:“唐茶品,以阳羡为上供。……丁晋公为福建转运使,始制为风团,后又为龙团,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供。”③满足饮茶者需要,犹饮茶。宋代林洪《山家清供·茶供》:“茶即药也,煎服则去滞而化食。”《花草谱》:“金雀花,春初开黄花,……采以滚汤,著盐焯过,作茶供一品。”

白泥赤印封缄物。古代寄送信函、物品,往往要在封口处加上粘土,并押上印痕,称为封泥,以防散失或泄密。隋唐开始,封泥渐废,单以印章濡朱色,直接盖押于封纸或绢上,故称赤印。唐代贡茶进京,也需封缄。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茶苏茶和屠苏。陆羽《茶经》引《艺术传》:“墩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余茶苏而已。”

茶饭喝茶吃饭,引申为饮食之意。《太平广记》卷三九引唐代卢肇《逸史·刘晏》:“刘公渐与之熟,令妻子见拜之,同坐茶饭。”《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红楼梦》第八十四回:“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茶药:中唐以前大多书作“茶药”。①茶与药。唐代白居易诗句:“茶药赠多因病久,衣裳寄早及寒初。”《旧五代史·梁书·太祖本纪》:开平二年三月辛巳,“以同州节度使刘知俊为潞州行营招讨使。壬午宴扈驾群臣,并劳知俊,赐以金带、战袍、宝剑、茶药”。②作药用的茶。唐末五代韩鄂《四时纂要》:“五月:焙茶药。茶药以火阖上,及焙笼中,长令火气至茶。”林洪《山家清供》:“茶供,茶即药也。”

茶樯运茶船的桅杆,这里引申为茶船。唐代许浑(一作杜牧)《送人归吴兴》诗:“春桥悬酒幔,夜栅集茶樯。”

茗饽茶沫。陆羽《茶经》引《桐君录》:“茗有饽,饮之宜人。”又《茶经·五之煮》:“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日沫,厚者日饽,细轻者曰花。”唐宋人煎茶煮茗以沫多为尚,明代改用开水冲泡茶叶后便无此习俗矣。

御茶床宫廷中皇帝用的茶床。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圣节(皇帝生日)集英殿赐宴称:“翰林司排办供御茶,床上珠花看果,并供细果。……御厨制造宴殿食味,并御茶床上看食、看菜、匙箸、盐碟、醋樽,……俱遵国初之礼在,累朝不敢易之。”

茶角①茶宴和茶会请帖。来代林逋《夏日寺居和酬叶次公》诗:“社信题茶角,楼衣笼酒痕。”②一块饼茶。宋代王巩《甲申杂记》:“仁宗朝,春试进士集英殿,后妃御太清楼观之。慈圣光献出饼角子以赐进上,出七宝茶以赐考试官。”王巩《随手条录》:“复到官家处,引某至一柜子旁,出此一角,密语日:‘赐与苏武,不得令人知。,遂出所赐,乃茶一斤。”

茶板寺院集中喝茶时合击的板。宋代沈与求《石壁守》诗:“秀色可餐吾事辩,粥鱼茶板莫相夸。”

茶料包装完好待用的茶叶。《宋史·食货志下》:绍兴十二年,兴榷场,尽榷建之蜡茶,“议者请鬻建茶于临安,移茶事司于建州买发。明年,以失陷引钱,复令通商。自是上供龙凤、京铤茶料,凡制作之费,篚笥之式,令漕司专之”。

茶船①亦称“茶舟”。南宋杭州西湖中的点茶小船。《梦粱录·湖船》:“湖中南北搬载小船甚伙,如撑船卖买羹汤、时果……及点茶、供茶果婆嫂船、点花茶船。”②用作运茶的舟船。清代程雨亭《整饬皖茶文牍》:“又访得西皖各厘局,向有需索经过茶船之弊。”何润生《徽属茶务条陈》:“一、添设小轮,拖带茶船。……查徽府所属六县,惟婺、祁两邑地接江西,所销洋庄茶船,必取道于鄱阳。”

茶酒①专门代人操办婚丧筵宴者。《武林旧事》:“凡吉凶之事,自有所谓茶酒、厨于专任饮食请客宴席之事。”②茶酒司的简称。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嫁娶》载:“茶酒司互念诗词,催请新人出阁登车。”“迎至男家门首,时辰将正,乐官、妓女及茶酒等人互念诗词,拦门求利市钱红。”③用茶籽做的酒。

珍膏:亦称“茶膏”。古代制茶辅料。宋朝制作团饼茶时在茶体外面刷敷膏液,主要为增进美观和延缓陈化。宋代蔡襄《茶录》:“茶色贵白,面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宋代赵估《大观茶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

茶膏①即“珍膏”。②茶叶压榨出来的汁液。宋代黄儒《品茶要录》:“茶饼光黄,又如荫润者,榨不于也。榨欲尽去其膏,膏尽则有如干竹叶之色。”宋代陶谷《舜茗录》:“有得建州茶膏,取作耐重儿八枚。”③茶汤上面的浓稠粥面。宋代赵佶《大观茶论》:“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宪轻,无粟文蟹眼者,谓之静面点。……妙于此者,量受茶汤,调如融胶,环如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选腕旋,……则茶之根本之矣。”

茶槽 ①南宋临安巡警防隅名。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十:“日茶槽隅,在东青门外茶槽巡司。”②谓长江黑石滩水势平适。《吴船录》:“峡中两岸,高岩峻壁,……而黑石滩最号险恶,两山来江,骤起水势不能平,余来水势适平,俗所谓茶槽者。”③碎茶的碾槽。宋代范成大《立春》诗:“茶槽药臼杵声中。”

绣茶在团饼茶外表装饰茶叶。宋代周密《乾淳岁时记》:“禁中大庆会,则用大镀金□,以五色韵果簇饤龙凤,谓之绣茶,不过悦目,亦有专其工者。”南宋官中乡茶之制,源出北宋贵重龙凤茶之举。宋代欧阳修《归田录》称: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价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宫人往往缕金花于其上,盖其贵重如此。”

茶几:饮茶待客时放置茶具用的小桌子。明代许次纾《茶疏·茶所》:“寮前放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

茶设:茶寮和饮茶的环境设备。明代屠隆《茶说》:“茶寮,构一斗室,相旁书斋,内置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

茶资:茶钱或茶费。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修札》:“送到茶资。”

茶枯:也称“茶籽饼”。茶籽榨油后渣滓所压成的饼。清嘉庆《慈利县志》:茶,“又一种子可榨油,枯饼可以肥种、洗衣。”

茶果费 ①亦称“茶果银”。旧时官署和大户人家核定的茶果点心费用。②亦称“茶果银”。《清会典》载,清代各地漕船向各仓廪缴纳的一种税银。

茶墨:用茶水掺和制成的墨。

茶笋:指茶芽。陆羽《茶经·三之造》:“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微蕨始抽,凌露采焉。”

茶幌 茶馆门前悬挂的帷幔。旧时茶店门前均立有标识,或旗或幔、或牌或匾,以便过往行人在较远处便可知该店性质。宋时各地茶店使用较多。

(五)一般用语

茶力①茶的功力。唐代刘肃《大唐新语》引綦毋曼《茶饮序》:“获益则归功茶力,贻患则不谓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宋代杨万里《桐庐道中》诗:“肩舆坐睡茶力短,野堠无人山路长。”②点茶 的巧劲。宋代赵佶《大观茶论》:“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