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艺大观
18529200000028

第28章 茶业地理(4)

峡州:亦称“硖州”。旧州名。隋废州改夷陵郡,唐改峡州。其地相当今湖北宜昌、远安、宜都等市县。陆羽《茶经·八之出》:“山南,以峡州上。”注曰:“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五代毛文锡《茶谱》云,峡州“有小江园、明月寮、碧涧寮、茱萸寮之名”。《新唐书·地理志》:“峡州夷陵郡,……土贡芒、葛、箭竹、柑、茶。”《太平寰宇记》亦言“峡州土产茶”。唐宋时峡州出茶,其地一直是湖北重要产茶区。

南鄣:旧县名。北周置思安县,隋改南漳,唐称南鄣县,约略相当今湖北南漳县地。《茶经·八之出》:“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注曰:“襄州生南鄣县山谷。”唐时南鄣产茶就较有名。

黄牛山:山名。位于湖北宜昌西南部,邻近西陵峡中的黄牛峡。为唐以前有名的茶叶产地。陆羽《茶经》引《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

黄州:旧州名。隋置,唐时辖区相当于今湖北长江以北、京广铁路以东、巴水以西地方。放治在今湖北黄冈。陆羽《茶经·八之出》注曰:“黄州生麻城县山谷,并与荆州、梁州同也。”其茶中唐时还不著,宋时即入贡。宋代王禹俑《茶园十二韵》:“勤王修岁贡,晚驾过郊原。蔽芾余千本,青葱共一园。……舌小侔黄雀,毛狞摘绿猿。”宋《太平寰宇记》也载:“黄州,麻城县,山原出茶。”清光绪《麻城县志·山川》:“黄蘖山,在县东北九十五里,上产茶。”其名茶有麻城龟山岩绿。

鄂州 旧州名。唐时其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武汉长江以南部分以及黄石和咸宁。大部分地方都产茶。陆羽《茶经》:“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

望州山:山名。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唐时产茶即有名。陆羽《茶经》引《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

鹿苑寺名。位于湖北远安西部云门山。茶产地。清咸丰《远安县志》:“远安茶,以鹿苑为绝品,每年所采不足一斤。”民国《湖北通志》:“《荆门州志》:远安茶以鹿苑为绝品……按鹿苑乃远安县西鹿溪山寺名。”现为“鹿苑毛尖”茶产地。

蕲州:旧州名。北周置,唐时其地相当于今湖北长江以北、巴水以东地方。陆羽《茶经·八之出》注曰:“蕲州生黄梅县山谷……并与荆州、梁州同也。”唐代李肇《国史补》列“蕲州蕲门团黄”为名茶。清顺治《黄梅县志·山川·紫云山》:“按山路索数十里,望之若削笔,及造其巅,坦夷宽旷,东西环拱,内有平田五十余亩,峰顶僧人每年植茶,名紫云茶。”其地种茶,相传已久。

襄州:旧州名。西魏置,唐时其地相当今湖北襄阳、谷城、老河口、南漳、宜城等地。陆羽《茶经·八之出》:“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注曰:“襄州生南鄣县山谷。”为湖北省早期重要茶叶产地。

十、湖南省

君山:亦称“洞庭山”。山名。在湖南岳阳西南洞庭湖中,清代贡茶君山银针产地。清代江昱《潇湘听雨录》;“湘中产茶,不一其地。而洞庭君山之毛尖,当推第一,虽与银针、雀舌诸品校较,未见高下。但所产不多,不足供四方尔。”

九嶷山:亦称“九疑山”、“苍梧山”。山名。位于湖南宁远县南。清乾隆《湖南通志》:“永州府,嶷茶。《湖广通志》:宁远县出,产九嶷山,故名。”清嘉庆《九疑山志》:“茶,每岁谷雨前采芽焙之,日炭青,味甘香不减武夷、日铸。”清嘉庆《宁远县志》:“茶,出九嶷山,味美,但不可多得。”

大伪山:亦称“沩山”。山名。在今湖南宁乡西部。传说唐时已产茶。清同治《宁乡县志》:“伪山、六度庵、罗仙峰等处,皆产茶,惟伪山茶称为上品。”民国《宁乡县志》:“沩山茶,雨前摘制,香嫩清醇,不让武夷、龙井。商销甘肃、新疆等省,岁获厚利。”现为名茶沩山毛尖产地。

牛柢山:山名。位于湖南石门境内。清嘉庆《湖南通志》引《一统志》:“澧州,石门牛抵山产茶,谓之牛牴茶。”牛牴茶宋时已作贡。现为湖南省优质名茶之一。

无射山:山名。位于湖南淑浦。陆羽《茶经》引《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

白鹤山:山名。在今湖南湘阴境内。清乾隆《湘阴县志》:“茶,产文家铺,又一种产白鹤山,极佳。”清道光《湘阴县志》:“茶,种植亦多,产南泉寺白鹤山者,较他处颇佳。”历史上以产优质茶著称。

辰州:旧州名。隋废沅陵郡改置辰州,辖今湖南沅陵以南、沅江流域以西的地区。陆羽《茶经》引《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明正德《湖广图经志书》: “辰州府、茶。各州县皆出。”《湖南各县调查笔记》:“沅陵,又界亭镇产茶,每年出细茶叶亦多,其味清香。茶叶出口,获利颇饶,足以补其乏也。辰溪,以桐、茶为出产大宗。”为湖南古时的重要茶叶产地。

芙蓉山:亦称“青羊山”。山名。位于湖南宁乡西,接安化界。宋时,茶已“山崖水畔,不种自生”。清代陶澍《芙蓉江竹枝词》:“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炕打包箱。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雾香。”所制芙蓉青茶列为贡品。1959年其地创制名茶“安化松针”,为绿茶珍品。

茶山:亦称“景阳山”。山名。在湖南茶陵东部。明代曹学佳《名胜志》:“史记炎帝葬于茶山之野。茶山,即景阳山也。以林谷间多生茶茗,故名。”

茶水溪名。因山谷溪旁多生茶而得名。源出湖南茶陵城东景阳山,向西流入洣水。清嘉庆《茶陵州志》:“景阳山,在州东接江西吉安府永新县界,一名茶山。”《舆地纪胜》:“在县东百二十里,茶水源出此。”

南岳山:亦称“衡山”。山名。位于湖南中部。清乾隆《南岳志》:“茶,岳产特丰,谷雨前采芽培之,煮以峰泉,味甘香不减顾渚。”

高桥:地名。位于湖南长沙市郊。产名茶“高桥银峰”。郭沫若有《初饮高桥银峰茶》诗。

碣滩地名。因江中岩石竖立似碑得名。位于湖南沅陵城东北,沅江沿岸。唐《翰苑集》列碣滩茶为名茶,曾入贡。今为名茶产地,建有碣滩茶场。

潭州:旧州名。隋对辖今长沙。唐、宋时辖境有所扩大。唐时出阳团茶。五代毛文锡《茶谱》:“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乡人每年采撷不过十六七斤。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长沙还产石楠茶。宋代王存等《元丰九域志》:“潭州……土贡茶叶一百斤。”其地产独行灵草、片金、金茗等片茶。

十一、广东省

古劳地名。在今广东鹤山北部。明初,因古、劳两姓祖先到此定居建圩得名。清乾隆《鹤山县志》:“古劳之丽水、冷水山阜皆植茶,其最佳者日雨前,生石地者尤良,味匹武夷而带芳,婚礼多用之。”现为古劳茶和古劳银针茶产地。

凤凰山:山名。位于广东潮安。茶树品种“凤凰水仙”原产地。山上有宋、元、明、清各代栽培茶树千余株。

西樵山:山名。位于广东南海官山圩附近。清乾隆《南海县志》:“茶多产,出西樵。”是志《流寓》载,唐人曹松,舒州人,“南游广州,山川胜处必流连累日。常至南海西樵山,栖迟久之,移植顾渚茶于山中,教山民焙茶,至今樵茶甲于南海。”

和平:县名。在广东河源北部东江上游。清乾隆《和平县志·物产》:“历史上多产茶,以九连山茶最有名。”

海阳:旧县名。位于广东东部,即今潮州潮安。明万历《广东通志》:“海阳县西南四十里日桑浦山,高约二百丈,周五十里,产茶。”清康熙《海阳县志》:“潮地茶佳者罕至,今凤山茶佳,亦云待诏山茶,亦名黄茶。”产“凤凰水仙”的凤凰山即在境内。

韶州:旧州名。隋改东衡州为韶州。唐时辖境相当今广东韶关及曲江、乐昌、仁化、南雄、翁源等地,均产茶。陆羽《茶经》:“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明万历《广东通志》:“韶州府,多茶。”清同治《韶州府志》:“茶。产罗坑大铺乌泥坑者,色红味醇,经宿不变。南华制茶,味甜香浓,以少置为佳。毛茶,出西山,有白毫,苦涩大寒,消暑解热,去积滞。乐昌茶,味甘平,可供常饮。”现为红碎茶产区。

十二、广西壮族自治区

六堡地名。位于广西苍梧。清同治《苍梧县志·物产》:“产茶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民国《广西通志稿》:“六堡茶,产苍梧。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茶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西山:山名。位于广西桂平城西,亦名“思灵山”。清雍正《广西通志》:“西山茶,出桂平西山。”

和平乡名。在广西龙胜,以产龙脊茶闻名。

都茗山:山名。位于广西邕宁。因山出茶而得名。北宋《太平寰宇记》:“邕州上林县,都茗山在县西六十里,其山出茶,土人食之,因呼为都茗山。”清乾隆《南宁府志》:“茶出宣化之都茗山。”《邕宁县志·物产》:茶,“都茗山产者佳”。

象州:旧州名。隋置,1912年改为象县,即今广西象州县。陆羽《茶经》:“岭南,(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民国《象县志·林产》:“象地宜茶,载于陆羽《茶经》,询非虚构。盖本县境内,皆可种茶。而所产茶叶,以色香味三者言之,实不让各地名种。”

十三、重庆市

涪州 地名。三国置,即今重庆涪陵。东晋《华阳国志》:涪陵郡,刘旦宅《沦茗联吟图》巴之南鄙,“无蚕桑,少文学,惟出茶、丹漆、蜜蜡。”其地产茶早,但旧时品质不高。五代毛文锡《茶谱》:“涪州出三般茶,宾化最上,制于早春;其次白马,最下涪陵。”民国《涪陵县志》:“白马及东西里(涪陵江左右),产茶虽多,诚无上品,惟长里梓里场属之方坪所产,色香味俱佳;而地不过数十亩,树仅数十株,产额少。”

巴东郡名。东汉置。治所在今重庆奉节东部,地控三峡之险。《桐君录》:“巴东别有真名茶,煎饮令人不眠。”

十四、四川省

丈人山:“青城山”的古名。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区西南。盖因群峰环卫,状若城郭而得名。陆羽《茶经·八之出》注:“蜀州青城县生文人山,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末茶。”

万年寺:寺名。位于四川峨眉山观心岭下。建于晋,几经兴废,今寺为1953年重建。清嘉庆《峨眉县志·食货·茶法》:“按峨邑原来产茶,自峨山万年寺以下一路山地,多系茶山。皆园户采摘,于市上发卖,历来设官经理。”

上清峰山名。位于四川名山蒙山。清雍正《四川通志·物产》雅州府仙茶:“名山县治之西十五里,有蒙山,其山有五岭,形如莲花五瓣,其中顶最高,名日上清峰。”峰顶一坪,“直一丈二尺,横二丈余,即种仙茶处。”相传汉代僧吴理真亲自种茶七株于此,历代碑刻及清《蒙顶茶说》均有记载。

尔雅台:台名。茶事古迹。位于四川乐山市境内的乌龙山上。清嘉庆《四川通志》:“尔雅台,在乌龙山寺左。相传郭郭璞注《尔雅》于此。”郭璞所著《尔雅注》保存着关于“茶”的最早训释资料。

邛州:旧州名。南朝梁置,1913年改为邛崃县,辖境相当于今四川邛崃、大邑、蒲江等地。清嘉庆《邓州直隶州志》:“按《茶经》临邓有火前、火后、嫩绿黄等名。又有火番饼,重四十两,俗名锅焙茶,又名邢业茶,以邢姓制造得名也。《九域志》有火井茶场。邛州贡茶,造茶为饼,二两,印龙凤形于上,饰以金箔,每八饼为一斤,入贡。俗名砖茶。”邓州产茶地方,明时传为十八堡,民国《邛崃县志·方物志》指出:“其实邓州产茶之地,何止十八堡……西南北诸山,处处产茶。”现邛崃县产“文君嫩绿”茶,为四川省优质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