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
18524800000035

第35章 许叔微,一个真正读懂了《伤寒》的经方大师(5)

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定位这个张遇团伙,宋朝官方记载中当然是把他们称做“贼”,但是这样的队伍显然有农民起义的色彩。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成分复杂,溃军和农民起义者混在一起。张遇这个人本来是在河北正定(就是李东垣的家乡)的一个军队当兵,估计属于军棍一类的人物,后来看到时局较乱,就趁势起兵,带着队伍一路辗转,来到了许叔微的家乡。他的队伍有两万余人,军纪很差,一路烧杀劫掠,百姓无不怨声载道。单从这点上来看,我宁愿把这支队伍定位成“流寇”。后来这支队伍在接受招安后,恶性不改,继续抢劫,祸害百姓,被韩世忠给收拾了,杀了几十个将官才老实了,从此收编入韩世忠的队伍。

南宋政权刚建立的时候,张遇的队伍还没被收编呢,他们从北方一路杀来,直奔许叔微的家乡真州。

老百姓紧张极了,因为这个时候的宋军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城池估计是守不住了,但是又能往哪里逃呢?你能保证不会自己刚逃到那里,贼人就马上攻打到那里吗?

在那些动乱年代,枭雄们金戈铁马、指点江山,最倒霉的,永远是老百姓。

许叔微此时在做什么呢?还能做什么,还是给大家看病呗。只不过,这时来看病的人群中多了很多宋军士兵。

古代医案中记载治疗士兵的并不多见,机会难得,让我们来欣赏一下,顺便也分析一下宋军的军力吧。

这个时候天下大乱,人心惶惶。真州的老百姓都在打包袱,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收拾起来,藏到安全的地方。路上不时有军队跑来跑去,这是守城军队在调动。大家都从门缝里向外张望,想得到点前线的消息。实际上,此时张遇的流寇部队距离这里还有些距离。

一天,有人拍打许叔微家的门板,许叔微打开门,看见几个人抬着一个官兵,忙问是怎么回事?

来人告诉他,这是从前线宣化镇(这不是河北的宣化,而是真州边上的一个小镇)部队撤下来的一个病号,是个军士,患伤寒五六天了。宣化镇上没有医生,只好跑到真州来找许叔微救治。

许叔微立刻请大家进了屋,然后给患者诊了脉,脉象洪大而长,再问问患者的症状,是大便多日不通,身上发热,没有汗。

许叔微说:“这是个阳明证啊,需要使用泻下的办法!”

患者家属听了吓一跳,说:“他都七十多岁了,使用泻下的方法不合适吧?”

看看吧,连七十多岁的人都拉去打仗,可见宋军队伍的质量不怎么样。

许叔微说:“恐怕只有这个办法了,现在‘热邪毒气并蓄于阳明’,不管多大年龄,不泻下都不行啊。”

患者家属只好答应了,于是许叔微给开了大承气汤。

过了半天,患者什么反应都没有。

许叔微有些纳闷,不对啊,看他这个体质,该泻下了,怎么还没反应呢?

于是又诊了脉,问了病证,病情居然一点儿也没好转。

想了片刻,许叔微突然明白了,问患者家属:“药都喝了吗?”

家属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许先生,我怕他的身体受不了,只给他喝了半服。”

果然不出所料啊,许叔微说:“马上再服一服,这样吧,这次我亲自监督,喝下去为止。”

这回可逃不掉了,家属在许叔微的眼皮底下,把这一服药给患者灌了下去。

没多久,患者就喊着要去厕所,开始泻下了。

泻了以后,患者全身微微出汗,家属一摸,温度已经降下来了,患者其他痛苦的症状也消失了。

第二天,家属还想跟许叔微要补药给患者补补身体呢,许叔微告诉他们,这个时候不能补,怕邪热未清啊,只需要喝些粥调理一下就可以了。

这位七十多岁的军士好了以后,又回到宣化去守备了。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128年,正月的时候,张遇的队伍直奔真州杀来。他们在城外就和宋军交战上了,打得不可开交。一时间城内也乱了,百姓们有的帮助宋军守城,有的运送物资,街道上都是来回奔跑的人群和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往日宁静的生活状态被彻底打破。

这时,到许叔微这里来寻求救治的人更多了,很多都是从前线下来的。

这个时候,有一个宋军士兵被张遇的部队俘虏了。这帮流寇将俘虏塞在小船的甲板下面。那儿绝对不是人待的地方,估计就是平时打鱼时放鱼的地方。这位老兄被塞在甲板下面就没人管了,窝在那里,这份遭罪。

好在这位老兄是个机灵人,后来找到个机会,居然从那里跑了出来,逃回到真州城内。

自由万岁!这位老兄终于体会到了自由的快乐。被俘虏后,水米未进,已经饿晕了,于是他找了个馆子狂吃一顿。吃饱喝足后,脱下衣服找虱子,估计在甲板底下被这帮寄生虫给咬惨了。

结果第二天,他就开始发烧了。

请了位医生,这位医生一分析,饿了几天,然后狂吃了一顿,甭问啊,这是有食积啊,使用泻下之法吧。于是开了泻下的方子。

结果泻是泻了,病没好,白遭罪了。

又请了位医生,一听说患者曾经脱衣服找虱子,好嘛,这可是正月里啊,甭问啊,这是外感风寒啊,应该发汗。于是就开了发汗的方子。

汗也发了,病还是没好。经过这两位医生的治疗后,患者的病更严重了,开始感觉精神困顿,而且还喘上了,呼吸很费力,可把两位医生吓坏了。

没办法,只好请来了许叔微。

许叔微诊断结束,没说别的,只是背了段《伤寒论》的条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两位医生愣了,心想:什么意思?不说是什么病,口中念念有词的,这是干什么啊?好像是在背诵《伤寒论》条文吧?

一位稍机灵点儿的马上反应过来了,噢,这是说这个病该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呢(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中的方子,用来治疗风寒引起的肺气上逆之证)。

另外一个也反应过来了,可是仍有些疑虑:“这个桂枝我可没有用过,这味药是不是太热啊,能治疗喘症吗?”

许叔微也不客气,说:“那就请各位来看看仲景方子的疗效吧。”

于是抓了药,熬好给这位老兄喝了,只喝了一服,患者就不喘了(一投而喘定)。

喝了第二服以后,患者开始微微地出汗,到了晚上,身上的热就退了,再一诊脉,脉象已经平和了。

两位医生傻了,张了半天的嘴,最后由衷地感慨道:“不知仲景之法,其神如此!”

许叔微告诉他们:“仲景之法,岂诳惑后世也哉!”

然后勉励两位医生,等战乱过去了,请二位好好研究一下《伤寒论》吧,这里面可以汲取的东西很多呢。如果研究中遇到了问题,还可以看一看这本《伤寒百证歌》。来,这本书,送给你们了。

两位医生的嘴张得更大了。

从上面的医案我们也看出些端倪了,宋军的战斗力不怎么样,连七十多岁的人都拉上战场了,这种老弱病残、良莠不齐的军队,打仗时能占得了什么优势?

果然,没有多久,真州就被攻破了。张遇的军队进入了真州,大肆烧杀抢掠。

瘟疫又来了

过程我就没法儿说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历朝历代下来,遭殃的永远是老百姓。军队打来打去,无非就是为了抢占老百姓家里那点可怜的财产,一旦攻下了一个地方,没说的,就是撒开人马,进入各家各户,值钱的东西拿走,能吃的家畜带走,年轻的妇女掳走,就是这些事儿。

还是那句话,老百姓总是那个最倒霉的角色。

可以想见,在这样的动乱中,许叔微只是一个读书人,一点回天之力都没有。

他只是这些遭难的成千上万的百姓中的一个。

许叔微为此悲愤不已。

张遇的队伍如同蝗虫一般,把真州洗劫一空后,直奔镇江府而去。不久他们攻陷了镇江,又进行了新一轮的烧杀抢掠。

此时,整个真州如同地狱一般,往日繁华的场面不见了,街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被烧毁的房屋和无家可归的百姓。

有的人家里粮食被抢走了,只能忍饥挨饿;有的人家里房子被烧了,一家人只能风餐露宿,忍受冬天的寒冷。

许多人在这场战争中被杀死,每天都可以见到大批的送葬队伍。有的尸体无人认领,就堆放在街边。

这些都是导致瘟疫爆发的主要因素,正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果然,没过多久,一场大规模的瘟疫席卷而来。

许叔微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心急如焚,可是这些致病因素他一个都清除不了。此时,他突然感到了作为一个老百姓的无奈,你的医术再高,当面对那么多饥寒交迫的百姓时,你还是无能为力。

我们完全可以想见,以许叔微的慈悲心肠,面对如此人间惨剧时,他的内心一定在经历着痛苦的煎熬。

怎么办?没有办法!许叔微擦干了眼泪,挽起衣袖:作为一个医生,我只能尽我所能,为百姓多做点事了!

他先找到了药铺的老板,还好,那群流寇认为中药不值钱,只是抢走了银子,把药全留下了。

许叔微对老板说:“此时瘟疫大行,老板请施舍些药来救人吧。”

老板:“许先生您一向免费给百姓诊病,我佩服不已,现在您有这等请求,我哪能拒绝呢?”

于是派了伙计,“许先生前面给灾民诊病,你们后面就回店里抓药送去。”

许叔微与几家药铺的老板谈妥后,就开始行动了。

他挨家挨户地敲门(估计很多家都没有门了),对瘟疫患者进行救治。大家一开始都很吃惊。咦?我们家没有请医生啊!我们已经没有钱付药费了!

当大家看到来的医生是从未收过诊费的许叔微时,这才恍然大悟,乡亲们都感激涕零。

在寒风里,从白天到黑夜,许叔微一直忙碌着,送药的伙计已经轮换过几批了,可是许叔微却一直忍受着疲倦,咬牙坚持着。

他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会儿吧,没有时间了,随时都有人会因瘟疫死去啊,要快啊,一定要快啊!

王先生患瘟疫已经几天了,家里人忧心如焚,却无计可施。

这时,许叔微上门来询问了,“你们家里有人患瘟疫吗?”

大家都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马上回答:“有啊,在这里躺着呢!”

许叔微:“我来给看看吧。”于是带着药铺伙计进了屋里。

患者家属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许叔微是要干吗,只能呆呆地看着。药铺伙计给解释了,“我们许先生免费给大家看病,药也是免费赠送的!”

一家人这才感激地作揖致谢。

许叔微问了患者的病情,家人说患者身上发热,自汗,感觉身体沉重,连翻身都困难,总是昏睡。

许叔微诊了脉,然后说:“这是风温病啊,需要用葳蕤汤和独活汤来治疗,开两服,明天这个时间我再来复诊。”

伙计记下,马上跑去抓药了。

许叔微匆匆告辞,走出王家大门时,他停了一会儿,把眼睛闭上了片刻——他实在太疲倦了,只能用这种方式稍作休息。不一会儿,许叔微又努力睁开眼睛,强打精神,继续前行。

在进入下一户患者家的时候,许叔微意外地发现已经有个医生在给患者诊病了。

那个医生见许叔微进来了,马上上来打招呼。

许叔微觉得此人有些面熟,但一时想不起来。

那个医生笑着说:“许先生您不记得了?在给镇东莫子仪治疗狂症的时候,您送过我一本《伤寒百证歌》啊!”

“噢!”许叔微这才想起来,“您这是?”

医生:“听说许先生在给瘟疫患者义诊,我虽然本事不如您,但也想效仿您为百姓做点儿事。”

许叔微感到由衷的高兴:“好啊,你有这份心,实在是乡亲们的福气啊。”

他仔细地看了那位医生的诊病过程,发现他进步很快,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于是他赞许地点点头说:“你的医术进步很大啊。这里你处理吧,我去下一户人家了,再见。”

许叔微刚要出门,那个医生突然叫住了他:“许先生!”

许叔微回过头。

医生有些不好意思地问:“我们以后就是朋友了,是吗?”

许叔微望着他,微笑地点点头:“是的,我们已经是朋友了!”

说完,许叔微转身走了出去,匆匆到另一户人家去了。

文献载:“建炎初,剧贼张遇破真州,已而疫疾大作,知可(许叔微的字)遍历里门,视病与药,十活八九。”

许叔微当时的治病记录,在他写的《伤寒九十论》一书中都可以看到。各位若有兴趣,可以买来阅读。此书在中医医案类书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瘟疫渐渐过去了。

可是,许叔微的心并没有平静下来。他每天望着千疮百孔的街市,无家可归的百姓,心中悲愤不已。他想:国家如此动荡,千万百姓流离失所,而我每天只能治疗几十个患者,难道我不应该投身到更大的事业中去吗?

我们看到了,许叔微是从悲天悯人的角度出发的,想投身到挽救国运的事业当中去。相信这是当时许多读书人共同的志愿,这跟后来的鲁迅弃医从文有些相似之处。

于是,在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许叔微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重新拿起举子业,考科举,进入政府,做一些能够挽救国家命运的事情。

赶考的路上

这个时候,南宋大将韩世忠在黄天荡围堵金兀术的十万大军,将其一举击败,举国上下一片振奋之象,许多有志之士都在振臂高呼,希望为国效力。

许叔微就是其中的一位。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估计各位可能会担心,如果许叔微从此不再看病了,那百姓们岂不是要失去一位好医生?

请您放心吧,许叔微是不会停止看病的。他在去赶考的路上也没有忘记医生的职责,沿途治疗了很多患者。庆幸的是,这些医案都记录下来了,让我来给大家展示一二吧。

许叔微到了毗陵(现在的常州)去备考,学官(估计是教委的官员)中有一个人叫王仲礼,这位王仲礼的妹妹病了。许叔微一听,没什么推托的啊,领导的妹妹病了,我去给瞧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