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
18524800000032

第32章 许叔微,一个真正读懂了《伤寒》的经方大师(2)

蔡京这次碰上的不知道是什么病,史书中没有记载什么,总之是说许叔微开了药后,一晚上就好了(一夕瘳)。

蔡京大喜:嘿,小兄弟,有两下啊,怎么样,以后跟着我混吧(京喜,欲官之)。

许叔微这时候刚刚落榜,心里很不痛快,好容易有个机会可以出人头地,他当时也有些心动。但他转念一想:我通过这种手段得个一官半职,多不光彩啊,难道我忘记父亲的嘱托了吗?要做个正直的人啊。

于是,许叔微就跟蔡京说:对不住了老大,我还是自己凭本事混吧,再见。

许叔微拂衣而去,飘然离京。

此一去,竟然是天地暗换。

当他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京城已经变成杭州了。

当他考中进士的时候,北宋已经变成南宋了。

看到这儿,您一定有些纳闷:这位许叔微,也没见他拜哪位高人为师啊,也没看见他是怎么学习医术的,他怎么就成了中医高手了呢?

难道,这又是一个天才,一个无师自通的厉害人物?

是啊,以蔡京这样的地位,能看上眼的医生估计也不多,在众多的高手里面,他选择了许叔微来治病,说明当时许叔微已经有一定的影响了。

这就奇怪了,一个乡野孤儿,一个靠自己天天晚上熬夜读书的年轻人,怎么就莫名其妙地成了一个治病能手呢?莫非他有什么秘籍?

没错!您猜对了,许叔微的确是有秘籍的,这就是《伤寒论》。

有一本书,叫《伤寒论》

许叔微生活的时代虽然有些乱,但有一点他非常幸运,他赶上了北宋政府刊印《伤寒论》。

宋朝的皇帝们在其他方面我们不敢恭维,但对于医学的重视,实在是令人敬佩的。从宋朝第一个皇上上任的那天开始,他们就不断地组织人马,收集和整理各种医书,然后拿来印刷。

到了宋仁宗的时候,成立了一个校正医书局(就在许叔微出生的前三年挂牌开业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一批书籍都是这些高手们给整理,再将版本统一起来并出版的。

这个校正医书局的同志们效率真是高啊,紧赶慢赶,就在许叔微出生前后(真是老天有眼啊),把《伤寒论》给整理出版了。

要说这个过程还挺传奇的,您别看《伤寒论》这么经典一巨著,在宋朝之前,一直没有一个像样的版本。

唐朝时的中医大师孙思邈各位熟悉吧,影响那么大的一专家,在他的早年愣是没见过《伤寒论》。为什么呢?原来当时拥有此书的医生们都很自私,表面上都说:张仲景这个小医生有什么了不起啊!没什么好学的!可实际上,一转身,回家自己晚上偷着看《伤寒论》,学两手然后牟利。这让孙思邈感觉很不爽,觉得这帮人太不厚道了,他在写书时就写下了“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感慨。等到了老年(各位也都知道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这个等候的时间可够长的了),孙思邈才看到了一本《伤寒论》。孙思邈看了以后,这个感慨啊,说这本书写得太好了,原话是:“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各位别理解歪了,这“特有神功”的意思不是说张仲景像东方不败,而是说仲景的方子疗效太好了。于是他把部分《伤寒论》的内容记录到自己写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里了。

后来,很少有人能见到真正的《伤寒论》了。宋太祖的时候,节度使高继送给皇上一本《伤寒论》,版本错误很多,让皇上很不满意,抑郁了很久。

再后来,一个翰林学士王洙,在翻馆藏的那些多少年没人动的破书时,看到了三卷不大起眼的书,书差点被虫子给蛀了。他拿起来,很不在意地拍拍灰尘,被呛了一鼻子灰。他眯着眼睛看了看书名,突然,他的眼睛瞪大了,嘴也张得能放下个足球,他的脑中闪过了无数个霹雳:什么?张仲景写的《金匮玉函要略方》?

于是赶快用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翻开看,此书分为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天啊,这就是传说中的《伤寒杂病论》啊!(此等幸运事件降临的概率比中五百万元彩票要低五百万倍。)

后来,王洙把这个版本的《伤寒论》给抄下来,传播出去(按:《伤寒杂病论》是合集,后来伤寒部分成为《伤寒论》,杂病部分成为《金匮要略》)。

校正医书局的同志们就是根据这些版本,整理出了一个标准版的《伤寒论》,先是出了套大字的版本,据说特漂亮。当然,我也仅仅是听说而已,因为这版早就绝了,现代谁都没见过。民国期间听说北平有一个人还有一本,众人仔细找去,可就在谜底即将揭晓的时候,此人却不见了。

总之现在是没了,我看见过一些老同志,他们到今天还在为当时没找到而耿耿于怀呢。

大字本出版以后,有大臣向皇上打报告,说这大字本浪费纸,还特贵,老百姓买不起啊(跟现在的精装书似的,老百姓一看价格就晕),大臣请求印点小字本,让书价降下来。于是皇上从国库拨了五千贯钱,用于刻板和纸墨工本,出版了小字本,“广行印造”。这是给老百姓的,皇上特批:“只收官纸工墨本价,不许盈利。”

看来封建时代的皇帝也做了些好事啊。

遗憾的是,这小字本现在也没了(咱们中国人马大哈是出了名的)。好在明朝有一位叫赵开美的给这个宋版出过一次模仿版,整得跟真的差不多。但您别高兴太早,就连这个模仿版,现在全世界也就剩下几本,这几本也是破的破,残的残。其中最完整的一本,我给大家透露一下,现在就藏在沈阳医学院的图书馆里,可是非常遗憾,由于该校是西医院校,还未意识到这个版本对中医界有多重要,所以还没有整理面世。

看到了吧,一本古书在经历了硝烟战火和风霜雨雪之后还能流传下来,岂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各位看完了还等什么啊,您怎么说都比孙思邈幸运多了!还不赶快去新华书店弄一本?

让我们再回到宋朝吧。《伤寒论》的小字本出版时是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这个时候,小许叔微只有八岁,他的父母还没有去世,他还沉浸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呢。

不知经过怎样的辗转,有一本《伤寒论》到了许叔微的手中。可以想见,在父母去世以后,在许叔微苦读的日日夜夜里,他一直是以这本书作为益智读物的。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解读《伤寒论》的书特别多,随便到书店里都可以找到几十种以上,那个时候基本没有。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写《伤寒论》的参考书的鼻祖,就是这位许叔微,还有跟他差不多大的成无己等人。后来这哥儿几个长大,呼啸成群,笑傲江湖,形成了一个大门派:伤寒派。

这个伤寒派就相当于武林中的少林派,为正宗里面的正宗流派。

该派尊张仲景为医中圣人,认为医家之有仲景,犹如儒家之有孔子;医书之有《伤寒论》,犹如儒家之有《四书》。其实在宋代以前,张仲景的地位并没有这么高,刚才我聊过了,好多人都没见过《伤寒论》这书长什么样呢,就更甭谈认识张仲景了。正是从宋朝开始的伤寒学派,发掘出《伤寒论》的巨大价值,才把张仲景提升到了医圣的地位。

后世尽管出现了时方派等流派,但是仔细看看他们的理论内容,也都与《伤寒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仲景之路

我把上面的内容讲完了,但估计您的心中还是有疑问。是的,甭说您,我的心里也有一个巨大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偏偏是许叔微成了伤寒大家呢?我们承认,《伤寒论》流传得不容易,可看过这本书的人还是有很多,当时和许叔微同时看到的人不计其数,现在学中医的基本也是人手一本了,怎么你我都没成此类高人呢?

到底是什么让孤儿许叔微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拿起文辞深奥的《伤寒论》进行苦读,最终掌握了其中复杂的诊病方法呢?

为了揭开这个谜团,现在,让我们来模拟一下许叔微第一次看《伤寒论》时的情景,揣摩一下他的思维轨迹吧,这是侦探在追踪迷案时最常用的一种手法了。

在一个深夜里,许叔微翻开了《伤寒论》,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张仲景写的序。

在序言里,张仲景写了自己家庭的遭遇,他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稔:年的意思),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因此,他发奋看了很多的参考书,才写下了《伤寒论》。

原来张仲景是在这种凄惨的情况下开始攻读医学的啊!

许叔微的心被这些字句触动了。

那些似乎早已愈合的伤口开始流血。

他抬头看了看四周,空空荡荡的,只有自己孤单地坐在屋子中央。

“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是这样的啊!这里原来是有三个人的,爸爸、妈妈和自己。

那曾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啊,有笑声,有温暖,有阳光。刮风下雨时,还有呵护的肩膀和双手。

可现在,一切都消失了。每天要自己给自己做饭,没有人跟你商量今天该吃点什么菜了,早晨再也没有人喊你起床了,发烧时也要自己煮姜汤喝了,孤单的时候,只能跟自己说话,实在想念爸爸妈妈了,只能对着他们的衣服聊一会儿天。

这就是一个孤儿的生活啊。

许叔微的眼泪慢慢流了下来。

那天夜里,他完全体会到了张仲景当年是多么的痛苦与悲愤!

他甚至体会到了仲景流进心里的眼泪的苦涩和那种刺入骨髓的疼痛。

许叔微,能问你些问题吗?

可以。

现在有一条道路,摆在你的面前,那是仲景曾经走过的道路。

是的,我已经看到了!

这条道路很艰苦,也很孤独,你愿意走吗?

我愿意!因为,我看到了走在前面的,仲景的身影!

你会每天见到患者痛苦的脸。

是的,我知道!

你也许会在救治的时候被传染上疾病。

我知道,可是我不害怕。

你即使学医,也救不了你的父母了。

是的,但是天下还有亿万个父母!

明白了,我无法再问什么了,许叔微,你出发吧,向着自己心中的信念,出发吧!

不知不觉,东方已经破晓了。

烛光和晨光融为一体,照亮了整个屋子。

苦读了一夜《伤寒论》的许叔微,此时伏在案几上,小憩片刻。

我们把整个过程理顺了,这就是为什么许叔微会对深奥的《伤寒论》下苦功钻研的原因。

在对《伤寒论》进行了许多年的苦读后,许叔微终于掌握了《伤寒论》的奥秘,他的医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网友互动

小星狗问:

像许叔微这样既有医术又有医德的中医,现在少之又少了,一生免费为百姓看病,我们祖先这等思想境界,后人真是难以企及啊。像罗博士这样,以前人为榜样,致力于将中医发扬光大,为患者排忧解难,真是可敬可佩。

我有一个困扰了很久的问题,想请教您。我从前年冬天开始,每天早上起床嗓中都有痰,有时候是白痰,有时候是透明的痰,有时候是黄浓痰,早上吐个十几次也就好了,但是一天中还是会有些透明的痰。去医院检查过,说是慢性咽炎,配了中成药吃,钱没少花,但是一直都没有什么效果。去年秋天还夜夜咳嗽。医生说是过敏性咽喉炎,又吃同样的药,同时还吃扑尔敏等抗过敏药。这次吃完药以后,夜里不咳嗽了,又恢复到老样子,早上起来口鼻很干,还是要吐老半天的痰才觉得舒畅些。麻烦罗博士看看有什么好的建议不?谢谢。

罗大伦答:

朋友,谢谢你的抬举,中医的发扬光大,依靠的是大家的努力啊。对于你的病症,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情况,这是咽部有了慢性的炎症,现在慢性咽炎的发病率很高,中医里有一味药很常用,就是陈萝卜缨,就是把萝卜缨让雪打一个冬天,然后再拿来使用。平时的保养,我建议可以经常吃些萝卜,萝卜有顺气化痰的作用,对此病有好处。中医里面有句话,叫:九窍不和,皆由脾胃。脾胃是主升清降浊的,如果浊气不降,那么就很容易在咽喉部位出现问题,如果经常吃萝卜,可以宽胸顺气,这样有利于咽喉部问题的清除。至于药物,你可以问问当地的医生,是否有冬凌草片,这个药效果不错,在北京一般临床上会开这个药的。

药叉青原问:

要找到一个好的医生真是不容易啊,为给我儿子找一个好的医生治病我是深有感触。听朋友介绍罗博士知识渊博,医术高超,热心助人,我一直关注您的博客和您的书,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的儿子总是闹病咳嗽,免疫力低下,在这里想请教您今后如何对治,如能不吝赐教一二,不胜感谢!下面是我儿子的情况:

我儿子今年四岁半,一岁多时有过一次感冒,之后持续数月咳嗽,西医诊断为过敏性哮喘,之后两年经常感冒、咳嗽,免疫力低下。他得过几次肺炎,高烧不退,每次肺炎、发烧都是用抗生素治疗,中药用得也很乱。从2008年开始看中医吃汤药,找的是大连一个有名的中医,脉诊常为细数,开出的方子中经常有20多味药,常见石膏、双花、蝉蜕这些。持续吃了一个半月汤药,感冒、咳嗽次数开始减少。后来发现孩子手足冷,有过一次类似药物中毒(平日方中多加水牛角大量),有天晚上服完中药后剧烈咳嗽、呕吐和吐痰,于是停服中药。从去年10月份至今基本上是20天左右闹一次小病,其中11月得过一次肺炎。

现在孩子的情况是,体偏瘦,食量大胃口好(但是怕他吃多上火不敢给他多吃了),佝偻(鸡胸),活动量稍大就出汗,活动量再大些就喘气声粗。免疫力低下,不抗折腾,大便1~2天一次,经常性的干燥,拉羊屎蛋儿。生病咳嗽期间经常流鼻血,每天2~3次,9月份还得过一次鼻窦炎。舌苔两个月前经常性的黄腻苔,最近一段薄白。脚有时微汗,微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