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
18524700000026

第26章 张景岳,诊病如神的望诊大医(5)

张景岳经历了这件事情以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终于看到了医学的至高境界是什么样的,同时,他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在哪里。于是,他摒去一切杂念,从此专心致力于医学。

一个人,真的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要抛弃一切乱七八糟的杂事儿,只有用心精诚,才能做到最好。

各位读者都是处于人生的上升期的人(我估计没有七十几岁的老爷子来看我的帖子),所以上面的这些文字大家可以细心领会,各个行业里都是如此。

我们的张景岳本来学的东西就多,各门学问都略知一二,现在他再这么一努力,思想境界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结果您一想就知道了,他的医学水平那是突飞猛进啊。

终成一代名医

有的时候,你的学问到了,可是境界没有上来,所以总是觉得不能融会贯通。等到突然在境界上有了突破,一下子将学问都融通了,那你就达到了一种“自由境界”,各门学问都开始联系在一起了。以前对各种病的认知可能都是模模糊糊的,现在来龙去脉,各个病之间的联系,哪里是根结,就一清二楚了。

比如说现在的张景岳吧,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这天,有位叫王蓬雀的同志来请张景岳看病,这位小同志才30岁出头,患了咽喉病十几天了。

张景岳来到了蓬雀同志的家,刚看到这位同志的时候,也愣了一下,为什么呢?您看这哪儿是一般的咽喉炎啊(中医叫喉痹),这位整个的脸都肿了,脖子也变粗了,喘气很急,声音也哑了,喉咙里都肿了,连喝水都费劲。嘴里还起了口疮(口腔溃疡),这份儿疼啊,简直无法忍受。这位蓬雀同志疼到了什么地步呢?他需要用一个丫鬟来靠着后背,不能躺下睡觉已经几天了(看来这位蓬雀同志家里是有点钱,只是不知道这位丫鬟是否睡觉,估计得几位轮班来)。

张景岳看了,也觉得很严重,于是就开始诊脉。手一搭脉,张景岳就知道了,这位是个虚证啊。因为他的脉那是又细又数,微弱得厉害。以前好多中医都认为数脉就是热,但张景岳同志重新把张仲景的脉法又给整理出来了,他说这人如果虚弱得厉害的时候,元气大虚,这脉也是数的啊,各位需要识别啊。这就是人家张景岳提出来的。

再问这位蓬雀同志什么问题,他的声音简直轻微得像不能发声(声微似不能振者),张景岳又忍不住问了一下:“你这些天都服用了什么药物啊?”

丫鬟赶快把其他医生开的方子拿了过来,张景岳一看,都是黄芩、黄连、栀子、黄柏之类的苦寒药物。

张景岳明白了,这个患者本来体质是阴虚,结果病了以后用的都是苦寒之药,这就使得下焦更凉了,肾经里寒冷得像冰窟一样,阳气飞腾,跑到了上焦来了。

这个病,如果再稍微晚一些,或者再继续服用苦寒之药,就要出问题了。

于是,张景岳马上给患者开了镇阴煎,熬好药后,用冷水冷却一下,然后让患者喝下去。

这个镇阴煎是什么方子呢?它是张景岳创立的方子,放在新方八阵的热阵中,方子的组成是:熟地、牛膝、炙甘草、泽泻、肉桂、制附子。

这个方子里面的熟地用得很多,张景岳说要一到二两,这分量现在看可能很大,但是这是经验,这种情况熟地就是要大量地用,几十克是正常的。熟地这味药在这里我给大家讲讲。

实际上,熟地和生地是一个药材,都是地黄,这是中医使用的最早的药材之一。早在汉代张仲景等人就用了。生地黄可以起到滋阴、凉血的作用。如果把生地黄给蒸熟了,就变成了熟地了。具体的蒸法也非常复杂,是要先把生地黄放入锅里,洒上酒,然后蒸,蒸完了,拿出来,放在太阳下暴晒,然后再重新拿回去蒸,再暴晒,这样一共重复九次,做成的就是熟地了。所以各位看清朝时候的医案,好多江南的医家开方子都是“九蒸熟地”、“九制熟地”的,就是说要炮制得法。

您该问了,有必要这么麻烦吗?其实这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方法,现在通过分析,发现炮制前后的地黄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明显不同,可见古人是通过经验与效果来改进这些工艺的。

那么熟地这味药有什么好处呢?原来,它是补精生血的。各位记住了,在补血的方子里,我们都可以用到熟地,比如著名的四物汤,那就是熟地加上白芍、川芎、当归啊;又比如六味地黄丸,那主要的药物也是熟地啊。熟地这味药有个特性,虽然它主要是滋养肾精的,但是它和什么经的药配,就可以补什么经,比如,熟地配合白芍使用,就可以兼补肝经的阴血;和柏子仁配合使用,就可以滋补心经阴血;配合龙眼肉,就滋补脾经的阴血。

由于熟地是补血的,如果和一些祛除外邪的药物一起用,就可以在把外邪祛除以后,立刻由阴血来补足。比如在著名的阳和汤里,熟地是和麻黄一起用的,在麻黄把邪气散出后,由熟地来填补正虚的情况,这个方子对治疗寒性的闭塞性脉管炎、阴疽、慢性骨髓炎等效果都非常好。

其实生地和熟地都对风湿有驱除的作用,有的老中医就用生地七八十克,配合一点附子麻黄等热药,治疗风湿,效果非常理想。

张景岳是古今医家里面对熟地的应用最有心得的,经常随症使用,疗效非常的好,所以后人送外号“张熟地”。

在这个方子里面,张景岳使用熟地的量达60克,目的是赶快把患者的肾阴给补回来。他认为患者的咽喉肿痛都是因为肾阴虚,导致肾中阳气无所守,本来人家肾中的阴阳是抱在一起的,现在阴没了,阳当然也就飞了。阳气向哪里飞呢?是向上飞,所以就出现了咽喉部位的肿痛。这个道理看似玄妙,但是在临床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患者,这种患者什么六神丸、牛黄解毒丸吃了很多,越吃越重,反复地发作,有的几乎治疗了几年。当然,不都是咽喉肿痛,还有口腔溃疡,多少年都不好,其中就有这样的。

方子里还用了牛膝。牛膝是味补肝肾、强筋骨的药,药性是往下走的,所以如果下焦有虚弱之证,尤其是下肢,那么用了牛膝的效果就更好了。牛膝有怀牛膝和川牛膝之分,怀牛膝的滋补作用强,川牛膝的化瘀通络作用强,张景岳这里应该用的是怀牛膝。

方子里的炙甘草有通血脉的作用,同时甘草可以利咽消肿。

泽泻是泻肾经的水湿的。张景岳把熟地和泽泻一起用,这用的是金匮肾气丸的思路,使得熟地补肾却不增加水湿。方子里的附子和肉桂都是补肾阳的,用的量都不大,就一二钱,这是稍微地补点阳气。您该问了,上面都肿这么厉害了,还补阳?其实这就叫“引火归原”,这是中医理论的妙处,尤其是肉桂,用了以后,就能够把上焦的虚火给引下来,这是屡试屡效的方法。

这个方子张景岳是用来治疗吐血的,就是那种阴虚、阳气飞散导致的吐血,这种吐血经常是来势凶猛,非常骇人。同时还治疗阴虚导致的喉痹。但是在治疗喉痹的时候,要把药放冷了再服用,这叫“暗度陈仓”服药法,这么服药不至于引起上焦的难受。

这个方子的灵感其实来源于金匮肾气丸,但是熟地的用量大了,所以治疗的病症就改变了。这个用法后来被晚些年的傅青主学去了,傅青主就创立了“引火汤”,和这个思路是一样的。现在我们理清楚了,中医理论就是这么一代代传递的,各有来源(现在的李可老中医就特别擅长用这个方法,据他说很多五官科的疾病都是这个证型的,只是大家不会识别而已,所以久治不愈)。

这个方法我经常用,对于此种证型的口腔溃疡、咽喉炎疗效非常好,一般三服药基本恢复,但是要看清舌象,舌质一定是红的,如果舌质白,还有另外的方法。

我们把话题说回来,再看看这位蓬雀同志,他把凉的药,慢慢地喝下去了一服,然后就睡着了。等到第二天起来,惊奇地发现自个儿的脑袋变小了(原来是肿着的),而且,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居然咽喉全都好了(“过宿而头项肿痛尽消如失”,看看,效果就是这么的快)。

当张景岳来复诊时,居然不认识眼前的这个人了,因为在张景岳昨天的记忆中,这位的脑袋个儿特大,非常的“威严”(这个词张景岳用得很搞笑),今天出现的是一个面容清瘦的书生,大家伙儿一介绍,张景岳才知道这位就是患者。

于是,张景岳就又开了调补气血的药物五福饮(这也是张景岳创立的方子,是新方八阵里补阵的,主要成分是人参、熟地、当归、白术、炙甘草),这个病就痊愈了。

一开始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怀疑,这位张景岳治病的路子怎么和大家不一样啊,治疗咽喉肿痛不用消炎药,倒用起补药来了,能行吗?

现在服了,十多天的病,那么重,人家一晚上就给治疗好了,真是高人啊!大家一起竖起大拇指——佩服!

这位蓬雀同志本来都觉得自己要死了,没想到一夜之间病全好了,他非常感谢张景岳对自己的恩情,从此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说实话,我写到这里的时候,也是打心眼里佩服张景岳,他从《易经》的理论出发,深刻地领悟了人体阴阳的关系,开创了这个治疗方法,那真是功德无量啊。我临床用过,深深地知道这个方法的价值,但是非常遗憾,后世清代的温病学家对张景岳诋毁得很厉害,结果现在很少有人看张景岳的书了,这些方法知道的人也不多。大家都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治疗这些病,导致那么多的咽喉炎、口腔溃疡患者久治不愈,有的十几年都生活在痛苦中,很是遗憾啊。

天下之病何其多

再讲个镇阴煎的医案。

这是一位少年,估计是刚结婚,性生活多了些。张景岳说,有的人身体本来就弱,如果房事多了,很容易损伤了肾精,也就是肾阴伤了。这样,肾中剩下的那点儿阳气无所依托,就很容易飘浮到上焦,形成热证,但是下面是寒冷的。张景岳说此时要诊患者的脉,这种脉一定是细微的,或者脉是浮的,但是一按,非常的空。

这位少年本来患的是外感伤寒,患了七天以后,突然就开始鼻子出血了。一开始大家还以为这是病要好了呢,因为张仲景说过,外感病中鼻子出血和身上出汗是一样的,都是邪气外出的途径,民间也有这种说法,说感冒了,鼻子出血就是要好了。但是这位的反应显然和大家想的都不一样,他的血是从鼻子里不断地流出,从早晨辰时开始,到了下午的申时,患者的家属反映流了有一升的血!

这是一个很恐怖的场景,血就那么滴滴答答地流着,愣没人能止住。此时再看这位少年,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当张景岳被请来的时候,患者的身体已经冰冷了,眼睛也已经直了,这血还滴滴答答地往桶里淌呢,张景岳立刻给他诊脉。

当时的情景很乱,患者的父母还在身边号啕大哭,这都给张景岳的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干扰。

但是,张景岳是诊断高手,他的手一搭脉,就马上判断出,这位是个虚阳浮越的上热下寒证。

他马上给患者开了镇阴煎,方子我们前面说过了,是重用熟地,然后用少量的肉桂等药引火归原。其思路就是把肾中的肾阴补足,这样使得阳气有所依托,然后再引火归原。

患者家属马上就按照张景岳的方子给这个少年服药,结果,一服药以后,鼻子里的血就不出了,身上也开始感觉温暖。然后张景岳再根据这个少年的身体情况调理了一下,这个病就痊愈了。

这是张景岳第一次治疗这种鼻腔出血,从那以后,凡是碰到这个症候的,张景岳全是这么治疗的,屡试不爽,疗效显著。张景岳自己也颇感自豪,他说这虽然是金匮肾气丸的思路,但是,这个镇阴煎对这种病症的疗效要迅速很多啊。

再说个吐血的患者。其实这个吐血从现代医学来看,病因挺复杂的,上消化道出血,呼吸系统出血,都会从嘴里吐出来。有的上消化道出血很危急,下了胃镜下去,喷射的血液都把视野给挡住了,根本就查不出哪里出血了。当然,古代没有胃镜,更是无法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所以只能根据身体的整体表现来分析,然后确认出血的根本原因,进行调理。

这不,张景岳就遇到了这么一位,他姓倪,是个孝廉。这位老倪同志都四十多岁了,为了生活,还经常给报纸写点文章,给广告公司写点保健品的宣传文案什么的,赚点儿稿费,所以熬夜在灯下奋笔疾书那是经常的事儿。中医说啊,思虑伤脾,所以这位的脾经就不那么的强健,一过分劳累了,就会吐血。每次碰到这种情况,他都会来找张景岳,张景岳也就随症治疗,每次恢复得都还很快。

这一年的夏天要结束的时候,老倪同志手头的活多了点儿,连着几天都熬了夜,白天还要出去应酬,“连日交际”(提示中文系的同学,“交际”这个词看来明朝就出现了),结果坏了,就开始吐血了,不但上面吐,下面还泄血(这里没有说明颜色,如果是胃出血,便出来的应该是板油样的黑色),吐出来的血每次有手掌那么大一摊,或者是红色的,或者是紫色的,很是吓人。

老倪同志这下开始担心了,才想通,拼老命赚这么多钱干吗啊,还是身体健康重要啊,于是就赶快找人去请张景岳。可是恰巧,张景岳到别的地方出诊去了,没办法,就请了另一位比较有名气的医生。

这位医生来了以后,一看日子,这是夏天啊,夏天属火,正是火气当令,而你又是操心上火患的病,这两股火加在一起,不吐血才怪呢!

于是就开了清火的药:犀角、地黄、童便、知母等,这里面的药物我们大家都熟悉了,以前的各位医家也经常用。但是,中医就是有这么个特点,就是这些药,你用对了就治病,用不对就耽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