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
18524700000022

第22章 张景岳,诊病如神的望诊大医(1)

经常有网友给我来邮件,向我咨询有关治病的问题。

我看了这些网友治病的过程,很是感慨,他们通常都是患了某种病,然后到处求医,好多网友还真的是中医的粉丝,但是,现实却让他们很失望。

他们去了很多的中医院,排队挂号找名医,可是一般的遭遇都是:名医匆忙诊病,匆匆诊脉,三分钟内就把方子开完了,有的甚至还没等患者把病情叙述完。

结果可想而知,通常是连服几个月的汤药都毫无效果。

就凭这种治疗效果,您还怎么让人家当中医的粉丝?

有的网友在邮件中说:“我们看了你写的中医故事,对中医充满了信心,可是求诊以后才知道,好的中医太难找了,哪里才有啊?”

到底中医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现在中医的疗效会如此之差?难道这种服药几个月毫无效果的诊病方式就是中医吗?

那么古代的中医呢?有的读者问我,为什么您写的古代中医,身边总有一群庸医啊?古代名医成长的故事,似乎就是和庸医斗争的故事。是不是古代一百个医生里,有九十九个是庸医,只有一个才是名医啊?

这都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那么中医就难以发展。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认为,问题就出在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医诊断学不健全。

我写了那么多的古代医案故事,发现误诊医案中都是医生上来就诊断错误了,大方向错了,怎么用药怎么害人。

诊断是基础,如果诊断出现错误,后面的治疗无论如何也对不了。

诊断是看病的第一步,诊断的大方向如果对了,那么后面的药物还可以调整,不至于犯大错误。但是如果第一步就错了,大方向错了,那后面的就全盘皆输了。

所以我非常重视中医诊断学,认为这是一个中医看病的基础。

但是,我也同样迫切地感到,中医诊断学现在是如此薄弱,拿来现在的《中医诊断学》教材看看,这本书那么薄,和《西医诊断学》简直没法儿比,其实,它原本应该比西医教材厚很多的。

中医诊断学就好像是一杆枪的瞄准器,只有瞄准了,才能射中目标,否则一定会误伤人命的。

通过这么多年的观察,我发现,谁的中医诊断基础好,谁就能做一个好的医生,如果在诊断这个环节上基础不扎实,那么这个医生看病的效果一定是不好的。

那么,中医诊断到底该怎么发展呢?我们老百姓怎么能够了解一些诊断知识,为自己做一些分析呢?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今天,就让我给各位来讲述一个诊断高手的故事吧,这个人就是张景岳,他在古代医家中独树一帜,对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而且,他还是一个对阴阳理论理解得非常深刻的医家,他的好多用药方法现在都广为应用。

可是,非常遗憾的是,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对张景岳都不大了解了,他的几百万字的医学著作,似乎都很少有人看了。

一方面,是那么多的宝藏,都沉寂在历史的迷雾之中;另一方面,是很多医生感叹:现在的病怎么那么难治呢!我们的办法怎么那么少呢?

其实,办法很多,古人早就写下经验了,只是我们不去看而已。

那么,张景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从头来讲述吧!

(一)

宝剑的寒光

公元1592年(明朝万历二十年)5月26日,朝鲜大地上刚刚见到春意,冰冷的铁骑就踏碎了刚刚解冻的土地,日本的丰臣秀吉命令日军倾国而出,一共十五万余人,兵分九路,长驱直入,朝鲜国王逃亡。

同年12月,辽东的土地上,一片寒冷之象,漫山遍野的铁甲部队正聚集在鸭绿江边,铠甲在冰冷的江水映衬下泛出阵阵寒光,兵器和铠甲碰撞的声音不绝于耳,五万明朝大军聚集在这里,正等待着命令开赴朝鲜前线。

12月26日,指挥者手中的宝剑寒光一闪,渡江的命令下达了,此时马声嘶鸣,军队的行进声音震耳欲聋。

在这支队伍中,有个年轻的参谋格外引人注意,他的脸庞被身旁经过的铠甲挡住后又出现了,凝重的目光望着远方。

我们之所以关注他,因为他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张景岳。

在若干年后,他将成为一代名医,而此时,他正在全力报效国家。

在随后的八年里,壮士们宝剑的寒光在朝鲜战场上交相辉映,他们横扫日军,最后日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余部被彻底赶出了朝鲜。

那么,张景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代名医呢?他的一生都有哪些曲折的经历呢?

让我们从头来叙述这个故事吧。

北京学医

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因为中医界习惯称呼他叫张景岳,所以我们后面为了方便,也这么称呼吧。

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上本来是四川绵竹人,在明朝初年,放着好好的在江边品茶打麻将的生活不过,跑出来跟着朱元璋打仗。估计是很能打,让老朱同志很感动,在平定了天下以后,就封了张家到绍兴,食禄千户,世袭绍兴卫指挥使。这么看来,张景岳小时候的日子是很舒服的,估计是在部队大院儿里长大的,年幼的张景岳和小朋友们在比谁的父亲官大的时候,自己还经常能够找到自豪感。

但是这也给张景岳留下了另外的影响,那就是总是幻想着打仗,心里总是惦记着,世界上这些国家谁最厉害啊?我们和那谁谁比,谁的军事实力强啊?

而且杂志摊上一旦来了有关兵器的杂志,他一定是最先买来的,身上穿的也巨拉风,总是搞点迷彩什么的。

您该问了,我们的小景岳都这样了,他爸爸就不管管?

管,当然管了!他的爸爸叫张寿峰,这不,小景岳刚把兵器杂志买回来,他爸爸一眼瞄见了,立刻喊住了他:“景岳!是最新一期的吗?”

小景岳掖着藏着地回答:“是……是。”

张寿峰高兴地说:“快点儿拿来,我先看,我看完了你再看!你先回屋写作业去。”

小景岳不情愿地交出了杂志。

对,就是这样,其实小景岳的父亲也是个豪气之人,很是尚武,总想有所作为。

当然,我们说的这是爱好,人家小景岳私塾还是要上的,儒家的经典还是要读的。但是根据老师们反映,小景岳读书有个特点,就是领会了意思就满足了,非常不愿意死背那些句子(这似乎是很多名人的共同特点啊)。而且您别看他喜欢看那些兵书,其实他并不是一个好动的孩子,他总是在那里坐着安静地读书,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特有心眼儿一孩子。

在张景岳14岁的时候,他父亲张寿峰同志终于坐不住了。他觉得这么混日子太没劲了,整天白吃白喝的,凭什么那一千户人家就得向你交纳收成啊?你祖上的军功并不等于你自个儿的军功啊!

不行,我们要自强自立,我们要自己建立军功!

抱着这样的想法,张寿峰同志领着14岁的张景岳,离开了绍兴,北上,来到了北京,来到了天子脚下,寻求发展的机会。

来到北京一看,天啊!怎么人这么多啊!怎么大家和我想的都一样啊!都想来北京发展,天南海北的都来了,把房价都给炒上去了,二环三环路上也都给堵得谁都过不去了,出门办事儿挤车就得几个小时,这还谈什么发展啊!

于是,张寿峰同志及时地改变了策略,把来北京求发展的目标改了,改成了教育孩子。

您别说,这么改还真对了,北京历来不缺人才,教育气氛特好。于是张寿峰同志就开始了对张景岳的教育计划。

其实我在研究张寿峰同志这个人的时候,一直有点琢磨不透,这位到底是想让张景岳同学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啊?他的教育计划看着怎么这么乱呢?

首先,他在来到北京后不久,就带着张景岳到了当时的一位名医金梦石那里去学习,在跟着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张景岳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

这个安排似乎是比较靠谱的,如果单是这样安排我也就不奇怪了,可您再看看他接下来的安排。

他让人教张景岳学习“鱼腹八阵”之策。这是什么?兵法啊,看来他的尚武思想还在活跃。

除此之外,他安排张景岳读的不是科举的八股文,而是诸子百家,什么经、史、子、集的,您说这是一种什么教育思路啊?

这“经史子集”的内容可就多了去了,什么天文、堪舆(就是风水地理)、音律、兵法等,张景岳就像是一条小鱼,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畅游。

这种知识结构是横扫一切式的,很多似乎八竿子打不着的学科都被张景岳给扫荡了。

现在我们是无法了解张寿峰同志到底在想什么了,总之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张景岳慢慢地长大了。

很多年以后,在张景岳写出了研究《黄帝内经》的著作《类经》时,我们才明白,原来他学的这些学科都不是白学的:他用他的音律知识解释了《黄帝内经》中音律的部分,用天文知识解释了《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部分,等等。这使得《类经》这本书的学术价值非常高,清宫太医院里就是用《类经》来做教材的。

让我们回到当年吧。一晃,张景岳已经是一个英俊的青年了,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与满院小朋友一起玩闹、相互攀比的幼稚孩子了,他已经成长为一个豪侠般的年轻人了。

此时,他总喜欢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喝酒聊天,有人说张景岳此时是“谈兵说剑,壮士逊其颜色”,显然在大家一起喝酒的时候张景岳同志很是高调,搞得餐厅的服务员小姑娘总是对他投以爱慕的眼神。

这帮朋友在一起聊天,最后气氛总是搞得很热烈,大家都热血沸腾、豪情万丈,觉得建功立业就在明日。结果大家一激动,就提着宝剑,结伴闯荡江湖去了。

江湖,江湖到底在哪里

江湖到底在哪里?这实在是个好问题,“江湖”这个词张景岳自己就用过,他说他在中年以后,还曾经“多游江湖间”,但是江湖到底在哪里呢?鬼才知道呢!张景岳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帮哥们儿也是一通瞎逛。从他们走的路线来看,他们先去了北方的边境,似乎他们认为边塞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但是从张景岳的书里,我找出了蛛丝马迹,张景岳的这帮朋友显然并不是都那么的坚决,有的几乎是抱着玩的态度去行走“江湖”的。

此时的张景岳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学习后,已经掌握了很多医学的知识,基本是一个成手了,因此他行走江湖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由于张景岳的知识结构特殊,因此他思考问题特别缜密,这使得他在中医诊断方面独有心得。他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可以说,他就是一位中医诊断大家。

这可以从他在游走江湖时的一个故事中看出来。

当时,这帮哥们儿行走江湖到了榆林,这里在当时就是边关了,几位大侠就打尖住在了客栈里,等待着建功立业的机会。

有的哥们儿等得枯燥了,就给自己找了件“快活”的事儿——召妓。

张景岳的一个朋友就是,这位很快就和当地的妓女搞得火热,张景岳同志是怎么劝都不成,最后想想陆小凤等名角也都是这样的,就忍了。

但是,在仲冬的一个深夜(谯鼓初闻),这位就突然跑到张景岳的房间敲门,张景岳忙开门,睡眼惺忪地问是怎么了?

这位“大侠”说:“景岳大侠,快来救命吧!”

张景岳更急了:“怎么?你行侠仗义把人给劈了?”

这位“大侠”急忙摇摇头,说:“不是,是和我相好的依红楼的小翠姑娘,忽然患了急症,命在垂危,如果真的死了,我们就甭想行走江湖了,直接牢房里待着了!”

张景岳一听,这哪儿成啊,要赶快去,于是就随着那位“大侠”来到了依红楼。

到那儿一看,这位姑娘口吐白沫,僵硬地躺在地上,好像气息也没有了,用手触摸了一下四肢,四肢也挺凉。

此时的张景岳乍一看,也大为惊骇,心想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于是就拉过手来诊脉,可是手一搭脉,就更觉得奇怪,因为脉是很平和的。

脉象和病症并不相符啊!脉如此平和,而病症却很严重(予意其脉和如此,而何以证危如是),这很奇怪啊!

这搞得张景岳很是被动,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情况啊。想了半天,就又诊了一下脉(沉思久之,则将信将疑,而复诊其脉)。

脉象还是很平和。

张景岳突然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姑娘是诈病啊!医圣张仲景就提到过,有的时候,患者是因为某种原因诈病,此时医生必须要能够识别出来,这才是好的医生,不至于耽误事。

果然是江湖险恶啊,张景岳倒吸了一口冷气,于是打定了主意,对朋友说:“此位姑娘已经病危了,必须用火攻来治疗啊,否则必不能活!”

那位“大侠”也傻了:“什么火攻啊?”

张景岳说:“要用这么大个儿的艾炷,点着了以后,灸她的眉心、人中、小肚子等地方,反正要灸得皮焦才能活!唉,多漂亮的姑娘啊,啧啧,以后就破了相了,可惜啊!”

那位“大侠”一听就急了:“您就没有别的办法吗?”(这位“大侠”是个实心眼。)

张景岳说:“艾草在我的客栈里,去拿可能要耽误时间,我这儿有点药,如果服用了能醒,就不用再灸了。”(估计这话一定是在小翠姑娘的耳边说的。)

然后就从袖子里拿出了一块小饼干,就给姑娘灌下去了。

张景岳很有趣,灌完后,连等都不等,就直接走了,走之前,留下一句话:“如果醒了,告诉我就可以了。”然后扬长而去。

等张景岳回到家,前脚刚进屋,后脚那位“大侠”就跑进来了,欣喜地对张景岳称赞道:“张大侠,你真是神了,这药一咽下,姑娘马上就醒了,就跟什么事儿都没有一样,你真是太神了!”

实际情况果如景岳所料,这位姑娘一听要破相,都差点急哭了,心想,老大,你也太狠了吧!俺只是装装而已,不要这么整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