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恐惧的关系,很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少年派与那只孟加拉虎的关系。而所谓的奇幻漂流,活脱脱就是我们的人生。那只老虎代表着人心中的恐惧。驯服老虎,也就是驯服内心的恐惧。这部电影妙就妙在,它将人与虎捆绑在一只船上,周围是一望无垠的大海,人根本无法逃脱。实际上,恐惧是伴随着生命而来的,永远无法逃脱。只有驯服了内心的恐惧,你才能领略到人生的美丽。这种美丽就如同电影中那满天的繁星和蓝色的海水。与此同时,在驯服恐惧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带上了“勇气”这杆猎枪,就会激发出旺盛的斗志,不遗余力去克服困难,拓展自己。相反,如果我们逃避内心的恐惧,不敢去接纳自己,挑战自己,注定无法体验到生命的丰富多彩,也不可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逃避恐惧,被恐惧这只狼追赶时,一个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紧紧抓住身边的东西不放。心里越害怕、越恐惧,东西就抓得越紧。婴儿出生时心中恐惧,两手就会乱抓;小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心中恐惧,也会紧紧抓住父母的手,或者一根木棍,即使没有东西可抓,孩子的小手也会攥得很紧。
我曾看见这样一幕,一位母亲教自己的孩子学游泳,由于孩子对水感到恐惧,无论怎样劝说,孩子都不肯下水。这时,母亲急了,想把孩子强行推下水,六七岁的孩子又哭又喊,紧紧抱住游泳池边的栏杆,任凭母亲使出全身的力气也无济于事。由此可见,恐惧让一个小孩所产生的逃避的力量,足以对抗一个成年人。
小孩感到恐惧,会抓住身边的东西不放。同样,成年人感到恐惧时,也会不由自主去抓住一些东西。只不过,在成年人的心中,恐惧会以另一些形式出现,更多地表现为焦虑,表现为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不稳定感、漂泊感和孤独感。他们所抓的东西也不一定是木棍和栏杆,而可能是自己的丈夫、妻子和孩子。
一些年轻美女感到生活太漂泊,不是北漂,就是南漂,没有房,没有车,没有依靠……当她们难以忍受内心的孤独时,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干脆,随便找个男人嫁了算了!”这个男人就是她们要抓住的东西。抓住男人,就可以缓解她们内心的恐惧感和孤独感。
同样,一些夫妻感觉到婚姻不稳定,内心焦虑不安,为了拴住对方,他们就想要一个孩子。孩子就像是一条绳子,牢牢地拴住两个人,暂时缓解了彼此心中的不稳定感。实际上,他们要孩子的目的,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所以,内心有了不安全感和恐惧的时候,人才会去依附或控制别人。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你挨着一位美女坐在一辆公交车上,美女对你视若不见,你压根不奢望这位美女会投怀送抱。但突然一条毒蛇出现在车上,美女害怕得要命,她惊叫着紧紧抱住了你。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艳福呢?就是因为恐惧让这位美女产生了依附的心理,她抱住你,仅仅是因为恐惧,与爱没有半点关系。你千万不要自作多情,只要你长得没有毒蛇恐怖,任何一位美女在那种情况下都有可能抱住你。
所以,在很多亲密的关系中,彼此连接的纽带不一定是爱,很可能是心中的怕和恐惧。恐惧会让人产生依附;依附会让人抱团取暖;抱团取暖会让人紧紧抓住对方不放,要么控制对方,要么溺爱对方。
其实,在爱中沦陷的人不管是操纵对方,还是溺爱对方,都是因为他们内心存在着恐惧感,存在着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不稳定感、漂泊感、失落感、空虚感和孤独感。比如,一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溺爱孩子,并不是出于真正的爱,而是源于内心的恐惧。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们感到自己的作用越来越小,为此倍感失落、空虚和寂寞,甚至是恐惧。他们害怕独处,害怕空虚,迫切需要能从寂寞中走出来。正因如此,这时很多人爱上了养猫养狗。在他们看来,社会不需要他们了,儿女长大不需要他们了,但是猫狗却需要他们。猫对他们馋涎谄媚,狗对他们摇尾乞怜,这些都能满足他们被需要的心理。他们从猫狗对他们的依附中获得了一种极大的满足,慰藉了他们精神上的失落。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老人也是本着这样的心理去对待自己的孙儿孙女。他们溺爱孩子,实际上是为了强化孩子对他们的依附心理。如果你是一位父亲或者母亲,有没有察觉过,早上上班时,你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家,晚上下班后,当你去接孩子的时候,孩子哭啼着不肯离开。这时,你会发现从孩子的哭啼声中,爷爷奶奶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他们感觉到了孙子孙女对他们的依附,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满足了自己被需要的感受。所以,当孩子下次去他们家的时候,他们会更加溺爱孩子,以加强孩子的依附心理。但遗憾的是,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成长;没有考虑到孩子需要一步一步摆脱依赖,才能走向独立;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溺爱会让孩子变得懒惰,害怕独立;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溺爱强化了孩子对他们的依附心理,同时也强化了他们自己对孩子的依附心理。在这样的关系中,彼此就像深海中的蛤蟆鱼,你控制我,我依附你,双方都失去了成长的空间。
所以,从根本上来看,溺爱的心理和行为不是源于爱,而是源于恐惧。这种恐惧越深,把孩子抓得就越紧。
做别人是魔,做自己成佛
我们说,在呈现内心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两只狼:一个是“羞”,一个是“怕”。如果缺乏“诚实”和“勇气”这两杆猎枪,无法跨越狼的封锁区,无法与内心进行联系,那么我们就会失去真实的自我。失去真实的自我之后,人就会非理性地疯狂地去做别人。
顾城说:“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面前,这和你的憧憬无关,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憧憬结橘子,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
彻底诚实的人,突破了狼的封锁,他们清楚潜意识的意愿,了解自己的天性和天赋。如果自己的天性是一棵苹果树,他们就会不遗余力地结出苹果。如果自己的天赋是一棵橘子树,虽然有时候也会憧憬,也会想入非非,但最终还是会诚实地结出橘子。相反,如果我们缺乏诚实,失去了与潜意识和内心的联系,用妄想代替梦想,自己明明是一棵苹果树,却试图结出橘子;自己明明是一棵橘子树却妄想结出苹果,那么,我们就会扭曲自己的天性和天赋,拼命去做别人。
做别人是痛苦的,也是疯狂的。因为扭曲,所以痛苦;因为痛苦,所以疯狂;因为疯狂,所以更加痛苦。对于这种痛苦和疯狂,西方文化认为,这意味着终将遭到“摧毁”。佛教说,这意味着“苦海无边”。
什么是苦海无边?
佛陀说,“苦”就是内心像骨关节脱臼和车轴断裂一样分裂了。人只要无法跨越心中这两只狼的封锁区,与自己的内心失去联系,意识与潜意识就会分裂。这时,意识违背潜意识的意愿,用妄想代替梦想,用欲望压抑渴望,生生地把内心变成了一个厮杀的战场。潜意识想让人向东走,意识却偏偏要把人往西拉,于是心分裂成了两半,陷入了无尽的撕扯、纠结、混乱、扭曲、挣扎和痛苦之中。这种痛苦有两个特点:一是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二是像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既疯狂又癫狂。大海越无边,波涛越汹涌;心中越痛苦,对外的行为就越疯狂。
大家看,崔永元在患抑郁症的时候,是不是内心很痛苦,行为却很疯狂?明明有那么好的生活,自己却不想活了,要自杀,这难道还不疯狂?!同样,王鱼背负着假鳞去装,一旦假鳞脱去,无法回归真实的自我,这种“鱼格”的分裂让它痛苦不堪,所以它对外的行为才那么癫狂——不是去攻击别的鱼,就是自残。毋庸置疑,蛤蟆鱼也正是由于不堪忍受寂寞和空虚的痛苦,才会去拼命控制和依赖对方。
因此,人无法赶走心中的狼,内心就会分裂;内心分裂的人不敢诚实地做自己,只会不由自主地去做别人。实际上,内心分裂之后,人的心理和行为会陷入一种身不由己的强迫,就像着了魔似的,不去做别人就难受,不去装就受不了,不去控制和溺爱就没着没落。所以,我们说,做别人是魔。当然,这个“魔”不仅是指自己走火入魔,还指他们会通过炫耀的火光刺伤别人,通过疯狂的行为伤害别人。为了逃避痛苦,走火入魔的人会不遗余力,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那么,如何才能从这种内心分裂、苦海无边、走火入魔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呢?佛教给出的方法是四个字——回头是岸。
什么是回头是岸?
回头,就是让我们回过头去,正视心中那两只狼,不逃跑、不回避;就是让我们带上“诚实”和“勇气”这两杆猎枪,赶走这两只狼。一旦我们能够诚实勇敢地面对心中的狼,它们就会变得温顺听话起来,悄悄地溜走,于是,我们会感到无比的轻松和释然。所以,释然不是源于逃跑,不是源于回避,不是源于装,而是源于回头,源于诚实,源于勇气。面对心中的狼,如果逃跑和回避,我们就会永远挣扎在苦海中。只有回头,才能释然;只有释然,才能深入内心、呈现内心。
释然之后,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曾经令人痛苦的情感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人生的秘密:那些内心恐惧的恰恰是自己心中最渴望的;那些自己感到羞愧的,恰恰是我们最真实的。
也许,我们还会发现,成长意味着痛苦,改变意味着风险,生活充满了不确定和不安全,但是,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正是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
也许,我们会发现,只要回头,不管是羞耻,还是恐惧,它们都会变成一条渡船,渡我们一程,让我们更加靠近真实的自己,脱离苦海。
最后,我们还会发现,所谓佛法,就是脱离苦海的方法,就是明心见性的方法,就是呈现内心的方法。一句话,佛法,就是教人做真实自己的方法。
所以,做别人是魔,做自己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