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培根随笔
18521500000009

第9章

人际关系的思考——

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

谈称赞——最廉价的品德最容易受到称赞

能否获得称赞或获得多少称赞,常被视为衡量一个人才华、品德的标准。其实这就像镜子里的幻象。由于这种种称赞大多来自庸众,因而常常是虚伪的,且不能反映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因为庸人是无法理解真正伟大崇高的美德的。

最廉价的品德最容易受到称赞;稍高一点的德行也能得到民众的惊叹;而那些最上乘的伟德,却由于人们缺乏识别的能力,不能得到赞赏。因此,世人常常受到假象的欺骗,错把称赞赠予伪善。

名誉就像江河,它所漂起的多为轻浮之物,沉重坚实之物多被沉入河底。如果称赞来自真知灼见之士,那便是有价值的,这种称赞如《圣经》所说的“名誉有如美好的香膏”[1]一般,荡漾四方且历久弥香。

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对你的称赞,因为大部分称赞的出发点是虚伪的。如果称颂你的人只是一个平庸的献谄者,那么他对你所说的不过是早就准备好的套话,对任何人都适用。如果对方是一个高超的献谄者,那么他必定会使用最好的献谄术,即恭维你心中最为引以为傲的事情。

要是献谄者的胆量再大一点儿,他便会公然称赞你内心中深以为耻的弱点,把你的最大弱点渲染成是最大的优点,最大的愚笨捏造成是最高的智慧,以“麻木你的知觉”。

有些称赞是出于善意的,这就是所谓的“鼓励性的称赞”。许多贤臣曾以此术劝谏他们的君主。表面上听上去是在称颂,其实是在暗中指点他应当如何。有些称赞比咒骂还恶毒,它的目的在于煽动别人来嫉恨你。这就是俗话常说的:“最凶恶的敌人,就是正在称颂你的人。”[2]希腊人说:“笑里藏刀的恭维者,谨防鼻上长疮。”[3]我们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语言,即“舌上生疮,因为说谎”。

不过,即便是好心的称赞,也一定要恰如其分。所罗门曾说:“每天早晨大声称赞你的人,其实是在诅咒你。”[4]要知道,如果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致人们的反感、轻蔑,甚至引起嫉妒。

除了罕见的情况以外,一个人自赞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一个人自我夸耀其职务或职业,那倒是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因为承担重大的职责是有权自豪的。罗马那些夸夸其谈的哲学家和大主教们,从心眼里瞧不起那些从事实际事务的军人和政治家们,并用“世俗之辈”来称呼他们。事实上,对于人类来说,这些“世俗之辈”所承担的职责比他们所宣扬的深奥言论要有用得多。因此,圣保罗在自夸时常先说一句“容我说句不用头脑的话”[5],而在谈到自己的使命时,他会自豪地说:“这是我应尽的职责!”[6]

谈礼貌——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信

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必定是品德高尚的人,这就像不用衬托和点缀的宝石,必定尤为珍贵一样。

留心观察者会发现,一个人受人称赞或受人推荐,其情形跟做生意中生财获利有点类似,就像一个谚语说得那样:“小利才能赚大钱。”因为小利来得勤快,大利却不经常光顾。一些小细节更容易赢得别人的赞许,那是因为这些小细节每时每刻都能碰到,人们也一直关注着它们,而高尚的品德,可以发扬光大的场合就少得多了,就像逢年过节一样稀少。因此,举止彬彬有礼的人,确实能赢得好的名声,正如伊莎贝拉女王[7]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信。”

如果做一个有礼貌的人,那你就绝对不能把礼仪看作小事,你需要在别人身上学习这些礼仪,同时培养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信心。如果仅仅在礼貌上过分下功夫,那你反而会让礼貌失去它应有的魅力。礼貌是一种自然的表达,不是装出来的。有些人的举止犹如一首诗,其中每一个音节都经过仔细推敲,但是,假如一个人如此拘泥于小节,他又哪来的时间去考虑重大的事情呢?反之,完全不拘礼节就是叫别人也不要讲究礼节,这种人往往会失去别人的尊敬。

尤其在某些陌生人面前,或者一些正式的场合,礼节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如果过分拘泥于礼节,把礼节抬高到月亮上去,不仅让人感到厌烦,还会失去对方的信任。无疑,在礼貌的说话中有一种分寸的拿捏,有一些不能忽视的细节,有几句让人铭记在心的话语,一个人如果能掌握了,一定非常受用。

跟地位相同的人相处时,为了不让人觉得轻浮,亲密之余最好保持一点矜持。跟下属相处时,如果想得到他们的尊敬,那就有必要对他们亲切一点。一个对什么事情上都要插手的人,很容易让人感到厌恶,让自己丢了身价。愿意帮别人做一些事是好事,不过最好让对方觉得那是对他的关心,而不是你的能力比他强。在同意别人的意见时,我们通常会加上一些自己的看法,以表明自己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在附和别人的提议时,可以附加一些条件;在采纳别人的主张时,也要说明为什么。

我们必须注意,千万不要把礼貌的话说得太过了。因为不管你有没有能力,嫉妒你的人总要强加给你一些罪名,说你是阿谀奉承的小人。

过多的礼貌或者总是在等待机会说上几句好话,都是无益的,而且会使自己蒙受损失。所罗门曾说:“看风者无法播种,观云者没有收获。”[8]聪明之人总是给自己创造机会,而不是去等待机会。

总之,人们的举止应当像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

谈请托——保密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许多坏事和阴谋都会有人应承,而私人的请托的确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同样,许多好事也有人允诺,不过允诺者是坏人罢了。我所谓的坏人,并不仅仅是指心术不正的人,还包括狡猾奸诈的人,这些人通常都是心口不一的。

有的人欣然答应了请托,却根本没打算切实去做。但是,当他们看到这件事经过其他渠道的疏通、即将成功时,就会迫不及待地去向委托人收取谢礼;或者再次索要酬金;或者在事情还没有落幕之前,尽量利用一下委托人所寄予的希望。

有的人之所以接受请托,不过是为了借此机会和某人作对;或者以此为资本去邀功请赏。当达到自己的目的后,他们就会把委托人弃之脑后。换句话说,他们是利用别人的请托来满足自己的心事。不仅如此,有的人接受请托的真正目的竟是搞垮委托人,其目的是以此来取悦委托人的冤家仇敌或竞争对手。

请托还涉及到一个权限问题。伴随每一次请托,几乎都会产生一种权力。假如是为争执的请托,其中必有是非之别,受托人就有了主持公道的权力;假如是为升迁的请托,其中必有才与不才之别,受托人则有了评价才干的权力。在评判的时候,如因个人的好恶致使其偏袒了错误的一方,那他最好凭其影响力让双方和解,而并非把事情做绝。假如个人的好恶致使其偏爱才能较低的一方,那他就不该刻意去诽谤、诋毁那个才能较高的人。

对自己不甚明了的请托,最好能请教一下某位信得过且有见识的朋友。不过,这个专家必须值得依赖,否则就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一般来说,委托人都非常厌恶拖延和欺骗。所以,坦诚无欺乃是最大的礼貌。如果不愿办理,开始就要说明;如果决定要办,那就全力以赴,且据实相告;在事成之后,除了该给的答谢,最好不要再另有所求。

在请求恩遇之中,谁先提出请求是无关紧要的。但是,请托人的信任却不可轻视。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人告诉了你一个消息,而且这个消息是绝密的,那么,你就不应该无条件地利用人家的消息,而应该付给对方报酬,让他通过别的途径去达到他的目的。

不明白请托的价值,是头脑简单;而不知道请托中的权利,就是缺乏良知。在请托的过程中,保密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事先就大声张扬,很容易使委托人泄气,而另一部分人也会有所警惕。此外,把握好请托的时机也非常重要。

选择请托的人选时,有一个原则:县官不如现管,总管不如专管。假如初次的请求遭到拒绝,那也没必要沮丧和气愤,从头再来一次即可,这一次很可能会获得成功。假如一个人眼下备受恩宠,那有一条原则很有用,即“所请逾量,为的是所获得可以适量”。但是,假如你并没有得宠,最好还是先提出一个小的请求,然后再逐渐提高你的所求。要知道,人们很容易拒绝一个新来的请托人,但很少会拒绝一个曾经关照过的请托人。

请大人物写一封引荐书,被看作再简单不过的请求;但是,要是原因不充分,则会对写信人的声誉有损。那些不管任何事都主动替人张罗,并一口应承请托的人,是世间最为恶劣的人,因为他们对公共事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毒素和污染物。

谈交涉——最好是跟那些有意跟你打交道的人交涉

一般来说,交涉采用口头形式要比书面形式更好,请第三者代为出面要比亲自出面更好。如果一方想得到另一方的回信答复,或者打算日后把信当作证据,用来为自己辩护,那采用书信形式要好一些。如果口头交涉的过程中受到了打扰,有的地方没有谈清,也可以借助书面形式把这些地方搞清楚。

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外貌能使别人肃然起敬,如上级对下级通常就会出现这种情形,此时亲自交涉更好一些。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也最好亲自出面,因为谈话的过程中,仅是对方的眼神就能告诉你谈话可以进行到什么程度,更不要说对方的脸色了。面谈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为自己保留一些进退的余地,或者予以否认,或者为自己辩护。

在选择交涉代理人时,最好选择老实的人,因为他们会按你的吩咐去办事,事后也能忠实地报告进展的情况。至于那些狡猾的人,他们总想在别人的事情中有所图谋,所以在回来汇报的时候通常会美化自己,夸大自己在交涉中的作用,以博得委托人的青睐。在选人的时候,你还要考虑一些问题,比如:这个人在哪方面能起作用;什么人能加快进展;什么人适合做这件事。胆大的人,你可以让他们去争辩;善于辞令的人,可以让他们去说服;机敏的人,可以让他们去探听虚实;冒冒失失、行事荒唐的人,可以让他们去办那种师出无名的事情。哪些人在这类事上一向很走运,也很成功;做什么事都信心十足,一心维护自己的声誉,这两类人都可以考虑选用。

在交涉的过程中,如果想尽快了解对方的意图,那你最好用迂回的办法探听对方的口气,并且尽量避免单刀直入,除非你想用突如其来的问题杀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最好是跟那些有意跟你打交道的人交涉,不要跟那些无意跟你打交道的人交涉。假如一个人按一定的条件跟别人打交道,那怎样开头和最初的进展是关系到成败的两步。谁也不可能一上来就一厢情愿地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除非事情的性质本来就是如此,那是需要事先说明的;除非对方在别的事情上还有求于你,你有谈判的优势;除非对方是个公认的很诚实的人。

所有交涉都不过是发现问题或影响别人。当人们想达到什么目的,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时,往往会想办法弄清楚,是否有必须觉察而又没有觉察的问题。假如你想影响一个人,你必须了解他的脾气和做事的方式,以便能够引导他;了解他的目的所在,以便能够规劝他;了解他的弱点和缺点,以便使他有所畏惧;了解一些对他有影响的人,以便能够牵制他。跟狡猾的人进行交涉,你必须要弄清他的意图,听懂他的言外之意,不过跟这种人还是少说为妙,即便要说,也要在他们最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开口。

在一切棘手的交涉中,千万不要奢求今天播种明天立刻收获,而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逐步取得进展。

谈友谊——除了一个知心挚友以外,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治疗心病

亚里士多德说:“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9]这句话真是太妙了,仅用片言只语就将真理和谬误糅合到一处。因为,如果一个人对社会天生就有一种隐秘的仇恨和反感,他多少会带一点野兽的性质,这是千真万确的。然而,若说这种仇恨和反感具有什么神性,那真是荒谬透顶,除非他不是在孤独中寻找乐趣,而是想过与世隔绝的纯洁生活,追求一种更高的交流。在某些异教徒身上,可以找到这种虚构出来的表现,如克里特岛的埃庇米尼德斯[10]、古罗马的国王努马[11]、西西里岛的恩培多克勒[12]、提亚纳的阿波罗尼奥斯[13]。还有基督教会的几位古代隐士和长老,确实也有这种表现。

但是,孤独是什么,它的范围又如何,普通人却不甚了然。如果在没有爱的地方,成群并不代表就是一个团体,一张张面孔只不过是一条画廊,交谈也无非是一片噪音。

有句拉丁谚语跟这句话非常相似:“一座大城市就如同一片大荒原。”因为在一座大城市里,朋友们也都分散而居,也就不存在小城镇里街坊邻里间的那种情谊。

我们不妨更进一步断言:没有真正的朋友,会陷入一种彻底、可悲的孤独;没有友谊,世界也只不过是一片荒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那些性情上跟友谊格格不入的孤独者,他接受的是野兽的性情,而并非人类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