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培根随笔
18521500000025

第25章

然而,另一种假象则是错综复杂,根深蒂固,因为它是从一种错误而拙劣的抽象中冒出来的。我们不妨以“潮湿的”这个词为例,看看这个词用来表示的各种事物到底彼此一致到什么程度,于是我们就会发现,“潮湿的”这个词充其量仅是一个符号,被人们胡乱用来指一种无法限制到任何一成不变的意义上的活动。因为它既指容易扩散到其他任何物体周围的东西,又指本身不确定而且不能变硬的东西,还指容易向各个方向顺从的东西、容易自行分散的东西、容易自行结合的东西、容易流动而且容易被驱动的东西、容易附着到其他物体上并将其浸湿的东西、容易化解成液体或者本身是固体但容易溶解的东西。因此,当你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假如你只用它的一种意义,那火焰也是潮湿的;假如用它的另一种意义,那空气也成不了潮湿的;假如再用一种意义,那尘埃是潮湿的;假如再换一种意义,那玻璃也是潮湿的。所以,显而易见的是,那种概念只不过是从水和一般液体通过抽象而未经适当证明得到的。

然而,词里面还有某种程度的歪曲和错误。错误最少的一种是物质名称,特别是最低级的种类和演绎得当的名称(如“白垩”和“泥”的概念就好,“土”的概念就差);错误较多的一种是动词,如“产生”、“毁坏”、“改变”等;错误最多的是表示属性(只有表示感官的直接对象的属性除外)的词,如“重”、“轻”、“稀”、“浓”之类。在这些例子中,有一些概念的必要性比另一些稍好一点,而且这种好与坏跟进入人类感官范畴的事物种类的多与少成比例。

六十一

然而,“剧场假象”不是固有的,也不是悄悄潜入理解力中去的,而是从哲学体系的剧本和示范表演的颠三倒四的规律中明明白白地压印、接受到脑海里去的。企图在这种事情上进行辩驳,那将跟我已经说过的话完全矛盾。我说过,既然我们在原则上和论证上没有共同的观点,那就没有辩论的余地。只要它不会触动古人的荣誉,这样做倒皆大欢喜。古人并没有遭受诋毁——因为他们和我之间的问题仅仅是途径不同而已。常言说:“在正路上走的跛子也会超过在错路上跑的飞毛腿。”不仅如此,一个人要是跑错了路,越是劲头足、速度快,就离目的地越远,这是不言而明的道理。

但是,我为科学发现提出的道路却不大注重才思的敏锐和力度,而是把所有的才思和理解力几乎都放到一个水平上。不管画一条直线还是一个正圆,假如只凭手画,那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的平稳和熟练度;假如借助于直尺和圆规,那手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我的计划与此如出一辙。虽然具体的批驳于事无补,但是涉及那种体系的派别和总体分类,我还得谈点看法,还要谈及显示这些体系不健全的表面迹象,最后还要谈及那种严重失误和谬误流传的原因。这样就会使接近真理减少艰难,而且人类的理解力也会更加心甘情愿地净化自己、摒弃假象。

六十二

“剧场假象”或者体系假象有很多很多,而且还有增多的势头。千百年来,人们潜心于宗教和神学,国家政府、特别是君主国家一向嫌弃那种标新立异的东西,甚至对思辨问题上的标新立异也非常反感,结果搞得在这些方面辛苦耕耘的人命运多舛——不仅得不到报偿,还时时遭受白眼;假如没有这种情况,无疑会有许多别的哲学学派脱颖而出,形成希腊人曾经有过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天体现象方面,可以构思出许许多多的假说,在哲学现象方面,同样(甚至更加)可以建立多种多样的教条。在这个哲学剧场的戏剧中,你可以看到在诗人剧场里能看到的同样的情况。跟取自历史的真实故事相比,为舞台创作的故事要更紧凑、更风雅、更合人意。

一般来说,在哲学取材上,不是从很少的事物中取得很多,就是从很多的事物中取得很少,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讲,哲学都是建立在一个实验和博物学的过于狭小的基础之上的,而且根据为数寥寥的几个事例的权威来做决断。唯理派哲学家只从经验中抓取种种既未经认真核实、又没有仔细考察掂量的普通事例,然后就把其余的一切交给头脑去沉思、翻腾了。

还有一派哲学家,由于在几种实验上呕心沥血,便贸然从中推导建立起体系;硬是要把别的一切事实扭成奇形怪状来迎合那些体系。

还有第三种,他们出于信仰和崇敬之心,在自己的哲学中掺杂神学和传说;其中有些人虚妄透顶,竟然要在神灵中寻找科学的起源。

综上所述,这种谬误的老祖宗——这种假哲学——可以分为三类:诡辩哲学、经验哲学和迷信哲学。

六十三

第一类中最显著的例子要推亚里士多德。他以他的逻辑败坏了自然哲学:他以各种范畴范铸出世界;他用二级概念的字眼强对人类心灵这最高贵的实体赋予一个属类;他以现实对潜能的严峻区分来代行浓化和稀化二者的任务(就是去做成物体体积较大或较小,也即占据空间较多或较少);他断言单个物体各有其独特的和固有的运动,而假如它们参加在什么别的运动之中,则必是由于一个外因;此外,他还把无数其他武断的限制强加于事物的性质。总之,他之急切于就文字来对问题提供答案并肯定一些正面的东西,远远超过他对事物的内在真理的注意;这是他的哲学的一个缺点,跟希腊人当中其他著名的体系一比就最看得明白。

比如,安那撒格拉斯的同质分子遍在说、刘开帕斯和德谟克利塔斯的原子说、帕米尼底斯的天地说、安庇多克里斯的爱憎说,以及赫拉克利泰所主张的物体皆可融解为无所差别的火质而复重铸为各种固体的学说,等等。他们都有些自然哲学家的意味,都有些属于事物性质、属于经验和属于物体的味道。而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则除逻辑的字眼之外便几乎别无所闻;而这些字眼,他在他的形而上学当中,在这一更庄严的名称之下,居然以较像一个实在论者而不大像一个唯名论者的姿态,还又把它们玩弄了一番。

在他的关于动物的著作和问题集以及其他论著当中,诚然常常涉及实验,但这事实亦不值得我们予以任何高估。因为他是先行达到他的结论的;他并不是照他所应做的那样,为要构建他的论断和原理而先就商于经验;而是首先依照自己的意愿规定了问题,然后再诉诸经验,却又把经验弯折得合于他的同意票,像牵一个俘虏那样牵着它游行。这样说来,在这一条罪状上,他甚至是比他的近代追随者——经院学者们——之根本抛弃经验还要犯罪更大的。

六十四

经验派哲学所产生的教条却比诡辩派或唯理派还要畸形怪状。因为它的基础并不是得自普通概念之光亮(这种光亮虽然微弱和浮浅,却不论怎样是普遍的,并且这种概念的形成是参照到许多事物的),而是得自少数实验之狭暗。

因此,这样一种哲学,在那些日日忙于这些实验而其想象力又被它们所沾染的人们看来是可然的,并且只能是准确的;而在一切其他的人看来则是虚妄的和不可信的。关于这方面,在炼金家及其教条当中有着显而易见的例子,尽管在这些时候除在吉尔伯忒的哲学当中再难在别处找到这种例子了。对于这一类的哲学,有一点警告是不可少的:我已先见到,如果人们果真为我的忠告所动,竟认真地投身于实验而与诡辩的学说宣告永别,但随即跟着理解力的不成熟的躁进而跳跃或飞翔到普遍的东西和事物的原则,那么,这类哲学所孕的莫大危险是值得顾虑的。对于这个毛病,我们甚至在此刻就该准备来防止它。

六十五

迷信以及神学之融入哲学,这对哲学的败坏作用则远更广泛,而且有着最大的危害,无论对于整个体系或者对于体系的各个部分,都是如此。因为人类理解力之易为想象的势力所侵袭正不亚于其易为普通概念的势力所侵袭。那类好争的、诡辩的哲学是用陷阱来困缚理解力;而这类哲学,由于它是幻想的、浮夸的和半诗意的,则是多以谄媚来把理解力引入迷途。因为人在理解方面固有野心,而在意志方面的野心也复不弱,尤其在意气昂扬的人更是如此。

关于这类哲学,在古希腊人当中有两个例子:毕达哥拉斯是一个刺眼的例子,他是把他的哲学和一种较粗糙的、较笨重的迷信联结在一起;另一个是柏拉图及其学派,则是更为危险和较为隐微的。

在其他哲学的部分当中,同样也表现出这个情形,如人们引进了抽象的法式,引进了目的性原因和第一性原因,而在最多数情节上却删除了中间性原因,以及类此的情况。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加以最大的警惕。因为要尊奉错误为神明,那是最大不过的祸患;而虚妄之易成为崇敬的对象,却正是理解力的感疫性的一个弱点。而且,现代一些人们正以极度的轻浮而深溺于这种虚妄,竟至企图从《创世纪》第一章上,从《约伯记》上,以及从圣书的其他部分上建立一个自然哲学的体系,这乃是“在活人中找死人”。

正是这一点也使得对于这种体系的禁止和压制成为更加重要,因为从这种不健康的人神融合中,不仅会产生荒诞的哲学,而且还会产生邪门的宗教。因此,我们要平心静气,仅把那属于信仰的东西交给信仰,那才是最恰当的。

六十六

以上论述要么建立在普通概念上,要么建立在少数实验上,要么建立在迷信上的各种体系的一些为害不浅的权威,就讲到这里。我们再讨论一下思辨的错误题材,尤其是自然哲学中的错误题材。人类理解力有鉴于在机械性方术当中物体变化主要在于拼合或分离,为这一观感所沾染,就进而想象事物的普遍性质中亦有类似情形。元素的构想以及元素会合乃成自然物体的构想,就是由这个根源而来的。再者,人们既思想自然是自由地动作,同时又遇见各类事物的不同种属,动物有若干种,植物有若干种,矿物有若干种;由此他们就很便当地过渡到一种想法,认为自然中原有某些始基法式是自然意欲加以推演的,而其余的花样则是出于自然在实现其工作的过程中受阻出轨,或是出于不同种属的相互冲突和相互串种。由于前一个揣想,我们就有所谓元素性的始基属性;由于后一个揣想,我们就有所谓隐秘本性和种属性德。事实上,这二者都属于思想的空洞纲目,心灵于此获得休歇,也因此而舍弃较坚实的事业。

医生们致力于物质的二级属性,即致力于吸力、拒力、稀化、浓化、扩张、收敛、消散、成熟以及其他类似的动作,这是较为合于目的的;如果不是有上述两点纲目(即元素性属性和种属性德)把他们的正确观察败坏在这些别的事情上——即不是把这些二级属性归结到始基属性及其隐微而无从较量的混合物,就是不去用更深和更辛勤的观察来把它们推展到三级、四级的属性,而使这种钻研在中途夭折下来——则他们早就做出更大得多的进步了。并且,上述这一类的力量(我不说相同的,而说相似的)不应仅在有关人体的医药方面来寻求,还应在一切其他物体的变化方面去寻求。

但远远更大的一个毛病还在于:他们所取作思辨对象和探究对象的乃是事物“所从以”产生的一些静的原理,而不是事物“所借以”产生的一些动的原理。前者只归趋于谈论,后者才是归趋于事功的。

至于在自然哲学方面已被公认的体系当中所有关于运动的一些流俗的区分,如所谓生成、坏灭、增大、减小、变易和位置移动等,也不具有任何价值。他们的意思无疑只是这样:如果一个物体在其他各方面都无变化而却从它的地位上动了,这就是“位置移动”;如果它在地位上没有改变,在本质方面也没有改变,而却在属性中有所改变,这就是“变易”;如果一个物体由于有所改变而体积和容量不同于前了,这就是“增大”或“减小”;如果它改变到一种程度以致本质和实质都变掉而转为另一个东西,这就是“生成”和“坏灭”。所有这些都只是通俗之说,丝毫没有深入到自然里面,因为它们都只是运动的度量和界限,而不是运动的种类。他们所示及的乃是“到何程度”,而不是“用何方法”或“从何根源”。因为他们没有提示到任何关于物体的欲求和关于物体各分子的发展的东西;他们只是当运动已使事物在感官面前呈现为显然大异于前时,才开始标志其区分。即当他们愿就运动的原因有所提示并据以树立一种区划时,他们却又以极度的疏忽只提出了自然运动与强力运动之分;这区分实乃完全出自流俗概念,因为一切强力的运动事实上也是自然的,外来的能生力量只不过是促使自然动作异于故常罢了。

但是,抛开这一切不谈,假如有人观察到(举例说吧)物体中有一种欲求要相互贴靠,俾自然的统一体不致大有间离和断裂而造成一个虚空;假如又有人说物体中有一种欲求要保持其自然的体积或张度,所以每当遭到向里压缩或向外扩展的时候就立刻起而奋斗以图恢复其自己,并重复回到原来的容量和广袤;或者假如再有人说物体中还有一种欲求要趋聚于性质相类的块体,比如,浓厚的物体趋聚于地的球面,稀薄的物体则趋聚于天的圆周;——那么,所有这些和类似的运动才真正是属于物理一类的运动;而另外的那些则完全是逻辑的和繁琐哲学的东西,这从这一比照当中也可以看得十分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