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培根随笔
18521500000002

第2章

人性和素养的思考——

那些机敏谨慎的人,往往会交上好运

谈天性——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

即使勉强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纪律和教育能使天性稍微规矩一些。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一个人如果想战胜天性,那他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就不能过大或过小。因为任务过大,他就会屡遭失败,进而心生气馁;任务过小,尽管常常得手,但不会有大的进步。刚开始练习时最好有所借助,就像学游泳的人借助气囊或苇筏一样。等过一段时间后,就应该在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练习,就像学舞蹈的人穿上厚底鞋排练一样。练习的难度大于实际的难度,那就会熟能生巧,取得完美的效果。

假如天性顽强,制胜艰难,那就得一步步来:首先及时地扼制天性,就像有人生气时默念24个字母[1],希望把怒气压下去一样;然后,逐渐减量(就像一个人戒酒,从动不动就干杯,到每餐只喝一小口);最后完全戒除。当然,要是一个人有决心和毅力一举解放自己,那就再好也不过了:

谁能瞬间挣断磨胸的锁链,解脱正在受罪的自己,

谁就是决心争取灵魂自由的人[2]。

“矫枉必须过正”这一古训很有道理,就是说把天性像棍子一样弯向相反的一面,以便它在放开后能弹回来,从而达到矫直的目的。不过必须明白,我们所说的相反的一面,并不是弯向恶习的一面。

一个人最好不要一鼓作气地硬要让自己养成一种习惯,而应该有所间断。因为双方停战,一则有助于新生力量得到增援,出现旗开得胜的局面;二则一个人的做法不可能总是尽善尽美,一鼓作气的情况下不仅会锻炼自己的能力,还会锻炼自己的错误,极易导致二者兼收并蓄的习惯。除了适时的间歇外,恐怕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补救这种局面。

当然,一个人也最好不要过于相信自己能战胜天性,因为天性能潜伏很长时间,一有机会,一有诱惑,它就会借机复活。就像《伊索寓言》中猫变的姑娘一样,她娴静地坐在餐桌的一头,可是只要有耗子从她面前跑过,她就忍不住现出原形。因此,一个人要么完全避开这种机会,要么跟它经常接触,让自己慢慢对诱惑免疫。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天性在三种情况下最容易显露出来:一是在私人的空间里,因为这种场合不需要装模作样;二是在感情冲动时,因为情绪一激动人就可能忘乎所以;三是出现新情况或新考验时,因为在这时候习惯已经不起作用。

天性与职业相合的人是非常幸运的。相反,有的人干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他们经常对人说:“我的灵魂与天性不合已经太久了。”在学习方面,如果一个人强迫自己学违背天性的东西,那他必须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如果是学符合自己天性的东西,就没必要安排固定的时间,因为他的心思已经飞到学问里面去了。对这种人来说,只要他能记得为别的事情和学习留下足够的时间就行啦。

一个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野草。所以,我们要适时地灌溉前者,铲除后者。

谈性善——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

如果要给“善”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个人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这也是希腊人常说的“仁”或现代英文中的“人道精神”,可是用这两个词来表达似乎又不够完善。我把善称为一种习惯,而把性善称为一种天性的倾向。

善是人类所有优秀品德和高尚精神中最伟大的一种,更是上帝的特性。如果失去了它,人类就只不过是一些忙忙碌碌、不做什么好事的家伙,很低劣,不比那些可憎的害虫好到哪里去。善跟神学三德[3]中的“爱”相一致,也许有时会犯错误,但它永远不会过分。过分追求权力会使天使堕落成魔鬼[4],过分追求知识会使人类的祖先失去乐园[5],但在仁爱方面没有过分的事,不管是天使还是人类,都不会因为过分仁爱而遭遇不幸。

向善的倾向在人的天性中早已根深蒂固,而且深到一定的程度,就算不把仁爱施给别人,也会施给其他的生物。就像我们在某些人身上看到的那样,虽然他们比其他民族要残忍,但他们对禽兽却很仁慈,对狗对鸟都能施舍。据布斯帕吉斯[6]的记述,君士坦丁堡有个信仰基督教的青年,由于戏弄一只长喙家禽,差一点被当地人用石块打死。

有时,人性中这种向善的倾向也会犯错误。意大利流传着一句谚语:“过分的善良,有如一个傻瓜。”意大利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叫马基雅维利[7],他也曾直言不讳地写道:“基督教的教义使善良的人成为软弱的羔羊,以供恶霸之徒享用。”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的确找不出一个律法、一个宗教或者一个学说,像基督教那样推崇“善”。因此,为了避免被人诽谤,或者遭遇危险,最好深入研究一下,如此优良的习性究竟存在什么样的不足。

追求对别人行善是值得称道的,但如果受到别人的外貌和妄想的蒙骗,让对方牵着鼻子走,那就会让自己变得轻信、软弱,并把恶霸之徒当作诚实的人。

当然,也没必要把一颗宝石给《伊索寓言》中的公鸡,因为它需要的仅仅是一颗麦粒。上帝在这方面也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课,《圣经》中说:“天父让太阳照好人,也照歹人;天父降雨给行善之人,也降雨给作恶之人。”[8]的确,上帝的雨露滋润、阳光普照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但是,上帝绝不会不把财富,更不会不把荣耀和美德平均地赐给每一个人。一般的恩惠可以人人共享,但特殊的恩惠就要选择对象给了。

在行善的时候,我们还应注意一点,那就是不要毁了自己。神给我们的旨意是:要像别人爱你那样去爱别人。《新约》里有这样一句话,“变卖你所有的东西,施舍给穷人,然后跟我走”[9],即,除非你跟着神走,否则不要变卖你所有的财产。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什么天命,就不要那么做。用少量的财富同样可以做善事,如果一味用大量财富去做善事,而自己却能力有限,那无异于用微泉去灌溉大河。大河还没有变宽,泉水却早已干涸,实在是缺乏理智!

人们不仅会因为正道的指引而向善,有的人天生就具有向善的倾向,同样,与此相反,有的人天生就有向恶的倾向,因为这些人生来就对别人的善行视而不见。向恶倾向比较轻的就是脾气不好,口无遮拦,经常与人作对,或故意刁难别人。但是重的就会生出嫉妒之心,并对别人造成伤害。当看到别人遇到灾难时,这种人就像是发了利市一样,总会乘机落井下石一番。他们还不如那只舔拉撒路[10]伤口的狗,倒像是苍蝇,只要一见血就要叮上来兴奋地叫个不停。这些愤世嫉俗的家伙从事卑劣的勾当,尽管自己的院子里没有一棵树,却时刻不忘引诱人们去上吊。

他们跟雅典的泰门完全不一样[11]。向恶倾向属于人类天性中的错误,但它们却是造就大政客的最佳材料。他们犹如弯曲的木材(称曲材、肋材)一样,非常适合造船,因为船是要在海上颠簸的。但曲材不适合做栋梁之才,即不能用于造房屋,因为房屋需要根基牢固。

善的天性有很多的要素和标志。假如一个人对外乡人也能彬彬有礼,那他就可以被称为世界公民,因为他的心不是一个跟其他陆地隔离的孤岛,而是一片与五洲四海相通的大陆。如果一个人能同情别人的苦恼,那他就是一棵高贵的树,定可割伤自己,也要为伤者提供止痛的药膏。

要是一个人能轻易原谅和宽恕别人的过错,那他的心灵必然植根在伤害之上,任何人或事都伤害不到他。假如一个人能对微小的恩惠表示感谢,那就说明他所重视的是人们的心,而不是微不足道的钱财。

最后,如果一个人有圣·保罗[12]的至善至美,为了拯救兄弟们的灵魂,心甘情愿接受基督的诅咒,那他就具有了神圣的天性,这种品格是跟主耶稣的品格相一致的。

谈自私——自私者的那种聪明,是一种老鼠式的聪明

蚂蚁这种生物虽然看似渺小,可它们却精于为自己打算。但对于一座花园或果园来说,它往往被视为一种大害。自私的人就像蚂蚁一样,不同的是他们所危害的是公众的利益。人应当理智地将利己之心与公共的利益区分开来。在为个人谋求利益时,不要伤及他人利益,更不可危害到君主与国家的利益。

人在本性中习惯把自己当作地球,所以免不了会把个人的私利设定为各种行为的轴心。但请不要忘记,宇宙之间还共有着另外一个轴心[13]。在所有的天体中,只有地球以自我为中心转动,其他天体都在围绕着别的天体运转。对于一位君王来说,他可能有资格这样做,因为他个人的利益等同于国家的利益。而对于广大臣民来说,自私自利则永远是一种坏的品质。假如人们把一切事物都按个人利益的需要加以扭曲,其结果必然会危害到国家和君主。

因此,君主在选择臣仆时绝不能挑这种人,特别不能让这种人有独揽大权的机会。否则这种自私的家伙一旦得势,他们就可能为个人的私利而牺牲君主和国家的利益,成为最无耻的贪官污吏。事实确实如此,为了个人的蝇头小利、些微妒意,贪官污吏们想尽歪门邪道,置君主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他们所图谋的不过是身家的幸福,损害的却是君主的宏图大业。俗话说,“烧掉大家的房子只图烤熟自己的一个鸡蛋”,这正是那些谋取私利者的本性。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人往往能轻易取得君主的信任。为了达到利己的私欲,他们总是不择手段地讨得君主的欢心,当其自私的目的达到后,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会更加肆无忌惮。

自私者的那种聪明,是一种老鼠式的聪明,先不顾一切打洞掏空房基,然后在房屋将倒塌前立即搬迁;是一种狐狸式的聪明,先欺骗熊来为自己挖洞,事成后将熊轰走的;是一种鳄鱼式的聪明,在即将吞噬落入口中的猎物时,却假惺惺地流下悲哀的眼泪。

就像西塞罗在评论庞培[14]时所说:“只爱自己却不知如何爱人的人,迟早会引火而自焚。”因为他们时时都在谋算如何牺牲别人来成全自己的愿望,而到头来命运之神会让他们成为自我的祭品。要知道,即便一个人再精于为自己谋算,他也无法捆缚命运之神的翅膀。

谈嫉妒——嫉妒是一种最纠缠不休的情感

在人类的各种情感中,爱与妒是最容易令人入魔的,它们都能激发出强烈的欲望,使人产生联想。并且,在看到令人爱或妒的对象时,人们极易通过视觉的反馈生出或爱或妒的情感,特别是看到那些令人入魔的对象时。当然,前提是确实存在入魔这种东西。《圣经》中将嫉妒比喻为“凶眼”[15],占星家把不祥的星相[16]叫作“恶容”。所以有人说,人们在做出嫉妒行为时,其目光也会散发出恶意。那些善于察言观色之人发现,风头正劲之人通常会遭受最猛烈的嫉妒之火。因为这种时候,人们往往会沉醉于外在的风光中,内心松懈下来,因而最易受到打击。而且,他们风光的景象会直接刺激善妒之人,使其嫉妒之心更加锐利,为自己招来嫉妒。

下面我们来集中探讨一下哪些人容易嫉妒别人、哪些人易遭人嫉妒、公妒与私妒的区别。至于其他的细微之处,就等适当的场合再进行讨论。

身无长处之人容易嫉妒他人的才能,因为那些才华横溢之人总是让他们望尘莫及。而他们内在贫瘠,所以通常会借助压制他人的幸福来得到心灵的满足,寻求一种平衡感。

多事、爱打听的人容易生嫉妒之心。嫉妒原本就是一种不安分的情感,它一直游走于世事中,等待寻隙而入的机会。俗语说:“爱管闲事的人必定心怀恶意。”这类人通常抱着看好戏的心态打听别人的事情,而绝不是因为这些事关系到他们的自身利益。况且,一心忙自己的事的人,几乎没空闲时间去嫉妒他人。

贵族中人常对白手起家的新贵心怀嫉妒,因为这些往日的穷小子居然跟他们平起平坐,这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身份地位下降了。这种错觉,就好像人们在看着前进中的物体,总会有一种自己在后退的感觉。

残疾人、阉人、老人与私生子也容易有很重的嫉妒心。因为他们都具有无法克服的缺陷,只有想方设法诋毁他人,才能弥补弥补自己的不足。如果是具有伟大品格的人有这些缺陷,那他们会努力把自己变成英雄豪杰,并希望人们都这样议论他:某位宦官或瘸子竟建立如此丰功伟绩。对这部分人来说,这种议论无疑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令他们感觉自己创造了奇迹。像历史上的宦官纳西斯[17]、跛子阿盖西劳斯[18]和帖木儿[19],就都属于这种英勇之士。

那些历经磨难重新站起来的人也多有嫉妒之心,因为这些人曾经被时代所抛弃,所以他们把别人的苦难看作对自己以往痛苦的补偿。

凡事都想出头且见一行爱一行之人也是善妒的。因为,尽管他们做过不少事情,但是免不了会有技不如人的地方。哈德良皇帝[20]就是这样的人,他时常对诗人、画家以及能工巧匠心生嫉妒,因为他自己在这些方面都有一些天赋,而且老想着跟他们一决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