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趣味心理学
18521300000009

第9章

理想与现实,两个不对等的世界——社会心理学

为什么会说一套做一套,心口不一呢?虽然有时候我们也会困惑,但是一想到别人也这样做,也就忽略背后所隐藏的动机了。其实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这些现象都是可以用心理学解读的。这一章我们就带大家去了解自己与他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这样也能让你在社会中与人更加和谐的交往。

为什么不出手相救

在地铁中或马路上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想去帮他们一把。可是,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却很少。这是因为人一多,责任感就分散了,不由自主地产生“这么多人在,即使我不帮忙,也会有别人帮忙”的想法。这其实是一种依赖别人的想法。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林格曼效应”。

是否曾在繁忙的街道上看到过车祸的发生,但是你却冷漠地围观或者转身离开,并且心里会想肯定会有人报警或者叫救护车的,根本不需要我打电话。但是当你在偏僻的地方,周围没有其他人,你遇到了同样的事情,此时的反应却是不同的,你会迅速地打电话报警或者叫救护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美国心理学家拉特耐和古利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将参加实验的人分别置于独立的密闭中,相互看不见,只能戴上耳机通过麦克风举行讨论会。在讨论开始后不久,心理学家安排一个人假装哮喘发作,借此观察究竟有多少人能够帮助发病者求救。

最终得到的实验数据:只有一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在装病的人发病后的3分钟内,100%的受验者都发出了求救信号;当有两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有60%的受验者发出求救信号;当受验者增加到6人时,只有30%的人发出求救信号。有别人在场时,人总会想:“即使我不求救,也会有别人求救的。”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处于困难的人得不到救助,很多情况下都是这种心理效应起作用的结果。

很不可思议,对吧?但事实确是如此。

这些事实尽管让人感到沮丧,让人觉得正义感和同情心似乎都要消失殆尽了,但却说明了人在危急状态下表现得“冷眼旁观”,不愿提供帮助的真正原因。

1964年的一天,美国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惨案。

一天深夜,在酒吧工作的安吉下班以后返回自己的公寓,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时,忽然遭到了歹徒的袭击。一个男人手持尖刀,向她连刺了数刀,安吉大声呼救。这时,一个住户从窗户伸出头对歹徒大喊:“放开那个女孩。”

歹徒有些惊慌,开始逃跑,但是当他跑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其他人,于是又返回来,再一次用刀刺向安吉。安吉继续呼救,直到有人报警。警察接到报警后两分钟便赶到了现场。但这时,可怜的安吉已经没有了呼吸。让人不解的是,整个袭击过程持续了整整35分钟,公寓周围一共有38个人目睹了这场残酷的凶杀案,最终却只有一个人报了警。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向安吉伸出援手的话,她或许就有救了。

一对目击者夫妇说,当时他们甚至搬了把椅子在窗前,坐着看完了整个经过。最后他们解释以为早已经有人报了警。当问及其他目击者的时候,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我以为有人报了警”。

这件事情曝光后,这些人的行为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好奇。按照通常的观点说,在一件突发事情发生时,旁观者越多,当事人就越能得到帮助,但是在这个案件中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

为此,心理学家做了很多情景还原实验,并最终得出了结论:之所以没有人报警,是因为存在一种“责任扩散”现象。也就是说,在突发事件中的旁观者越多,人们心中的一种想法就越强烈,“有人会去帮助她的,就不需要我去了吧”。

看来,那些令人发指的冷漠者并不是真的冷血无情,实验中发现那些没有给他人提供帮助的人也并不轻松,他们大多感到焦虑和不适,甚至紧张、难过。但是,为什么即使难过了,也不去主动向他人提供帮助呢?

原因就在于周围人。周围的人越多,人就越会淡化自己内心提供帮助的责任感,同时,连未提供帮助而形成的内疚、羞愧的感觉也随之一起淡化。所以,当周围人越多的时候,人们就越容易坦然地“冷眼旁观”,既不伸手帮助,又不会感到羞愧。

这些事实尽管让人感到沮丧,让人觉得我们内心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似乎都要消失殆尽了,但却说明了人在危急状态下表现出冷漠无情,不愿提供帮助的真正原因。

你侵犯了我的“电梯隐私权”

每个人的周围都有一个“气泡状的空间”,称为“私人空间”。私人空间随着人体的移动而移动,看不到、摸不着,却存在边界,一旦有人闯入该空间,人们就会产生不快,然后会采取行动来消除这种不快。

现在的楼越建越高,随之搭配的就是我们上下楼所用的电梯。现在电梯已经成为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当我们进入电梯时,你就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害怕独自乘坐电梯,但是也不喜欢跟别人一同乘坐电梯,而且坐电梯时喜欢向上看,看着楼梯的层数不断地变化。难道楼层的变化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吗,还是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心理作用在里面呢?

总之,大家肯定对这种行为非常感兴趣吧。其实这些习惯都是我们内心对“私人空间”的强调所引起的。心理上所谓的私人空间,是指在我们身体周围一定的空间,一旦有人闯入我们的私人空间,我们就会感觉不舒服、不自在。私人空间的大小因人而异,但大体上是前后0.6~1.5米,1米左右。此外,情侣相处的距离多在45厘米之内,属于亲密距离;熟人和好朋友比较合适的距离是46~76厘米,属于个人距离;1.2米是与不够熟识的人相处距离。据调查数据显示,女性的私人空间比男性的大,具有攻击性格的人的私人空间更大。在拥挤的电梯中我们会感觉不自在,就是因为有人进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间。

因此,在空间只有三四平方米的电梯里塞下十几号人,人与人的私人空间出现了交集,我们随时有可能遭到别人对我们私人空间的侵犯,从而使我们感觉不自在、不舒服。此时,我们都想尽早离开电梯这个狭窄的空间,于是就会盯着现实楼层的数字。看着不停变换的数字,就能感觉电梯的正常运行,就像自己在一步步迈向黎明一样,在心理上安慰自己,从而缓解焦急的心理。

这样的心理也常表现为人们爱靠边或者坐在边缘地带。地铁里,当很多人进入一节空车厢时,长座椅的两端一定先被人坐满,中间后被坐满;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只要稍有空地,人们便会自觉地拉开彼此的距离;当你向一个陌生人靠近时,到了一定的距离,对方就会主动移动出一段距离。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轻松了许多,进入电梯后下意识地躲在角落,盯着电梯楼层的变化这样的行为其实并不奇怪,归根结底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私人空间进来人了。

大家为什么喜欢“偷菜”

现代人生活的节奏越来越紧凑,各种问题越来越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抑郁、失眠、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蜂拥而至,人们需要更多的、更有效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苦闷,所以很多人把“偷菜”变成了一种发泄的途径,但是最后却变得欲罢不能,得不偿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几乎都玩起了农场,每天看到别人在电脑上忙来忙去,必问的就是:“是不是又在偷菜啊。”“偷菜”是一种游戏,在开心农场,主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种植各类品种的蔬菜、粮食、水果等。种上之后,你要按时浇水、除草、灭虫,等到瓜熟蒂落还要及时收摘,否则,过不了多久便会被人一“偷”而光,那么你辛苦劳作的成果就会一扫而光。于是,偷者暗自窃喜,被偷者呼天抢地,在虚拟的世界里,大家热热闹闹,你来我往,乐此不疲。

这明明是一款技术含量不高,画面也不是很精致的游戏,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老少皆知、皆玩了呢?而且据调查,喜欢玩这款游戏的有学生,有白领,有普通市民,男女老幼各个年龄段的皆有。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偷菜”?

心理学家说,这种偷菜的狂热行为其实是人们减压的一种方式。

丽娜是一名高三的学生,经常会复习功课到很晚。而晚上是偷菜最容易成功的时候。为了偷刚出生的猴子、老虎等贵重动物,于是她经常半夜起来坚持不懈地偷,而且一个晚上要起来很多次,因为好友的菜和动物成熟的时间不一定,有时甚至刚躺下闹钟就响了。

为了不让自己种的菜被偷走、同时从别人那里偷到更多的菜,她在复习功课的时候也会打开网页,复习语文之前先偷一遍,然后定上闹钟,到了时间放下语文开始复习数学,在复习数学之前仍然要偷一遍菜,做了十几分钟的题后,估摸着有些菜快成熟了,于是又停下手头的功课这样反反复复下来,丽娜的睡眠时间严重减少,而且复习功课时严重受到打扰,根本静不下心来学习,导致成绩急速下降。后来爸妈下了最后通牒,而且老师也说这样下去她根本考不上好的学校,这才突然让丽娜感到紧张,总不能因为一个虚拟的游戏而让自己在现实中的生活一团糟吧?从那以后,她渐渐控制了自己偷菜的行为,只是在晚上刚回到家的时候偷一次。

你是不是觉得丽娜的这种行为在你的朋友身上也曾经出现过,其实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不少。人们每天都在为工作生活忙碌着,男人穿的是西装革履,女的则是淑女风范十足,想要做点什么事情,都会被社会规范和法律条文约束,活得一点都不自我。而在网络社会里,即使你去“偷菜”也不必为自己的“偷盗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也可以将自己在现实中的压力、焦虑等情绪通过“偷菜”发泄出来。于是,偷菜就成了缓解压力释放自我的一种体现。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偷菜游戏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是有好处的,当然过犹则不及了。

在这里奉劝大家一句,虽然现在生活压力比较大,但是选择健康的合适的宣泄方式才是对抗压力和各种心理疾病最好的办法,千万不要把这些压力寄托在虚幻的游戏中。

不要急,一步一步慢慢来

好多男士在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时,并不是一步到位直接提出要求说你做我女朋友吧,而是循序渐进的。男士会经常约女孩看电影、吃饭、出去游玩等,并且以这种方式来达到目的。还有就是我们小时候跟家长提要求时也是如此,比如先说我可不可以吃块糖啊?当妈妈答应了,我们就会提出更多的要求那可不可以喝杯饮料呢?答案当然也是肯定的。这一切,无非就是先越过对方的心理门槛,然后逐步深入,最后达到自己更大的要求。

一个刚刚从乡下来的小伙子去百货公司做销售员。

老板问他:“你以前做过销售员吗?”

他回答说:“我以前只是挨家挨户推销的小贩。”

老板喜欢他的机灵:“你明天可以来上班了。等下班的时候,我会来看一下。”

一天的光阴对这个乡下小子来说太长了,而且还有些难熬。差不多该下班了,老板真的来了,问他说,“你今天做了几单买卖?”“一单,”年轻人回答说。

“只有一单?”老板很吃惊地说:“我们这儿最普通的销售员一天基本上都可以完成20到30单生意呢。那你这一单卖了多少钱?”

“30万美元,”年轻人回答道。

“你怎么卖到那么多钱的?”这回轮到老板目瞪口呆了,一单生意卖了30万美元,怎么可能?

“是这样的,”乡下来的年轻人说,“一位先生进来买东西,我先卖给他一个小号的鱼钩,然后中号的鱼钩,最后大号的鱼钩。接着,我卖给他小号的鱼线,中号的鱼线,最后是大号的鱼线。我问他上哪儿钓鱼,他说海边。我建议他买条船,所以我带他到卖船的专柜,卖给他长20英尺有两个发动机的纵帆船。然后,他说他的大众牌汽车可能拖不动这么大的船。我于是带他去汽车销售区,卖给他一辆丰田新款豪华型‘巡洋舰’。”

老板几乎难以置信地问道:“一个顾客仅仅来买个鱼钩,你就能卖给他这么多东西?”

“不是的,”年轻人回答道,“他是来给他妻子买卫生用品的。我就告诉他‘你的周末难道就这样泡汤了吗,为什么不去钓鱼呢?’”

为什么人们在接受了小小的要求后,就难以拒绝更大的要求呢?

因为小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可接受性的。一般来说,人们对不影响自己生活的要求都会同意的,因为这样做会显得自己大度、不拘小节。

但是当人们接受了这个小要求后,心理的承受能力就会加大,也就是说,自己已经进入对方所设置的陷阱里,这个小要求让自己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失去了原有的戒备心理。这个时候更大的要求出现了,此时如果你拒绝,那么就会觉得自己前后不一,是自毁形象,只有接受了这个要求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自信,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于是很多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保持良好的形象,莫名其妙地接受自己原本不会答应的要求。就这样小的要求变大的要求,本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对方一步步蚕食你的认知结构,而你还不得不答应。

其实有时候对方说不的时候也是你提要求的好时机。假如你有事情请求人,对方因为某些原因拒绝了,接着你再请求他帮你解决其他的问题,此时他就可能会答应。因为第一次拒绝后,人都会产生愧疚心理,为了补偿对方而后提出的要求就会更容易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