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趣味心理学
18521300000006

第6章

被感知和记忆迷惑了——认知心理学

你是不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现象感到很困惑?这个地方我从来没有到过,可是却感到无比的熟悉,这到底是错觉还是事实?当你在一个挤满人的屋子里跟人聊天时,周围可能同时有一二十人在说话,可是你却能挑选出我们想听的话,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对其他的对话都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判断,然后没用的话也就堵住不听了。这就是我们这章所要介绍的认知心理学的效应。

这是错觉还是事实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歪曲、不公正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合的事物。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即使通过主观努力,也是无法察觉的。

错觉会发生在视觉、嗅觉、听觉等各个知觉上面。例如视错觉:在视错觉中以几何图形错觉最为多见。再有在上面提到的一斤铁同一斤棉花的物理重量的确相等,但是人们用手加以比较都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得多。这是以视觉之“形”而影响到肌肉感觉之“重”的错觉。

相信朋友们都听过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吧,其实这里边还暗藏着一个心理学的现象,那就是错觉。

有个做官的人叫乐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你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地饮下了酒。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回到家中,他在屋内走来走去想不明白哪来的蛇。当他看见墙上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时猛然想起: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像一条小蛇在游动。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不仅仅是杯中有蛇这个问题,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都是错觉在搞鬼,而我们也经常被错觉愚弄。现在我们就去寻找一下那些小诡计,并且拆穿它们吧!

记得上学时,物理老师特比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块哪一个重?”当我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铁块的时候,其他的同学们就会哈哈大笑……我们为什么会答错呢?归根结底,这也是错觉产生的结果。

错觉产生的原因很多,有来自眼睛、色彩、参照物等,更多的是来自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心理因素。产生的条件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很多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包括客观刺激本身特点的影响,还有观察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比如人本身的器官出现问题,或者是强烈情绪的影响,以及受到一些暗示等,都会让我们产生错觉。比如晚上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就会觉得外面有脚步声,或者其他的一些动静。其实这就是一般的错觉,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人们往往在产生错觉之后就能自动分辨出真相。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没必要时时刻刻都想要拥有一双慧眼,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古人说得好,难得糊涂!

我不是神仙,但能未卜先知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以前来过这个地方吗?怎么这么眼熟?接下来是不是要发生这样的事情……”眼前这一幕好像曾经发生过一样,每一个细节你都了如指掌。这便是似曾相识,明明是第一次经历的事情,却感觉自己在某时某地曾经见过或者经历过,这种现象可以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进行科学的解释。

似曾相识感并不奇怪,例如,一个读了上千本书的人,看到一本新书就可能有某种熟悉感。但是,也有人对此感到奇怪,甚至坚信这是一种可以预知未来、想起前世的“心灵能力”。

据最近相关调查显示,有2/3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据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可能是人们想起了过去发生的事情,有时可以是几秒钟、几分钟之前的事,有时则是很多年前、小时候的事,当时没有太注意,缺乏精细的记忆编码,对听别人讲的故事、自己看到的图画等形成了碎片化的记忆,现在人们被某些情景勾起来了。

“似曾相识”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曾经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但是我们却无法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然后人们把新的经历与过去某个记忆联系起来,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以为积习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研究发现,似曾相识感在精神病患者身上很常见,常常在癫痫病发作之前发生。1955年,加拿大神经生物学家怀尔德潘菲尔德用电刺激一些实验者的大脑颞叶,发现约有8%的人出现了“记忆”,可能是人类第一次人为诱导出似曾相识感。

克黎利引述《新科学家》杂志的文章称,记忆的作用不一定是为了记住过去,而是帮助我们走向未来,有时会运用想象和创造的方式,让我们知道接下来怎么做,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做出什么反应。人们以为自己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其实也许是过去的碎片化记忆而已。如果似曾相识的感觉是来自一段想不起来的记忆,那么人们就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是来自于这段记忆,自己具备了“心灵能力”。

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蹦出来。无意识的和潜意识中的记忆相结合,就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第六感就是潜意识

有些情况下,我们的大脑会给我们发布一些危险的信号,这种大脑预警,究竟是潜意识的功劳,还是第六感的功劳?我们所说的潜意识,就是第六感吗?

尽管科学界还没有给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视、听、嗅、味、触”这五大感觉之外的“第六感”命名,但相关的研究却并不少。科学家曾根据这个感觉的特征——直接影响人们感情、情绪,提议将其命名为“类嗅觉”或者“情觉”,而国外目前通常的称法为“费洛蒙感觉”。

第六感研究领域最主要的讯息来源是动物界。动物心理学家丹尼斯·巴登在《动物心理学》一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绘了动物的“第六感”。书中提到,1940年希特勒对伦敦进行大规模轰炸,在德国飞机袭击前数小时,有一些猫就在家中来回走动,频频发出尖叫声,有些咬着主人的衣裙拼命往外拉,催促他们迅速逃离。

其实在即将发生大的灾难之时,很多动物都会有不同寻常的反应。当船在海上即将遇上海难时,船上的老鼠会先一步集体出动,狂躁不安。还有大地震之前,各种动物都会狂躁不安,纷纷出笼,奔向路边。这些奇怪的现象都让一些科学家相信动物一定存在某种第六感。于是,有科学家试图破译它。

英国的一位化学家进行了多年的实验,通过实验他总结出,心灵感应和预感等现象都可以从动物学的角度得到解释。这些其实是动物的正常行为,在进化的过程中,这些技能使它们成为“适者”而生存下来。而人类的第六感同样是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

动物将信息排出散发到体外后,通过空气、水等媒介传给其他个体。通过与人类作比较,科学家发现,人类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传达消息的功能,只是人们的感受器官退化了,反应不如动物强烈。

2005年年底时,美国有科学家撰文称,人类大脑可能具有“盲视”的功能。人类可以不通过感觉器官而直接感应到外界信息,近似于一种“第六感”。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去年的报告指出,大脑颞叶部区域可早于人类意识之前感知到危险,并且提供早期的警告帮助人类逃脱。

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有一块被称为前扣带皮质的区域可能会在人类感知危险之前就有所反应,并且能够提供一些预告,以帮助人类摆脱危险。

研究者指出,当我们在可能犯错误的关口,甚至需要作决定的左右两难之际,前扣带皮质已经先一步察觉到了这种“尴尬之境”。它会用特殊的方式提醒我们注意,让我们避免犯错。因而,前扣带皮质在大脑对外界的认知与反应中充当了“预警官”的角色。

有些研究者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实验。他们让一些身体健康、反应灵敏的年轻人响应出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不同的信号。该信号是一些方向不同的箭头,当被试看见箭头的时候,要在键盘上进行相应方向的操作。进行实验的时候,被试的脑部工作状况处于被监控的状态。

但为了试验出被测试者处理未知事件时脑部运动状况,研究人员有时会插入另一个较大的蓝色箭头,使得参加者必须转换思维,而按另一按键。扫描参加者的脑部活动显示,最后只要仅仅显示与较大箭头相关的蓝色,就足以发动前扣带皮质的活动。研究人员解释,这项研究表明脑部的这块区域的确可以提前感知信息。

那大脑给我们预警,是潜意识的功劳还是第六感呢?

其实严格说来,潜意识和第六感在某些部分是有交集的,但却不能将它们等同起来。潜意识会接收到更多的意识层面所遗漏的东西,它们不通过任何逻辑推理而得。这些东西常年“埋伏”在我们的大脑中,不被我们所察觉。当它们浮现并被感知的时候,就成了“第六感”。也就是说,第六感只是潜意识中的一部分。

幼年健忘症,记忆中不可思议的地方

说起幼年的记忆,您对自己孩提时代的记忆最早能追溯到几岁?大部分人一直觉得3岁前是记忆盲区,都认为自己是从四五岁开始有记忆的。因为在脑海里实在搜寻不到3岁前的任何蛛丝马迹,即使在某种刺激下,出现了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也都只是昙花一现,事后又记不起了。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婴幼儿时期记忆力差导致的。可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怎么会记得我们的语言、各种颜色、人称、摆设、生活用品?这些认知怎么会从牙牙学语时一直留在我们的大脑里?

人类婴儿的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很多心理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点。从婴儿到幼儿的这段时期,我们没用几年的时间,就记住了一门语言,有这种记忆力还不够强大吗?此外,我们生存的很多技能,都是在婴幼儿时期学会的。

苏联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在实验桌上画了一些卧室、花园、沙滩等,让儿童们用15张图片(图片都是儿童熟悉的东西,如滑梯、西瓜、狗等)在桌上玩游戏,把图片放在实验桌最适当的位置上。游戏结束后,他要求孩子们回忆图片的内容,检测无意识记忆的效果。另外,在同样实验条件下,游戏开始之前要求儿童进行有意识记忆,记住15张图片的内容。实验结果表明,幼儿的无意识记忆效果优于有意识记忆。一般情况下,3岁前幼儿很少真正接受有意识记忆任务,基本上是无意识记忆。

我们一般认为,虽然婴幼儿也具有长期记忆的能力,但在那个年龄阶段,长期记忆系统基本上还不能很好地运行。研究人员发现,有个别的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就能用语言描述出记忆中以前的事情,但孩子们所谓的记忆,大多是片段或者并不准确。当人长到4岁左右,认知功能才迅速发展起来,并开始能够审视内在的自我。这时,孩子开始能够理解记忆了,并开始使用诸如“记住”、“忘记”等与记忆有关的词语。在这个时期,人的长期记忆系统才逐渐健全起来。因此,我们成年之后,再回忆自己的孩提时代时,一般只能想起三四岁之后的事情。

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分为承载潜意识的旧皮质和承载显意识的新皮质。导致“幼年健忘”的主要原因就是虽然旧皮质在人类出生6个月后就形成了,但这两类皮质的各个区域在婴幼儿时期还未发育成熟,而且在此期间,婴儿的大脑发育较快,后发育的脑区结构会控制先发育的脑区,妨碍记忆之前的识记材料。再加上,早期记忆是通过非语言形式记录的,无法用语言表达,这也阻碍了3岁前记忆的重组。所以,大部分人都患有“幼年健忘”这种症状。

外貌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