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趣味心理学
18521300000024

第24章

办公室内有学问——职场心理学

对现代人来说,办公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人们在这里赚钱养家,上班这件事已变成人们生活的主题。在这个环境中,不管男女,都得按照一定规矩办事,因为办公室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地方。成了,你就是职场中的王者;败了,你就是职场中的输家。可见,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职场心理学、掌握职场心理学,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每一场“心”对“心”的职场博弈中胜出,轻松享受快意的职场生活。

初出茅庐做事就得做“蘑菇”

对于初出茅庐的人来说,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总是希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夸奖;在遇到一些挫折后,又总是担心别人会盯着自己。取得成绩时切忌沾沾自喜,少发表一些自己认为是惊世骇俗的言论,少些夸夸其谈,这才是他们的最佳生存之道。因为,蘑菇在成长期是不会受到注意的,只有多做事情少抱怨,主动自发地学习新的东西,才能有所作为。

许多单位都为对刚入职的新人安排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这些新人只有努力做到最好,才能够被大家所关注。

刚入职场的时候,有一段“蘑菇期”经历并不是什么坏事,一个人要想获得领导的器重,要想有更好的发展,他就得经历人生的一些蜕变。实际上,人生的很多机会都是在单调的工作实践中获得的。假如一开始就不想从事单调的工作,那你恐怕很难得到提升的机会。

首份工作对于王丹洋来说简直是优中之选,新闻专业出身的她“杀”进某知名媒体。很多从业人员的毕生追求成为她工作开始的平台。该满意了吧!可是,刚刚入职两个月,她的失落感却在不断增加。

在王丹洋描绘的工作场景中,她仿佛又变成了一个小学生,什么都得从头学起。每天的工作就两个字“学习”——学习如何用打印机、如何发传真、如何走最近的路线把一份文稿送到另一个部门……所有琐碎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业务相关,王丹洋硬生生被整成一个杂工。“就把自己当成‘蘑菇’了。”王丹洋自嘲地说。

刚刚进入一个事业单位的朋友发现,工作比想象的要复杂,“自由感没有了,太多不想做但是必须去做的事情”。“一天到晚坐在那儿,就算没事也坐在那儿”,她抱怨道。为此,她决心考研,“不管怎么样,再做两年学生也好”。

“或许,每一个有成就的人都一定经过了这样一个阶段吧”,王丹洋并不赞同继续做学生的想法,她说:“现在,我能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安心做一颗蘑菇。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才能有机会茁壮成长。”

一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说,“蘑菇理论”认为,将初出茅庐者安排做打杂跑腿的事情,让他受到批评和指责,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有利于他抛却幻想,更加务实,尽快成熟。这种理论将职场新人比喻成“蘑菇”,“到一个新的环境总是要有一段时间忍受潮湿阴冷的角落”。

如何高效率地走过默默无闻的职场特殊时期,如何迅速地成熟起来,如何被领导重视是每个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这个时候,像“蘑菇”一样成长是个不错的主意。如果能融入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一个组织,你就可以从其中获取充足的养分和支持,并大大地缩短“蘑菇”钻出地面的时间。如果觉得承受不住了,不妨这样告诉自己:“你不过是众多蘑菇中的一员,既无须承担过多责任,也无须尽多少义务,现在不过是个观察和等待的阶段。”学会尊重自己的领导和同事,体会做平庸者的乐趣,并伺机寻找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

“出镜率”,提升你的人气

作为职场新人,如果一味地自我封闭、埋头苦干,恐怕很难在同事那里拉近距离。相反,要是能多跟同事拉拉家常,多跟领导交流沟通,增加自己在同事、领导面前的“出镜率”,那么他的人际吸引力通常会有所提高,会更有机会得到领导的青睐。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参加实验的人看一些人物照片,其中,有的照片出现二十几次,有的照片出现十几次,而有的照片只出现一两次。最后,他让看照片的人说出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证实: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人们对某张照片就越喜欢。也就是说,看的次数与喜欢的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另一位心理学家也做过相关的实验。在一所大学里,他随机进入几个女生寝室,发给这些女生几种口味不同的饮料,并请她们以品尝饮料为由,在这几个寝室里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能互相交谈。过了一段时间,心理学家请她们说出相互之间的熟悉和喜欢程度。结果证实:两个女生相互喜欢与否跟双方见面的次数关系很大。见面次数较多的,相互之间喜欢的程度也就越高;见面的次数较少或根本没有见面的,相互之间喜欢的程度就会低一些。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那些人缘好的人都善于运用多看效应,他们非常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以提高双方的熟悉程度,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气指数。

毕业后,林梅进入一家大公司实习。不久,公司组织了一次活动,大家做了这样的一个游戏,那就是选择一个人站在高台上,背向同事,然后倒下,倒在同事的手臂中。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人相信自己的同事,相信他们是自己的依靠。

这个活动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第一个站出来,因为在大家的眼里,后背是最没有安全感的地方——因为你看不到它。大公司本来就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所以大家都对这个游戏很不屑。

但是,林梅站了出来,虽然她的心里也非常紧张,但是她还是没有犹豫,也没有窥视别人。林梅懂得当自己窥视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可能在窥视自己。即便不是自己的队友,也可能是自己的老板。而且,她觉得这是一个让大家认识自己的好机会。

于是,林梅来到台上,对大家说:“各位同事,晚上好!我是新来的林梅,愿意第一个玩这个游戏,请你们接住我哦!”然后,她毫不犹豫地倒了下去,同事们牢牢地把她托了起来,平稳“着陆”。

经过这次活动之后,林梅成了同事中最受欢迎的人。在平常,她也是个比较活跃的女孩儿,下午茶总会跟大家聊上两句,这让她的人气指数扶摇直上。由于出镜率比较高,领导和同事对林梅的印象都不错,她成了实习生中第一个转正的员工。

在职场中,这样的现象随处可见:有些人很会做人,经常跟同事聊天、拉拉家常、送点小礼物……有些人经常出现在领导的左右,一副愿效举手之劳的表情。他们的人缘是不是比较好?领导是不是对他们赞不绝口?不管是外貌还是能力,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可能都算不上突出,为什么他们在公司里就能受宠呢?很简单,他们都知道提高自己的出镜率,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初入职场要善于观察和学习

任何人都不可能天生就比别人聪明,任何人也不会随随便便成功,与其跟弱者一起自怨自艾,还不如跟比你强的同事多多交流,取他之长补己之短。无论你的反应有多迟钝,试着和比你强的同事多接触,时间一久,你必然也能总结出一番道理。

在生活中,一个人的心情、气质,甚至看待事情的心理,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他身边的人。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总是在人们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发生。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职场中,长期在一起共事的两个人,他们对事情看法往往会惊人地相似,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有一些相同之处。同一个办公室,你选择跟谁做朋友,就等于默认你愿意接受来自对方的影响。很多时候,人们通常会高估自己的定力,殊不知,每个人身上的很多习惯都是在被别人感染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潜入自己身上的。

刚入职场,一些新人习惯选择和相对弱势的同事交朋友,觉得这样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也不会有在强势的人面前的自卑,而且,两个弱势的人走到一起还能互相安慰。当然,也有可能互相抱怨,一起指责老板和公司的不对。这种交往只能有一个结局,那就是“一损俱损”,如果其中的一个犯了错误,老板的心里就会留下阴影,觉得另一个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假如你不想离职,那就试着跟那些比你优秀的同事多往来,一个月之后,你就会明白“跟好师傅、站好队”的重要性。

一家大型外贸公司的部门经理刘先生从高校找了一批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到公司实习。实习结束时,刘先生单单只留住了其中的陈海同学,其他的实习生一个也没任用。

大家很好奇,刘先生为什么唯独把他留下来呢?刘先生说,陈海有一颗沉下来的心,就是这样的心,打动了刘先生。

正式实习的那一天,刘先生向同学们介绍部门的成员老赵和他们每位实习生的分工。其中老赵是公司的老业务员,年龄偏大。其他同学都喊他“老赵”,而陈海却一直很尊敬地称呼他“赵老师”。老赵的性格非常好,见到青年人有什么问题,总是乐于帮助。于是其他的青年人就形成了依赖,一有问题,就风风火火请老赵解决,但陈海从不如此,他想到老赵也有自己的工作,所以遇到问题他先自己钻研解决,除非实在解决不了的才会请老赵帮忙。

陈海也不像其他学生那样无所事事,他见事做事,跟着同事跑银行和跑业务,即使在大热天挤公共汽车去也毫无怨言。很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但是陈海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只要不懂的,我就多学点儿,总没坏处。”

老业务员谈业务的时候,陈海就默默地坐在一边“旁听”,细心地揣摩应该如何同外商交谈。有时老业务员打电话,陈海还悄悄地给老业务员递一支笔、一张纸,在对方感到暖心的同时,陈海自己也学到了经验。最终,他用沉稳和真诚赢得了公司上下的好感。

同事之间确实存在竞争的关系,谁也不能回避这个事实,但是,好的竞争氛围有助于让你养成更加积极的思考习惯。对无法回避的强劲对手,最好的办法就是冷静地观察和学习对方的优势,你就有机会赶上对方。不要为别人的能干而担忧,更不要觉得自己压力太大,关键是:学习别人的优点,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能力,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学会应对工作中的压力

“工作压力”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据相关统计,美国有46%的工人觉得工作压力很大,其中34%的人因压力过重而准备跳槽。除了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之外,压力还危害着员工的身心健康。相关专家估计,50%至70%的疾病都与压力相关。

在职场中,压力总是如影随形,预算削减、裁员以及部门变更等都会给职员带来压力;而与上司、同事的关系处理不到位,也会给工作带来压力。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假如我们的心理始终处于紧张状态,通常就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中。

冯琴琴是一所大学中文系的才女,在学校里一直担任记者团的记者,在各类报刊上也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在毕业的前一年还担任了校刊的主要负责人。在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一家IT公司担任网站编辑,老板很欣赏她的才气和文雅的气质。

才华横溢的她在职场上并不是游刃有余,相反,她在办公室里遭遇了处处碰壁的情形。因为老板总是夸奖冯琴琴的才气,引起其他女同事的不快和忌妒。而且,个性要强的冯琴琴不喜欢求人,也不善于搞同事关系,她与其他同事之间几乎没有交流。

冯琴琴对电脑技术并不熟悉。有一次,她遇到一个网页设计上的问题,只好去问公司里搞技术的小万。IT业里靠技术吃饭,哪怕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也是捂得紧紧的。冯琴琴看到小万这般不乐意的样子,赌气跑到隔壁办公室里求助技术总监去了。总监看到如此简单的一个技术问题竟然不去问周围的同事,竟然舍近求远地跑来求助,心里立刻留下一个人际关系不好的印象。

又有一次,总监正好不在,冯琴琴只好硬着头皮去问小万。小万表现得很不耐烦,冯琴琴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发誓再也不问她了。后来,幸好此时隔壁的技术部又来了一位男同事,冯琴琴于是常常跑去求助这名新同事。久而久之,冯琴琴和同一部门的小万的关系日益冷若冰霜,这种做法也让她的上司有了看法。

冯琴琴陷入了困惑与苦恼中,连下班回家后也满脑子的官司。随着紧张感的加剧,冯琴琴的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她好想念大学时的轻松。

不管你的职场压力来自于工作、来自于人际关系,还是来自于公司领导,你都要想办法克服。一定要学会缓解心里上的紧张状态,否则你就无法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感觉到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话,你要及时释放自己的压力,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为了不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你务必要找回曾经的轻松哦!

不要被他的表象吓到

你是不是因为惧怕上司,所以很少去敲他的办公室呢?上司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其实当你跟他坐到一起讨论工作时,你会惊奇地发现,恐惧不在了,你许多的理所当然也不在了,他只是个普通的同事。

你的办公室里有难相处的同事吗?某某经理的坏脾气、某某同事的刁钻刻薄、某人一向迟到,或者某一次与之合作的不愉快……它们是否一直萦绕在你心头,让你觉得工作十分不畅快。这些给你造成困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