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行即修心
18520400000026

第26章 宽忍:宽恕众生,怨欲如尘(1)

世间万物平等,因此我们不仅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别人,而世间最能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宽厚待人的无私之心。人间世事反复不定,昨日的高山,今日可能就变成河流,昨日的河流可能成为今日的高山。当我们行走在曲折艰难的道路上,不要总争一时之勇。要知道,只有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

1

做人要有平和忍让之心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却看到自己的茅屋正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所以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小偷走后,禅师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的温暖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定中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但求世上无人病,何妨架上药生尘。”在以前的药铺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对联,它包含的悲天悯人、宽厚无私的情怀是很让人感动的。自己虽然开着药铺,却祈求别人不生病,其中蕴含着至高的境界。世间万物数不胜数,其中最能够动人心的莫过于一颗宽厚无私的心。所以,故事里的禅师才会以宽厚的心对待那个小偷。生活中的我们,同样也需要有一颗宽厚、忍让之心。

所谓忍让,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保持一种谦和、克己、委曲求全的态度和行为。这里忍让的是那些与自己的朋友、同学等之间的非原则性的小事,如与朋友或同事发生了一点小摩擦,就不要斤斤计较,应该豁达一点,吃点小亏算了。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破坏朋友之间的友谊以及同事之间的团结。而对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以及坏人坏事,则不但不能忍让,反而应挺身而出,坚决斗争。

所以,我们所说的忍让并不是不辨是非、放弃原则、毫无限度地对一切事物的忍让,该忍时忍,不该忍时则寸步不让。应做到“大丈夫能屈能伸”,这才是成功者具有的度量。

要做到忍让,就必须具有豁达的胸怀,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能对他人要求过于苛刻。应学会宽容、谅解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气量,不能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特别是在小事上,如果宽大为怀,尽量表现得“糊涂”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达世事人情。

颜回是孔子的一个得意门生。有一次颜回看到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在吵架,买布的大声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颜回上前劝架,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别吵了。”那人指着颜回的鼻子说:“你算老几?我就听孔夫子的,咱们找他评理去。”颜回问:“如果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人答:“我把脑袋给你。你错了怎么办?”颜回答:“我把帽子输给你。”两人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颜回心想,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但只好把帽子摘下,那人拿了帽子高兴地走了。后来孔子告诉颜回:“说你输了,只是输一顶帽子,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惭愧万分!”

这种宽厚与容忍绝对不是争斗的小人所能够做到的,明知对方错了。却不争不斗反而认输,虽然自己吃点小亏,但使别人不受损。不重表面形式的输赢,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准的高低,这样的人其实活得很潇洒。

成大事者善让,即遇事不与人无谓地争高论低,而是通过忍让的办法,去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大事,其中要害之一就是无谓地好争而不好让。

君子坦荡荡,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品德。做人要胸襟豁达,要有平和忍让之心,这不仅是一种魅力,更是事业有成之人的必备个性。

感悟人生

“人心本是水晶之体,容不得半点尘埃。”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不是金银财宝,也不是名声权力,而是拥有一颗宽厚无私、品行高尚的心灵。

2

不为小事发脾气

天刚刚破晓,虔诚的信徒阿文就兴冲冲地抱着一束鲜花和一些供果赶到大佛寺,来参加一天的早课。可不曾想到的是,阿文刚刚踏进大殿的门槛,就被从左侧突然冒出来的一个人撞了个满怀。一时间,鲜花和供果滚落了一地。看到满地的鲜花和供果,阿文的气真是不打一处来。

“怎么这么不小心!把我的鲜花和供果都撞到地上了,你无论如何都要给我一个交代!”阿文怒吼道。

“撞了就撞了,你那么大声干吗?顶多说句‘对不起’,你还想怎么样?”那个人狡辩道。

“你这是什么态度,撞了人,自己还有理了?”阿文吼道。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两人吵得不可开交。这时,正值广圄禅师路过这里,听到两人的吵架声,他便停下了脚步。弄清原委后,开示他们两位道:“莽撞地行走是不应该的,而因为自己的莽撞撞人更是不对的,你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而不肯接受别人的歉意,也同样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够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和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作为。”

紧接着,禅师又说道:“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协调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社会上的、家庭里的、朋友间的、工作上的,等等。如果大家都不能更好地协调沟通彼此间的关系,为了一点小事,大家互不谦让,到处都是人们的打骂声,那我们的生活将会是多么的可怕!因此,我奉劝大家,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发脾气。就好比二位,为了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自己一片虔诚的心境,实在是不值得。凡事都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听完禅师的话,两个争执不休的人,都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纷纷向对方表示歉意。

生活中的唇枪舌剑,回过头来想想,很多都是那么的愚昧无知。我们每天都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有一些小摩擦在所难免。生活中有那么多有意义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为了一些小事、小争执浪费时间,是多么的愚蠢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做一些妨碍到别人的错事。矛盾一旦发生,我们就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要有接受别人道歉的雅量。承认过失,是智者之举。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海阔天高;让三分,心平气和。

莉莉和曼殊是两个很好的朋友,但是原本很好的朋友却因一次次的争执成为陌路,吵到最后都不想见对方。

事情是这样的,曼殊是重视隐私的人,莉莉是喜欢分享的人,曼殊常常向莉莉说些秘密时,莉莉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又说了出去。曼殊一次次地忍耐,莉莉一次次地再犯,最后,天真的莉莉说:“把过去的一切都忘掉,我们重新来,我愿意改!”

你想,有可能吗?一切都已发生了,莉莉只想要曼殊“忘掉”自己一次次地食言,但是,那些信任已被她自己一次次地破坏了,现在,莉莉想要一切重来,曼殊却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了。

曼殊不愿意,莉莉也很生气:“她就是不肯原谅我,又不是什么大事。”莉莉忘了,原谅这个东西是不能要求和勉强的,越强求,越是得不到。也许,莉莉该做的只是道歉。她如果愿意道歉,一切都会有所不同,但她自认为没有错,于是对曼殊的态度也不满,所以,莉莉也不愿原谅曼殊了。

莉莉和曼殊就这么僵在那里,因为都不肯原谅对方,最后终成陌路。

因为我们太过于去计较,所以我们经常不开心。如果我们心存宽容,能够容纳和理解世上的对错、是非,那就自然可以避免许多烦扰,没有烦扰的介入,我们的内心就自然能够获得平静和快乐了。为此,我们可以说,宽容是洗涤烦恼的灵丹妙药。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有碰撞,即便是心地最和善的人,也难免会伤害到他人。如果过于去计较,不仅会使自己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也会置旁人于痛苦之中。所以,我们要以宽容之心多去谅解别人,理解别人。宽容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它能使人跃上大方磊落的台阶。只有宽容,才能“愈合”不愉快的创伤;只有宽容,才能消除人为的紧张与痛苦。

感悟人生

有人说:“不宽恕别人,不原谅别人,是苦了你自己。”所以面对生活中的不愉快,面对他人的冒犯,我们应该学会宽恕和原谅别人。

3

别让冲动蒙蔽了你的心

久战沙场的将军终于厌倦了战争,于是想拜宗呆禅师为师,出家修行,他诚恳地对宗呆禅师说道:慈悲为怀的禅师,我已经厌倦尘世,心无旁骛地一心向佛,请收留我做你的弟子吧!

“你有很重的社会习气,六根未净,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宗呆回答说。

“禅师!我什么都能放下,包括妻子、儿女和家庭,难道这样六根还未净吗?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将军恳求道。

“明天再说吧!”宗呆还是没有立即答应将军的请求。

这天,将军一夜未眠,天刚微亮就来到寺里礼佛,宗呆禅师一见到他便说:“将军为什么起得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道。

“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禅师开玩笑地也用偈语回道。

听了禅师的话,将军顿时火冒三丈,大声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面对将军的谩骂,宗呆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人生最难的是放下,在尘世间生活了这么久的凡人,染上了数不清的坏习性,是不可能说放下就放下的。所谓江山易改,习性难除。喜怒哀乐是人最本质的东西,要做到淡然处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像这个将军,他嘴里说可以放下自己的妻子儿女,但是却被禅师轻轻一激就原形毕露。

俗语有云:“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人是一种善变的动物,喜怒哀乐变化无常,但是遇见开心的事也不要高兴过头,物极必反,所以就有了乐极生悲;遇到不高兴的事也不要随便发火,更不要在冲动之下做任何决定,因为冲动是魔鬼,一旦受了它的控制,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做出错误的决定。

冲动是思想上的“魔”,冲动做事就会走火入魔,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极大的损失和痛苦,甚至改变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命运,往往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悲惨结局。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有名的夷陵之战。

刘备为报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之仇,不听群臣的劝谏,执意发兵数十万讨伐东吴,孙权派陆逊率五万兵马抵抗。陆逊采取避其锋芒、以逸待劳的战略,利用蜀军在山林中扎寨的弱点,使用火攻,连破蜀军四十余营。刘备全军覆灭,只身仓皇逃往白帝城,不久病死。此次大败,令蜀汉元气大伤。从这个典故中我们不难看到,刘备由于一时的冲动,造成了自己惨败的结局。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冲动是魔鬼”这句话。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呢?当然,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冷血动物,喜怒哀乐是人的天性使然。正因为人有着丰富的感情,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才能构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但是,动不动就冲动,却绝非一种好的品质。冲动不但会对别人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还会让自己追悔莫及。

猎人上山打猎,无奈一直没有收获。连续走了几个小时之后,猎人所带的水已经喝完,他感觉越来越口渴,却一直没发现水源。当他走到一个山谷时,看到有水滴从上面落下来。猎人连忙从皮袋里取出杯子,耐着性子用杯子一滴一滴地接流下来的水。终于,水接到了七八分满,就在他正准备一饮而尽的时候,一股急风把杯子从他手里打了下来。

猎人心急怒起,抬头却看见自己的爱鹰在上空盘旋。他有点生气,可对鹰又无可奈何,于是他只好重新拾起杯,继续接水。当水滴到七八分满时,鹰又把水弄翻了。猎人怒到极点,生了报复之心,想整治一下老鹰。

猎人一声不响地捡起水杯接水,当水滴到七八分满时,他悄悄取出利刀,夹在掌心;然后把杯子慢慢往嘴边移近。老鹰又向他飞来,猎人迅速拿出利刀,杀死了老鹰。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杀死老鹰,忽略了手中的杯子,因此杯子掉进了山谷里。

猎人心想,既然水是从山上滴下来的,也许上面有蓄水的地方。于是,猎人忍住口渴,用尽力气往山上爬。终于,他到达了山顶,并看了一个蓄水的池塘。猎人连忙弯下身子,想喝个饱,却突然发现池塘边有一条大毒蛇的尸体。这时,猎人才恍悟:“原来老鹰几次打翻水杯,是担心我喝下受蛇毒污染的池水而被毒死,而我却误会了它,还杀了它……”

猎人非常自责,他发誓,此后绝不在生气时作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