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它越走,离河边越远,而想往回走却是力不从心。由于常年生活在河里,它已经习惯了在河中觅食,如今,它根本走不到河里去,结果饥渴难耐丢掉了性命。原来青蛙站起来时,眼睛只能看到身后的景物,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情。所以,腿往前走,眼往后看,这种奇怪的生活方式根本无法在世上生存。
故事中的青蛙最后为什么丢掉了性命呢?主要是因为它不切实际的追求。它明明是一只青蛙,需要一蹦一跳地走路,可是,它却梦想着像人类那样用两条腿直立行走。而他这种愿望完全不切实际,因为当它站起来时,眼睛只能看到身后的景物,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因此,当它的腿向前走时,眼睛却要向后看,这种奇怪的生活方式根本无法在世界上生存。最后,只能走向毁灭。
很多人就像故事中的青蛙一样,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总是喜欢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不切实际的追求就像做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当然,假如我们的志向太小,也许我们只需要付出一点点努力,那么就实现了理想,可是,这并不能让我们感觉到收获的喜悦。时间一长,就会麻木消沉,结果就必至于堕落。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目标,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能实现梦想。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约翰·戈达德是一名著名的探险家。他从小都有自己的追求。15岁那年,他一口气在一张白纸上列举了127项宏伟愿望。比如,去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探险;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和野马;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参观月球,等等。写完这些后,约翰·戈达德将这些愿望命名为“一生的志愿”。
这些愿望看上去不切实际,让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是,44年后,约翰·戈达德终于实现了其中的106个愿望。
原来,约翰·戈达德制订计划后,便立即展开了行动。他先从最容易实现的愿望开始,比如,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接着,再从比较容易实现的愿望开始,比如,去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探险……就这样,约翰·戈达德通过44年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便好奇地问道:“你是凭什么将许多‘不可能’踩在脚下的。”
戈达德笑着回答道:“凡是我能够做的,我都想尝试。如果你自己都已经觉得很多事情都不能做的话,那么你这辈子就有可能什么也做不成了。”
荀子《劝学篇》中说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故事中的约翰·戈达德就是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的这些理想虽然看上去不可能实现,但实际上,只要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做成功,并努力去做,那么就能够将这些“不可能”踩在脚下。
所以,我们在树立人生理想时,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人生理想,并朝着理想努力奋斗,终将实现你的理想。
人生哲理诤言
我们在树立人生理想时,不能好高骛远,而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人生理想。当然,人生理想也不能制定得太低,否则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4.做好准备,迎接机遇的到来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鲁迅
有这样一则故事:
贝特格最初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谁也没想到,如今的他却与闻名世界的“欧洲瓷都”齐名。“欧洲瓷都”是一个叫麦森的德国小镇,位于欧洲厄尔士山山脚下。
贝特格最开始只是麦森陶瓷厂的一个垃圾工人,他每天负责把陶瓷厂里的废泥、废瓷器片等废料从厂里运到垃圾场。不过,他可不想一辈子都只当一个垃圾工人,他渴望成为一名技师。
当时,一位叫普赛的意大利技师和他的几个徒弟支撑着这家陶瓷厂。普赛是麦森陶瓷厂用1万欧元的月薪聘请来的。可是,普赛因此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便恃宠而骄。
有一天,普赛技师跟厂方发生了争执,一怒之下就带着自己的徒弟回到了意大利。麦森陶瓷厂一时因为无人接替普赛的位置,陷入了危机中。麦森陶瓷厂的高管层顿时感到手足无措,纷纷议论开了。有的建议赶快向普赛赔礼道歉,并给他加薪,让他回来继续为公司服务;有的则建议马上另聘技师,将招聘启事贴满意大利的大街小巷……经过商讨,麦森陶瓷厂的领导最终决定向普赛赔礼道歉,并加薪。然而,普赛技师为了看麦森陶瓷厂的笑话,不仅对加薪毫不理会,而且还要求同行不接受麦森陶瓷厂的聘用。麦森陶瓷厂因此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就在这关键时刻,贝特格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主动对厂里的领导说:“让我试一试,好吗?”
领导们看了他一眼,不屑一顾地说道:“别捣乱!你一个垃圾工能干技工的活?”
贝特格什么也没说,立即拿出从家里带来自己烧制的一个花瓶,并对大家说:“请你们看看这个,它的质量跟咱们厂的产品相比哪个更好?”
领导们看了后,都惊得目瞪口呆,异口同声地问道:“这花瓶真的是你烧制的?”
贝特格肯定地回答道:“是的。”
原来,这个在厂里默默地干了近十年的垃圾工,居然每天都在偷学普赛技师的手艺。大家都惊诧不已,因为厂方正式派去跟普赛技师学艺的工作人员都没能学会的东西,而贝特格却全都学会了。
就这样,贝特格取代了普赛,月薪1万欧元,麦森陶瓷厂也因此开工了。后来,随着麦森陶瓷厂声名远播,贝特格也成为闻名的技师。
在陶瓷厂陷入危机之际,对于一个懂陶瓷手艺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机会。然而,想要抓住这次机会的前提是必须懂陶瓷手艺。故事中的贝特格虽然原本是一个垃圾工,但是他却梦想成为一名技师。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贝特格便利用多余时间偷偷地学会了陶瓷手艺。当普赛技师带着徒弟离去,陶瓷厂陷入危机中时,贝特格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已悄然来临。于是,他勇敢地毛遂自荐,成功地取代普赛技师,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假如他没有偷偷学技艺,没有做准备,那么当机会来临时,他依然只是一个垃圾工。
达尔文曾说:“机遇是会遇到的,但重要的是学会抓住机遇。当你无视而过的时候,你才会明白不是你没有得到而是你没有把握。”
然而,很多人都把自己没有实现梦想的原因归结于自己没有受到机遇的青睐。其实,不是机遇没有光顾你,而是你没有抓住。机遇往往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如果你没有准备好,机遇即使来到你面前,你也抓不住,它仍会偷偷地溜走。下面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村庄非常贫穷,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凄苦。因此,他们每天都向上帝祈祷:“上帝啊,请您让我们过上美好的生活吧!”
上帝之神听到人们的祈祷声,便派机遇之神来帮助他们。在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机遇之神来到了这个小村庄,想给贫苦的人们送来好机遇。于是,他便去敲门。
可是,他敲了一家又一家,但没有一户人家给他开门。因为大家都在犹疑、恐惧前来敲门的不是天使,而是魔鬼。
机遇之神十分伤心,便离开了。第二天早上,当人们知道机遇之神曾来敲门时,都后悔不已。原来自己一直盼望的机遇之神终于来到了,却在自己犹豫的刹那间,又悄悄地溜走了。
故事中的人们如果做好了准备迎接美好生活的到来,那么他们就能抓住机遇。然而,很可惜的是,当机遇之神真正来临时,他们却闭门不见。
桑弗说:“不要以为机会会第二次来敲门。”因此,当机会来敲门时,我们一定要开门迎接机遇之神,将机遇紧紧地抓在手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借助机遇成就我们的梦想。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你想实现理想,那么就千万不能让机遇从我们的指间滑过,要牢牢地抓住机遇。
人生哲理诤言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我们树立了人生理想以后,我们就应该为实现理想做准备。然而,机遇是实现理想的关键。所以,想要实现理想,那么就一定要抓住机遇。机遇往往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应该做好准备迎接机遇的到来。
5.有了理想就要立即展开行动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转化成行动,要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但同时,也重要得多。
——金克木
金克木,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
年少时期,我们每个人都怀有远大的理想。可是,很多年过去后,大多数人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是他们的理想不能实现,而是他们只说不做。
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这本书里描述了“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种人。他们把自己的理想说得如何美好,并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一定会实现梦想。然而,他们也只是嘴上说说,却从未展开行动。下面就有这样一则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有一天,一位特别喜欢文学的乡下青年登门拜访了年事已高的爱默生。见到爱默生后,青年便开始了自我介绍,他对爱默生说:“我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从7岁起就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可是,由于身处偏僻的环境因素,我一直得不到名师的指点,因此,心里非常着急。我一直都仰慕您的大名,所以就不辞辛苦地前来寻求文学上的指导。”
爱默生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发现他长得仪表堂堂,虽然出身贫寒,但谈吐优雅,气度不凡。因此,两人很快就谈了起来,并且谈得非常投机。这位青年给爱默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傍晚时分,青年便向爱默生辞行。临走时,青年留下了薄薄的几页诗稿,请求爱默生指教。
青年走后,爱默生便认真地读了这几页诗稿。他觉得这些诗写得非常好,也因此认为这位乡下青年在文学上将会大有作为,于是就决定全力给予指导,并且还要凭借自己在文学界的影响来大力提携他。因此,爱默生便将那些诗稿推荐给文学刊物发表,但反响并没有他预想的那样。
虽然有些失望,但爱默生并没有因此而泄气,反而认为这位青年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于是,他便让那位青年诗人继续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他,以便他进一步给予相应的指导。因此,老少两位诗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来往。
在信中,青年诗人每次都大谈文学问题,一直充满着激情洋溢的乐观精神,并且才思敏捷。不管从哪方面来看,他的确是一个天才诗人。爱默生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并不断地给予鼓励,在与友人的交谈中还常常提起这位诗人。在爱默生的帮助下,青年诗人很快就在文坛中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
然而,让爱默生没想到的是,这位青年诗人有了一点小名气后,就不再给他寄诗稿来,而且在他所写的信中开始以著名诗人自居,语气也开始傲慢起来。
从这些现象中,爱默生知道青年诗人开始沾沾自喜了,他为此也感到不安。因为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意识到这位青年身上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从那以后,虽然双方一直在继续通信,但爱默生的态度却逐渐变得冷淡,因为他俨然成了一个倾听者。
时光如流水,一年很快就过去了。爱默生为了了解一下那位青年的具体情况,便邀请他前来参加一个文学聚会。青年如期而至。
在聚会中,爱默生与青年展开了一番有针对性的对话:
爱默生问道:“你后来为什么不给我寄稿子了呢?你最近都在做什么呢?”青年兴奋地答道:“我在写一部长篇史诗。”
爱默生感到十分不解,急忙问道:“你的抒情诗写得很出色,为什么不继续写下去呢?”
青年扬起头颅,趾高气扬地回答道:“要想成为一个大诗人就必须写长篇史诗,做那些小事情是毫无意义的。”
爱默生惊讶地问道:“你认为你以前写的那些作品都是小事情吗?”
青年有些不屑地回答道:“是的,我已经是个大诗人了,我必须写大作品才能证明我自己。”
爱默生叹了一口气,说道:“也许你是对的,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祝你能尽早写出你的大作品。”
“谢谢,我很快就会完成一部,即将公之于世。”
在这次文学聚会上,青年诗人大出风头。他竭尽全力表现他才华横溢,锋芒咄咄逼人,不把他人放在眼里,而且说话总离不开他的大作品。
虽然聚会上的作家没有读过他的大作品,即使是他那几首由爱默生推荐发表的小诗也很少有人读过。但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都认为这位青年将来一定有所作为。否则,大作家爱默生也不会如此欣赏他。
然而,过了几个月后,青年诗人在给爱默生写信时,却再也不提他的大作品了,并且信越写越短,语气越来越沮丧。直到有一天,青年终于在一封信中道出了实情,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什么都没写。他以前所说的所谓的大作品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那完全是他的空想,因为他没有付出过任何实际行动。
青年在信中这样写道:“多年以来,我就渴望成为一个大作家,而且我周围所有的人以及我的朋友都认为我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并且前途无量。我曾经写过一些诗,并有幸获得了阁下您的赞赏,这使我深感荣幸,并为此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