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孩子的心
18517800000005

第5章 孩子爱哭闹——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最好时机(1)

如果

你的孩子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

你根本捉摸不透家里那个脆弱的“小气球”;

责骂或是顺着大哭大闹的孩子,只会让他更来劲儿;

你的孩子哭闹不休,比起人家的孩子不是个乖宝宝;

那么,你需要阅读本章;

它将告诉你

哭闹为什么变得这么普遍;

孩子哭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父母屈从于孩子哭闹,只会更糟;

只有马上行动,孩子才会不再哭闹;

每一次哭闹都是改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最好机会;

它将帮助你

如何让孩子意识到沟通远比哭闹受欢迎;

如何用尊重孩子的方式对孩子果断说“不”;

如何让孩子不再哭闹,变得自立、懂事起来;

只要你稍微改变回应孩子哭闹的方式,就能制止哭闹。

行为7:“妈妈,你在哪儿?”——理解孩子的途径

“妈妈,妈妈,我要妈妈,妈妈,你在哪儿?”

“雨泽,妈妈去洗手间了。别哭啊,爸爸不是在这儿吗?”一听孩子哭闹,雨泽爸爸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来到他的身边。

可是,好多时候,雨泽偏偏不领爸爸的情,总会执拗地说:“不,我不要爸爸,我就要妈妈!妈妈!妈妈……”

这次,也不例外,雨泽一觉醒来后看到妈妈不在身边,就开始大哭不闹,还把枕头扔到了地上。

看着涕泪横流的儿子,无奈的爸爸只能在一边干着急。

好不容易,妈妈从洗手间出来了。雨泽一看到妈妈,哭声就更大了,还边哭边喊:“坏爸爸,坏爸爸!”

听儿子这么一说,爸爸难免会有些怨气,跟雨泽妈妈嘀咕了几句,“唉,这孩子!真是没有一点良心!”

“哎,你怎么跟孩子计较呢!你先洗脸去,我来哄他。”妈妈哄了爸爸,就去顾儿子了。

过了一会儿,雨泽不哭了,自己跑到一边去玩玩具了。

雨泽爸爸又叹起气来,“唉,没见过这么能哭闹的孩子,这才刚上幼儿园两个月,脾气反倒越来越大了!”

“是啊,我也感觉到了,雨泽这孩子稍有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妈妈也心力交瘁。

“唉!总这么下去,怎么得了!真是让人伤透脑筋,看来我们得好好想想办法了。”雨泽爸爸也随着说。

读懂孩子的行为

家有这么一个动不动就爱发脾气的孩子,感觉他们就像脆弱的“小气球”,一点也碰不得、伤不起。不过,也有一些父母面对“小气球”的孩子时,会表现出急躁、烦恼的一面,有些甚至会因此向他们发火,打骂叫嚷。所以,我们经常会见到孩子在哭闹、家长在一旁训斥的情景。起初,孩子还可能会因为家长的恼火而安静下来,但是时间久了,孩子便会变本加厉。家长如若发火只会激化矛盾,对平息孩子的怒气而言没有丝毫意义。

我们常说,“懂”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开始,如果不懂孩子,那么我们给孩子实施的“教育”于他们而言就是一场灾难!

其实,面对脆弱的“小气球”,为父为母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虽说发脾气的孩子一点儿也不可爱,管教起来也会让你头痛不已,但是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很少会为了气家长而发脾气。事实上,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是以自我需求为中心,孩子发脾气意味着“自我意识”的萌芽,这是成长的征兆,是“合理”的,是好事,而孩子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多半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以此要求家长顺从。

一般来说,这个时期孩子的哭闹多数情况下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1.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吃好穿暖,他们还有很多的心理需求,如果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便会大发脾气。通常,出生4个月的孩子就有了发脾气、表达不良情绪的能力。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的发育,他们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不过,对于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事物,孩子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做出理性的认识或是决策,而是单凭自己的情绪与兴趣参与其中或是采取行动。可是,孩子的认识或是行动却常常遭遇父母的阻挠。对于父母的阻挠,孩子当然理解不了父母的道理,每当遇到父母的阻挠或是受到挫折打击时,反而会通过发脾气来表达抗议,不是哭闹,就是摔东西。就如故事中的雨泽一样,睡醒后,见妈妈没在身边,就大发脾气,甚至迁怒于别人。

2.负面环境的效应

孩子的脾气往往还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这种环境既包括家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如果父母经常争吵或是平时说话总是大声喧哗,像吵架一样,这些都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长期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当其遇到困难或是处理问题时,也会习惯性地采用简单暴力的方法。反之,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和和睦睦的家庭,父母之间即便遇到问题,也能心平气和地讨论或是协商,平时交流也是轻声慢语,那么孩子说话也不会粗声大气,遇到问题也不会大喊大叫。所以,父母们不要光抱怨孩子脾气不好,而是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除了家庭环境,孩子成长的自然环境也会对其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比如说,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一种嘈杂纷乱的环境,吃不好也睡不着,情绪就会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容易脾气暴躁、动辄哭闹。如果生活环境舒适而宁静,孩子的心情也会很平静,而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也就不容易成为动辄哭闹的问题孩子。

3.身体不适

孩子情绪的好坏与身体的健康程度也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如果孩子身体劳累或是感觉不适,脾气相对来说会比较大。特别是两三岁左右的孩子,常常因为贪玩而不睡午觉,结果睡眠不足、疲劳过度,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这种时候,孩子只要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此外,孩子肚子饿了或是生病了,也会影响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使孩子情绪失控而发脾气。

换种方式爱孩子

既然找到了孩子动辄哭闹的原因,那么,面对哭闹的孩子,家长又该怎么安抚呢?其实,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小气球”的气都会平稳地释放出来了。

1.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既然很多时候,孩子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会大哭大闹的。那么,家长先要进行自我检查,看看是不是自己管得太严,给孩子的束缚太多了。然后,认真想一想孩子的需求,对于合理的,要尽可能地满足他。要知道,很多时候孩子的需求都是合理的。比如说,想玩水、玩泥巴、玩土都是很多孩子最纯真、最真实的小心愿,可是,不少家长往往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而拒绝孩子的要求,这样只会使孩子大哭大闹。实际上,只要孩子想玩就应该让他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情地玩好了,千万不要为了让自己少洗几件衣服或是省一点儿水而让孩子远离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请记住,蒙特梭利说的这句话吧,“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后代造就成为强有力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和自由的人。”多给孩子自由,就可以有效减少孩子的哭闹次数,而亲子之间的冲突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当然,孩子也有提出不合理需求的时候。比如,带电的插孔、易碎的杯子总会让他们想入非非。这种时候,家长不要武断地拒绝,而是要平心静气地告诉孩子,这些东西是危险的。时间久了,不但可以使孩子不再提出这方面的不合理需求,还能让他们学到科学知识,岂不是一举两得。

2.为孩子创造一个平和的环境

日常生活中,家长遇到事情要学会控制情绪。夫妻之间有矛盾,要尽量心平气和地解决,而不是大吵大闹。不仅如此,还要尽可能常开开玩笑,给孩子营造一个开放、轻松、平和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遇事都会沉着应对,而不是火冒三丈、大发脾气。

3.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发脾气时,不妨试试转移法。可以用孩子感兴趣的物品或是游戏来吸引他,缓解孩子的情绪。比如说,家长可以为孩子放一些欢快的音乐,也可以带孩子去安静的地方散散步。在安静的环境中,孩子的情绪自然会慢慢平静下来。

4.冷处理法

这种方法在国外家长身上经常会看到,每当孩子发脾气时,他们不是去哄他,而是不理他,任其哭闹。初看,这么做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其实却是很给力的一种方法。等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以后,父母再边安抚他,边与他沟通。比如,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委屈、伤心的时候,可以说出来,甚至哭一会儿也没有关系,但是不要无理取闹、向父母发脾气。再比如,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你一点儿也不可爱,而且你的行为和语言会让父母很伤心。如此这样,通过父母的一点点引导,孩子便会慢慢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乱发脾气,而结果呢,孩子也从中慢慢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由此看来,身为父母一定要有爱,一定要懂得尊重孩子,不管赞成他什么还是反对他做什么,都要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既不能勉强他,也不能一味地妥协、迁就他。始终让孩子懂得,父母很爱他,但是原则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

行为8:委屈地哭了——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

媛馨在小区花园排队等骑木马,此时,木马正被一位10岁左右的男孩玩着。媛馨等了一会儿,见这位男孩没有下来的意思,就急着问:“哥哥,你还要玩多久?”

小男孩看都没看她一眼就说:“我要玩很久。”媛馨听了,有点着急,眼泪不由得在眼眶里打转,怯生生地说了一句:“我想骑木马。”

小男孩自顾自地玩他的,根本不理会身边这个小妹妹。

媛馨见小男孩根本不理会自己,而且还说要玩很久,忍不住就呜呜地哭了,而且一边哭一边说:“我要骑木马,我要骑木马!”

媛馨妈妈看到了,赶忙来到女儿身边,轻声安慰说:“馨馨乖,你再耐心等等,哥哥这么大,知道公共玩具是要轮流玩的,一会儿他就给你玩了。”

谁知男孩反倒大声接茬:“我还要玩很长时间,不给她玩!”

这一下可糟了,媛馨听了这番话,当即泪水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而且还边哭边喊:“我要骑木马!我要骑木马!”

见状,媛馨妈妈一把将女儿揽入怀里,轻声说:“媛馨今天排队等了这么久,妈妈知道,你很有耐心。可是,哥哥还是不让给你,妈妈看得出来你很难过。”媛馨听了,点点头。

媛馨妈妈接着说:“小哥哥不和别的小朋友轮流玩玩具,这样不对。要不我们再跟小哥哥商量商量?”

听了妈妈的话,媛馨哽咽着问小男孩:“哥哥,给我玩一下好不好?”

可是,这位小男孩满脸的不情愿,态度生硬地说:“不好,我还要玩很长时间。”显然,这个回答让媛馨非常失望,她再次大哭起来。

就在这时,旁边一位家长让自己的孩子把木马让给媛馨玩,并笑着对媛馨说:“小朋友,别哭了,来这儿骑吧,再哭就不乖了。”

谁知,媛馨妈妈反倒很冷静地说:“没关系,可以哭。”

周围家长都惊讶地看着她,“啊?让她哭啊,你可真耐心。”

媛馨妈妈点了点头,“是,让她哭吧。”那些家长听了,不解地走了。

读懂孩子的行为

很多家长惧怕孩子的哭闹,如果孩子哭了,他们往往会习惯性地说“不哭,不哭”,而且还会想出各种办法试图止住孩子的哭泣,比如,逗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也有一些家长会试图用大人的权威命令孩子“不许哭”。当然,还有一些家长甚至把“哭”和孩子的品质牵扯到一起,一旦孩子哭了,他们马上就会给孩子戴上一顶“不乖”的帽子,并口口声声地威胁说“爸爸妈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

其实,孩子和成人一样,他们的情绪也需要宣泄,也需要大人的共鸣,而哭恰恰是孩子表达内心需求、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细心的家长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如果他们有渴了、饿了、不舒服了、害怕了或是需要大人抱了这些生理和心理需求时,无一例外都会用哭来表达。等孩子慢慢长大,会说话了,当他们有渴了、饿了、不舒服等生理需求时,则会用“说”的方式来表达,而来自内心的愤怒、伤心、害怕、委屈、生气等情绪,仍然会用“哭”来表达和宣泄。家长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成人伤心、愤怒的时候,不也常常会哭泣吗?如果这种时候,身边的亲人非常理智地对你说:“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纵然你的心中有着千言万语,你还会找他诉说吗?其实,如果内心的不良情绪不能及时得到宣泄,积累久了是非常容易生病的,而哭恰恰是最好的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所以说,好父母就该如此善于“不止哭”。

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止哭”是在强调家长要和孩子产生共鸣,学会接纳他们的情绪,绝非意味着鼓励孩子无条件的哭;然后,弄清楚孩子哭的真正原因,并逐步帮助他们将其去除。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孩子的需求被满足了,或是不良情绪被宣泄掉了,他们自然就不会哭了。

换种方式爱孩子

对于孩子的哭泣,家长要不要阻止,在实际教养时,一定要学会审时度势,拿捏好分寸。

1.对于孩子“要挟”式的哭泣,家长可以不予回应,不过前提是你彻底读懂孩子,确定他是在要挟。

2.对于已经会说话的孩子,家长应该鼓励他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而不是动不动就哭哭啼啼、哼哼唧唧。

3.对于孩子难受时的哭泣,如摔跤、打针、生病等,或是受了委屈时的哭泣,在这种时候,家长能做的就是陪伴在孩子身边,试图接纳他,并给予恰当的安慰。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他们一定是活泼开朗,爱笑,容易与人相处的。即便遇到不良情绪,他们也总是能及时宣泄,当然,更不会把“哭”当做要挟家长的武器。